国际关系精要

国际关系精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际关系
  • 政治学
  • 外交
  • 国际政治
  • 国际组织
  • 全球治理
  • 国际安全
  • 国际经济
  • 世界政治
  • 政治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国际关系精要》爲本出版社专门针对研究所与国家考试所出版之系列性书籍之一。作者借由在补习班之百人大型教学方式与教导数人家教课程之多年教学经验,加上长期对台大政治所国际关系组、政治大学外交所国际关系组、外交特考之「国际关系」考题的关注与探索之下,而撰写之考试用书籍。作者希望借此得以提供即使未曾在大学研修相关课程之考生,亦可在此书深入浅出、论述清晰、条理分明之引导下,循序渐进、按部就班,靠着自习之功夫,即能从容应付研究所与国家考试。

  本书之编撰,除导论之外,内容共分成五篇,总计十九章之内容。其分别是:〈第一篇  典范争论〉,共有国际关系理论之第一次争论、国际关系理论之第二次争论、国际关系理论之第三次争论、国际关系理论之第四次争论等四章;〈第二篇  基础理论〉,计有现实主义之相关理论、自由主义之相关理论、马克思主义之相关理论等三章;〈第四篇  国际组织〉,分成国际组织理论、国际组织的性质类型与功能、全球性国际组织、重要区域性国际组织等四章;〈第四篇  外交政策〉,共计概论、外交决策过程、外交决策理论、冷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等四章;〈第五篇  国际安全〉,包括危机与冲突管理、军备管制、强权的军备管制问题与潜在冲突,以及大规模毁灭武器扩散等四章。另外,本书在各篇之后,均有针对重要和难解之考题,进行解题作答分析,以供读者参考。

