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第三波民主化與經濟全球化對當前民族國傢體係造成衝擊之際,無國傢民族獲學界的重視。本書針對加泰隆尼亞、蘇格蘭、北愛爾蘭、巴斯剋、魁北剋以及北美洲的印地安民族的無國傢民族進行宏觀的比較分析。作者並將無國傢民族的發展策略及民族國傢的迴應歸納為文化承認、政治自治與聯邦體製等三種模式,勾勒齣無國傢民族在全球化時代中扮演的角色,對於自陷於統獨與族群糾葛的颱灣而言,本書值得朝野各界的重視。
作者簡介
Montserrat Guibernau
任教於英國大學(Open University),專長領域為政治社會學、民族主義與族群關係以及西班牙民族主義等。其相關著作有Catalan Nationalism: Francoism, transition and democracy, Barcelona (2002); Governing European Diversity (2001); Understanding Nationalism (2001)等。
譯者簡介
周誌傑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法學碩士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校區(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政治係政治學博士
紐約州立大學傑拿席歐校區(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Geneseo)政治係兼任講師
紐約州立大學Fredonia校區政治係兼任講師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校區政治係兼任講師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係專任助理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緒論
研究主題與架構
第一章 國傢與民族
無國傢民族
第二章 無國傢民族:不同的政治情勢
壹、文化承認
貳、政治自治
參、聯邦製度
肆、否定與鎮壓
第三章 美洲的原住民族與民族主義
壹、原住民與民族國傢
貳、印地安人與歐洲移民之關係概述
參、美洲的原住民族與民族主義1
第四章 作為社會運動的民族主義
壹、菁英
貳、民族主義與階級
參、民族主義運動的階段
肆、知識分子的任務
伍、民族主義論述的要旨
陸、民族主義與媒體
第五章 文化抵抗與政治暴力
壹、文化抵抗
貳、武裝鬥爭
第六章 無國傢民族:全球政治的新行動者
壹、後傳統民族國傢
貳、民族認同
參、無國傢民族
肆、多區域歐洲
結論
無國傢民族:主要的難題與睏境
參考書目
索引
**一個關於“歸屬感”的思考** 《無國傢民族與社群》這本書,與其說是在梳理曆史,不如說是在叩問我們內心深處最根本的“歸屬感”到底來自哪裏。我一直覺得,生活在颱灣,我們對於“國傢”和“民族”的定義本身就比彆人要復雜得多。這本書沒有給我們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通過大量不同案例的鋪陳,讓我們看到,即使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國傢來提供庇護和身份認同,人類依然能夠形成各種形式的社群,維係彼此的聯係。 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流散社群”的章節。書中描繪瞭那些因為各種原因離開故土,卻依然在異國他鄉保持著文化傳統、甚至形成新的社會組織的群體。這讓我想到瞭我們身邊不少的例子,無論是在海外的颱灣同鄉會,還是在颱灣內部,因為經濟或工作而形成的跨地域的社群。他們可能不再擁有統一的“國傢”敘事,但他們通過共同的語言、風俗、飲食,甚至是共同的鄉愁,構建起一種超越地理限製的“在場感”。這種“在場感”帶來的慰藉和力量,是任何一個宏大的政治口號都無法替代的。這本書不是提供解決方案的,它更像是提供瞭一種觀察世界的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結構。
评分**曆史的細微之處,人性的光輝** 閱讀《無國傢民族與社群》的過程,就像在品味一壇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它避開瞭那些宏大的敘事,轉而聚焦在曆史的縫隙中那些閃閃發光的人類個體和他們形成的微小共同體。我一直覺得,我們颱灣人對於“主流”的敘事往往不那麼感冒,反而更容易被那些在夾縫中生存、卻依然堅韌地發展齣獨特生命力的故事所打動。這本書恰恰滿足瞭這種閱讀的偏好。 書中對一些遊牧民族、海上貿易民族、甚至是宗教社群的描繪,都充滿瞭生動的細節。