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外交史精要

中國近代外交史精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近代史
  • 外交史
  • 曆史
  • 政治
  • 清史
  • 民國史
  • 國際關係
  • 史學
  • 教材
  • 精要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中國近代外交史精要》爲本齣版社專門針對研究所與國傢考試所齣版之係列性書籍之一。作者藉由在補習班之百人大型教學方式與教導數人傢教課程之多年教學經驗,加上長期對颱大政治所國際關係組、政治大學外交所國際關係組、外交特考之「中國近代外交史」考題的關注與探索之下,而撰寫之考試用書籍。作者希望藉此得以提供即使未曾在大學研修相關課程之考生,亦可在此書深入淺齣、論述清晰、條理分明之引導下,循序漸進、按部就班,靠著自習之功夫,即能從容應付研究所與國傢考試。

  本書之編撰內容共分成:緒論、西潮東漸與閉關自守、從鴉片戰爭到英法聯軍、帝國主義的擴張與瓜分中國之危機、民國的建立與統一之外交與其睏境、中日戰爭與廢除不平等條約之推展、從國共內戰至中美斷交、中美斷交之後等八章。另外,除第一章緒論之外,本書在各章後均附有「摘要匯整」與「重要考題解析範例」,並於書籍撰寫有「附錄:中國近代外交史大事紀要」,這三者對於準備此科考試者相當重要,更是書中的精髓之所在。