  本书之编撰,具有几点重要特色。第一,准备考试课程导引。本书之导读,有相当精辟与完整之阅读与记忆方式导引,详细读之与实行,必能大有斩获。第二,考题汇整与考试重点分析。本书在每篇撰述主要内容之前,均有考题回顾,借此,读者可知研读之重点与准备之趋向。第三,重要议题汇编。此乃是补充各章节论述内容之作,主要目的在于针对特别重要的议题而论者。第四,重要试题精析。本书每篇之后,特地选出数题重要而困难之考题以解析与试答之,提供考生答题论述方式之参考。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古代神话与文化符号研究的图书简介: 《神话的迷宫:跨文化语境下的象征结构与意义演变》 书籍简介 本书并非探讨当代国际政治的宏大叙事,亦非聚焦于现代外交博弈的微观策略。相反,它是一次深入人类文明最古老底层的探险——对神话、象征符号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中如何构建世界观和集体潜意识的系统性考察。 《神话的迷宫》旨在揭示,在文字尚未普及、科学尚未成型的远古时代,人类是如何通过故事、图腾和仪式来理解自然、组织社会、面对死亡与超越的。我们认为,这些看似零散的古代叙事,实则构成了一张复杂而精妙的象征性知识网络,其结构性原则至今仍在无形中塑造着现代人的思维模式与文化认同。 全书共分六大部分,逻辑层层递进,从符号的起源追溯到其在不同文明中的复杂变异。 第一部分:符号的初啼——原始思维与自然崇拜 本部分着重分析人类早期对自然界核心元素的象征化过程。我们将详细剖析“水”与“火”这两种对生存至关重要的元素,如何在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以及早期中国文明的神话体系中,被赋予了创造与毁灭的双重神性。例如,我们对比了苏美尔的恩基(Enki)与中国神话中的水神,探究其职能的相似性与文化适应性的差异。此外,本书引入了荣格原型理论的视角,但拒绝将其作为解释的终极框架,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分析工具,来考察“大地母亲”这一原型在农业社会中如何演化为对生育、丰饶和死亡的统一象征。 第二部分:英雄的旅程与社会秩序的建立 神话不仅是解释,更是规范。本部分聚焦于英雄叙事的功能。我们将选取不同文化中的标志性英雄原型——如古希腊的俄耳甫斯、北欧的齐格弗里德、印度的罗摩以及中国上古的禹——进行并行的文本细读。重点分析这些英雄如何通过完成“离散—启蒙—回归”的模式,为特定社会(如游牧转向定居、部落联盟向国家过渡)提供一套可供效仿的伦理与政治模板。我们特别探讨了“弑父”和“战胜怪兽”的象征意义,如何映射着社会内部代际冲突与秩序重塑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宇宙图景的构建——神谱与空间定位 古代文明对宇宙结构的认知,直接反映在其复杂的神祇谱系和创世故事中。《神话的迷宫》致力于重建这些“宇宙地图”。我们详细对比了巴比伦的《埃努玛·埃利什》与古印度吠陀体系中对天地开辟的描述,关注其对“混沌”(Tiamat/Apsu)的克服过程。不同于关注神祇的政治权力斗争,本书更关注空间象征:“天界”(如奥林匹斯山、须弥山)如何被界定为秩序的中心,而“冥界”(如冥河、黄泉)则如何成为集体无意识的隐喻性投射地。 第四部分:动物图腾与部族认同的深化 在社会结构尚未完全固化的阶段,动物形象承担了至关重要的身份识别功能。本部分深入研究了北美原住民部落的“图腾柱”文化与古埃及的“圣兽崇拜”,以及中国上古部落间对龙、凤、虎等神兽的归属。我们区分了“象征性动物”(如象征智慧的猫头鹰)和“身份性动物”(与特定族群或氏族强力绑定)。研究表明,对特定动物形象的描绘和禁忌,是早期政治联盟的视觉契约和文化边界的非语言表达。 第五部分:死亡、重生与永恒的时间观 面对不可逆转的死亡,神话提供了对抗虚无的终极框架。本章专门处理了生死循环的主题。我们考察了古埃及的《亡灵书》中的灵魂导引过程,与亚述神话中对生命短暂的悲观论调。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东方文明(如印度教的轮回观)倾向于将时间视为螺旋上升的循环,而某些西方早期神话则更强调线性的、不可挽回的“黄金时代的失落”。这些时间观的差异,深刻影响了后续哲学和宗教的发展路径。 第六部分:现代的回响——神话在当代文化中的残存形态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古老的神话并未消亡,而是以“隐形结构”的形式继续影响着我们的审美与叙事。本书最后一部分将分析当代文学、电影(特别是科幻与奇幻作品)中对原型母题的挪用与解构。我们探讨了“末世论”叙事(Apocalypse)如何直接继承了古代的创世/毁灭神话的二元对立,以及“超级英雄”形象如何重演了古典的英雄旅程,只是工具从神杖变成了高科技装备。 研究方法与价值 本书采用比较宗教学、符号学及结构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大量原始文本、考古铭文和民间口述传统的交叉引用,力求提供一个既具扎实的文献基础,又富有理论深度的跨文化研究。 《神话的迷宫》旨在帮助读者超越碎片化的历史认知,理解人类文明早期在应对生存困境时所构建的统一的象征化思维体系。它是一把钥匙,不仅能打开古代世界的大门,更能让我们审视自身文化逻辑的深层根源。对于历史学、人类学、文学研究以及对人类思维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独到而丰富的视角。 (全书约150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罗立


  曾考取中山大学中山所(政治组)与政治所博士班、政治大学东亚所与外交所博士班以及台湾大学政所(国关组)共计五个博士班,未含中英文之应考不同科目超过十二科,此成绩在台湾甚为难得。1999年,以「齐政」之笔名任教于国家补习班,教授西洋与中国政治思想史;2006年至2008年期间,又以「林强」之在硕士补习班专授比较政治、政治学与国际关系;2011年至2012年则以「罗立」之名任教于鼎文补习班,教授中国与西洋近代外交史、比较政治与国际关系等课程。

图书目录

导  读    1

导  论    7
第一节  国际关系的内涵    7
壹、国际关系为何    7
贰、国际关系研究的演进    8
第二节  探究的重点与分析层次    9
壹、探究的重点    9
一、国际政治中的行为者    9
二、国际政治的结构    10
三、结构中的行为者之互动    10
四、国际政治之议题    10
贰、分析的层次    10
一、个人    11
二、国家    11
三、国际体系    12
第三节  国际关系理论    13
壹、假设、定律、理论与典范以及国际关系理论    13
一、假设与定律    13
二、理论与其检验    13
三、理论创建的两大方法    14
四、典范    15
五、国际关系理论    15
贰、国际关系理论的角色与功用    16
一、角色    16
二、功用    17
参、问题与省思    17
一、字义界定的精确性与变项控制的问题    17
二、实际运作不足而限制理论之解释与预测力    18
三、科学理论之科学幻觉问题    18
四、深思熟虑的理论与哲学相当    19

