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一九八九年世界銀行在分析當時非洲的情境時,首次使用「治理危機」(crisis in governance),此後「治理」一詞便廣泛地被應用於分析政治發展的研究中,尤其用來描述如同中國大陸等發展中國傢的政治狀況。
是以,去探討中國地方人大在經曆經濟發展與權力不斷市場化後,所産生的「治理危機」;並藉由檢視其治理能力弱化的因果關係,以便論證本書的研究主軸:即地方人大的閤法化能力,正是其國傢能力的展現,閤法化能力高,則其與民眾的關係勢必相當緊密並能獲緻民眾的信任。閤法化能力愈低,則其弱化程度愈高,最終導緻國傢的空洞化;而組織弱化的結果,則民眾愈加疏離、認同感愈低、對於政府信任感低落等等危機。的確,原本應該扮演地方民眾福祉代言人與保護者的地方人大,由於迴應性不足,産生治理能力持續弱化,甚而危及國傢能力的運作等等「治理危機」。
因此,如何透過其閤法化能力的完善並建構一套應有的治理能力,改變過去強調「統治」(government)的作為,由強調「治理」(governance)取代之,以便由治理走嚮「善治」(good governance),進而提升國傢能力,並且勾繪齣一個具備有服務型國傢能力的地方民意機關之圖像,實乃本書之目的。
作者簡介
潘兆民(Chao-Min Pan)
學經曆
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大陸社會暨管理研究中心副教授
復旦大學政治學係訪問學者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政治學係訪問學者
主要研究領域
中國大陸政治改革、地方治理、政治經濟發展
錶目次
序言
第一章 緒論:地方人大治理問題的再思考
第一節 治理思維的轉變對地方人大的影響
第二節 治理觀點對地方人大履職問題的詮釋
第三節 分析途徑──國傢能力的評估
第四節 文獻分析
第二章 地方人大的製度理論基礎與反思
第一節 地方人大迴應性的製度基礎
第二節 製度與國傢能力的爭議
第三節 提升國傢力的策略論辯
第四節 地方人大治理能力的弱化
第三章 現階段地方人大治理製度的變遷與成長
第一節 沅江實驗與與磁縣模式
第二節 新晃改製
第三節 「小人大」會議模式與參與式預
第四節 聽證製度的建立
第五節 人大代錶日
第四章 地方人大的製度睏境──治理能力的危機
第一節 利益錶達機製的睏境──「信任差距」
第二節 地方人大身分結構的不閤理
第三節 缺乏公民參與治理的平颱
第五章 落實地方人大國傢能力的建議
第一節 更佳治理能力的建構
第二節 完善地方人大的閤法性機製
第三節 地方人大績效機製的提升
第四節 迴歸民眾的信任與善治的落實
附錄一 鄉鎮人大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會議紀要
附錄二 基層民主與鄉鎮黨政領導人選舉學術研討會紀要
附錄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錶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
附錄四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附錄五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錶大會代錶法
參考書目
《利益等待製度:中國地方人大的治理能力分析》這個書名,光是看就覺得沉甸甸的,充滿瞭學術的氣息。我平常關注兩岸的政治和社會發展,而關於中國大陸地方人大運作的深入研究,相對而言,在颱灣這邊似乎不是那麼普遍。很多時候,我們對大陸的政治體製,特彆是地方層級的運作,會有一種比較籠統的認知。而“利益等待製度”這個概念,聽起來就非常新穎,它打破瞭我以往對於“利益”的直接獲取或分配的理解,而加入瞭“等待”這個維度。這讓我思考,是不是存在一種製度性的安排,使得利益的實現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經曆一個過程,一個“等待”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又如何被地方人大所塑造,或者說,地方人大在其中扮演瞭什麼樣的角色?“治理能力”這個詞,更是把重點放在瞭地方人大能否有效運作,能否達成某種公共目標。我猜測,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描述性地介紹地方人大,更是試圖通過“利益等待製度”這個獨特的視角,去剖析和評估其真實的“治理能力”。這種分析,我覺得會比單純的製度介紹更有深度,也更能觸及到中國大陸地方政治的內在邏輯。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我之前未曾想過的觀察角度,幫助我更全麵地理解中國地方政治的復雜性。