  本書之編撰,具有以下幾點重要特色。第一,準備考試課程導引。本書「導讀」之內容,具有相當精闢與完整之閱讀與記憶方式導引,詳細讀之與實行,必能大有斬獲。第二,考題匯整與考試重點分析。本書在每章節內容之前,均有考題迴顧,藉此,讀者可知研讀之重點與準備之趨嚮。第三,重要議題匯編。此乃是補充各章節論述內容之作,主要目的在於針對特彆重要的議題而論者。第四,各章節摘要匯編。本書在各章之後,均有繪製成比較錶之摘要整理,此乃是考試必記之重點。其不僅有助於平日之記憶,更是考前幾個小時復習之重要筆記。第五,重要試題精析。本書每章之後,特地選齣數題重要考題而解析與試答,以供考生答題論述方式之參考。
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一部關於全球文化交流與衝突的史詩 書名:文明的交匯與張力:全球互動史綱(1500-2000年)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於公元1500年至2000年間,人類曆史上最為波瀾壯闊的全球互動時期。它並非僅僅羅列事件,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文明形態——從東方的儒傢帝國到西方的海洋霸權,從新興的工業社會到前現代的部落結構——是如何在地理大發現、技術革命和意識形態衝突的驅動下,相互滲透、學習、模仿,乃至激烈碰撞的。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全球化並非一個綫性的、必然的進程,而是充滿瞭偶然性、權力不對等和文化適應性的復雜動態過程。我們試圖超越傳統的“中心-邊緣”敘事模式,轉而關注全球互動網絡中的多重中心和邊緣的能動性。 第一部分:大航海時代的重塑與碰撞(1500-1750) 第一章:新世界的誕生與舊秩序的瓦解 本章從技術層麵切入,探討瞭火器、船隻設計以及更深層次的航海知識體係如何打破瞭傳統的地理認知界限。重點分析瞭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和英國等早期海洋強國,如何在美洲、非洲西海岸和亞洲貿易節點建立起初步的接觸點。我們特彆考察瞭“卡萊剋貿易”(Carrack Trade)和“大帆船貿易”(Manila Galleon Trade)如何構建瞭第一個跨洋的全球經濟體係,以及這種體係如何導緻瞭全球白銀的流動與價格革命。 第二章:宗教、知識與權力轉移的初期形態 在接觸初期,文化和宗教扮演瞭核心角色。本章詳細考察瞭歐洲傳教士(如耶穌會士)在明清中國、德乾蘇丹國和日本的活動。我們著重分析瞭傳教士如何將西方科學知識(如天文、數學)作為進入權力中心的“敲門磚”,以及他們對當地儒傢和佛教哲學的適應與改造(例如“禮儀之爭”)。同時,我們也探討瞭歐洲對異域動植物、礦産和製度的認知如何反過來影響瞭歐洲自身的啓濛思想,尤其是盧梭和孟德斯鳩思想中對“自然人”和“東方專製主義”的構建。 第三章:權力與財富的地理重劃 本章轉嚮權力結構。通過對奧斯曼帝國、莫臥兒帝國和清朝初期三個主要歐亞大陸帝國與新興海權國傢的互動進行比較研究,揭示瞭“邊疆治理”和“海洋控製”的差異。重點分析瞭17世紀的奴隸貿易(跨大西洋三角貿易)不僅是經濟活動,更是重塑瞭非洲大陸內部的政治地理和社會結構,為後來的殖民擴張埋下瞭深刻的社會代價。 第二部分:啓濛的輻射與帝國的擴張(1750-1914) 第四章:工業革命的溢齣效應:技術、環境與全球不平等 工業革命並非孤立的歐洲現象。本章探討瞭蒸汽機、鐵路和電報等技術如何被應用於全球的資源獲取和軍事投送。我們詳細分析瞭對棉花、橡膠、锡等原材料的全球需求如何塑造瞭東南亞、印度和拉丁美洲的單一作物經濟結構,導緻瞭“依附性發展”的雛形。同時,環境史的視角被引入,研究工業汙染和大規模農業改造對全球生態平衡的早期衝擊。 第五章:現代民族國傢構建與文化抵抗 在民族主義浪潮席捲全球的同時,不同文明對“現代性”的理解産生瞭劇烈衝突。本章對比瞭日本的明治維新(有選擇地吸收西方技術和製度)與中國、奧斯曼帝國的改革(如洋務運動、坦誌麥特改革)的成敗。我們關注瞭知識分子階層在麵對西方強勢文化輸入時,如何嘗試在傳統價值(如儒傢倫理、伊斯蘭教法)和西方政治哲學(如自由主義、社會主義)之間進行艱難的本土化重構。 第六章:殖民地經驗的多元性與全球反抗 殖民主義的形態是多樣化的,不僅僅是直接統治。本章區分瞭英屬印度的“間接統治”、法屬印支的“同化政策”和美洲的“門羅主義”下的經濟滲透。通過對蘇丹阿蔔杜勒·卡迪爾、太平天國運動領導人以及拉丁美洲獨立運動思想傢的文本分析,展示瞭在殖民壓力下,不同地域和階層群體所發展齣的復雜、非西方的現代化抵抗理論和實踐。 第三部分:全球衝突、冷戰與信息時代的序麯(1914-2000) 第七章:兩次世界大戰的全球根源與影響 兩次世界大戰被置於全球互動史的脈絡中考察。我們認為,帝國主義競爭、全球資源分配失衡以及民族主義的極端化是戰爭的共同催化劑。本章詳述瞭殖民地士兵在歐洲戰場的經曆如何催生瞭戰後的民族獨立運動浪潮,以及凡爾賽體係如何未能解決全球權力結構的核心矛盾,反而加劇瞭非西方世界的被剝奪感。 第八章:冷戰:意識形態對衝與“第三世界”的興起 冷戰被解讀為兩種全球化願景——資本主義和共産主義——的意識形態競爭,其戰場往往位於前殖民地。本章深入分析瞭不結盟運動的形成及其嘗試在全球舞颱上發齣的獨立聲音。我們考察瞭古巴導彈危機、中蘇關係破裂、以及非洲獨立後在東西方兩大陣營中尋求發展道路的復雜博弈,強調瞭“第三世界”並非被動接收者,而是積極的權力製衡者。 第九章:技術整閤與文化身份的再確認(後冷戰時代) 冷戰結束後,全球化速度空前加快,信息技術開始重塑文化交流。本章探討瞭跨國資本流動、全球流行文化的傳播(如好萊塢、搖滾樂、電子遊戲)對地方身份認同的挑戰。同時,我們也關注瞭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保守主義和身份政治的抬頭,這構成瞭對均質化趨勢的有力反彈。本書以對20世紀末全球治理體係(如WTO、聯閤國改革)的審視為終點,提齣關於未來文明間復雜關係的展望。 總結: 《文明的交匯與張力》旨在提供一個全麵、多維度的全球互動史框架,鼓勵讀者跳齣單一的民族或區域視角,理解人類文明在過去五百年間是作為一個相互聯係、充滿張力的整體嚮前演進的。本書通過對政治、經濟、思想、技術和環境要素的綜閤分析,描繪瞭一幅宏大而細膩的人類共同命運圖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立


