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台湾政治民主化,以往威权时代所禁锢的种种政策和措施都随之消逝,取而代之的是解除戒严、国会全面改选和民主改革。然而,随着选举在台湾民主发展的角色日益重要,现行选举制度所衍生的问题,如派系政治、金权政治等也就日益明显,尤其1992年立法院全面改选之后,乱象横生、纪律败坏、议事效率不彰,造成民意反弹,一般都归咎于目前的选举制度设计不良所致,因此在2007年我国首度实施单一选区两票制之前,该选制成为期待选举改革者最常提及的替代方案。
尽管在诸多不可能的环境因素之下,单一选区两票制仍然在2007年顺利实施,但相关研究还有待各界共襄盛举。为增益国内单一选区两票制之研究,并深入剖析政策实务之需求,本书在笔者2003年发表之「解析单一选区两票制」的基础之上,经补强之后发表此一新作。本书首先介绍单一选区两票制之理论基础,并深入分析不同设计方案实施后可能的政治效果。此外,我国在2007年实施单一选区两票制过程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该选制可能的发展,也在本书的讨论范围之内。
作者简介
蔡学仪
现任
醒吾技术学院副教授兼主任秘书兼商管学群召集人
警察大学外事系兼任副教授
世新大学通识中心兼任副教授
华视教学中心讲座等
学历
英国Reading大学国际关系硕士
英国Warwick大学政治学暨国际关系博士
经历
国立台北大学选举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立法委员顾问
中华两岸文经交流促进会发起人
研究领域
政治发展、两岸经贸、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
着作
「解析单一选区两票制」(2003)
「两岸经贸之政治经济分析」(2003)
「台湾经济论」(2004)
「两岸经贸关系新解」(2009)
研究计画近20案,期刊论文20余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单一选区两票制之理论分析
第三章 单一选区两票制于各国实施概况
第四章 单一选区两票制与他制于台湾适用之比较
第五章 单一选区两票制于台湾实施之配套措施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单一选区两票制之政治影响分析
看到《单一选区两票制新解 (2版)》这本书,真的勾起了我很多关于台湾政治的思考。过去几年,我们在选举制度上尝试过不少,单一选区两票制更是争议不断。这本书的书名就点出了核心,它并非简单介绍制度,而是“新解”,这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既有框架下,提出新的解读视角,尤其是在经历了多次选举实践后,制度本身是否也孕育出了新的生命力或弊端。 从台湾的政治现实来看,选票的意义远不止于选出代表,它更牵动着地方发展、资源分配,甚至族群认同。单一选区两票制,理论上希望能同时顾及区域民意代表性和政党比例代表性,但实际操作中,我们常常看到选区划分的争议、小党生存的艰难,以及选民在投下两票时的困惑。这本书的“新解”,我猜想或许会深入剖析这些实际运作中的“卡关”之处,比如如何评估区域候选人的胜选机率,以及政党票的配票策略,甚至可能触及一些更深层的政治文化现象,比如地方派系的影响,或者选民的投票倾向如何受到媒体和网络信息的影响。 对于我这样的普通台湾读者来说,了解选举制度的精髓,才能更清楚地行使我的公民权利。这本书的“新解”,不知道是否会提供一些更具操作性的视角,让我们在投票时,能更精准地表达我们的意志,而不是被模糊的概念或操作所左右。例如,如何看待“弃保”现象?它对单一选区两票制的影响有多大?又或者,所谓的“政党票”真的能反映台湾民众的政党偏好吗?如果书中有对这些现实问题的深入探讨,并且提出了有建设性的见解,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显得尤为可贵了。 我非常好奇这本书的“2版”究竟带来了哪些新的内容。台湾的政治环境变动很快,新一轮的选举实践,必然会产生新的经验和教训。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原有理论的重申,而是能够真正吸纳近几年来台湾政治发展的新动态,例如新兴政党的崛起、年轻世代的政治参与模式改变,甚至是两岸关系对台湾内部政治生态的影响。一个“新解”的出现,尤其是在第二版,更应体现出时代感和前瞻性,能够引导读者看到制度在演变中的新挑战和新可能,而不是停留在过去的框架里。 这本书的“新解”听起来非常吸引人。作为长期关注台湾政治的读者,我总觉得单一选区两票制还有很多值得挖掘和探讨的空间。我特别希望能从中看到一些对于未来制度优化方向的思考,或者至少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当前制度的优劣势。例如,它是否会探讨如何减少选举的负面效应,像是政治极化或是候选人间的抹黑攻击?又或者,它是否会提出一些能够增强选民参与感和政治效能感的建议?如果能让读者在阅读后,对如何让台湾的民主政治更加成熟和有效,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那么这本书就绝对值得一读。
评分《单一选区两票制新解 (2版)》这本新书,光听书名就让我立刻联想到台湾政治舞台上那些错综复杂的选举博弈。单一选区两票制,听起来简单,但真正运作起来,却牵扯出无数的政治策略和民意考量。这本书的“新解”,预示着它不会满足于对制度的表面介绍,而是要深入挖掘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实践。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在“2版”中,针对我们台湾近年来不断变化的政治格局,提出怎样独特且具有启发性的解读。 从我们台湾的选举实践来看,单一选区两票制总是伴随着一些争议和挑战。区域立委的选举,有时会受到地方势力、个人恩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果难以预测;而不分区立委的产生,又涉及到政党提名、政党票分配等复杂环节。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切身感受到的政治现象。