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通識教育是大學教育中很特殊的一環,很多人不瞭解大學教育既然是高等教育,理應專注於專業課程,為何需要有通識教育的課程,其實這是一個有相當偏差的想法。首先,大學教育旨在養成具有明晰推理分析能力的學生,在此同時學生仍須具備基礎的專業知識。有瞭清晰的推理分析能力,加上基礎的專業知識,大學畢業生纔可能從事專業性質的工作,並在工作的過程當中,運用大學教育中所養成的推理分析能力,設法自行解決工作上遇到的問題,隨著這種「遇到問題,設法自行解決」經驗的纍積,大學畢業生纔可能進一步充實專業知識,最後真正成為一個專業的從業人員。可以說培養學生獨立推理分析以及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纔是大學教育最核心的功能與價值。
分析推理能力的養成,有賴於廣度的知識以及不同領域間知識的整閤,因為要順利解決問題,學生必須先辨識齣所麵臨之問題在社會中的位置,纔能進一步解析問題,也纔能發揮理性推理的作用,推論齣相關問題所涉及的變項,最終纔可能掌握到問題的因果法則,進而解決問題。職是之故,通識教育乃大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沒有成功的通識教育,往往無法造就齣具備分析推理能力的大學畢業生。
「憲法與人權」這一課程廣為各大學指定為通識教育的一科,且行之有年。惟各校、各界對這一課程的重視程度不一,有的學校將之定位為通識教育中法治教育的一部分,有的學校將之當成聊備一格的公民教育課程,學生則多半將之視為「輕鬆好混分數高」的營養分,不求甚解,隻求過關。各校、各界不重視的原因很多,不可諱言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閤宜、適當的教材不易覓得。有的大學教師以法律專業科目的中華民國憲法或憲法學的教材,當成通識教育的教科書使用,結果是專業有餘,但不夠平易近人;有的大學教師則是以過去三民主義課程的材料為講授基礎,結果是荒腔走闆,不知所雲。
有鑒於此,元照齣版公司爰召集一批目前在全國各大學講授通識「憲法與人權」相關課程的年輕一輩學者,希望群策群力,齣版一本真正為通識憲法課程而寫的教科書。在作者群的通力閤作下,大傢共同商定撰稿格式與全書架構,並分工撰寫,其中第一講、第七講、第十一講由周宗憲老師撰稿,第二講、第八講、第十講由蔡達智老師負責,第三講、第四講、第九講由廖欽福老師擔綱,第五講、第六講、第十二講由鬍慶山老師執筆。經過一年半的努力,於焉完成,本書順利問世。元照齣版公司與作者群希望本書之成,能夠提供一本適閤全國各大學通識「憲法與人權」相關課程的教科書,為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健全發展,略盡棉薄之力。
本書完成之際,作者群謙遜自抑,不敢居功,轉而囑餘為之作序,此乃美事一樁,故樂為之。除瞭錶示贊賞、欣羨之外,也期望作者群能在各自領域中,再接再厲,成就斐然。
陳銘祥 謹誌
2009年8月5日
不得不說,這本《憲法與人權》絕對是我近幾年來讀過的最讓人耳目一新的書籍之一。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充滿瞭晦澀法律條文的書,但它完全齣乎我的意料。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非常擅長將抽象的法律原則與我們身邊的實際生活巧妙地結閤起來。它沒有直接羅列一大堆法律條款,而是通過生動的案例,比如關於隱私權的保護,是如何在數字時代變得更加復雜和重要,又或者是在處理一些社會爭議時,憲法是如何充當一個“定海神針”的角色。書中的語言風格非常吸引人,讓我能夠毫不費力地理解那些復雜的概念。它不像很多法律書籍那樣,讓讀者感覺離自己很遙遠,而是讓我覺得,憲法和人權,其實就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不僅對憲法和人權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對社會責任的思考,讓我明白,維護這些寶貴的權利,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參與和努力。
评分我一直認為,瞭解我們所處的社會,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這本書《憲法與人權》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為我們打開瞭瞭解這個世界的大門。它不是那種照本宣科的教材,而是更像是一次深刻的社會對話。書中大量的例證,都來自於我們生活中真實發生過的事件,通過對這些事件的剖析,我纔真正理解瞭憲法條文背後的精神,以及人權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意義。比如,書中對遷徙自由的探討,讓我明白瞭這項權利不僅僅是簡單的“去哪裏”,而是涉及到個體發展的根本自由。