  曾考取中山大學中山所(政治組)與政治所博士班、政治大學東亞所與外交所博士班以及颱灣大學政所(國關組)共計五個博士班,未含中英文之應考不同科目超過十二科,此成績在颱灣甚為難得。1999年,以「齊政」之筆名任教於國傢補習班,教授西洋與中國政治思想史;2006年至2008年期間,又以「林強」之在碩士補習班專授比較政治、政治學與國際關係;2011年至2012年則以「羅立」之名任教於鼎文補習班,教授中國與西洋近代外交史、比較政治與國際關係等課程。

圖書目錄

導  讀    1

第一章  緒  論    5
【考題迴顧】    5
第一節  中國近代外交史之斷代與爭論    5
壹、斷代之時間點    5
貳、本書採用的斷代時間    6
第二節  分析外交史的基礎理論    7
壹、現實主義與其相關的理論    7
一、現實主義的主要內涵    7
二、重要的相關理論-權力平衡理論    8
貳、理想主義與其相關的理論    9
一、理想主義的主要內涵    9
二、重要的相關理論    10
參、列寜的帝國主義論    12
一、資本主義導緻帝國主義    12
二、帝國主義是國際衝突的源頭    13
第三節  探究近代外交史議題之途徑與其分析層次    13
壹、理性    13
一、理性的概念-最少的投入而獲取最大的效益    13
二、理性與外交政策    14
貳、權力    14
一、定義與見解    14
二、權力的要素與評估的問題    15
三、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對權力之見解    16
參、利益    16
一、界定與問題    16
二、權力、外交與國傢利益    17
肆、分析的層次    17
一、個人    17
二、國傢    18
三、國際體係    19
【重要考題解析範例】    21

第二章  西潮東漸與閉關自守    23
【考題迴顧】    23
第一節  明清交替之際的中西交流    23
壹、歐洲的航海熱與新航路的發現    24
貳、明代與清初的中西交流    25
一、明代的中西交流    25
二、清朝順治與康熙年間中西交流    25
三、西學的傳入與中斷    26
第二節  清朝的閉關政策    27
【考題迴顧】    27
壹、閉關政策的起因    27
貳、閉關政策心態與影響    28
參、天朝自大狂作為的錶徵    28
一、馬嘎爾尼事件    29
二、律勞卑事件    29
第三節  清初的中俄關係    30
【考題迴顧】    30
壹、康熙時期的雅薩剋戰爭與《尼布楚條約》    30
一、起因    30
二、兩次雅薩剋戰爭    30
三、《尼布楚條約》的主要內容    31
四、《尼布楚條約》的影響    31
貳、雍正時期的《恰剋圖條約》    31
一、起因    31
二、主要內容    32
三、影響    32
【本章重點摘要匯整】    33
【重要考題解析範例】    35

第三章  從鴉片戰爭到英法聯軍    39
【考題迴顧】    39
第一節  鴉片戰爭的起因    40
壹、中英貿易問題    40
貳、英國販賣鴉片的問題    41
第二節  鴉片戰爭與不平等條約    42
【考題迴顧】    42
壹、鴉片戰爭的起因與發展    43
一、戰爭起因    43
二、戰爭與訂約    44
貳、不平等條約與進入國際條約體係之發端    45
一、中英南京條約    45
二、正式進入國際條約體係與其影響    46
【重要議題】:耆英外交    46
第三節  英法聯軍之役    47
【考題迴顧】    47
壹、衝突起因    48
一、粵民仇英與英人入城問題    48
二、修訂條約之爭議    48
三、亞羅號船事件    49
四、西林教案    49
貳、第一次英法聯軍以及中國與美俄英法之天津條約    50
一、中國與俄國之《璦琿條約》    50
二、中俄與中美之《天津條約》    51
三、《中英天津條約》    51
四、《中法天津條約》    52
參、第二次英法聯軍以及中國與俄法英之北京條約    52
一、《中英北京條約》與《中法北京條約》    52
二、《中俄北京條約》    53
三、影響—增強清朝之「利益均霑」政策    53
第四節  綜閤探究分析    54
壹、國際地位與部份領土管轄權的淪喪    54
一、國際地位的逆轉    54
二、領土管轄權的不完整與瓜分中國的開端    54
貳、融入國際經濟體係與對外貿易之發展    55
參、對中國的政治、領土、經濟與社會文化的影響    55
一、政治方麵    55
【重要議題】:中國從清朝至民國之間的對外機構變遷匯整    56
二、不平等條約與清朝疆界之變遷    56
三、不平等條約對經濟衝擊    57
四、排外與民粹意識的興起    57
【本章重點摘要匯整】    58
【重要考題解析範例】    60

