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特色
从历史的变革角度总体透视当代中国社会法律体系画分的四个不同层级(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的法律规范及七个法律(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部门。
本书在篇章安排上,基于民、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併予分析探讨,更能了解中国民、刑事法规之全貌,故将「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部门」打散至民、刑事法篇中。此外,虽然中国实行民商合一的法律制度,而将民法、商法视为同一法律部门,但基于民法、商法内容繁杂,本书乃将「民法商法部门」进一步细分为民法篇与商法篇。
再者,基于「社会法部门」之内容篇幅较少,且仅着重在劳动法规部分,故将「社会法部门」纳入较具同质性之经济法篇中。最后,基于国际法的调整对象,为国际交往中国家与国家间之法律关系,且国际法内容之形成,多基于国家间所签订之条约或协定,本书另设涉外及国际法篇。
因此本书依循宪法及宪法相关法篇、行政法篇、刑事法篇、民事法篇、商事法篇、经济法篇、涉外及国际法篇之脉络,分析中国现行之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并以台湾法学发展的基础架构、内容,比较评议中国相关法律立法之得失,与实务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以凸显其所谓之中国的特色。面对两岸不同的国度里,凸显出来的不同的法制及其用词、名称,我们尽量採纳各其所有,但也有少处以台湾习惯用法代之,以为更明确!
作者简介
王泰铨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系毕业
瑞士洛桑大学法学博士
日本东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访问学者
经历:
瑞士洛桑大学法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邀请教授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院教授兼任财经法研究中心暨中国大陆法制研究中心主任
淡江大学欧洲研究所暨大陆研究所兼任教授
国立高雄大学法学院院长
现任:
国立高雄大学荣誉教授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院、东吴大学、开南大学法律研究所兼任教授
这本书在结构设计上,体现了作者的用心良苦。它不是一味地堆砌法条,而是循序渐进,从宏观的法治理念,到具体的法律部门,再到一些重要的法律概念,层层剥茧。在论述到民事法律关系时,比如合同、侵权、婚姻家庭等,作者的讲解非常细致,几乎是在一步一步地引导读者去理解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尤其让我觉得受益匪浅的是,书中在介绍法律原则的同时,往往会联系到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虽然篇幅有限,但这些案例的点睛之笔,足以帮助读者将抽象的法律条文与具体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比如在讲解侵权责任时,书中提到了一些关于产品质量、医疗事故等方面的案例,这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法律在保护个体权益、解决社会纠纷方面的作用。作为一个生活在台湾的普通民众,虽然不直接从事法律工作,但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出行、购物,还是人际交往,都离不开法律的约束和指引。《中国法律通论(上)》恰恰能提供这样一个基础性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在大陆的社会生活中,有哪些法律可以保障我的权利,又有哪些法律规范是我需要遵守的。
评分阅读《中国法律通论(上)》的过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对法律的“体”与“用”的辩证处理。作者似乎深谙,一本好的法律著作,既要有理论的深度,也要有实践的指导意义。在论述基本法律原则时,他旁征博引,从法理学的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法治精神、权力制约、程序正义等核心概念,让读者在理解法律条文背后蕴含的价值取向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但更难得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纯粹的理论探讨,而是紧密结合中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现实,将抽象的法律原则具体化。例如,在讲述物权法的部分,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不动产、动产的权利归属、取得、丧失等规定,还特别分析了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房屋产权、土地使用权等一系列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法律问题。读到此处,我联想到台湾近年来在土地开发、居住正义等方面的讨论,不禁觉得两岸在法律制度的实践中,虽然路径不同,但对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的内在诉求却是相通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审视中国法律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作的窗口,让我对书中提及的许多法律概念,比如“公有制”下的物权如何界定,以及在具体纠纷中如何依照法律得到解决,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初次翻开《中国法律通论(上)》,就感受到一股厚重且扎实的学究气息扑面而来。这绝非坊间那些流于表面、拾人牙慧的法律普及读物,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条理分明地勾勒出中国法律体系的宏观轮廓。作者在开篇便以一种极其审慎的态度,铺陈了中国法律的渊源与历史演变,从古代的礼法之治,到近代的西方法律思想的传入与本土化,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读者可以从中窥见中国法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数千年风雨洗礼,不断吸纳、融合、创新的产物。尤其对于我这样的非法律专业背景的台湾读者而言,原本对中国大陆的法律制度总有些模糊不清的印象,但通过这本书的引导,那些曾经令人生畏的法条和概念,似乎都变得鲜活起来。例如,在解读合同法时,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条文,而是深入剖析了合同成立、履行、变更、终止等各个环节背后的逻辑,并辅以一些经典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法律条文的实际运用。虽然书中对于一些前沿或具体细致的法律问题可能涉及不深,但作为一本“通论”,它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全面的基础认知框架,足以支撑我们进一步探索更广阔的法律天地。
评分《中国法律通论(上)》给予我一种“拨云见日”般的感受。在台湾,我们接触到的法律体系,很大程度上源于西方法治传统,因此对于大陆法系下形成的中国法律体系,总有一种隔阂感。然而,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扎实且系统的方式,帮助我跨越了这层隔阂。作者在梳理中国法律体系时,非常重视其历史根源和政治背景,这对于理解中国法律的独特性至关重要。例如,在阐述宪法部分时,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以及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这让我明白,中国法律并非简单的舶来品,而是深深植根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土壤,并与当下的政治经济体制紧密相连。书中对于国家机构的设置、权力运行的逻辑,以及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等方面的论述,都体现了这种“中国特色”。虽然某些论述可能带有其特定的价值取向,但作为一本介绍性著作,其提供的背景信息和框架性梳理,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法律的“运行逻辑”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介绍,这与台湾的“立法院”制度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细读,我得以初步理解中国法律体系中权力分配和制约的基本模式,为后续进一步的比较研究打下了基础。
评分《中国法律通论(上)》一书,在内容的呈现上,展现出一种严谨而又包容的态度。作者在处理一些较为敏感或具有争议性的法律议题时,显得尤为审慎,注重从历史发展、现实需求以及国家战略等多个维度进行阐释,力求展现出中国法律体系的整体性和动态性。在书中,我看到了对不同法律部门的系统性介绍,从宪法、行政法、民法,到刑法、诉讼法等,虽然上卷的篇幅有限,无法深入探讨每一个细节,但其勾勒出的法律骨架,足以让读者对中国法律体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特别是在探讨法律的解释与适用时,作者所强调的“中国特色”的解读方法,以及如何在中国式的语境下理解和运用法律,对我而言具有启发意义。例如,在阅读关于行政法的章节时,书中对政府权力的界定、行政程序的规范等内容的论述,让我能够初步理解中国政府是如何在法律框架下运作的,以及公民在与政府打交道时,应如何维护自身权益。这本书并非试图将复杂的法律体系简化为易于接受的“快餐式”知识,而是鼓励读者去主动思考、深入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判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