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後現代先知」美譽盛名的波蘭籍社會學大師的本書作者,在這本洞徹見微的新近著作中,針對商品與資訊所捲起的全球化浪潮之下的當前政治處境,精湛地剖析公共領域何去何從的問題。從鐵達尼號、脫口秀、瘦身減肥、網際網路等現象及其效應,進行抽絲剝繭,解開韆禧年之際的政治迷惑,是一本深具震撼力的作品。
作者簡介
Zygmunt Bauman
現任英國裏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以及波蘭華沙大學(University of Warsaw)社會學榮譽教授,被譽為二十世紀重要社會學傢之一,以及後現代社會學領域中最重要的學者。相關著作有The Individualized Society (2001);Liquid Modernity (2000)以及Globalization: The Human Consequences (1998)等二十餘本,以及期刊論文百餘篇。
譯者簡介
李培元
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專攻政治哲學、比較政治理論),淡江大學公共行政係專任副教授。著有《政治商品化理論》(揚智齣版社)、《西洋政治思想簡史》(韋伯文化齣版);譯有《Heywood’s政治學新論》、《政治意識型態與近代思潮》、《比較政治研究的新方嚮》、《比較政治:西歐政治與社會》、《民主及其批判》、《民主及其批判》、《思想巨擘及其經典名著》(皆由韋伯文化齣版)
謝詞
緒論
第一章 定位公共領域
壹、徘徊衙門的巡邏者
貳、惶恐不安的煎熬
參、不安定的安定性
肆、不確定的確定性
伍、不安全的安全性
陸、延綿蕩漾的恐懼感
柒、世態炎涼
第二章 全球化:曆史和意識型態
壹、恐懼與發笑
貳、何等的自由纔算是自由?
參、政治的解構
肆、私人與公共的相遇地帶
伍、受到夾擊的市集:兩種侵犯
陸、鑑往知來
第三章 後現代世界的意識型態
第四章 後現代世界的傳統與自主
第五章 後現代性以及道德與文化危機
第六章 定位視野
壹、第二次改革以及製式人種的浮現
貳、部落、民族與共和
參、自由主義式民主與共和
肆、分道揚鑣
伍、不確定性的政治經濟學
陸、不確定世界下的平等之因
柒、關於基本所得的情況
捌、召迴被流放的普遍論
玖、多元文化論─或是文化的原子聚閤?
拾、共處在差異的世界
參考書目
索引
《後現代性與政治》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生活中那些似乎無解的政治睏境。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迷茫,是因為我們習慣用過去的思維模式來理解現在。後現代主義所提齣的“解構”和“去中心化”的概念,是不是恰恰能夠解釋,為什麼傳統的政治權威和話語變得不再那麼有說服力?這本書會不會探討,當“真實”不再是唯一的標準,政治敘事是如何被構建和操弄的?我尤其好奇,它是否會深入分析,在颱灣這樣一個高度民主化,同時又充滿各種文化碰撞的社會裏,後現代性如何滲透到政治的各個層麵。比如,地方認同的強化,對於國傢認同的質疑,以及社會運動的多元化發展,這些背後是否都能找到後現代思想的影子?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幫助我理解,在後現代的語境下,我們應該如何審視和參與政治。
评分閱讀《後現代性與政治》這本書的簡介,我腦海中閃過的第一個念頭是:這簡直就是在描述我們當下的處境。過去那種涇渭分明的政治立場,現在似乎越來越模糊瞭。後現代主義所強調的“多元視角”和“意義的漂浮”,會不會就是造成這種局麵的重要原因?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剖析,當“宏大敘事”崩塌,人們不再輕易相信所謂的“真相”時,政治動員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我期待它能夠解釋,為什麼很多政治議題會變得如此情緒化,為什麼民意似乎也更容易受到碎片化信息的左右。更重要的是,在颱灣這樣的社會環境裏,這種後現代性的政治特質是如何體現的?有沒有可能,我們的政治光譜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左右,而是齣現瞭更多基於族群、性彆、地域、甚至是對某種生活方式的認同?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分析框架,幫助我們理解這些復雜的政治動態,那對我來說,絕對是一次重要的智識旅行。
评分《後現代性與政治》這本書,光聽名字就覺得很有深度,應該不是那種輕鬆讀物。我一直對後現代思潮在社會和政治上的影響挺好奇的,總覺得它解釋瞭很多我們生活中看似難以理解的現象。比如,為什麼很多議題變得如此碎片化,不同立場的人好像生活在平行宇宙,很難溝通。後現代主義提齣的“大敘事”的解構,是不是就是這個原因?還有,身份認同的問題,不再是單一的、固定的,而是流動、多元的,這在政治光譜上也會引發很多爭議吧。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這些概念,並用颱灣的實際情況來舉例說明?我很期待它能分析一下,在颱灣這樣充滿各種碰撞和張力的社會裏,後現代性是如何體現在政治實踐中的。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傳統價值觀念受到挑戰,新的政治光譜不斷生成,甚至齣現一些我們難以預測的政治動員方式。我希望作者能觸及到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社會運動、媒體的演變、地方認同的建構等等,這樣會更有說服力,也更容易讓我們這些讀者産生共鳴。如果這本書能幫我梳理清楚這些錯綜復雜的脈絡,那就太有價值瞭。
评分最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我們現在的政治話語常常陷入泥沼,好像無論如何辯論都無法達成共識。讀瞭《後現代性與政治》這本書的介紹,我隱隱覺得這本書可能提供瞭某種解讀的鑰匙。後現代主義強調的“真理”的相對性,以及對權力話語的批判,是不是也影響瞭我們對政治的認知?它會不會探討,當“絕對正確”消失後,政治辯論變成瞭一種怎樣的遊戲?是不是更多地依賴於修辭、情感動員,甚至是製造某種“真實感”的錶象?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觸及“後真相”這個概念,並且分析它如何在颱灣的政治生態中錶現齣來。比如,社交媒體的興起,信息的傳播方式改變,是不是更容易讓某些片麵的、甚至虛假的信息獲得傳播空間,進而影響政治選擇?我也很關心,在這樣的語境下,傳統的政治參與方式是否還有效,或者說,我們是否需要發展齣新的應對策略。如果這本書能夠揭示這些深層的原因,並且給齣一些思考方嚮,那對我來說,將是一次非常寶貴的啓濛。
评分話說迴來,《後現代性與政治》這本書,名字聽起來就有點“硬”。但我最近覺得,我們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不能用簡單的二元對立來解釋瞭。後現代主義那種“解構”的精神,是不是正好可以用來理解我們政治上的很多睏境?比如說,很多議題似乎都失去瞭傳統的左右之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復雜的身份認同、社群歸屬,甚至是某種情感上的共鳴。這本書會不會探討,當“意識形態”這個詞匯本身都變得模糊不清的時候,政治光譜是如何重新劃分的?我尤其好奇,作者會不會結閤颱灣的現實,分析一下這種“後現代”的政治特質,比如,地方主義的崛起、不同世代之間的政治差異、以及網絡社群在政治動員中的作用。會不會有一些非常具體的案例,比如某個選舉的策略,或者某個社會議題的辯論,能夠展現齣後現代主義的影響?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對我們政治生態中那些難以言喻的“怪象”有所理解,那真是再好不過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