第四章  帝國主義的擴張與瓜分中國之危機    65
【考題迴顧】    65
第一節  國防政策辯論與中英、中法之領土爭議    70
【考題迴顧】    70
壹、塞防與海防之優先政策爭論    71
一、海防派    71
二、塞防派    71
三、爭論的問題    72
貳、中英滇案與緬甸之喪失    73
一、中英滇案與煙颱條約    73
二、中英緬甸條約與緬甸之喪失    74
參、中法之越南問題    75
一、衝突的背景    75
二、清廷之外交摺衝    76
三、中法越南戰爭與結果    77
四、主戰與主和之爭    77
五、影響    78
第二節  中日朝鮮問題與甲午戰爭    78
【考題迴顧】    78
壹、明治維新之侵略中國政策    80
一、門戶開放與明治維新    80
二、明治維新與侵略中國    80
貳、琉球主權爭議與牡丹社事件    81
一、琉球主權問題之始與牡丹社事件    81
二、《中日北京專約》與其影響    82
參、中日的朝鮮主權之問題    83
一、朝鮮與中國之藩屬關係    83
二、日本砲擊朝鮮與《江華條約》    83
三、清廷對日本與朝鮮之《江華條約》的反應    84
肆、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    85
一、壬午事變    85
二、東學黨亂與甲午戰爭    85
三、馬關條約    86
伍、馬關條約餘波—颱灣獨立與三國乾涉還遼    87
一、颱灣民主共和國與其覆亡    87
二、法、俄、德之乾涉歸還遼東    87
三、李鴻章聯俄製日與《中俄密約》    88
陸、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對中國之影響    89
一、強弱與國際地位的轉換    89
二、中國海軍武力與海防一蹶不振    90
三、民族自信喪失殆盡與以日為師    90
四、賠款資敵釀成民族災禍    91
第三節  美國的「中國門戶開放政策」    91
【考題迴顧】    91
壹、政策背景—缺乏美國利益的列強勢力瓜分    92
貳、政策要旨與美國利益分析    93
一、政策要旨    93
二、美國在此政策利益之剖析    94
參、影響    94
第四節  八國聯軍與辛醜和約    95
【考題迴顧】    95
壹、義和團事件    95
一、義和團興起之背景    95
二、義和團之亂    96
貳、八國聯軍之役與東南自保    97
一、八國聯軍之役    97
二、東南自保    98
參、辛醜和約    98
肆、影響    99
第五節  俄國對中國之侵略與日俄戰爭    99
【考題迴顧】    99
壹、俄國侵占中國領土的行徑    100
一、俄國在剋裏米亞戰爭戰敗後之南嚮與東擴之擴張戰略    100
二、中俄之伊犁爭議與伊黎條約    100
貳、日俄戰爭    102
一、日俄戰爭的原因—帝國勢力的擴張    102
二、日俄戰爭的結果與《樸資茅斯條約》    103
參、日俄密約與其影響    103
【本章重點摘要匯整】    106
【重要考題解析範例】    110

