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后现代先知」美誉盛名的波兰籍社会学大师的本书作者,在这本洞彻见微的新近着作中,针对商品与资讯所卷起的全球化浪潮之下的当前政治处境,精湛地剖析公共领域何去何从的问题。从铁达尼号、脱口秀、瘦身减肥、网际网路等现象及其效应,进行抽丝剥茧,解开千禧年之际的政治迷惑,是一本深具震撼力的作品。
作者简介
Zygmunt Bauman
现任英国里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以及波兰华沙大学(University of Warsaw)社会学荣誉教授,被誉为二十世纪重要社会学家之一,以及后现代社会学领域中最重要的学者。相关着作有The Individualized Society (2001);Liquid Modernity (2000)以及Globalization: The Human Consequences (1998)等二十余本,以及期刊论文百余篇。
译者简介
李培元
政治大学政治学博士(专攻政治哲学、比较政治理论),淡江大学公共行政系专任副教授。着有《政治商品化理论》(扬智出版社)、《西洋政治思想简史》(韦伯文化出版);译有《Heywood’s政治学新论》、《政治意识型态与近代思潮》、《比较政治研究的新方向》、《比较政治:西欧政治与社会》、《民主及其批判》、《民主及其批判》、《思想巨擘及其经典名着》(皆由韦伯文化出版)
谢词
绪论
第一章 定位公共领域
壹、徘徊衙门的巡逻者
贰、惶恐不安的煎熬
参、不安定的安定性
肆、不确定的确定性
伍、不安全的安全性
陆、延绵荡漾的恐惧感
柒、世态炎凉
第二章 全球化:历史和意识型态
壹、恐惧与发笑
贰、何等的自由才算是自由?
参、政治的解构
肆、私人与公共的相遇地带
伍、受到夹击的市集:两种侵犯
陆、鑑往知来
第三章 后现代世界的意识型态
第四章 后现代世界的传统与自主
第五章 后现代性以及道德与文化危机
第六章 定位视野
壹、第二次改革以及制式人种的浮现
贰、部落、民族与共和
参、自由主义式民主与共和
肆、分道扬镳
伍、不确定性的政治经济学
陆、不确定世界下的平等之因
柒、关于基本所得的情况
捌、召回被流放的普遍论
玖、多元文化论─或是文化的原子聚合?
拾、共处在差异的世界
参考书目
索引
最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政治话语常常陷入泥沼,好像无论如何辩论都无法达成共识。读了《后现代性与政治》这本书的介绍,我隐隐觉得这本书可能提供了某种解读的钥匙。后现代主义强调的“真理”的相对性,以及对权力话语的批判,是不是也影响了我们对政治的认知?它会不会探讨,当“绝对正确”消失后,政治辩论变成了一种怎样的游戏?是不是更多地依赖于修辞、情感动员,甚至是制造某种“真实感”的表象?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触及“后真相”这个概念,并且分析它如何在台湾的政治生态中表现出来。比如,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的传播方式改变,是不是更容易让某些片面的、甚至虚假的信息获得传播空间,进而影响政治选择?我也很关心,在这样的语境下,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是否还有效,或者说,我们是否需要发展出新的应对策略。如果这本书能够揭示这些深层的原因,并且给出一些思考方向,那对我来说,将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启蒙。
评分《后现代性与政治》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觉得很有深度,应该不是那种轻松读物。我一直对后现代思潮在社会和政治上的影响挺好奇的,总觉得它解释了很多我们生活中看似难以理解的现象。比如,为什么很多议题变得如此碎片化,不同立场的人好像生活在平行宇宙,很难沟通。后现代主义提出的“大叙事”的解构,是不是就是这个原因?还有,身份认同的问题,不再是单一的、固定的,而是流动、多元的,这在政治光谱上也会引发很多争议吧。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这些概念,并用台湾的实际情况来举例说明?我很期待它能分析一下,在台湾这样充满各种碰撞和张力的社会里,后现代性是如何体现在政治实践中的。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传统价值观念受到挑战,新的政治光谱不断生成,甚至出现一些我们难以预测的政治动员方式。我希望作者能触及到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社会运动、媒体的演变、地方认同的建构等等,这样会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让我们这些读者产生共鸣。如果这本书能帮我梳理清楚这些错综复杂的脉络,那就太有价值了。
评分阅读《后现代性与政治》这本书的简介,我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这简直就是在描述我们当下的处境。过去那种泾渭分明的政治立场,现在似乎越来越模糊了。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多元视角”和“意义的漂浮”,会不会就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当“宏大叙事”崩塌,人们不再轻易相信所谓的“真相”时,政治动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期待它能够解释,为什么很多政治议题会变得如此情绪化,为什么民意似乎也更容易受到碎片化信息的左右。更重要的是,在台湾这样的社会环境里,这种后现代性的政治特质是如何体现的?有没有可能,我们的政治光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左右,而是出现了更多基于族群、性别、地域、甚至是对某种生活方式的认同?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复杂的政治动态,那对我来说,绝对是一次重要的智识旅行。
评分《后现代性与政治》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生活中那些似乎无解的政治困境。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迷茫,是因为我们习惯用过去的思维模式来理解现在。后现代主义所提出的“解构”和“去中心化”的概念,是不是恰恰能够解释,为什么传统的政治权威和话语变得不再那么有说服力?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当“真实”不再是唯一的标准,政治叙事是如何被构建和操弄的?我尤其好奇,它是否会深入分析,在台湾这样一个高度民主化,同时又充满各种文化碰撞的社会里,后现代性如何渗透到政治的各个层面。比如,地方认同的强化,对于国家认同的质疑,以及社会运动的多元化发展,这些背后是否都能找到后现代思想的影子?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帮助我理解,在后现代的语境下,我们应该如何审视和参与政治。
评分话说回来,《后现代性与政治》这本书,名字听起来就有点“硬”。但我最近觉得,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不能用简单的二元对立来解释了。后现代主义那种“解构”的精神,是不是正好可以用来理解我们政治上的很多困境?比如说,很多议题似乎都失去了传统的左右之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复杂的身份认同、社群归属,甚至是某种情感上的共鸣。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当“意识形态”这个词汇本身都变得模糊不清的时候,政治光谱是如何重新划分的?我尤其好奇,作者会不会结合台湾的现实,分析一下这种“后现代”的政治特质,比如,地方主义的崛起、不同世代之间的政治差异、以及网络社群在政治动员中的作用。会不会有一些非常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选举的策略,或者某个社会议题的辩论,能够展现出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对我们政治生态中那些难以言喻的“怪象”有所理解,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