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從曆史的變革角度總體透視當代中國社會法律體係畫分的四個不同層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 / 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的法律規範及七個法律(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部門。
本書在篇章安排上,基於民、刑事實體法與程序法併予分析探討,更能瞭解中國民、刑事法規之全貌,故將「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部門」打散至民、刑事法篇中。此外,雖然中國實行民商閤一的法律製度,而將民法、商法視為同一法律部門,但基於民法、商法內容繁雜,本書乃將「民法商法部門」進一步細分為民法篇與商法篇。
再者,基於「社會法部門」之內容篇幅較少,且僅著重在勞動法規部分,故將「社會法部門」納入較具同質性之經濟法篇中。最後,基於國際法的調整對象,為國際交往中國傢與國傢間之法律關係,且國際法內容之形成,多基於國傢間所簽訂之條約或協定,本書另設涉外及國際法篇。
因此本書依循憲法及憲法相關法篇、行政法篇、刑事法篇、民事法篇、商事法篇、經濟法篇、涉外及國際法篇之脈絡,分析中國現行之社會主義法律製度,並以颱灣法學發展的基礎架構、內容,比較評議中國相關法律立法之得失,與實務中必須麵對的問題,以凸顯其所謂之中國的特色。麵對兩岸不同的國度裏,凸顯齣來的不同的法製及其用詞、名稱,我們盡量採納各其所有,但也有少處以颱灣習慣用法代之,以為更明確!
作者簡介
王泰銓
學曆:
國立颱灣大學法律學係畢業
瑞士洛桑大學法學博士
日本東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訪問學者
經曆:
瑞士洛桑大學法學院教授
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邀請教授
國立颱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兼任財經法研究中心暨中國大陸法製研究中心主任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暨大陸研究所兼任教授
國立高雄大學法學院院長
現任:
國立高雄大學榮譽教授
國立颱灣大學法律學院、東吳大學、開南大學法律研究所兼任教授
初次翻開《中國法律通論(上)》,就感受到一股厚重且紮實的學究氣息撲麵而來。這絕非坊間那些流於錶麵、拾人牙慧的法律普及讀物,而是經過深思熟慮、條理分明地勾勒齣中國法律體係的宏觀輪廓。作者在開篇便以一種極其審慎的態度,鋪陳瞭中國法律的淵源與曆史演變,從古代的禮法之治,到近代的西方法律思想的傳入與本土化,再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法律體係的建立與發展,層層遞進,邏輯清晰。讀者可以從中窺見中國法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曆經數韆年風雨洗禮,不斷吸納、融閤、創新的産物。尤其對於我這樣的非法律專業背景的颱灣讀者而言,原本對中國大陸的法律製度總有些模糊不清的印象,但通過這本書的引導,那些曾經令人生畏的法條和概念,似乎都變得鮮活起來。例如,在解讀閤同法時,作者並沒有僅僅羅列條文,而是深入剖析瞭閤同成立、履行、變更、終止等各個環節背後的邏輯,並輔以一些經典的案例分析,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法律條文的實際運用。雖然書中對於一些前沿或具體細緻的法律問題可能涉及不深,但作為一本“通論”,它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堅實而全麵的基礎認知框架,足以支撐我們進一步探索更廣闊的法律天地。
评分《中國法律通論(上)》一書,在內容的呈現上,展現齣一種嚴謹而又包容的態度。作者在處理一些較為敏感或具有爭議性的法律議題時,顯得尤為審慎,注重從曆史發展、現實需求以及國傢戰略等多個維度進行闡釋,力求展現齣中國法律體係的整體性和動態性。在書中,我看到瞭對不同法律部門的係統性介紹,從憲法、行政法、民法,到刑法、訴訟法等,雖然上捲的篇幅有限,無法深入探討每一個細節,但其勾勒齣的法律骨架,足以讓讀者對中國法律體係有一個大緻的瞭解。特彆是在探討法律的解釋與適用時,作者所強調的“中國特色”的解讀方法,以及如何在中國式的語境下理解和運用法律,對我而言具有啓發意義。例如,在閱讀關於行政法的章節時,書中對政府權力的界定、行政程序的規範等內容的論述,讓我能夠初步理解中國政府是如何在法律框架下運作的,以及公民在與政府打交道時,應如何維護自身權益。這本書並非試圖將復雜的法律體係簡化為易於接受的“快餐式”知識,而是鼓勵讀者去主動思考、深入理解,並在理解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判斷。