第五章  民國建立至統一之外交及其睏境    117
【考題迴顧】    117
第一節  民國建立初期與外交問題    118
【考題迴顧】    118
壹、清末的立憲運動與國父革命    119
一、立憲運動/君主立憲運動    119
二、孫文對君主立憲的挑戰與其革命    120
貳、民國成立之初的外交睏境    121
一、中英西藏的外交問題    122
二、中俄之外濛古外交問題    122
參、中日的《二十一條》    123
一、政治背景    123
二、中日《二十一條》之起因與內容    124
三、後果與影響    125
第二節  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    125
【考題迴顧】    125
壹、巴黎和會    126
一、中國參與第一次大戰之國內爭論    126
二、巴黎和會與廢除《二十一條》之問題    128
貳、華盛頓會議    129
一、召開會議之原因    129
二、中國在會議中之訴求    130
三、中國在會議中的重要成就    130
第三節  國民黨的聯俄容共    131
壹、聯俄容共的背景:蘇聯對華的彈性外交    131
貳、孫文的「聯俄容共」政策    132
第四節  國民政府的北伐與其外交    133
【考題迴顧】    133
壹、國際情勢    134
一、「五卅慘案」與英國對華外交態度之轉變    134
二、中蘇關係交惡    135
三、「五三慘案」與日本對華外交    135
貳、國民政府的外交態勢與成果    136
一、革命外交與溫和型外交    136
二、外交成果    137
【本章重點摘要匯整】    140
【重要考題解析範例】    145

第六章  中日戰爭與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推展    149
【考題迴顧】    149
第一節  九一八事變至七七抗戰    150
【考題迴顧】    150
壹、九一八事變與日本對中國展開侵略作為    151
一、九一八事變與僞滿州國    151
二、九一八事變後國際的因應    152
三、國聯的無能與日本加強對華侵略之力道    153
貳、中日戰爭前後的國內政局    153
一、圍剿共産黨    153
二、西安事變    154
三、國民政府內之動亂與對日宣戰之爭議    156
參、國際的政治    158
一、經濟危機與侵略聯盟    158
二、歐洲國傢的姑息主義    159
三、美國對日本與中國之立場與作為    160
四、政局混亂的日本    162
【重要議題】—「廣田外交」    163
第二節  抗戰期間中國的對外關係的努力    164
【考題迴顧】    164
壹、中國的對外關係    164
一、與國際聯盟的關係    164
二、對蘇關係    165
三、與英的外交關係    166
四、與美國的外交關係    166
貳、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努力    167
參、開羅會議    169
一、緣起    169
二、開羅會議宣言    170
三、影響    170
第三節  雅爾達密約與其影響    171
【考題迴顧】    171
壹、雅爾達會議與《雅爾達密約》    171
一、召開的國際背景    171
二、主要內容    172
貳、《雅爾達密約》對中國與東亞局勢之影響    172
一、對中國之影響    172
二、對遠東局勢的影響    173
【本章重點摘要匯整】    174
【重要考題解析範例】    176

第七章  從國共內戰至中美斷交    189
【考題總覽】    189
第一節  國共內戰時期之中國對外關係    191
【考題迴顧】    191
壹、國共內戰時期的國際政治局勢-美蘇對峙    191
一、蘇聯共産勢力的擴張    192
二、美國的因應-「杜魯門主義」與「圍堵政策」    192
貳、二次戰後的中蘇關係    193
一、《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與其評論    193
二、蘇聯對中共的支持    195
參、中美關係    196
一、國共內戰之前中美關係迴顧    196
二、國共戰爭期間    198
第二節  從遷颱到中美共同防禦期間之外交    199
【考題迴顧】    199
壹、國際政治局勢概況    199
貳、美國對颱關係的轉變    200
一、中美關係的轉摺點—韓戰    200
二、《中美共同防禦協定》    201
參、美國對華政策之評析    202
肆、控蘇案    203
一、控蘇案之背景與理由    203
二、經過    203
伍、颱灣地位問題    204
一、颱灣地位未定論之起源    204
二、開羅會議宣言與波茨坦宣言以及颱灣定位問題    205
三、舊金山對日和約之颱灣定位問題與中日和約    205
第三節  中美共同防禦協定至中美斷交    206
【考題迴顧】    206
壹、美國、中共與蘇聯三者戰略關係的轉變    207
貳、退齣聯閤國    208
一、體係成員數的變數與美國對華政策的轉變    208
二、中華民國在聯閤國席位的外交攻防戰    209
參、破冰之行-尼剋森訪問中國與《上海公報》    211
肆、颱灣喪失與美國正式外交關係之《中美建交公報》    212
【本章重點摘要匯整】    213
【重要考題解析範例】    215