第一篇  典范争论    21
【第一篇相关申论题综览】    22

第一章  国际关系理论典范的第一次论战    31
第一节  理想主义    31
壹、思想渊源-自由主义    31
一、自由观    31
二、理性    32
三、和平维系的凭借-法律与道德    33
四、战争避免之道与安全机制    35
五、个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    35
贰、论点与批判    38
一、主要论点    38
二、批判    39
第二节  现实主义    40
壹、古典现实主义的思想渊源    40
一、人性论    41
二、追求自利与自保的理性    41
三、追求权力的极大化    42
四、非道德论    42
五、君主政体    43
贰、主要论点与批判    43
一、主要论点    44
二、批评    46
第三节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论战与比较    46
壹、论战的核心    46
贰、重要观点与批评之比较    48

第二章  国际关系理论的第二次论战    51
第一节  国际关系的传统研究途径    51
壹、研究方法    51
一、外交史的研究途径    52
二、法律制度研究途径    52
三、政治哲学或理论的研究途径    53
贰、批判    54
一、无法建立普遍适用性的通则    54
二、缺乏科学研究的精确性、可靠性以及无法验证    54
三、过于强调应然面而忽略了实然面    54
第二节  国际关系之科学行为研究途径    55
壹、主要内涵    55
一、逻辑实证论之经验主义    55
二、精确地界定概念    55
三、科际整合    56
四、重视计量研究分析    56
五、关注行为的研究取向    56
贰、主要的学者与其研究    56
参、批判    57
一、精确界定概念的问题    58
二、变数太多无法验证    58
三、重视量化而忽略质化的重要性    59
第三节  传统主义的坚持与后行为主义的修正    59
壹、传统主义对其研究方法论的坚持    59
贰、后行为主义对科学行为主义研究途径的修正    61

第三章  国际关系理论典范的第三次论战    63
第一节  新现实主义    63
壹、新现实主义思潮    63
一、源起    63
二、特点    63
贰、论点与批判    64
一、主要论点    64
二、新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异同    66
三、批判    68
参、现实主义的新流派之一-新古典现实主义    70
一、源起与主要论点    70
二、新现实主义与新古典现实主义之差异    71
肆、守势现实主义与攻势现实主义    72
一、守势现实主义    72
二、攻势现实主义    73
第二节  新自由主义    77
壹、新自由主义的思潮    77
贰、论点与批判    78
一、主要论点    78
二、批评    79
参、新自由主义的流派之一-全球主义    80
一、源起    80
二、全球主义与多元主义的关系    80
三、全球主义的论点    81
四、全球主义之乐观派、悲观派与折衷派    82
五、批评    83
肆、新自由主义的流派之二-新自由制度主义    83
一、几乎可等同于新自由主义    83
二、新自由主义与新自由制度主义之细分    84
第三节  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论战与比较    86
壹、论战的核心    86
一、国际政治体系之分析-结构与过程之论战    86
二、权力与互赖    86
三、军事安全:武力/权力与国际合作    86
四、经济利益与国家安全    87
五、意图和权力/实力    87
六、研究方法或层次方面    87
贰、重要观点与批评之比较(附加社会建构主义)    88

第四章  国际关系理论典范的第四次论战    91
第一节  后实证主义对实证主义的挑战    91
壹、实证主义    91
贰、后实证主义的挑战    92
一、认识论的差异    92
二、核心概念的建构与解构之差别    94
三、迥异的世界观与关注议题    95
四、维系现状之解决问题理论与解放理论的差异    96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与建构主义    96
壹、后现代主义    96
一、质疑逻辑实证论之方法论    96
二、解放控制性的思维与重视其所忽略的问题    97
三、语义政治学    97
四、注重文本分析    98
贰、社会建构主义    98
一、源起    98
二、主要概念    99
三、主要论点    103
第三节  女性主义与环境主义    107
壹、女性主义    107
一、女性主义之国际关系与主要派别    107
二、主要论点    108
贰、环境主义    111
一、源起    111
二、主要论点    113
【第一篇重要考题解析范例】    117