它還讓我看到瞭,在保障個人權利的同時,如何去平衡社會整體的利益。這本書的結構非常清晰,邏輯性也很強,讀起來讓人能夠循序漸進地理解其中的內容。它並沒有給我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引導我去思考,去發掘問題,去尋找可能的解決方案。這種啓發式的閱讀方式,讓我受益匪淺,也讓我對社會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對公民教育類的書籍抱有很高的期待,因為我相信瞭解我們社會的運作規則,是我們作為公民應盡的責任。這本《憲法與人權》恰恰滿足瞭我對這種書籍的所有想象。它沒有落入學術理論的窠臼,而是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將抽象的憲法原則和人權概念具象化。比如,書中對某個特定的曆史事件的解讀,清晰地展現瞭當時社會是如何在憲法的框架下,並通過人權保障來解決矛盾的。它讓我瞭解到,憲法不僅僅是一紙空文,而是活生生存在於我們社會肌理之中的力量。尤其是它在探討人權時,沒有局限於某個特定群體,而是從更廣泛的視角,觸及瞭不同社會階層、不同背景人群所麵臨的人權挑戰。這種包容性和全麵性,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常有價值。它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本“工具書”,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思考社會問題、理解政治事件的框架。讀這本書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學習和成長的過程,我從中不僅學到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瞭一種批判性思維,能夠更深入地去分析和判斷。
评分坦白說,一開始拿到這本書,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覺得“憲法”和“人權”這種題材,很容易寫得過於枯燥或者過於宏大,難以與我日常生活産生連接。但這本書的齣現,完全顛覆瞭我的想法。它以一種極其巧妙的方式,將那些原本聽起來高高在上的概念,與我們每天都在經曆的社會現象緊密聯係起來。比如,書中對信息自由的討論,讓我深刻理解瞭媒體監督和言論自由的重要性,以及它們是如何保障我們獲取真實信息的權利的。還有關於集體談判權的部分,也讓我對勞工權益有瞭更深的認識。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流暢,即使是涉及到一些復雜的法律概念,也能被解釋得通俗易懂,這一點對於非法律專業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沒有試圖灌輸給我什麼特定的觀點,而是鼓勵我獨立思考,自己去探索憲法和人權的意義。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颱灣的社會政治環境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更加理解瞭為何我們需要持續關注和捍衛我們的人權。
评分這本書對我來說,簡直就像打開瞭一扇通往知識殿堂的大門,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身處颱灣、天天與“憲法”和“人權”議題息息相關的人而言。這本書沒有像我預想的那樣,一股腦兒地把所有法律條文堆砌在麵前,而是以一種非常生活化、也很有啓發性的方式,娓娓道來。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反而像是跟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在聊天,他用最精煉的語言,結閤瞭我們身邊的具體案例,比如某些社會運動的發生、某些政治決策的齣颱,以及它們背後所牽扯到的憲法精神和人權保障。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權利,比如自由錶達、隱私權、甚至是公平審判的權利,原來它們背後有著如此深厚的曆史淵源和理論基礎。它並沒有直接教你如何去“爭取”人權,但它教會瞭我如何去“理解”人權,以及為何這些權利如此珍貴,為什麼需要我們共同去維護。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看待新聞事件的角度都發生瞭變化,不再是簡單的看熱鬧,而是會去思考:這是否符閤憲法的精神?這是否侵犯瞭某些基本人權?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不是從高高在上的法律條文齣發,而是從社會脈動中提煉齣法律的精髓,這一點讓我印象深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