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精要

國際關係精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國際關係
  • 政治學
  • 外交
  • 國際政治
  • 國際組織
  • 全球治理
  • 國際安全
  • 國際經濟
  • 世界政治
  • 政治理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國際關係精要》爲本齣版社專門針對研究所與國傢考試所齣版之係列性書籍之一。作者藉由在補習班之百人大型教學方式與教導數人傢教課程之多年教學經驗,加上長期對颱大政治所國際關係組、政治大學外交所國際關係組、外交特考之「國際關係」考題的關注與探索之下,而撰寫之考試用書籍。作者希望藉此得以提供即使未曾在大學研修相關課程之考生,亦可在此書深入淺齣、論述清晰、條理分明之引導下,循序漸進、按部就班,靠著自習之功夫,即能從容應付研究所與國傢考試。

  本書之編撰,除導論之外,內容共分成五篇,總計十九章之內容。其分彆是:〈第一篇  典範爭論〉,共有國際關係理論之第一次爭論、國際關係理論之第二次爭論、國際關係理論之第三次爭論、國際關係理論之第四次爭論等四章;〈第二篇  基礎理論〉,計有現實主義之相關理論、自由主義之相關理論、馬剋思主義之相關理論等三章;〈第四篇  國際組織〉,分成國際組織理論、國際組織的性質類型與功能、全球性國際組織、重要區域性國際組織等四章;〈第四篇  外交政策〉,共計概論、外交決策過程、外交決策理論、冷戰後的美國外交政策等四章;〈第五篇  國際安全〉,包括危機與衝突管理、軍備管製、強權的軍備管製問題與潛在衝突,以及大規模毀滅武器擴散等四章。另外,本書在各篇之後,均有針對重要和難解之考題,進行解題作答分析,以供讀者參考。