它們沒有強大的軍隊,沒有統一的法律體係,卻能夠有效地組織生産,傳遞知識,甚至在復雜的區域關係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我從中看到瞭颱灣原住民的古老智慧,也看到瞭颱灣早期移民在拓荒過程中,如何依靠鄰裏互助、宗族聯係來剋服艱辛。這些並非宏大的政治篇章,而是關於人類在最基本的生活層麵上,如何建立信任,如何閤作,如何為瞭共同的生存目標而努力。這種樸素而又深刻的人性光輝,在書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也讓我對颱灣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捲首語:** 翻開《無國傢民族與社群》這本書,我總有一種走在曆史長河中的感覺。作者沒有把我們拉進某個具體的國傢或族群的視角,而是以一種更宏大的、抽離的目光,審視瞭人類社會中那些“非國傢”的存在形態。讀著讀著,我常常會想起颱灣這塊土地的復雜性——我們既有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也有原住民文化,更有近代以來與世界接軌的多元影響。書裏探討的那些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沒有強大國傢機器支撐卻依然能夠凝聚個體的社群,比如一些邊緣化的部落、海上散居的漁民、或是跨越國界的商業網絡,都讓我看到瞭颱灣某些社群的影子。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社群”邊界的模糊性進行瞭深入的解析。它告訴我們,社群並不總是由血緣、地緣或共同的政治認同來定義,更多時候,它是一種基於共享的知識、實踐、情感聯結,甚至是一些共同的“不確定性”而形成的。這讓我聯想到颱灣一些新興的文化社群,他們不一定認同某個既定的族群身份,卻因為共同的音樂喜好、藝術追求,或者對某些社會議題的關注而緊密聯係在一起。這種“虛擬”卻真實的聯結,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愈發重要。作者的筆觸,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充滿瞭對當下社會變化的洞察,讀來令人深思。
评分**超越“身份”的睏惑,走嚮“聯結”的可能** 《無國傢民族與社群》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卸下包袱後的輕鬆感。身為颱灣人,我們常常在“你是誰”這個問題上,被各種身份標簽所睏擾。這本書則告訴我們,即使拋開“國傢”和“民族”這些宏大的、常常是人為設定的框架,人類依然可以通過更靈活、更動態的方式來組織和聯結。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對“社群”的理解,可以比教科書上的定義更加豐富和包容。 書中對那些非正式的、自發形成的社群的探討,比如基於共同的技藝、愛好,甚至是共同經曆的創傷而形成的群體,讓我覺得非常貼切。我想到在颱灣,有很多非常有活力的民間組織、社區團體,他們未必擁有顯赫的背景,卻在各自的領域默默耕耘,凝聚瞭一群誌同道閤的人。這些社群的生命力,恰恰證明瞭人類對於“聯結”的需求,是多麼的原始而強大。這本書沒有給我關於“我是誰”的最終答案,但它給瞭我關於“我們能是誰”的無限可能,讓我看到瞭在既定的身份之外,更多元、更自由的社群形態。
评分**在“無”中發現“有”的智慧** 坦白說,讀《無國傢民族與社群》之前,我以為它會是一本充滿瞭理論色彩的學術著作。但實際讀起來,卻發現作者的筆觸相當細膩,充滿瞭對不同文化和曆史場景的生動描繪。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有時候,“無”反而能激發更多的“有”。當一個社群不依附於強大的國傢機器,它反而需要發展齣更強的內部凝聚力,更靈活的組織方式,以及更深厚的文化傳承。 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跨越邊界”的社群的案例。這些社群可能不被任何一個國傢所承認,卻依然擁有自己獨特的規則、習俗和文化。它們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現有國傢秩序的一種挑戰,但也正是這種“邊緣”的存在,讓我們看到瞭人類社會運作的更多可能性。這讓我聯想到颱灣在國際社會中的特殊地位,我們既不完全屬於某個大國,又在各種國際閤作與交流中扮演著獨特的角色。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自身在“非主流”中尋找認同和活力的努力。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力量,往往不是來自被賦予的身份,而是來自自身內部的生長和聯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