第二篇  基础理论    137
【第二篇相关申论题综览】    138

第一章  现实主义的相关理论    147
第一节  经济的国家主义    147
壹、内涵    147
一、重视经济在国际权力斗争的角色    147
二、关注相对获益更甚于相互获益    148
三、重视国家经济自主性更甚于国际经济的互赖    148
贰、评  论    148
一、优点    148
二、缺陷    149
第二节  国家利益论    149
壹、国家利益的界定    149
一、皮尔森和罗彻斯特的见解    150
二、哈佛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见解    150
贰、论点内涵    150
一、生存为国家利益的「重中之重」    150
二、权力是维护利益最为重要之凭借    151
三、为追求国家利益可以不遵守国际规范    151
四、为求国家利益可不顾道德之束缚    151
五、无和谐的利益    152
参、批判    152
一、国家利益是全体国人利益的总和之问题    152
二、外交为实践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之问题    152
三、利益不能调和与其合作的问题    153
第三节  国家权力论    153
壹、国家权力的界定    153
一、一般定义    153
二、霍斯蒂的见解    153
贰、权力的来源与评估    154
一、来源    154
二、评估    155
参、论点内涵    156
一、权力为国际政治的核心    156
二、权力为国家安全所必需者    156
三、科技掌控国家权力    156
四、追求国家权力的极大化    157
肆、批判    157
一、权力评估的问题    157
二、国际权力制约国家权力    158
三、拥有较大权力之强者不一定可影响或掌控相对弱者    158
四、军事武力与安全的重要性的式微    159
第四节  权力平衡论    159
壹、权力平衡的定义    159
贰、类型    160
贰、类型    160
一、摩根索的二种权力平衡模式    160
二、卡普兰的权力平衡型态    160
参、论点内涵    161
一、维系国际和平之道    161
二、联盟    161
三、重构平衡体系之情况与其必要性和原则    161
肆、批判    162
一、沃兹的自我批判    162
二、维系国际和平的问题    162
第五节  霸权稳定论    163
壹、霸权与霸权稳定之定义    163
一、霸权之定义    163
二、霸权稳定之意义    163
贰、论点内涵    164
一、稳定国际政治与经济秩序需要霸权    164
二、霸权掌控国际体系并保障弱小国家之安全与经济利益    164
三、新霸权取代旧霸权取决利益的评估    165
参、批判    165
一、霸权的时间划分与国际体系稳定的问题    165
二、霸权提供相对弱小国家经济与安全利益之保障的问题    166
第六节  文明冲突论    166
壹、理论要点    166
一、变动中的文明均势    166
二、冷战的终结凸显了世界政治的文明冲突    167
三、文明冲突主宰全球政治    168
四、世界的新秩序之重建须以文明为基础    168
贰、批评    169
一、忽视各文明内部中的反动与相互对抗问题    169
二、国际冲突的单一因素解释的问题    169
三、忽略某些文明的包容性    169