  本書之編撰,具有幾點重要特色。第一,準備考試課程導引。本書之導讀,有相當精闢與完整之閱讀與記憶方式導引,詳細讀之與實行,必能大有斬獲。第二,考題匯整與考試重點分析。本書在每篇撰述主要內容之前,均有考題迴顧,藉此,讀者可知研讀之重點與準備之趨嚮。第三,重要議題匯編。此乃是補充各章節論述內容之作,主要目的在於針對特彆重要的議題而論者。第四,重要試題精析。本書每篇之後,特地選齣數題重要而睏難之考題以解析與試答之,提供考生答題論述方式之參考。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古代神話與文化符號研究的圖書簡介: 《神話的迷宮:跨文化語境下的象徵結構與意義演變》 書籍簡介 本書並非探討當代國際政治的宏大敘事,亦非聚焦於現代外交博弈的微觀策略。相反,它是一次深入人類文明最古老底層的探險——對神話、象徵符號以及它們在不同文化中如何構建世界觀和集體潛意識的係統性考察。 《神話的迷宮》旨在揭示,在文字尚未普及、科學尚未成型的遠古時代,人類是如何通過故事、圖騰和儀式來理解自然、組織社會、麵對死亡與超越的。我們認為,這些看似零散的古代敘事,實則構成瞭一張復雜而精妙的象徵性知識網絡,其結構性原則至今仍在無形中塑造著現代人的思維模式與文化認同。 全書共分六大部分,邏輯層層遞進,從符號的起源追溯到其在不同文明中的復雜變異。 第一部分:符號的初啼——原始思維與自然崇拜 本部分著重分析人類早期對自然界核心元素的象徵化過程。我們將詳細剖析“水”與“火”這兩種對生存至關重要的元素,如何在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以及早期中國文明的神話體係中,被賦予瞭創造與毀滅的雙重神性。例如,我們對比瞭蘇美爾的恩基(Enki)與中國神話中的水神,探究其職能的相似性與文化適應性的差異。此外,本書引入瞭榮格原型理論的視角,但拒絕將其作為解釋的終極框架,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分析工具,來考察“大地母親”這一原型在農業社會中如何演化為對生育、豐饒和死亡的統一象徵。 第二部分:英雄的旅程與社會秩序的建立 神話不僅是解釋,更是規範。本部分聚焦於英雄敘事的功能。我們將選取不同文化中的標誌性英雄原型——如古希臘的俄耳甫斯、北歐的齊格弗裏德、印度的羅摩以及中國上古的禹——進行並行的文本細讀。重點分析這些英雄如何通過完成“離散—啓濛—迴歸”的模式,為特定社會(如遊牧轉嚮定居、部落聯盟嚮國傢過渡)提供一套可供效仿的倫理與政治模闆。我們特彆探討瞭“弑父”和“戰勝怪獸”的象徵意義,如何映射著社會內部代際衝突與秩序重塑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宇宙圖景的構建——神譜與空間定位 古代文明對宇宙結構的認知,直接反映在其復雜的神祇譜係和創世故事中。《神話的迷宮》緻力於重建這些“宇宙地圖”。我們詳細對比瞭巴比倫的《埃努瑪·埃利什》與古印度吠陀體係中對天地開闢的描述,關注其對“混沌”(Tiamat/Apsu)的剋服過程。不同於關注神祇的政治權力鬥爭,本書更關注空間象徵:“天界”(如奧林匹斯山、須彌山)如何被界定為秩序的中心,而“冥界”(如冥河、黃泉)則如何成為集體無意識的隱喻性投射地。 第四部分:動物圖騰與部族認同的深化 在社會結構尚未完全固化的階段,動物形象承擔瞭至關重要的身份識彆功能。本部分深入研究瞭北美原住民部落的“圖騰柱”文化與古埃及的“聖獸崇拜”,以及中國上古部落間對龍、鳳、虎等神獸的歸屬。我們區分瞭“象徵性動物”(如象徵智慧的貓頭鷹)和“身份性動物”(與特定族群或氏族強力綁定)。研究錶明,對特定動物形象的描繪和禁忌,是早期政治聯盟的視覺契約和文化邊界的非語言錶達。 第五部分:死亡、重生與永恒的時間觀 麵對不可逆轉的死亡,神話提供瞭對抗虛無的終極框架。本章專門處理瞭生死循環的主題。我們考察瞭古埃及的《亡靈書》中的靈魂導引過程,與亞述神話中對生命短暫的悲觀論調。通過對比,我們發現,東方文明(如印度教的輪迴觀)傾嚮於將時間視為螺鏇上升的循環,而某些西方早期神話則更強調綫性的、不可挽迴的“黃金時代的失落”。這些時間觀的差異,深刻影響瞭後續哲學和宗教的發展路徑。 第六部分:現代的迴響——神話在當代文化中的殘存形態 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古老的神話並未消亡,而是以“隱形結構”的形式繼續影響著我們的審美與敘事。本書最後一部分將分析當代文學、電影(特彆是科幻與奇幻作品)中對原型母題的挪用與解構。我們探討瞭“末世論”敘事(Apocalypse)如何直接繼承瞭古代的創世/毀滅神話的二元對立,以及“超級英雄”形象如何重演瞭古典的英雄旅程,隻是工具從神杖變成瞭高科技裝備。 研究方法與價值 本書采用比較宗教學、符號學及結構人類學相結閤的研究方法,通過對大量原始文本、考古銘文和民間口述傳統的交叉引用,力求提供一個既具紮實的文獻基礎,又富有理論深度的跨文化研究。 《神話的迷宮》旨在幫助讀者超越碎片化的曆史認知,理解人類文明早期在應對生存睏境時所構建的統一的象徵化思維體係。它是一把鑰匙,不僅能打開古代世界的大門,更能讓我們審視自身文化邏輯的深層根源。對於曆史學、人類學、文學研究以及對人類思維史感興趣的廣大讀者而言,本書提供瞭獨到而豐富的視角。 (全書約150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立


  曾考取中山大學中山所(政治組)與政治所博士班、政治大學東亞所與外交所博士班以及颱灣大學政所(國關組)共計五個博士班,未含中英文之應考不同科目超過十二科,此成績在颱灣甚為難得。1999年,以「齊政」之筆名任教於國傢補習班,教授西洋與中國政治思想史;2006年至2008年期間,又以「林強」之在碩士補習班專授比較政治、政治學與國際關係;2011年至2012年則以「羅立」之名任教於鼎文補習班,教授中國與西洋近代外交史、比較政治與國際關係等課程。

圖書目錄

導  讀    1

導  論    7
第一節  國際關係的內涵    7
壹、國際關係為何    7
貳、國際關係研究的演進    8
第二節  探究的重點與分析層次    9
壹、探究的重點    9
一、國際政治中的行為者    9
二、國際政治的結構    10
三、結構中的行為者之互動    10
四、國際政治之議題    10
貳、分析的層次    10
一、個人    11
二、國傢    11
三、國際體係    12
第三節  國際關係理論    13
壹、假設、定律、理論與典範以及國際關係理論    13
一、假設與定律    13
二、理論與其檢驗    13
三、理論創建的兩大方法    14
四、典範    15
五、國際關係理論    15
貳、國際關係理論的角色與功用    16
一、角色    16
二、功用    17
參、問題與省思    17
一、字義界定的精確性與變項控製的問題    17
二、實際運作不足而限製理論之解釋與預測力    18
三、科學理論之科學幻覺問題    18
四、深思熟慮的理論與哲學相當    19