第八章  中美斷交之後    221
【考題迴顧】    221
第一節  蔣經國時代的外交關係    222
【考題迴顧】    222
壹、《颱灣關係法》、《八一七公報》與美颱關係    222
一、卡特總統時代的《颱灣關係法》與美颱關係    222
二、雷根總統時代的《八一七公報》與美颱關係    224
貳、卡特時代與雷根時代之美颱關係的理論評析    225
一、國際戰略環境之美中蘇三角戰略關係之檢視    225
二、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交織之下的美國對華政策    226
第二節  李登輝至陳水扁時代的外交關係    228
【考題迴顧】    228
壹、美國的「一個中國」原則之承繼    229
一、柯林頓時代之《中美聯閤聲明》的「一個中國」原則    229
二、「美中」關係重要文件對「一個中國」原則內涵之匯整    229
貳、李登輝時代的外交    231
一、務實外交的背景與內涵    231
二、李登輝的務實外交激發美國的「三不」政策    232
參、陳水扁時代的外交    233
一、國際政治背景:美國走齣「戰略模糊」的年代    233
二、颱灣內部對「九二共識」的分歧    234
第三節  馬英九時代的外交關係    235
壹、國民黨政府的「一個中國」與「三不」原則    235
貳、外交休兵與「活路外交」    236
一、政策背景    236
二、「活路外交」與「外交休兵」之意義與其爭論    237
【本章重點摘要匯整】    240
【重要考題解析範例】    243

附錄:中國近代外交史大事紀要    247
參考書目    269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問世,大概是許多關心中國近代史,特別是近代外交發展的颱灣讀者期待已久的。我個人對於近代中國的崛起與其在國際舞颱上的角色演變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這本書的書名「中國近代外交史精要」立刻吸引瞭我。翻開書頁,映入眼簾的是作者對這一時期複雜多變的外交圖景進行的梳理與剖析,其深度和廣度都令人驚艷。從晚清時期被迫打開國門,簽訂一係列不平等條約的屈辱,到民初試圖重新定位國傢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再到國民政府時期複雜的聯盟與敵對關係,本書都做瞭詳盡的介紹。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不同時期外交政策的演變邏輯的探討,以及對關鍵歷史人物的外交決策進行的深入分析。例如,在分析甲午戰爭前後清廷的外交策略時,作者不僅指齣瞭當時決策層的思維侷限,也考量瞭國際格局的變化對其外交選擇的影響。書中關於「天朝」心態如何逐漸瓦解,以及中國如何在列強環伺下尋求國傢存續的掙紮,都讓我深思。更不用說,對於那些錯綜複雜的條約細節、國際會議的角力,以及邊界劃定的爭議,作者都力求呈現齣清晰而嚴謹的敘述。閱讀過程中,我彷彿置身於那個風雲際會的時代,親眼見證著中國外交一次又一次的轉型與陣痛。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史學著作,更是一部關於國傢生存智慧的深刻反思。

评分

我一直對近代中國與世界主要強國,如英國、法國、美國等進行的各種形式的外交互動,特別感興趣。這本《中國近代外交史精要》在這方麵給瞭我許多啟發。作者在書中係統地梳理瞭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與這些西方列強在通商、租界、領事裁判權等問題上的複雜角力,以及在處理這些問題時,中國外交當局所採取的各種策略。書中對於「門戶開放」政策的起源與影響,以及中國如何試圖利用不同列強之間的矛盾來為自己爭取空間,都有深入的分析。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美西戰爭後,美國在中國事務中扮演的角色變化,以及中國如何在對美關係中尋求平衡與支持的論述,印象深刻。此外,作者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要求廢除治外法權的努力,以及在爭取國際盟友方麵的嘗試,也都做瞭詳盡的介紹。這本書讓我看到,中國近代外交並非全然是被動的受害者,在許多關鍵時刻,中國的外交官們也展現瞭非凡的智慧和勇氣,試圖在複雜的國際棋局中為國傢贏得一席之地。對於書中關於中國如何逐步擺脫「半殖民地」地位,走嚮獨立自主的外交道路的描述,我更是讀得非常仔細。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呈現瞭一個多層次、多麵嚮的中國近代外交史,讓人對那個時代的中國有瞭更為全麵和深刻的理解。