第二章  自由主义的相关理论    171
第一节  经济的自由主义    171
壹、内涵    171
一、市场的假定    171
二、市场经济的两个原则以及市场平衡    171
三、长期的和谐    172
四、进步和财富的增加    172
贰、评  论    172
一、贡献    172
二、批判与限制    173
第二节  合作论与国际建制/典则论    174
壹、合作论    174
一、理论要点    174
二、批判    175
贰、国际建制论/典则    176
一、定义与类型    176
二、理论要点    177
三、批判    179
第三节  互赖论与复合互赖论    180
壹、互赖论    180
一、定义    180
二、理论要点    181
三、批评    182
贰、复合互赖论    183
一、理论要点    183
二、批评    185
第四节  集体安全论    186
壹、概念与条件    186
一、概念:「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86
二、条件    186
三、集体安全与集体防卫之差异    187
贰、论点与批判    188
一、论点内涵    188
二、批判    189
参、集体安全与权力平衡之异同    191
一、差异点    191
二、相同点    193
第五节  民主和平论    194
壹、渊源    194
一、康德的民主自由与拥有和平    194
二、威尔逊之「道德要求」和「民主原则」    194
贰、论点与批判    195
一、论点内涵    195
二、批评    196
第六节  全球社会论与全球化论    197
壹、全球社会论    197
一、思想渊源与发展    197
二、论点内涵    197
三、批评    199
贰、全球化论    199
一、背景与定义    199
二、论点内涵与批评    200
三、全球化的影响    202
四、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203
第七节  软权力论与巧权力论    205
壹、软权力论    205
一、『软权力』的概念与对硬权力的批判    205
二、论点    206
贰、巧权力论    207
一、概念    207
二、论点    208
三、检视    209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211
第一节  经济的马克思主义    211
壹、内涵    211
一、马克思主义论资本主义的三大法则    211
二、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212
贰、评论    212
一、贡献    212
二、缺陷    213
第二节  帝国主义论    214
壹、理论要点    214
一、资本主义导致帝国主义    214
二、帝国主义危害国际和平    215
参、批评    215
一、资本主义越发达国家亦不必然是帝国主义国家    216
二、资本主义的资本剩余不必然会造成帝国主义    216
三、帝国主义引发战争的问题    216
四、经济利益并非是帝国主义的主要动力    216
第三节  依赖理论    217
壹、源起与探究内涵    217
一、源起    217
二、探究内涵    217
贰、三大学派    218
一、落后论/古典依赖学派    218
二、依赖发展学派    219
三、结构主义学派    221
参、理论要点    223
一、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发展的本质不同    223
二、落后国家被先进国家宰制而导致加大彼此之间的落差    223
三、外力扭曲与干扰阻碍落后国家的发展    223
四、拒绝外资方能摆脱依赖    224
肆、批判    224
一、忽略国家根本性的结构问题    224
二、生产与商业的误解与对拉丁美洲发展论述不符实情    225
三、採取孤立主义经济政策更为不适当    225
第四节  世界体系论    228
壹、发展背景    228
贰、与依赖理论之差异    228
参、主要内涵    229
一、核心—半边陲—边陲的世界经济体系观    229
二、强调半边陲在发展中的关键地位    230
肆、批判    232
一、边缘国家并不一定都是弱国    232
二、核心国之国家机器的微弱性    232
第五节  批判理论    232
壹、起源    232
贰、理论要点    233
一、重视国际政治的历史解构之理解与理论的反思    233
二、权力和宰制    234
三、论述伦理    235
【第二篇重要考题解析范例】        243

第三篇  国际组织        261
【第三篇相关申论题综览】    262

第一章  国际组织理论    269
第一节  整合理论    269
壹、起源与发展    269
贰、整合之意义与理论依据    270
一、意义    270
二、理论依据    271
参、整合的模式    271
一、价值整合模式    271
二、行为者整合模式    271
三、整体与部分的交换模式    271
第二节  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与区域主义    272
壹、功能主义    272
一、概论    272
二、主要论点    272
三、缺点    273
贰、新功能主义    273
一、概论    273
二、主要论点    274
三、与功能主义之差异    274
参、区域主义    275
一、概论    275
二、主要论点    275
三、新区域主义    275
第三节联邦主义与超国家主义    276
壹、联邦主义    276
一、概论    276
二、主要论点    277
三、缺点    277
贰、超国家主义    278
一、概论    278
二、主要论点    278
第四节  政府间主义、多元主义与多边主义    278
壹、政府间主义    278
一、概论    278
二、主要论点    279
贰、多元主义    279
一、概论    279
二、主要论点    279
参、多边主义    280
一、概论    280
二、主要论点    280

第二章国际组织的性质类型与功能    283
第一节  国际组织的沿革    283
壹、定义    283
一、狭义    283
二、广义    283
贰、国际组织的沿革与兴起原由    283
一、沿革    284
二、兴起    284
三、发展的检视    285
第二节  国际组织之性质与类型    285
壹、国际组织的性质    285
一、国际政治的行为者    285
二、国际组织与国际法之关系    285
贰、特征    286
一、国际组织乃是由国家所创设,亦是为国家而创设者    286
二、国际组织之二元性    286
参、类型    287
一、依照成员性质划分    287
二、依照组织成员分布之地域划分    288
三、依照成立宗旨划分    288
四、维拉立之分类    289
第三节  国际组织的角色与功能    289
壹、角色    289
一、工具    289
二、论坛    289
三、修正者    290
四、行为者    290
贰、功能    290
第四节  政府间国际组织之相关问题    291
壹、国际组织会员国的会籍问题    291
一、国际组织主体    291
二、普遍原则与限制原则    292
三、加入    292
四、南、北韩加入联合国的问题    292
五、我国加入联合国之问题    292
贰、国际组织之决议    293
一、全体一致决    293
二、多数决    293
三、少数否决    293
四、比重投票    294
参、国际组织的外交权与经费来源    294