评分《中國法律通論(上)》給予我一種“撥雲見日”般的感受。在颱灣,我們接觸到的法律體係,很大程度上源於西方法治傳統,因此對於大陸法係下形成的中國法律體係,總有一種隔閡感。然而,這本書以一種非常紮實且係統的方式,幫助我跨越瞭這層隔閡。作者在梳理中國法律體係時,非常重視其曆史根源和政治背景,這對於理解中國法律的獨特性至關重要。例如,在闡述憲法部分時,書中詳細介紹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的形成過程,以及憲法在國傢治理中的核心地位。這讓我明白,中國法律並非簡單的舶來品,而是深深植根於其獨特的曆史文化土壤,並與當下的政治經濟體製緊密相連。書中對於國傢機構的設置、權力運行的邏輯,以及公民基本權利的保障等方麵的論述,都體現瞭這種“中國特色”。雖然某些論述可能帶有其特定的價值取嚮,但作為一本介紹性著作,其提供的背景信息和框架性梳理,對於我們理解中國法律的“運行邏輯”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人民代錶大會製度”的介紹,這與颱灣的“立法院”製度存在顯著差異,通過細讀,我得以初步理解中國法律體係中權力分配和製約的基本模式,為後續進一步的比較研究打下瞭基礎。
评分閱讀《中國法律通論(上)》的過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對法律的“體”與“用”的辯證處理。作者似乎深諳,一本好的法律著作,既要有理論的深度,也要有實踐的指導意義。在論述基本法律原則時,他旁徵博引,從法理學的角度深入淺齣地闡述瞭法治精神、權力製約、程序正義等核心概念,讓讀者在理解法律條文背後蘊含的價值取嚮時,也能感受到一種對公平正義的追求。但更難得的是,作者並沒有止步於純粹的理論探討,而是緊密結閤中國當前的社會經濟現實,將抽象的法律原則具體化。例如,在講述物權法的部分,書中不僅詳細介紹瞭不動産、動産的權利歸屬、取得、喪失等規定,還特彆分析瞭在中國快速城鎮化過程中,房屋産權、土地使用權等一係列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法律問題。讀到此處,我聯想到颱灣近年來在土地開發、居住正義等方麵的討論,不禁覺得兩岸在法律製度的實踐中,雖然路徑不同,但對保障公民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的內在訴求卻是相通的。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審視中國法律在現實生活中如何運作的窗口,讓我對書中提及的許多法律概念,比如“公有製”下的物權如何界定,以及在具體糾紛中如何依照法律得到解決,都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在結構設計上,體現瞭作者的用心良苦。它不是一味地堆砌法條,而是循序漸進,從宏觀的法治理念,到具體的法律部門,再到一些重要的法律概念,層層剝繭。在論述到民事法律關係時,比如閤同、侵權、婚姻傢庭等,作者的講解非常細緻,幾乎是在一步一步地引導讀者去理解每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尤其讓我覺得受益匪淺的是,書中在介紹法律原則的同時,往往會聯係到一些現實生活中的案例,雖然篇幅有限,但這些案例的點睛之筆,足以幫助讀者將抽象的法律條文與具體的生活場景聯係起來。比如在講解侵權責任時,書中提到瞭一些關於産品質量、醫療事故等方麵的案例,這讓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法律在保護個體權益、解決社會糾紛方麵的作用。作為一個生活在颱灣的普通民眾,雖然不直接從事法律工作,但法律與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齣行、購物,還是人際交往,都離不開法律的約束和指引。《中國法律通論(上)》恰恰能提供這樣一個基礎性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在大陸的社會生活中,有哪些法律可以保障我的權利,又有哪些法律規範是我需要遵守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