第一篇  典範爭論    21
【第一篇相關申論題綜覽】    22

第一章  國際關係理論典範的第一次論戰    31
第一節  理想主義    31
壹、思想淵源-自由主義    31
一、自由觀    31
二、理性    32
三、和平維係的憑藉-法律與道德    33
四、戰爭避免之道與安全機製    35
五、個體/國傢之間的利益關係    35
貳、論點與批判    38
一、主要論點    38
二、批判    39
第二節  現實主義    40
壹、古典現實主義的思想淵源    40
一、人性論    41
二、追求自利與自保的理性    41
三、追求權力的極大化    42
四、非道德論    42
五、君主政體    43
貳、主要論點與批判    43
一、主要論點    44
二、批評    46
第三節  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論戰與比較    46
壹、論戰的核心    46
貳、重要觀點與批評之比較    48

第二章  國際關係理論的第二次論戰    51
第一節  國際關係的傳統研究途徑    51
壹、研究方法    51
一、外交史的研究途徑    52
二、法律製度研究途徑    52
三、政治哲學或理論的研究途徑    53
貳、批判    54
一、無法建立普遍適用性的通則    54
二、缺乏科學研究的精確性、可靠性以及無法驗證    54
三、過於強調應然麵而忽略瞭實然麵    54
第二節  國際關係之科學行為研究途徑    55
壹、主要內涵    55
一、邏輯實證論之經驗主義    55
二、精確地界定概念    55
三、科際整閤    56
四、重視計量研究分析    56
五、關注行為的研究取嚮    56
貳、主要的學者與其研究    56
參、批判    57
一、精確界定概念的問題    58
二、變數太多無法驗證    58
三、重視量化而忽略質化的重要性    59
第三節  傳統主義的堅持與後行為主義的修正    59
壹、傳統主義對其研究方法論的堅持    59
貳、後行為主義對科學行為主義研究途徑的修正    61

第三章  國際關係理論典範的第三次論戰    63
第一節  新現實主義    63
壹、新現實主義思潮    63
一、源起    63
二、特點    63
貳、論點與批判    64
一、主要論點    64
二、新現實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異同    66
三、批判    68
參、現實主義的新流派之一-新古典現實主義    70
一、源起與主要論點    70
二、新現實主義與新古典現實主義之差異    71
肆、守勢現實主義與攻勢現實主義    72
一、守勢現實主義    72
二、攻勢現實主義    73
第二節  新自由主義    77
壹、新自由主義的思潮    77
貳、論點與批判    78
一、主要論點    78
二、批評    79
參、新自由主義的流派之一-全球主義    80
一、源起    80
二、全球主義與多元主義的關係    80
三、全球主義的論點    81
四、全球主義之樂觀派、悲觀派與摺衷派    82
五、批評    83
肆、新自由主義的流派之二-新自由製度主義    83
一、幾乎可等同於新自由主義    83
二、新自由主義與新自由製度主義之細分    84
第三節  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論戰與比較    86
壹、論戰的核心    86
一、國際政治體係之分析-結構與過程之論戰    86
二、權力與互賴    86
三、軍事安全:武力/權力與國際閤作    86
四、經濟利益與國傢安全    87
五、意圖和權力/實力    87
六、研究方法或層次方麵    87
貳、重要觀點與批評之比較(附加社會建構主義)    88

第四章  國際關係理論典範的第四次論戰    91
第一節  後實證主義對實證主義的挑戰    91
壹、實證主義    91
貳、後實證主義的挑戰    92
一、認識論的差異    92
二、核心概念的建構與解構之差彆    94
三、迥異的世界觀與關注議題    95
四、維係現狀之解決問題理論與解放理論的差異    96
第二節  後現代主義與建構主義    96
壹、後現代主義    96
一、質疑邏輯實證論之方法論    96
二、解放控製性的思維與重視其所忽略的問題    97
三、語義政治學    97
四、注重文本分析    98
貳、社會建構主義    98
一、源起    98
二、主要概念    99
三、主要論點    103
第三節  女性主義與環境主義    107
壹、女性主義    107
一、女性主義之國際關係與主要派彆    107
二、主要論點    108
貳、環境主義    111
一、源起    111
二、主要論點    113
【第一篇重要考題解析範例】    117

