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关于有价证券处分行为准据法之国际私法专论,明示为「处分行为」,乃有别于有价证券契约行为之准据法,而论述之重心,乃置于立法论:司法院于2008年6月30日召开院会,通过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修正草案,并函请行政院审议,行政院于第3125次院会通过后,函请司法院会衔行政院送请立法院审议,并已经立法院一读通过,现交付司法及法制委员会审查中,修正草案其中第44条,即为有价证券处分行为准据法之规定,本书之论述,主要即系针对该条草案进行立法论之分析,至于该条草案将来照案通过后之解释论,则有待另行深究。
书末并附录由作者自行翻译之海牙证券公约条文,以便于对照参考。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问题之例示∕4
第二节 本书撰写之动机与目的∕11
第一项 撰写动机∕11
第二项 撰写目的∕14
第三节 本书所使用之研究方法∕16
第一项 理论与实例併重∕16
第二项 文献分析法∕16
第三项 政策导向分析法∕17
第二章 有价证券处分行为之传统准据法
第一节 有价证券之概念∕22
第一项 台湾法律规定之有价证券∕22
第二项 学说上之定义∕32
第三项 小 结∕35
第二节 有价证券之处分行为∕37
第一项 「处分行为」之意义∕37
第二项 有价证券之处分行为∕39
第三项 有价证券处分行为之方式∕44
第三节 有价证券处分行为传统之准据法其及缺失∕47
第一项 涉外有价证券处分行为案件之认定∕47
第二项 传统准据法之规定∕48
第三项 缺失之浮现∕51
第四项 需重新检讨其准据法之有价证券类型∕56
第三章 现代跨国有价证券之交易架构
第一节 有价证券之集中保管与帐簿划拨∕69
第一项 制度之缘起∕69
第二项 有价证券之无实体化与非移动化∕72
第三项 各国之有价证券集中保管∕75
第二节 有价证券之交易架构∕91
第一项 无中介机构之有价证券权利架构∕91
第二项 单层中介机构之有价证券权利架构∕92
第三项 多层保管之有价证券权利架构∕101
第三节 跨国有价证券之交易客体∕103
第一项 存託凭证∕103
第二项 跨国股票∕105
第三项 国际债券∕111
第四章 金融政策取向与刚性之选法规则
第一节 系统性风险与金融政策需求∕115
第二节 欧美选法规则方式之趋势与分析∕119
第一项 概 说∕119
第二项 美国之选法方式及潮流趋势∕120
第三项 欧陆之选法方式及趋势∕148
第三节 欧美选法潮流趋势之检讨∕150
第一项 台湾学者之意见∕150
第二项 本书之意见∕155
第四节 反致之排除适用∕173
第一项 反致之内涵∕173
第二项 跨国有价证券交易案件不宜适用反致∕176
第五节 结 论∕179
第五章 有价证券处分行为准据法之立法趋势
第一节 PRIMA原则∕185
第一项 PRIMA原则之兴起与影响∕185
第二项 PRIMA原则之内涵与类型∕187
第二节 欧盟法制∕190
第一项 欧盟结算交割指令∕190
第二项 欧盟金融担保指令∕191
第三项 欧盟签署海牙证券公约之进度∕194
第三节 美国法∕195
第四节 瑞士法∕199
第五节 德国法∕201
第六节 中国大陆法∕204
第七节 海牙证券公约∕206
第一项 公约之基本名词定义∕207
第二项 公约适用之范围∕213
第三项 公约之准据法∕243
第四项 关联中介机构之认定∕253
第五项 小 结∕291
第八节 检讨与分析∕292
第一项 传统「透视理论」之侷限性∕292
第二项 各国关于有价证券处分行为准据法之新趋势∕293
第三项 海牙证券公约第4条第1项后段「营业处所」要件之必要性∕303
第四项 「关联中介机构」之判断∕305
第六章 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修正草案第44条之检讨
第一节 规定「集中保管人保管」有价证券之分析∕311
第二节 以「集中保管契约所明示应适用之法律」为准据法之分析∕315
第一项 「集中保管契约」之意义∕315
第二项 有价证券所有人与集中保管机构间末必具有直接契约关系∕316
第三项 有价证券所有人与中介机构间之法律关系∕319
第四项 以「集中保管契约所明示应适用之法律」为准据法之分析∕321
第三节 依「关系最切地法」之分析∕326
第四节 小 结∕329
第七章 总 结
参考文献∕341
附录一:透过中介机构所有其有价证券若干权利之准据法公约∕359
附录二:客户开设有价证券保管划拨帐户契约书∕393
序
本书为作者伍伟华法官攻读博士学位之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崭新之涉外商事法律关系,为国内国际私法研究开启另一扇大门。伟华平日职司审判,工作繁重,然却不畏艰难,善用时间,终能获得国立政治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伟华实务娴熟、观察敏锐,在本书中,融会贯通理论与实务,以实例说明复杂之学术论理,使读者易于理解而能掌握国际私法中之新课题。鉴于本人曾指导其硕士论文,复有幸与林秀雄教授共同指导博士论文,今欣见其大着出版,乃为之序,借以期许伟华能百尺竿头、更上层楼。
王海南 谨识
2009年端节前夕于政治大学法学院
作为一名热衷于研究金融法律的业余爱好者,我对于《有价证券处分行为之准据法》这个书名感到异常兴奋。它直接点出了一个在国际金融实践中极具挑战性的核心问题——即在涉及跨国界有价证券交易时,如何确定适用的法律。我的理解是,这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会针对“处分行为”这一特定环节,也就是那些能够改变有价证券所有权、收益权等权利状态的行为,进行深入的法律分析。例如,一场跨越几个时区的股票交易,一场涉及外国债券的抵押,或者一次发生在第三方国家的基金份额赠与,这些行为的效力、法律责任以及争议解决,都可能涉及准据法的选择。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剖析不同国家在法律冲突规则上的差异,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则来解决具体案件。书中是否会探讨特定类型的有价证券,比如股息、债券利息等收益的处分,或者股票期权、权证等衍生品的处分,是否会适用不同的准据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严谨的理论框架,并辅以具有代表性的司法判例,来帮助读者理解并应对复杂的跨国法律环境。
