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刑事诉讼法的规范,本就是作为刑事案件追诉、审判进行遵循的准则。从程序规范的内涵中,反应出诉讼制度,也反应出对案件的具体操作模式。既有的刑事程序理念,本继受自欧陆刑事程序的观念,长期以来,刑事程序均建构在以法院职权进行的认知模式。惟因顺应人权思潮的开展,并检讨公平法院及刑事程序个别角色的反思,乃有司法改革的声浪,而于司法改革会议之后,拟定刑事程序进行模式的变革方向,渐次朝向当事人进行的模式作修正,并对刑事诉讼法作阶段性的修正,借以落实研议制度设计的构想。尽管政策方向已定,但对于既有根深蒂固的观念,实务与学理积习已深的旧观念认知,对于刑事程序的目的观,似乎既未真正跳脱出原有观念的框架,仍旧固守着真实发现为指导的窠臼,以之作为刑事程序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无视于观念的改变,所生认知与理念应随之加以调整。殊不知真实发现只是一种在限制下的目的,有其侷限性存在,其并非席胜程序理念的无线上纲,更不能将其与人权保障构想,置于对等的目的性思考。
在制度已经变革,但旧有观念未及剔除之际,刑事程序的观念,已经呈现出目的混乱的错乱,加上若干程序制度认知的落差,不但造成法律规范修正方向的偏离,也形成实务在运用法律时的冲突与矛盾。因而使得制度的调整与修正,陷入认知无法跟进的悖离,产生新瓶装旧酒的认知停滞,这是刑事程序制度修正后,所产生的制度认知落差严重问题。对于此等问题,确实有必要重新认真加以思考,并在法理与逻辑上严谨予以辨正。
本书的成形,是集结过往对于制度修正时所生问题的诠释,编排的构想舆论着的选项,乃从刑事程序的目的性构想,到程序中强制处分概念的前世今生,以及刑事证据观念修正的问题,透过论理上的诠释,或对于实务操作偏失的评释,或对于规范修正失焦的检讨,将过往论述的部分,做成较具有体系性的汇整,而以论文集的方式呈现。集结成书的目的,不外是使文献的参照,在蒐集上较为便利,并无任何创新或特殊的见解。尽管粗浅之见,犹如米粒之珠,其光不大;亦如薄翼之蝇,其飞不远,但文中所提及的问题,对于制度变革的理解,应有不同面向的思维启发。
本书勘误的工作,端赖研究所学棣林家弘、王旭萱、黄君介、林家豪、刘佩怡及杨圣芬等人悉心校对,并作文献更新的修订,谨此致谢。又元照出版公司编辑团队,提供出版行政上的协助,并慨允出书,併予感谢。
柯耀程 2009年7月7日于嘉义民雄
看到《刑事程序理念与重建》这个书名,我第一个念头就是:终于有人来谈论这些“大问题”了!在台湾的刑事诉讼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程序上的争议,这些争议往往不是单纯的法律条文适用问题,而是涉及到更深层次的程序正义理念。这本书的出现,无疑给了我们一个重新梳理和思考的机会。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现行刑事程序存在的深层问题,例如,在权力分配、信息不对称、以及程序公正性保障等方面。更重要的是,“重建”二字让我充满了期待,希望作者能够提出一套更具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改革方案。例如,在证据规则的完善、侦查手段的规范、以及辩护权的实质性保障等方面,是否会有新的理论和实践建议?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长期关注刑事司法改革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信号。
评分对于这本书,我最感兴趣的部分在于它如何“重建”刑事程序的理念。我们都知道,刑事诉讼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实体正义,但往往因为程序上的问题,导致正义无法伸张,甚至冤错案件的发生。这本书是否能够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程序的设计,更有效地发掘真相,同时又不侵犯被告人的基本权利?例如,在证据排除规则、非法证据的采纳问题上,有没有新的观点和理论? 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对侦查程序的反思,以及对未来侦查模式的构想。现行的侦查手段,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是否还足够应对挑战?如何才能在保障侦查效率的同时,避免权力滥用,确保侦查过程的合法性?这本书的出现,无疑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审视这些问题的契机。我非常期待作者能从更深层次的理论角度,为我们指明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刑事诉讼法领域的一道曙光!在台湾,我们长期以来都面临着刑事程序理论与实务脱节的困境,很多时候法律条文的僵化,让案件的处理变得机械,甚至有时会牺牲正义。这本书的标题就直击痛点——“刑事程序理念与重建”,光是这个名字就让人充满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剖析现行刑事程序的不足,又是提出了哪些“重建”的思路。 我尤其关心的是,这本书是否能为我们提供更具前瞻性的理论框架,来理解刑事诉讼的本质和目的。是应该更加侧重保障人权,还是在效率与正义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现行程序中,侦查、公诉、辩护、审判等各个环节,各自扮演的角色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够得到更深入的阐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领我们思考,如何在实践中,让“正当法律程序”不再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能够真正落实到每一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刑事程序理念与重建》,让我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台湾的法律圈子里,我们常常讨论的是具体的法律条文和判例,但很少有机会能够深入探讨刑事程序背后的“理念”。我猜测,这本书会从一个更宏观、更哲学的高度,来审视我们现行的刑事诉讼制度。 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刑事程序理念”的,以及他所主张的“重建”方向是什么。是希望更加强化被告人的权利,还是在保障人权的前提下,提升司法效率?是否会涉及到对现有侦查、公诉、审判等环节的重新审视和设计?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角度,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刑事程序的重要性和其所承载的社会价值。
评分话说,我一直对刑事程序中的“理念”二字很在意。法律条文摆在那里,但背后的精神和价值,常常是影响实际操作的关键。这本书的标题《刑事程序理念与重建》,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在讲法条,而是在探讨刑事诉讼的灵魂。我猜想,作者一定是对现有程序的某些“理念”提出了质疑,并试图构建一套更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理念。 我尤其关注“重建”这两个字。这意味着,作者可能不仅仅是在修修补补,而是要在根源上进行变革。比如,在公诉权的行使、辩护权的保障、甚至是证据规则的设计上,有没有可能提出一些颠覆性的观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某些程序会出现问题,以及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让整个刑事诉讼体系更加健康、公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