第二篇  基礎理論    137
【第二篇相關申論題綜覽】    138

第一章  現實主義的相關理論    147
第一節  經濟的國傢主義    147
壹、內涵    147
一、重視經濟在國際權力鬥爭的角色    147
二、關注相對獲益更甚於相互獲益    148
三、重視國傢經濟自主性更甚於國際經濟的互賴    148
貳、評  論    148
一、優點    148
二、缺陷    149
第二節  國傢利益論    149
壹、國傢利益的界定    149
一、皮爾森和羅徹斯特的見解    150
二、哈佛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見解    150
貳、論點內涵    150
一、生存為國傢利益的「重中之重」    150
二、權力是維護利益最為重要之憑藉    151
三、為追求國傢利益可以不遵守國際規範    151
四、為求國傢利益可不顧道德之束縛    151
五、無和諧的利益    152
參、批判    152
一、國傢利益是全體國人利益的總和之問題    152
二、外交為實踐國傢利益的重要手段之問題    152
三、利益不能調和與其閤作的問題    153
第三節  國傢權力論    153
壹、國傢權力的界定    153
一、一般定義    153
二、霍斯蒂的見解    153
貳、權力的來源與評估    154
一、來源    154
二、評估    155
參、論點內涵    156
一、權力為國際政治的核心    156
二、權力為國傢安全所必需者    156
三、科技掌控國傢權力    156
四、追求國傢權力的極大化    157
肆、批判    157
一、權力評估的問題    157
二、國際權力製約國傢權力    158
三、擁有較大權力之強者不一定可影響或掌控相對弱者    158
四、軍事武力與安全的重要性的式微    159
第四節  權力平衡論    159
壹、權力平衡的定義    159
貳、類型    160
貳、類型    160
一、摩根索的二種權力平衡模式    160
二、卡普蘭的權力平衡型態    160
參、論點內涵    161
一、維係國際和平之道    161
二、聯盟    161
三、重構平衡體係之情況與其必要性和原則    161
肆、批判    162
一、沃茲的自我批判    162
二、維係國際和平的問題    162
第五節  霸權穩定論    163
壹、霸權與霸權穩定之定義    163
一、霸權之定義    163
二、霸權穩定之意義    163
貳、論點內涵    164
一、穩定國際政治與經濟秩序需要霸權    164
二、霸權掌控國際體係並保障弱小國傢之安全與經濟利益    164
三、新霸權取代舊霸權取決利益的評估    165
參、批判    165
一、霸權的時間劃分與國際體係穩定的問題    165
二、霸權提供相對弱小國傢經濟與安全利益之保障的問題    166
第六節  文明衝突論    166
壹、理論要點    166
一、變動中的文明均勢    166
二、冷戰的終結凸顯瞭世界政治的文明衝突    167
三、文明衝突主宰全球政治    168
四、世界的新秩序之重建須以文明為基礎    168
貳、批評    169
一、忽視各文明內部中的反動與相互對抗問題    169
二、國際衝突的單一因素解釋的問題    169
三、忽略某些文明的包容性    169

第二章  自由主義的相關理論    171
第一節  經濟的自由主義    171
壹、內涵    171
一、市場的假定    171
二、市場經濟的兩個原則以及市場平衡    171
三、長期的和諧    172
四、進步和財富的增加    172
貳、評  論    172
一、貢獻    172
二、批判與限製    173
第二節  閤作論與國際建製/典則論    174
壹、閤作論    174
一、理論要點    174
二、批判    175
貳、國際建製論/典則    176
一、定義與類型    176
二、理論要點    177
三、批判    179
第三節  互賴論與復閤互賴論    180
壹、互賴論    180
一、定義    180
二、理論要點    181
三、批評    182
貳、復閤互賴論    183
一、理論要點    183
二、批評    185
第四節  集體安全論    186
壹、概念與條件    186
一、概念:「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186
二、條件    186
三、集體安全與集體防衛之差異    187
貳、論點與批判    188
一、論點內涵    188
二、批判    189
參、集體安全與權力平衡之異同    191
一、差異點    191
二、相同點    193
第五節  民主和平論    194
壹、淵源    194
一、康德的民主自由與擁有和平    194
二、威爾遜之「道德要求」和「民主原則」    194
貳、論點與批判    195
一、論點內涵    195
二、批評    196
第六節  全球社會論與全球化論    197
壹、全球社會論    197
一、思想淵源與發展    197
二、論點內涵    197
三、批評    199
貳、全球化論    199
一、背景與定義    199
二、論點內涵與批評    200
三、全球化的影響    202
四、全球化與全球治理    203
第七節  軟權力論與巧權力論    205
壹、軟權力論    205
一、『軟權力』的概念與對硬權力的批判    205
二、論點    206
貳、巧權力論    207
一、概念    207
二、論點    208
三、檢視    209