评分《有价证券处分行为之准据法》这个书名,勾起了我对于国际金融法领域中一个关键而又常常被忽视的领域的好奇心。在我看来,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准据法”这一概念的精确界定和深入应用。在涉及有价证券的各种交易和转移中,往往伴随着复杂的国际法律关系。例如,一个投资者通过一家位于A国的券商,购买了B国的上市公司股票,但该投资者本人居住在C国,并且其账户在D国银行托管。当该投资者试图将这些股票抵押给E国的贷款方时,一旦出现问题,到底应该遵循哪个国家的法律来判断这次抵押行为的有效性?这本书,应该会对这些“法律上的管辖权”问题进行抽丝剥茧般的分析。我猜想,书中会详细阐述各种国际条约、国内立法以及判例中关于准据法选择的原则,并针对不同的有价证券类型和处分行为,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对于我这样需要处理跨国金融业务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无疑是一本能够提升业务能力、规避法律风险的重要参考。
评分初见《有价证券处分行为之准据法》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无数可能涉及的场景。想象一下,一个台湾的家族企业,在海外设立了一个控股公司,然后通过这个公司购买了世界各地的上市股票。当这个家族成员因为继承或者离婚等原因,需要将这些股票进行分割或者转让时,其处分行为的法律效力将由哪个国家的法律来判定?又或者,一家台湾的金融机构,在海外发行了某种新型的金融衍生品,如果该衍生品的持有者,在不同国家持有该衍生品,并试图将其进行抵押或者出售,那么一旦发生违约,谁的法律将具有最终的解释权?这本书,我想,就是为了解决这些“谁说了算”的根本性问题而存在的。它应该会详细介绍国际私法中关于物权、债权、公司法等不同领域中,对于有价证券处分行为准据法选择的学说和实践。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关注台湾的法律实践,以及台湾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可能采取的立场。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有价证券处分行为之准据法》一出现,就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虽然我不是法律科班出身,但因为工作和生活偶尔会接触到一些金融和投资相关的事务,所以对于“有价证券”这个词并不陌生。然而,“处分行为”和“准据法”这两个概念对我来说就有些高深了。我想,这本书大概会深入探讨在涉及股票、债券、基金等各种有价证券的买卖、抵押、赠与等处分行为时,究竟应该适用哪个国家的法律来进行裁判。这在跨境交易日益频繁的今天,尤其显得重要。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台湾的投资者在海外购买了某国的股票,然后又把这些股票抵押给另一个国家的银行,一旦发生争议,到底是要依据台湾的民法、证券交易法,还是依照交易发生地的法律,抑或是银行所在地的法律?这本书应该会为这些复杂的法律适用问题提供清晰的指引。我猜测书中可能会从理论层面分析不同法律体系下,对有价证券处分行为的认定标准和法律后果有何差异,并且可能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来展示实际操作中会遇到的各种情况和解决路径。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来说,读完这本书,或许能够对复杂的国际商事法律有更宏观的认识,也对未来可能遇到的投资风险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看到《有价证券处分行为之准据法》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情况。比如,我有一位朋友,在海外购买了一些上市公司的股票,后来因为需要资金,就打算把这些股票质押给一家台湾的银行。那么,这个质押行为,究竟应该适用台湾的法律,还是股票上市地的法律?又或者,如果我将我持有的某些海外基金份额赠送给远在外国的亲戚,这个赠与行为的法律效力,以及可能产生的税务问题,又应该由哪个国家的法律来决定?这本书,我想,就是来解答这些“天知道该怎么办”的问题的。它应该会深入探讨,在这些涉及到不同国家法律冲突的情况下,如何确定一个最适合、最公正的法律来规范这些有价证券的处分行为。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分析到,不同国家对于“处分行为”的定义是否有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准据法的选择。对于我这样非法律专业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能够让我对一些看似平常的金融交易背后的法律逻辑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也能让我对未来可能遇到的法律风险有更充分的准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