第三章  全球性的国际组织    295
第一节  联合国    295
壹、概论    295
一、发展沿革    295
二、宗旨与功能    295
贰、主要机关    296
一、大会    296    
二、安全理事会    297
三、经济暨社会理事会    299
四、国际法院    300
五、秘书处    300
参、专门机构    300
一、定义    300
二、基本特征    301
三、专门机构与联合国的关系    301
四、专门机构以及其与联合国之协调运作关系    301
肆、新会员的加入    302
一、加入的条件    302
二、加入的程序    303
伍、冷战后联合国维和任务之新发展与问题    304
一、维和行动原则与组成    304
二、冷战后维和行动之特点与类型    304
三、成功的维和行动之要素    305
四、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问题    307
第二节  国际贸易组织    309
壹、关税贸易总协定    309
一、发展的渊源    309
二、关税暨贸易总协定    309
三、功能与缺陷    311
贰、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311
一、基本规则与架构    312
二、争议之解决    313
第三节  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        314
壹、成立背景    314
贰、成立宗旨目的    315
参、组织架构    316
一、理事会    316
二、执行委员会    316
三、秘书处    316
四、专业委员会    316
第四节  世界银行    317
壹、成立背景    317
贰、成立宗旨任务与表决方式    317
参、组织架构    318
一、理事会    318
二、执行董事    318
三、国际开发协会    319
四、国际金融公司    319
肆、批评    319

第四章  重要地区性国际组织    321
第一节  亚太地区的国际组织    321
壹、亚太经济合作会议    321
一、创设概略    321
二、成立的背景    322
三、组织架构    322
四、运作之原则与目标    324
贰、东南亚国家协会        326
一、成立背景    326
二、宗旨与目标    326
三、组织架构与运作        327
四、「东协加三」之发展与问题        328
第二节  欧洲联盟    329
壹、成立背景    330
贰、马斯垂克条约    331
参、欧盟的主要内涵与三大支柱    332
肆、未来展望与问题        333
第三节  北美自由贸易区        334
壹、背景    334
贰、主要内涵与任务        335
一、消减关税与消除非关税障碍    335
二、智慧财产权的保护与专业人士跨区执业    336
三、服务业贸易的规定    336
参、争端之处理与问题    336
一、解决争端的机制        336
二、问题    337
【第三篇重要考题解析范例】        341

第四篇  外交政策    355
【第四篇相关申论题综览】    356

第一章  概    论    361
第一节  外交与外交政策    361
壹、外交之意义与任务功能    361
一、意义    361
二、任务与功能    361
贰、外交政策之意义、目标与类型    363
一、意义    363
二、目标    364
三、类型/取向    365
第二节  外交政策的权力资源、工具与方式    367
壹、外交政策的权力资源        367
一、国家资源    367
二、国外资源    368
贰、外交政策的工具与其运用    368
一、工具    368
二、经济之外交工具的运用-经济制裁    369
参、单边主义、双边主义与多边主义之外交    371
一、单边主义外交    371
二、双边主义外交    372
三、多边主义外交    372
第三节  外交政策的研究与其困境    375
壹、外交政策的研究    375
一、从对国家的行为扩展到决策者
    与团体的情境分析之研究    375
二、迈向广泛性因素与比较分析之研究    377
二、当前研究外交政策之趋向    378
贰、研究外交政策的困境    381

第二章  外交决策过程    383
第一节  概论    383
第二节  决策与国内外的互动与因应    383
壹、国际互动与外交决策    384
一、外交决策与国际政治的互动模式    384
二、外交政策目标的转换    386
三、外交决策之情境分析与情境类型        388
贰、国内外互动之外交决策的典型反应    389
第三节  影响美国外交决策过程的因素    390
壹、美国外交政策的来源    390
贰、解释美国外交政策型态-外交政策的内外在来源    391
一、外部来源    391
二、内部来源    392

第三章  外交决策理论    395
第一节  理性决策模式    395
壹、分析单位与前提        395
一、分析单位    395
二、一般性前提    396
贰、案例分析-「古巴危机」的理性决策模式分析    396
一、选项    396
二、综合评析    398
参、优点与侷限    399
一、优点    399
二、侷限    399
第二节  理性决策模式的延伸与情绪理性决策模式    400
壹、理性决策模式的延伸    400
一、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400
二、渐进决策模式    400
贰、情绪理性决策模式    401
一、基础    402
二、五个解释情绪本质影响决策的理论    402
第三节  官僚决策与组织决策模式    404
壹、官僚决策模式    404
一、主要内涵    404
二、重要的假定    404
三、官僚决策模式是一个决策多重参与者过程的分析    405
四、侷限    406
贰、组织决策模式    406
一、重要的概念    406
二、基本假定    407
三、侷限    407
第四节  多重启发性理论与社会心理决策理论    409
壹、多重性启发理论        409
一、主要内涵    409
二、分析之要点    411
三、案例分析    411
贰、社会心理决策模式    412
一、压力与顺从    412
二、理论内涵    413