第三章  馬剋思主義的相關理論    211
第一節  經濟的馬剋思主義    211
壹、內涵    211
一、馬剋思主義論資本主義的三大法則    211
二、馬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    212
貳、評論    212
一、貢獻    212
二、缺陷    213
第二節  帝國主義論    214
壹、理論要點    214
一、資本主義導緻帝國主義    214
二、帝國主義危害國際和平    215
參、批評    215
一、資本主義越發達國傢亦不必然是帝國主義國傢    216
二、資本主義的資本剩餘不必然會造成帝國主義    216
三、帝國主義引發戰爭的問題    216
四、經濟利益並非是帝國主義的主要動力    216
第三節  依賴理論    217
壹、源起與探究內涵    217
一、源起    217
二、探究內涵    217
貳、三大學派    218
一、落後論/古典依賴學派    218
二、依賴發展學派    219
三、結構主義學派    221
參、理論要點    223
一、先進國傢與落後國傢發展的本質不同    223
二、落後國傢被先進國傢宰製而導緻加大彼此之間的落差    223
三、外力扭麯與乾擾阻礙落後國傢的發展    223
四、拒絕外資方能擺脫依賴    224
肆、批判    224
一、忽略國傢根本性的結構問題    224
二、生産與商業的誤解與對拉丁美洲發展論述不符實情    225
三、採取孤立主義經濟政策更為不適當    225
第四節  世界體係論    228
壹、發展背景    228
貳、與依賴理論之差異    228
參、主要內涵    229
一、核心—半邊陲—邊陲的世界經濟體係觀    229
二、強調半邊陲在發展中的關鍵地位    230
肆、批判    232
一、邊緣國傢並不一定都是弱國    232
二、核心國之國傢機器的微弱性    232
第五節  批判理論    232
壹、起源    232
貳、理論要點    233
一、重視國際政治的曆史解構之理解與理論的反思    233
二、權力和宰製    234
三、論述倫理    235
【第二篇重要考題解析範例】        243

第三篇  國際組織        261
【第三篇相關申論題綜覽】    262

第一章  國際組織理論    269
第一節  整閤理論    269
壹、起源與發展    269
貳、整閤之意義與理論依據    270
一、意義    270
二、理論依據    271
參、整閤的模式    271
一、價值整閤模式    271
二、行為者整閤模式    271
三、整體與部分的交換模式    271
第二節  功能主義、新功能主義與區域主義    272
壹、功能主義    272
一、概論    272
二、主要論點    272
三、缺點    273
貳、新功能主義    273
一、概論    273
二、主要論點    274
三、與功能主義之差異    274
參、區域主義    275
一、概論    275
二、主要論點    275
三、新區域主義    275
第三節聯邦主義與超國傢主義    276
壹、聯邦主義    276
一、概論    276
二、主要論點    277
三、缺點    277
貳、超國傢主義    278
一、概論    278
二、主要論點    278
第四節  政府間主義、多元主義與多邊主義    278
壹、政府間主義    278
一、概論    278
二、主要論點    279
貳、多元主義    279
一、概論    279
二、主要論點    279
參、多邊主義    280
一、概論    280
二、主要論點    280

第二章國際組織的性質類型與功能    283
第一節  國際組織的沿革    283
壹、定義    283
一、狹義    283
二、廣義    283
貳、國際組織的沿革與興起原由    283
一、沿革    284
二、興起    284
三、發展的檢視    285
第二節  國際組織之性質與類型    285
壹、國際組織的性質    285
一、國際政治的行為者    285
二、國際組織與國際法之關係    285
貳、特徵    286
一、國際組織乃是由國傢所創設,亦是為國傢而創設者    286
二、國際組織之二元性    286
參、類型    287
一、依照成員性質劃分    287
二、依照組織成員分布之地域劃分    288
三、依照成立宗旨劃分    288
四、維拉立之分類    289
第三節  國際組織的角色與功能    289
壹、角色    289
一、工具    289
二、論壇    289
三、修正者    290
四、行為者    290
貳、功能    290
第四節  政府間國際組織之相關問題    291
壹、國際組織會員國的會籍問題    291
一、國際組織主體    291
二、普遍原則與限製原則    292
三、加入    292
四、南、北韓加入聯閤國的問題    292
五、我國加入聯閤國之問題    292
貳、國際組織之決議    293
一、全體一緻決    293
二、多數決    293
三、少數否決    293
四、比重投票    294
參、國際組織的外交權與經費來源    294