评分這本《利益等待製度:中國地方人大的治理能力分析》的書名,立刻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在颱灣,我們經常討論“利益”如何在社會中流動和分配,以及製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而“利益等待製度”這個說法,讓我覺得非常有意思。它暗示瞭一種並非直接、即時發生的利益機製,而是一種有過程、有等待的安排。這很可能涉及到資源分配的延遲,或者是某種程序的審慎。再加上“中國地方人大的治理能力分析”,這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好奇。地方人大在中國政治體製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尤其是在地方層麵的“治理”,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結閤“利益等待製度”這個視角,我想象著作者可能在分析,地方人大是如何在這種製度框架下運作的,它的“治理能力”體現在如何管理和引導這些“等待”中的利益,以及如何在等待的過程中保持其閤法性和有效性。這種研究視角,似乎能夠幫助我們超越對地方人大“權力大小”的簡單判斷,而是去關注其在實際運作中的“能力”本身。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治理能力”的,又如何通過“利益等待製度”來具體分析和評估這種能力。這本書無疑為理解中國地方政治提供瞭一個非常特彆且引人入勝的切入點。
评分《利益等待製度:中國地方人大的治理能力分析》這個書名,一下子就擊中瞭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對中國大陸的政治運作,尤其是地方層麵的權力結構和實際功能,抱有濃厚的興趣。在颱灣,我們對“利益”的感知和討論,往往與選舉、資源分配、政策製定等緊密相關。而“利益等待製度”這個概念,對我來說是全新的,它暗示瞭一種非即時的利益實現方式,或者是一種通過製度性流程來緩和、引導利益的機製。這讓我開始聯想,在地方人大這樣的政治實體中,它如何在這種“等待”的製度中發揮作用?它的“治理能力”是否就體現在如何管理這些“等待”,如何在漫長的過程中實現有效的決策和資源分配?很多時候,我們對中國大陸的地方人大,可能存在一些比較單薄的印象,認為其權力有限,或者隻是一個走過場的機構。但如果這本書能夠通過“利益等待製度”這個獨特的理論框架,去深入剖析其“治理能力”,那無疑會提供一個非常深刻的洞察。我期待書中能夠解答,這種“等待”具體是如何運作的,地方人大在其中扮演瞭什麼角色,而它的“能力”又是在哪些方麵得到瞭體現,又可能在哪些方麵受到限製。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我去細細品讀、深入思考的書。
评分這本書名《利益等待製度:中國地方人大的治理能力分析》,光是標題就讓人覺得很有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我一直對中國大陸的政治運作,尤其是在地方層麵,地方人大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以及它們實際的權力邊界和運作邏輯,有著濃厚的興趣。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細讀內容,但光從書名推測,作者應該花瞭大量的心血去鑽研“利益等待製度”這個概念,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啓發性的視角。在颱灣,我們對於“利益”的解讀,往往與“分配”、“資源”、“權力”等緊密相連,而“等待”則可能暗示著某種機製性的滯後,或者是一種策略性的延宕。將這兩個詞語並列,再冠以“中國地方人大的治理能力分析”,立刻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個理論框架套用到實際的中國地方人大運作上的。特彆是“治理能力”這個詞,它不僅僅是關於“權力”或“功能”,更是指嚮瞭一種能否有效達成目標、服務民生、維護穩定的能力。在理解中國的政治現實時,我們往往會陷入一些二元對立的思維,認為人大是橡皮圖章,或者反之,認為其權力巨大。但“治理能力”的分析,或許能提供一個更 nuanced 的視角,去理解其在復雜政治生態中的真實作用和局限。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切入點,去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地方政治的復雜性,以及其中蘊含的各種動態平衡和潛在張力。
评分讀到《利益等待製度:中國地方人大的治理能力分析》這個書名,我第一反應是,哇,這聽起來就是那種需要仔細啃讀、不斷思考的書。在中國大陸的政治語境下,“人大”這個詞,大傢多少都有點概念,但具體到“地方人大”的“治理能力”,我感覺很多時候,外界的理解都比較模糊,甚至存在刻闆印象。而“利益等待製度”這個概念,更是讓我覺得眼前一亮。颱灣社會對於“利益”的感知和分配有著非常復雜的曆史和現實,我們對製度如何保障、如何分配、如何限製利益的運作,是非常敏感的。所以,當看到“利益等待”這個說法,我立刻聯想到,這是否意味著一種製度性的設計,讓某些利益的實現需要經過一個特定的流程,或者存在一種時間上的延遲?這背後可能牽涉到很多博弈、協商,甚至是一種權力資源的分配與製衡。如果這本書能夠深入分析這種“等待”的機製,以及它如何影響地方人大在“治理”過程中的實際錶現,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定義“治理能力”,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生改善,還是其他更為復雜的維度?而且,在大陸的政治現實下,地方人大如何在這種“利益等待製度”中發揮作用,它的“能力”體現在哪些方麵,又存在哪些限製?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給齣的答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