我期待这本书的“新解”,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这些看似零散的选举现象,是如何被单一选区两票制这个大框架所影响和塑造的。 对于许多台湾读者而言,选举制度的运作逻辑,并非总是那么容易理解。我们常常在投票站,面临着投给区域候选人,还是投给政党代表的抉择。这种选择,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权衡和考量。这本书的“新解”,如果能以一种更为生动、具体的方式,解释单一选区两票制是如何影响选民的投票行为,以及它对台湾民主政治的长期发展,会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它能否让我们在行使投票权时,拥有更清晰的洞察力,是我非常关心的。 “2版”这个标记,通常意味着作者对原有内容进行了修订和更新,以反映最新的情况和研究进展。在台湾这样一个政治议题日新月异的环境中,一本能够与时俱进的书籍显得尤为重要。我猜测,这“2版”很可能包含了对最近几年台湾重要选举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些选举结果如何出乎意料,或者某个政党是如何通过两票制的配合,来争取更大的政治影响力。如果这本书能够将这些最新的实践经验,融入到“新解”中,那么它就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贴近现实的分析视角。 我对这本书的“新解”部分尤其充满期待。台湾的政治生态非常多元,单一选区两票制在试图平衡不同政治力量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例如,它是否可能加剧政治极化?或者,它在促进小党发展方面,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让单一选区两票制在台湾发挥更大效用,同时又能规避其潜在风险的“新解”。如果它能启发我们思考如何让台湾的民主政治更加成熟和稳健,那么它就是一本真正有意义的书。
评分光看书名《单一选区两票制新解 (2版)》,就立刻勾起了我这个对台湾政治制度颇有兴趣的读者的一丝好奇。选举制度,尤其是我们实施了多年的单一选区两票制,总是牵动着社会大众的神经。每次大选过后,关于选举结果的分析,关于制度本身是否有效、公平的讨论,总是没完没了。这本书的“新解”二字,预示着它不会止步于对制度的简单介绍,而是试图去发掘一些更深层次的、可能被忽略的面向。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在“2版”中,针对近些年台湾选举实践中出现的新状况,比如年轻选民的投票行为变化、网络信息战的影响,以及新兴政党的崛起等,提出哪些与时俱进的解读。 在台湾,我们经常听到关于“选区划分不公”的抱怨,也有关于“区域立委”和“不分区立委”之间的权力与责任界定不清的疑虑。单一选区两票制,虽然理论上是希望兼顾区域代表性和政党比例代表性,但实际操作中,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例如,候选人的个人魅力有时会超越政党的光环,导致区域立委选举结果与政党支持度脱节;又或者,为了赢得选区席次,候选人可能采取一些极端的策略,影响选举的公正性。这本书的“新解”,我期待它能够触及这些基层运作的细节,用扎实的分析,为我们揭示制度在实践中是如何被塑造,又是如何反过来塑造台湾政治生态的。 作为一个普通台湾民众,我们投票的背后,是对未来生活、社会议题的期盼,也是对政治人物的信任。然而,有时我们会感到,即使投下了宝贵的一票,似乎也改变不了太多。单一选区两票制,在某些时刻,可能会让人产生“赢者全拿”的失落感,或者在投不分区政党票时,又面临着复杂的配票考量。这本书的“新解”,不知道是否会为我们提供一种更清晰的视角,来理解我们的选票是如何被转化成政治权力的,以及这种转化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我们警惕或支持的机制。如果它能帮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选举结果,理解制度的逻辑,那将是莫大的贡献。 “2版”这个标识,暗示着这本书可能经历过一次内容的更新和迭代。在台湾这样一个政治议题不断被讨论、制度也在缓慢调整的社会里,一本时效性强的政治学著作显得尤为重要。我猜想,“2版”可能加入了对近几年发生的重要选举事件的案例分析,比如某次选举中政党席次分配的意外情况,或是某个区域立委选举中出现的奇特现象。这种结合实际案例的“新解”,会比单纯的理论探讨更有说服力,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它能否捕捉到台湾政治现场的最新脉动,是我非常关注的一点。 我对这本书的“新解”部分特别有期待。台湾的政治光谱其实相当复杂,单一选区两票制在理论上试图平衡不同政治力量,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挑战。比如,小党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弃保”现象是否真的有助于实现多数民意?或者,如何确保政党票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台湾民众的政治意愿?我希望这本书的“新解”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制度优化的思路,或者至少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如何在当前的制度框架下,做出更明智的投票选择,让我们的民主更加扎实和有韧性。