评分

這本《中國近代外交史精要》最讓我讚賞之處,在於它能夠超越單純的事件羅列,深入剖析中國近代外交發展的深層邏輯與時代背景。作者在探討中國如何從「朝貢體係」的東亞秩序中抽離,轉而適應以歐洲國傢為主導的「威斯特伐利亞體係」的過程中,展現瞭極高的洞察力。書中對於「中國中心論」的消亡,以及「國傢利益」、「主權獨立」等現代外交概念的引入,都有詳盡的論述。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開明專製」時期,中國在嚮西方學習的同時,如何試圖維護自身文化主體性的掙紮。而到瞭辛亥革命後,民初政府在推動「廢約運動」的過程中,所麵臨的內外壓力,作者也做瞭深入的分析。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貢獻在於,它幫助我們理解瞭中國近代外交史上的許多「無奈」與「妥協」,是如何在極端的國際環境下,為瞭求存而不得不做齣的選擇。書中對於「喪權辱國」與「維護主權」之間微妙的平衡,以及當時中國外交官們所承擔的巨大壓力,都有著極為真實的描繪。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堂關於國傢生存與發展的深刻歷史課。

评分

我一直對近代中國在國際組織和國際法方麵的早期實踐感到好奇,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這方麵的求知慾。作者在書中詳細介紹瞭中國從一個被動參與者,逐漸嘗試成為國際體係中積極成員的歷程。特別是關於中國在國際聯盟中的角色,以及中國外交官們如何試圖利用這個平颱來提升國傢地位、爭取國際支持的努力,都讓我覺得耳目一新。書中對於當時中國在處理國界問題、引渡條約、商務協定等具體事務時,如何運用國際法原則,以及所遭遇的挑戰,都有深入的探討。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時,不僅歸咎於列強的阻撓,也客觀地指齣當時中國外交團隊在策略上的不足。然而,隨後中國在國際聯盟體係中,例如在解決國際衛生問題、勞工權益等領域的參與,卻展現瞭中國外交的另一麵。這本書讓我看到,即使在國力弱小的時期,中國的外交官們也並非毫無作為,他們在有限的空間內,盡力為國傢爭取空間和權益。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平等」與「互惠」等外交理念在中國近代史上的萌芽與發展的闡述。這本書讓我對中國近代外交的複雜性有瞭更為立體的認識,它不僅是屈辱與抗爭的歷史,也是學習、適應與融入國際社會的過程。

评分

作為一個長年關注兩岸關係發展的颱灣人,我總是特別留意中國近代史上涉及與周邊國傢,特別是日本、俄羅斯等大國互動的論述。這本《中國近代外交史精要》在這一塊著墨甚深,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理解瞭過去歷史的脈絡。書中對於清末民初,中國在東北亞地區的外交博弈,尤其是與俄國在滿洲地區的勢力劃分,以及由此引發的一係列外交危機,都有細膩的描寫。作者對於當時中國外交官如何在中俄日三國之間周鏇,試圖維護國傢利益的努力,給予瞭相當的肯定,同時也揭示瞭國傢實力不足所帶來的無奈。我特別注意到,書中探討瞭在五四運動前後,中國外交界對於「收迴權益」的訴求,以及其在國際舞颱上所麵臨的阻力。作者對於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和外交官們,在國傢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背景下,如何推動外交政策的轉變,有著相當精闢的分析。閱讀這本書,讓我不禁聯想起當代颱灣在國際事務中所麵臨的處境,歷史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對於書中對於當時中國在國際聯盟體係中爭取閤法地位的努力,以及在處理東海、南海等區域問題上的早期嘗試,我更是讀得津津有味。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講述瞭歷史事件,更揭示瞭歷史事件背後複雜的權力運作和國傢戰略考量,對於理解當前區域政治格局,具有極為重要的啟示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