第四章  冷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    415
第一节  美国霸权与其外交战略的转变    415
壹、美国霸权的维系与其挑战    415
一、维系霸权的凭借    415
二、问题与挑战    416
贰、后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战略的转变        416
一、柯林顿时期    416
二、小布希时期    417
第二节  中国的崛起与对美国霸权地位挑战的思考    419
壹、中国威胁论    419
贰、引发中美冲突的几点因素    420
参、中共挑战美国霸权地位的检视    422
一、动机的检视    422
二、时机的检视    423
第三节  美国二十一世纪外交大战略的争论    424
壹、基础认知    424
一、大战略与其所要回答者    424
二、大战略与军事力量    425
三、美国大战略的四个主要原则    426
贰、争论    426
一、争论的背景    426
二、大战略的四个重要主张    428
三、四大主张与美国外交政策的远景        430
第四节  美国二十一世纪外交政策大战略之评析    430
壹、当前国家利益的排序    430
贰、国家六大利益的重要性分析    431
一、国土安全    431
二、欧亚强权的和平        432
三、保证稳定价格的原油供给    433
四、国际经济的开放性    434
五、民主的扩延与人权的保护    435
六、防范严峻的气候变迁    435
参、国家利益与大战略关联之评析    435
【第四篇重要考题解析范例】        437

第五篇  国际安全    455
【第五篇相关申论题综览】    456

第一章  危机与冲突管理    459
第一节  危机与其处理    459
壹、危机与研究    459
一、定义    459
二、危机研究概况    459
贰、危机的开展    460
一、危机起于涉及国际利益的冲突事件    461
二、冲突引发战争之可能    461
三、决策者有时间压力    462
参、危机型态    463
一、动武与不动武的危机+列强主导
    与次体系的自发型危机    463
二、雷伯的三种不同危机分类    464
肆、危机发展处理    466
一、危机发展的三个结果    466
二、处理要点    466
第二节  冲突与其处理    471
壹、冲突的定义与要件    471
一、定义    471
二、国际冲突的要件        472
贰、国际冲突原因与升级阶段    473
一、冲突的原因    473
二、冲突升级的阶段        474
参、国际冲突的预防-预防性外交    475
一、信心暨安全建立机制    475
二、建立制度    476
三、预警措施    477
四、预防性人道主义        478
肆、冲突的处理与解决    479
一、冲突的解决    479
二、冲突处理    481
三、维护和平行动    481

第二章  军备管制    483
第一节  意义、研究途径与目的    483
壹、军备管制之意义以及武器扩散与裁军    483
一、军备管制之意义        483
二、军备管制、武器扩散与裁军    483
三、军备管制与裁军之重要区别    484
贰、研究目的    484
参、研究途径与影响因素    485
一、军备管制的研究途径    485
二、影响军备管制的主要因素    486
肆、经济与军备管制    488
一、军备採购的经济学    488
二、国内的经济与军备之关系    489
三、国际军备经济    490
第二节  国际政治以及军备管制的策略与检证    491
壹、军备管制与国际政治    491
一、军备管制被用于终结冲突的结果    491
二、军备管制主要锁定于战略的稳定    491
三、军备管制是要创造行为规范    492
四、军备管制是要控制扩散    492
五、军备管制是由国际组织来执行    493
贰、军备管制策略与检证    493
一、制定管理规则    493
二、军备管制的条约与协定    494
三、善意的片面作为        494
参、军备管制之检证        494
一、管制的对象与范围    495
二、管制的目标与效果    495
第三节  二次大战后的军备管制    495
壹、第一阶段:对核武管制之最初失败    496
贰、第二阶段:形式性的态势与宣传战    497
参、第三阶段:全面性的谈判与几乎破局        497
肆、第四阶段:附带协议的兴起与全面性谈判的式微    498
伍、第五阶段:小型军备管制协议、战略武器限制谈判
与战略武器裁减谈判    499
第四节  困境与思考        500
壹、现实主义的见解        501
一、立论基础    501
二、理论的分析    502
贰、复合性理论的思考    503
一、何为复合性理论        504
二、国际关系中的体系之思考    504
三、复合性理论在欧洲安全地位的思考    505
参、后现代主义的思考-以欧洲为范例    506
一、后现代主义的后现代军备管制    506
二、非以国家为主要行为者的政治    507