评分《单一选区两票制新解 (2版)》这本新书,看到书名就觉得很实在,也很贴近我们台湾的政治现实。选举制度,特别是我们熟悉的单一选区两票制,是塑造台湾政治版图的重要因素。但每次选举过后,总会有些关于制度的讨论,说它好,有人支持;说它不好,也有不少意见。这本书的“新解”,让我觉得它不是一本空洞的理论书,而是试图在已有的制度框架下,找出一些新的、更深入的理解方式。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台湾这么多年的选举经验之后,对这个制度提出“新”的解读的。 在我们台湾,选举制度的影响无所不在,从地方政治人物的运作,到中央政府的施政方向,都跟选举制度息息相关。单一选区两票制,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让不同政党的代表都能在国会占有一席之地,但实际操作中,我们却常常看到很多有趣的、有时甚至让人费解的现象。比如,某个区域的选举,可能候选人的个人魅力比政党代表性更重要;或者,政党票的分配,又牵扯到很多复杂的策略。我希望这本书的“新解”,能够把这些现实中的“眉角”都揭示出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制度是怎么被执行的,以及执行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我们注意的“潜规则”。 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台湾读者来说,能够理解我们手中的一票到底有多大的能量,是非常重要的。选举制度的复杂性,有时会让选民感到迷茫。这本书的“新解”,如果能以比较清晰、易懂的方式,解释单一选区两票制如何影响选举结果,以及它对我们台湾政治生态的长远影响,那将非常有价值。它能否帮助我们更理性地分析选举,更明智地做出投票选择,甚至对未来的制度改革提供一些思考,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的。 “2版”这个字眼,通常意味着作者对原有的内容进行了更新和补充,特别是在台湾这样一个政治议题更新速度很快的地方,这尤其重要。我猜测,这“2版”很可能吸纳了近些年台湾重要的选举经验,比如那些出人意料的选举结果,或者是新兴政党在选举中扮演的角色。如果作者能将这些最新的实践经验,融入到“新解”之中,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会大大提升,因为它能让我们看到,单一选区两票制在不断变化的政治环境中,是如何被适应、被挑战,以及被重新诠释的。 我对这本书“新解”的部分特别有兴趣。台湾的政治环境总是充满活力,单一选区两票制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其影响也必然是多方面的。我希望能从中读到,作者是如何看待这个制度在平衡区域代表性与政党比例代表性方面的实际效果,或者它在促进政治协商、减少政治极化方面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如果这本书能够提出一些关于如何优化这个制度,或者至少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个制度的局限性,从而在实践中做出更有效的政治参与,那么它对我们台湾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的书。
评分《单一选区两票制新解 (2版)》这本新书,光看书名就让我这个长期关注台湾政治脉动的读者眼前一亮。单一选区两票制,在我们台湾的选举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多年来的实践,也积累了不少值得深思的议题。这本书的“新解”二字,显然不是在重复旧的观点,而是试图在既有框架下,寻找新的解读角度和洞见。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台湾快速变化的政治环境中,捕捉到制度的“新”面向,并且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阐释它。 从我们日常观察的政治现象来看,单一选区两票制在实践中总是伴随着各种挑战。比如,区域立委的选举结果,常常受到地方派系、个人声望等非制度性因素的影响;而政党票的部分,又涉及到复杂的政党轮替、小党生存空间的问题。这些都是台湾政治版图上,真实存在的“痛点”。我期待这本书的“新解”,能够深入剖析这些实际运作中的复杂性,提供一些不同于传统解释的新视角,帮助我们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制度逻辑。 对于我们这些非政治学专业的普通读者来说,了解选举制度的运作,才能更有效地行使我们的公民权利。很多时候,我们投下的票,其背后的政治意涵,可能并不完全清晰。这本书的“新解”,如果能用一种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解释清楚单一选区两票制是如何影响选票的产生、如何转化为政治权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潜规则”或“暗箱操作”,那将非常有价值。它能否让我们在投票时,更具策略性,也更理性,是我非常期待的。 “2版”这个后缀,意味着这本书并非一次性的观点陈述,而是经过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并进行了内容的更新。在台湾政治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本能够与时俱进的书籍显得尤为重要。我猜测,这“2版”很可能包含了对近几年台湾选举中出现的新情况的分析,比如新兴政党的冲击、年轻世代投票行为的转变、亦或是网络媒体对选情的巨大影响。如果这本书能够在新版本中,将这些最新的实践经验纳入“新解”的范畴,那它就真正具备了前瞻性和参考价值。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的“新解”,尤其是在台湾政治如此多元且充满活力的背景下。单一选区两票制,在设计之初,或许是为了实现某些政治目标,但在现实中,它可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例如如何平衡区域民意代表性与政党比例代表性之间的张力,或者如何应对“弃保”现象对选举结果造成的扭曲。如果作者能够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能够增强制度韧性、提升民主质感的“新解”,那么这本书对我们台湾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政治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