第三章  全球性的國際組織    295
第一節  聯閤國    295
壹、概論    295
一、發展沿革    295
二、宗旨與功能    295
貳、主要機關    296
一、大會    296    
二、安全理事會    297
三、經濟暨社會理事會    299
四、國際法院    300
五、秘書處    300
參、專門機構    300
一、定義    300
二、基本特徵    301
三、專門機構與聯閤國的關係    301
四、專門機構以及其與聯閤國之協調運作關係    301
肆、新會員的加入    302
一、加入的條件    302
二、加入的程序    303
伍、冷戰後聯閤國維和任務之新發展與問題    304
一、維和行動原則與組成    304
二、冷戰後維和行動之特點與類型    304
三、成功的維和行動之要素    305
四、聯閤國維和行動的問題    307
第二節  國際貿易組織    309
壹、關稅貿易總協定    309
一、發展的淵源    309
二、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309
三、功能與缺陷    311
貳、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    311
一、基本規則與架構    312
二、爭議之解決    313
第三節  經濟閤作暨發展組織        314
壹、成立背景    314
貳、成立宗旨目的    315
參、組織架構    316
一、理事會    316
二、執行委員會    316
三、秘書處    316
四、專業委員會    316
第四節  世界銀行    317
壹、成立背景    317
貳、成立宗旨任務與錶決方式    317
參、組織架構    318
一、理事會    318
二、執行董事    318
三、國際開發協會    319
四、國際金融公司    319
肆、批評    319

第四章  重要地區性國際組織    321
第一節  亞太地區的國際組織    321
壹、亞太經濟閤作會議    321
一、創設概略    321
二、成立的背景    322
三、組織架構    322
四、運作之原則與目標    324
貳、東南亞國傢協會        326
一、成立背景    326
二、宗旨與目標    326
三、組織架構與運作        327
四、「東協加三」之發展與問題        328
第二節  歐洲聯盟    329
壹、成立背景    330
貳、馬斯垂剋條約    331
參、歐盟的主要內涵與三大支柱    332
肆、未來展望與問題        333
第三節  北美自由貿易區        334
壹、背景    334
貳、主要內涵與任務        335
一、消減關稅與消除非關稅障礙    335
二、智慧財産權的保護與專業人士跨區執業    336
三、服務業貿易的規定    336
參、爭端之處理與問題    336
一、解決爭端的機製        336
二、問題    337
【第三篇重要考題解析範例】        341

第四篇  外交政策    355
【第四篇相關申論題綜覽】    356

第一章  概    論    361
第一節  外交與外交政策    361
壹、外交之意義與任務功能    361
一、意義    361
二、任務與功能    361
貳、外交政策之意義、目標與類型    363
一、意義    363
二、目標    364
三、類型/取嚮    365
第二節  外交政策的權力資源、工具與方式    367
壹、外交政策的權力資源        367
一、國傢資源    367
二、國外資源    368
貳、外交政策的工具與其運用    368
一、工具    368
二、經濟之外交工具的運用-經濟製裁    369
參、單邊主義、雙邊主義與多邊主義之外交    371
一、單邊主義外交    371
二、雙邊主義外交    372
三、多邊主義外交    372
第三節  外交政策的研究與其睏境    375
壹、外交政策的研究    375
一、從對國傢的行為擴展到決策者
    與團體的情境分析之研究    375
二、邁嚮廣泛性因素與比較分析之研究    377
二、當前研究外交政策之趨嚮    378
貳、研究外交政策的睏境    381

第二章  外交決策過程    383
第一節  概論    383
第二節  決策與國內外的互動與因應    383
壹、國際互動與外交決策    384
一、外交決策與國際政治的互動模式    384
二、外交政策目標的轉換    386
三、外交決策之情境分析與情境類型        388
貳、國內外互動之外交決策的典型反應    389
第三節  影響美國外交決策過程的因素    390
壹、美國外交政策的來源    390
貳、解釋美國外交政策型態-外交政策的內外在來源    391
一、外部來源    391
二、內部來源    392

第三章  外交決策理論    395
第一節  理性決策模式    395
壹、分析單位與前提        395
一、分析單位    395
二、一般性前提    396
貳、案例分析-「古巴危機」的理性決策模式分析    396
一、選項    396
二、綜閤評析    398
參、優點與侷限    399
一、優點    399
二、侷限    399
第二節  理性決策模式的延伸與情緒理性決策模式    400
壹、理性決策模式的延伸    400
一、有限理性決策模式    400
二、漸進決策模式    400
貳、情緒理性決策模式    401
一、基礎    402
二、五個解釋情緒本質影響決策的理論    402
第三節  官僚決策與組織決策模式    404
壹、官僚決策模式    404
一、主要內涵    404
二、重要的假定    404
三、官僚決策模式是一個決策多重參與者過程的分析    405
四、侷限    406
貳、組織決策模式    406
一、重要的概念    406
二、基本假定    407
三、侷限    407
第四節  多重啓發性理論與社會心理決策理論    409
壹、多重性啓發理論        409
一、主要內涵    409
二、分析之要點    411
三、案例分析    411
貳、社會心理決策模式    412
一、壓力與順從    412
二、理論內涵    413

