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中很特殊的一环,很多人不了解大学教育既然是高等教育,理应专注于专业课程,为何需要有通识教育的课程,其实这是一个有相当偏差的想法。首先,大学教育旨在养成具有明晰推理分析能力的学生,在此同时学生仍须具备基础的专业知识。有了清晰的推理分析能力,加上基础的专业知识,大学毕业生才可能从事专业性质的工作,并在工作的过程当中,运用大学教育中所养成的推理分析能力,设法自行解决工作上遇到的问题,随着这种「遇到问题,设法自行解决」经验的累积,大学毕业生才可能进一步充实专业知识,最后真正成为一个专业的从业人员。可以说培养学生独立推理分析以及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大学教育最核心的功能与价值。
分析推理能力的养成,有赖于广度的知识以及不同领域间知识的整合,因为要顺利解决问题,学生必须先辨识出所面临之问题在社会中的位置,才能进一步解析问题,也才能发挥理性推理的作用,推论出相关问题所涉及的变项,最终才可能掌握到问题的因果法则,进而解决问题。职是之故,通识教育乃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没有成功的通识教育,往往无法造就出具备分析推理能力的大学毕业生。
「宪法与人权」这一课程广为各大学指定为通识教育的一科,且行之有年。惟各校、各界对这一课程的重视程度不一,有的学校将之定位为通识教育中法治教育的一部分,有的学校将之当成聊备一格的公民教育课程,学生则多半将之视为「轻松好混分数高」的营养分,不求甚解,只求过关。各校、各界不重视的原因很多,不可讳言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合宜、适当的教材不易觅得。有的大学教师以法律专业科目的中华民国宪法或宪法学的教材,当成通识教育的教科书使用,结果是专业有余,但不够平易近人;有的大学教师则是以过去三民主义课程的材料为讲授基础,结果是荒腔走板,不知所云。
有鉴于此,元照出版公司爰召集一批目前在全国各大学讲授通识「宪法与人权」相关课程的年轻一辈学者,希望群策群力,出版一本真正为通识宪法课程而写的教科书。在作者群的通力合作下,大家共同商定撰稿格式与全书架构,并分工撰写,其中第一讲、第七讲、第十一讲由周宗宪老师撰稿,第二讲、第八讲、第十讲由蔡达智老师负责,第三讲、第四讲、第九讲由廖钦福老师担纲,第五讲、第六讲、第十二讲由胡庆山老师执笔。经过一年半的努力,于焉完成,本书顺利问世。元照出版公司与作者群希望本书之成,能够提供一本适合全国各大学通识「宪法与人权」相关课程的教科书,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健全发展,略尽棉薄之力。
本书完成之际,作者群谦逊自抑,不敢居功,转而嘱余为之作序,此乃美事一桩,故乐为之。除了表示赞赏、欣羡之外,也期望作者群能在各自领域中,再接再厉,成就斐然。
陈铭祥 谨志
2009年8月5日
不得不说,这本《宪法与人权》绝对是我近几年来读过的最让人耳目一新的书籍之一。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充满了晦涩法律条文的书,但它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非常擅长将抽象的法律原则与我们身边的实际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它没有直接罗列一大堆法律条款,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比如关于隐私权的保护,是如何在数字时代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又或者是在处理一些社会争议时,宪法是如何充当一个“定海神针”的角色。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让我能够毫不费力地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它不像很多法律书籍那样,让读者感觉离自己很遥远,而是让我觉得,宪法和人权,其实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宪法和人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社会责任的思考,让我明白,维护这些宝贵的权利,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努力。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这本书《宪法与人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了解这个世界的大门。它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教材,而是更像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对话。书中大量的例证,都来自于我们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事件,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剖析,我才真正理解了宪法条文背后的精神,以及人权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比如,书中对迁徙自由的探讨,让我明白了这项权利不仅仅是简单的“去哪里”,而是涉及到个体发展的根本自由。它还让我看到了,在保障个人权利的同时,如何去平衡社会整体的利益。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逻辑性也很强,读起来让人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其中的内容。它并没有给我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去发掘问题,去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这种启发式的阅读方式,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台湾、天天与“宪法”和“人权”议题息息相关的人而言。这本书没有像我预想的那样,一股脑儿地把所有法律条文堆砌在面前,而是以一种非常生活化、也很有启发性的方式,娓娓道来。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是跟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在聊天,他用最精炼的语言,结合了我们身边的具体案例,比如某些社会运动的发生、某些政治决策的出台,以及它们背后所牵扯到的宪法精神和人权保障。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权利,比如自由表达、隐私权、甚至是公平审判的权利,原来它们背后有着如此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它并没有直接教你如何去“争取”人权,但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理解”人权,以及为何这些权利如此珍贵,为什么需要我们共同去维护。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新闻事件的角度都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简单的看热闹,而是会去思考:这是否符合宪法的精神?这是否侵犯了某些基本人权?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是从高高在上的法律条文出发,而是从社会脉动中提炼出法律的精髓,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觉得“宪法”和“人权”这种题材,很容易写得过于枯燥或者过于宏大,难以与我日常生活产生连接。但这本书的出现,完全颠覆了我的想法。它以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将那些原本听起来高高在上的概念,与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社会现象紧密联系起来。比如,书中对信息自由的讨论,让我深刻理解了媒体监督和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以及它们是如何保障我们获取真实信息的权利的。还有关于集体谈判权的部分,也让我对劳工权益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即使是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法律概念,也能被解释得通俗易懂,这一点对于非法律专业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没有试图灌输给我什么特定的观点,而是鼓励我独立思考,自己去探索宪法和人权的意义。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台湾的社会政治环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为何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和捍卫我们的人权。
评分我一直对公民教育类的书籍抱有很高的期待,因为我相信了解我们社会的运作规则,是我们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这本《宪法与人权》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种书籍的所有想象。它没有落入学术理论的窠臼,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宪法原则和人权概念具象化。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的解读,清晰地展现了当时社会是如何在宪法的框架下,并通过人权保障来解决矛盾的。它让我了解到,宪法不仅仅是一纸空文,而是活生生存在于我们社会肌理之中的力量。尤其是它在探讨人权时,没有局限于某个特定群体,而是从更广泛的视角,触及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背景人群所面临的人权挑战。这种包容性和全面性,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本“工具书”,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社会问题、理解政治事件的框架。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我从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批判性思维,能够更深入地去分析和判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