第三章  强权的军备管制问题与潜在冲突    509
第一节  美国的「国家飞弹防御」及其争议    509
壹、「战略防卫机先」与飞弹防御    510
贰、「国家飞弹防御」之内涵    512
参、飞弹防御与「反弹道飞弹条约」的冲突    514
第二节  美俄的战略武器裁减及其问题    516
壹、战略核武裁减的动机─「相互毁灭」    516
贰、战略核武裁减的进程    517
参、战略核武裁减的问题    519
肆、战略核武裁减的推迟    521
第三节  中共战略核武现代化    523
壹、战略演进    524
贰、核武力的现代化        526
参、缩减与美俄核武力量之差距    528
第四节  结  语    529

第四章  大规模毁灭武器与飞弹的扩散    531
第一节  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    531
壹、核武扩散    532
贰、生化武器的扩散        534
第二节  飞弹及其相关科技的扩散    535
壹、飞弹扩散概况    535
贰、俄罗斯、中共与北韩是主要的扩散来源    537
第三节  安全威胁的扩散来源    537
壹、俄罗斯    538
一、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    538
二、飞弹及其相关技术的扩散    540
贰、中共    542
一、大规模毁灭性武器    542
二、飞弹及其相关科技的扩散来源    544
第四节  结  语    545

【第五篇重要考题解析范例】        547

参考书目                                        55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国际关系精要》这本书,让我对“全球治理”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国际组织描述成解决所有国际问题的万能药,而是深刻地剖析了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机构在推动合作的同时,也面临着成员国之间利益分歧、决策效率低下等诸多难题。书中对不同国际理论流派的对比和评析,让我看到了理解国际关系的不同角度,也认识到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完全解释所有现象。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国际安全问题时,不仅关注了传统军事安全,还加入了非传统安全,例如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公共卫生等,这显示出一种非常前瞻性的视野。

评分

读了《国际关系精要》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到,原来那些看似遥远的地缘政治角力和大国博弈,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息息相关的。作者用一种相当深入浅出的方式,将那些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比如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建构主义等等,转化成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案例。我尤其喜欢他解析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演变的部分,从美苏两极对抗到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再到各种国际组织和非国家行为体的崛起,整个过程的梳理非常清晰。书中对国际政治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像是国家利益、权力平衡、集体安全等,都有非常到位的阐释,让我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拿到《国际关系精要》这本书,我还有点担心会太学术化,读起来会很吃力。但读进去之后,我发现自己完全多虑了。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流畅,他善于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养分,用历史的眼光来解读当下的国际局势。尤其是关于民族主义和国家认同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这部分内容让我眼前一亮。书中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区域的案例分析,揭示了民族主义如何成为影响国家行为、甚至引发国际冲突的重要因素。此外,关于国际法和国际准则的探讨,也让我明白了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社会,这些规则是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它们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

评分

这本《国际关系精要》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国际关系背后那股驱动力量——利益。书中对不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行为逻辑进行了细致的剖析,点出了国家在制定对外政策时,往往是以自身国家利益为首要考量。这种“利益驱动”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过往发生的国际事件,也更理解了为何某些看似“不公平”的国际规则得以形成和维持。同时,作者也没有回避国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他详细讨论了国际合作与冲突并存的张力,以及全球化浪潮下,国家主权与跨国挑战之间的微妙平衡。读完这本书,我对“世界公民”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开始思考自己在全球体系中的位置。

评分

《国际关系精要》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复杂世界的大门。作者对国际关系理论的介绍,并非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其与现实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紧密结合,让我看到理论是如何解释和指导实践的。书中对于意识形态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以及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碰撞,有非常精彩的论述,这让我明白了为何某些国家之间会存在如此深刻的隔阂。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鼓励读者独立思考,不要被单一的叙事所蒙蔽,而是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和理解国际事务。这本书绝对是想要深入了解国际关系读者不容错过的一本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