第四章  冷戰後的美國外交政策    415
第一節  美國霸權與其外交戰略的轉變    415
壹、美國霸權的維係與其挑戰    415
一、維係霸權的憑藉    415
二、問題與挑戰    416
貳、後冷戰時期美國外交戰略的轉變        416
一、柯林頓時期    416
二、小布希時期    417
第二節  中國的崛起與對美國霸權地位挑戰的思考    419
壹、中國威脅論    419
貳、引發中美衝突的幾點因素    420
參、中共挑戰美國霸權地位的檢視    422
一、動機的檢視    422
二、時機的檢視    423
第三節  美國二十一世紀外交大戰略的爭論    424
壹、基礎認知    424
一、大戰略與其所要迴答者    424
二、大戰略與軍事力量    425
三、美國大戰略的四個主要原則    426
貳、爭論    426
一、爭論的背景    426
二、大戰略的四個重要主張    428
三、四大主張與美國外交政策的遠景        430
第四節  美國二十一世紀外交政策大戰略之評析    430
壹、當前國傢利益的排序    430
貳、國傢六大利益的重要性分析    431
一、國土安全    431
二、歐亞強權的和平        432
三、保證穩定價格的原油供給    433
四、國際經濟的開放性    434
五、民主的擴延與人權的保護    435
六、防範嚴峻的氣候變遷    435
參、國傢利益與大戰略關聯之評析    435
【第四篇重要考題解析範例】        437

第五篇  國際安全    455
【第五篇相關申論題綜覽】    456

第一章  危機與衝突管理    459
第一節  危機與其處理    459
壹、危機與研究    459
一、定義    459
二、危機研究概況    459
貳、危機的開展    460
一、危機起於涉及國際利益的衝突事件    461
二、衝突引發戰爭之可能    461
三、決策者有時間壓力    462
參、危機型態    463
一、動武與不動武的危機+列強主導
    與次體係的自發型危機    463
二、雷伯的三種不同危機分類    464
肆、危機發展處理    466
一、危機發展的三個結果    466
二、處理要點    466
第二節  衝突與其處理    471
壹、衝突的定義與要件    471
一、定義    471
二、國際衝突的要件        472
貳、國際衝突原因與升級階段    473
一、衝突的原因    473
二、衝突升級的階段        474
參、國際衝突的預防-預防性外交    475
一、信心暨安全建立機製    475
二、建立製度    476
三、預警措施    477
四、預防性人道主義        478
肆、衝突的處理與解決    479
一、衝突的解決    479
二、衝突處理    481
三、維護和平行動    481

第二章  軍備管製    483
第一節  意義、研究途徑與目的    483
壹、軍備管製之意義以及武器擴散與裁軍    483
一、軍備管製之意義        483
二、軍備管製、武器擴散與裁軍    483
三、軍備管製與裁軍之重要區彆    484
貳、研究目的    484
參、研究途徑與影響因素    485
一、軍備管製的研究途徑    485
二、影響軍備管製的主要因素    486
肆、經濟與軍備管製    488
一、軍備採購的經濟學    488
二、國內的經濟與軍備之關係    489
三、國際軍備經濟    490
第二節  國際政治以及軍備管製的策略與檢證    491
壹、軍備管製與國際政治    491
一、軍備管製被用於終結衝突的結果    491
二、軍備管製主要鎖定於戰略的穩定    491
三、軍備管製是要創造行為規範    492
四、軍備管製是要控製擴散    492
五、軍備管製是由國際組織來執行    493
貳、軍備管製策略與檢證    493
一、製定管理規則    493
二、軍備管製的條約與協定    494
三、善意的片麵作為        494
參、軍備管製之檢證        494
一、管製的對象與範圍    495
二、管製的目標與效果    495
第三節  二次大戰後的軍備管製    495
壹、第一階段:對核武管製之最初失敗    496
貳、第二階段:形式性的態勢與宣傳戰    497
參、第三階段:全麵性的談判與幾乎破局        497
肆、第四階段:附帶協議的興起與全麵性談判的式微    498
伍、第五階段:小型軍備管製協議、戰略武器限製談判
與戰略武器裁減談判    499
第四節  睏境與思考        500
壹、現實主義的見解        501
一、立論基礎    501
二、理論的分析    502
貳、復閤性理論的思考    503
一、何為復閤性理論        504
二、國際關係中的體係之思考    504
三、復閤性理論在歐洲安全地位的思考    505
參、後現代主義的思考-以歐洲為範例    506
一、後現代主義的後現代軍備管製    506
二、非以國傢為主要行為者的政治    507

第三章  強權的軍備管製問題與潛在衝突    509
第一節  美國的「國傢飛彈防禦」及其爭議    509
壹、「戰略防衛機先」與飛彈防禦    510
貳、「國傢飛彈防禦」之內涵    512
參、飛彈防禦與「反彈道飛彈條約」的衝突    514
第二節  美俄的戰略武器裁減及其問題    516
壹、戰略核武裁減的動機─「相互毀滅」    516
貳、戰略核武裁減的進程    517
參、戰略核武裁減的問題    519
肆、戰略核武裁減的推遲    521
第三節  中共戰略核武現代化    523
壹、戰略演進    524
貳、核武力的現代化        526
參、縮減與美俄核武力量之差距    528
第四節  結  語    529

第四章  大規模毀滅武器與飛彈的擴散    531
第一節  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擴散    531
壹、核武擴散    532
貳、生化武器的擴散        534
第二節  飛彈及其相關科技的擴散    535
壹、飛彈擴散概況    535
貳、俄羅斯、中共與北韓是主要的擴散來源    537
第三節  安全威脅的擴散來源    537
壹、俄羅斯    538
一、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擴散    538
二、飛彈及其相關技術的擴散    540
貳、中共    542
一、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542
二、飛彈及其相關科技的擴散來源    544
第四節  結  語    545

【第五篇重要考題解析範例】        547

參考書目                                        559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國際關係精要》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讓我看到瞭國際關係背後那股驅動力量——利益。書中對不同國傢在國際舞颱上的行為邏輯進行瞭細緻的剖析,點齣瞭國傢在製定對外政策時,往往是以自身國傢利益為首要考量。這種“利益驅動”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過往發生的國際事件,也更理解瞭為何某些看似“不公平”的國際規則得以形成和維持。同時,作者也沒有迴避國際關係中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他詳細討論瞭國際閤作與衝突並存的張力,以及全球化浪潮下,國傢主權與跨國挑戰之間的微妙平衡。讀完這本書,我對“世界公民”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開始思考自己在全球體係中的位置。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拿到《國際關係精要》這本書,我還有點擔心會太學術化,讀起來會很吃力。但讀進去之後,我發現自己完全多慮瞭。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流暢,他善於從曆史的長河中汲取養分,用曆史的眼光來解讀當下的國際局勢。尤其是關於民族主義和國傢認同在國際關係中的作用,這部分內容讓我眼前一亮。書中通過對不同曆史時期和不同區域的案例分析,揭示瞭民族主義如何成為影響國傢行為、甚至引發國際衝突的重要因素。此外,關於國際法和國際準則的探討,也讓我明白瞭在無政府狀態下的國際社會,這些規則是如何發揮作用,以及它們在實踐中麵臨的挑戰。

评分

《國際關係精要》這本書,讓我對“全球治理”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國際組織描述成解決所有國際問題的萬能藥,而是深刻地剖析瞭聯閤國、世界貿易組織等機構在推動閤作的同時,也麵臨著成員國之間利益分歧、決策效率低下等諸多難題。書中對不同國際理論流派的對比和評析,讓我看到瞭理解國際關係的不同角度,也認識到沒有哪一種理論能夠完全解釋所有現象。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討論國際安全問題時,不僅關注瞭傳統軍事安全,還加入瞭非傳統安全,例如氣候變化、網絡安全、公共衛生等,這顯示齣一種非常前瞻性的視野。

评分

《國際關係精要》這本書,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復雜世界的大門。作者對國際關係理論的介紹,並非是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將其與現實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緊密結閤,讓我看到理論是如何解釋和指導實踐的。書中對於意識形態在國際政治中的影響,以及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碰撞,有非常精彩的論述,這讓我明白瞭為何某些國傢之間會存在如此深刻的隔閡。讀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鼓勵讀者獨立思考,不要被單一的敘事所濛蔽,而是要從多個維度去審視和理解國際事務。這本書絕對是想要深入瞭解國際關係讀者不容錯過的一本佳作。

评分

讀瞭《國際關係精要》這本書,我纔真正理解到,原來那些看似遙遠的地緣政治角力和大國博弈,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是息息相關的。作者用一種相當深入淺齣的方式,將那些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論,比如現實主義、理想主義、建構主義等等,轉化成瞭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案例。我尤其喜歡他解析冷戰結束後世界格局演變的部分,從美蘇兩極對抗到多極化趨勢的齣現,再到各種國際組織和非國傢行為體的崛起,整個過程的梳理非常清晰。書中對國際政治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像是國傢利益、權力平衡、集體安全等,都有非常到位的闡釋,讓我對這些概念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