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第一章 法律适用方法导论∕1
第一节 法律解释方法导论∕2
第二节 法律补充方法导论∕21
第二章 刑事诉讼法第159条之5同意作为证据规定在适用上之检讨∕33
第一节 前 言∕33
第二节 同意作为证据规定之立法理由∕34
第三节 关于适用同意作为证据规定之实务见解∕38
第四节 对于同意作为证据规定在适用上之检讨∕47
第五节 对于同意作为证据规定之修正建议——代小结∕60
第三章 论对于侵害整体法益行为之正当防卫问题∕61
第一节 前 言∕61
第二节 对相关学说见解之讨论∕64
第三节 整体法益与个人法益间之关系∕69
第四节 对于侵害整体法益行为正当防卫之判断标准∕72
第五节 小 结∕81
第四章 「反面推论」、「类推适用」与「利益权衡」—— 评最高法院97年度台抗字第724号刑事裁定 83
第一节 前 言∕83
第二节 「反面推论」与「类推适用」间之选择问题∕84
第三节 系争案件是否具有「重要类似性」及应否予以类推适用之问题∕90
第四节 「利益权衡」、「类推适用」与「拒绝证言权」∕95
第五节 小 结∕98
第五章 「不可接受论述」与「法律补充活动」∕99
第一节 前 言∕99
第二节 「不可接受论述」之涵义∕100
第三节 「不可接受论述」之类型∕104
第四节 「不可接受论述」之论述结构∕105
第五节 「不可接受论述」与「法律补充活动」间之关系∕109
第六节 小 结∕113
第六章 对「目的性扩张」之再检讨∕115
第一节 前 言∕115
第二节 「目的性扩张」在方法论上之定位及内涵∕115
第三节 从「类似性」与「规范目的」间之关系来检讨「目的性扩张」∕121
第四节 对于我国「目的性扩张」范例之再检视∕126
第五节 小 结∕134
第七章 论刑法第185条之4肇事逃逸罪之评价矛盾与违宪问题∕135
第一节 前 言∕135
第二节 肇事逃逸罪规定所可能保护之法益∕136
第三节 「交通安全」法益及「被害人之生命、身体」法益所产生之违宪问题∕140
第四节 「确保民事请求权」法益所产生之评价矛盾与违宪问题∕144
第五节 「利于国家追诉犯罪」法益所产生之评价矛盾与违宪问题∕154
第六节 小 结∕159
第八章 Robert Alexy之「重力公式」与大法官释字第669号解释∕163
第一节 前 言∕163
第二节 对于该号解释之浏览及检视∕164
第三节 「重力公式」之源起与内涵∕171
第四节 以「重力公式」检验该号解释∕178
第五节 小 结∕181
第九章 结 语∕183
参考文献∕187
一、中文文献∕187
二、日文文献∕190
三、英文文献∕191
四、德文文献∕192
序文
方法成,则学问立,法学方法论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再者,于承袭外,亦须常保批判之态度,方为学术之道。此等想法乃拙作书名之由来。
本书第二章及第三章主要涉及到法律解释方法,第七章则涉及到立法论层次之问题,此三章大约于笔者2007年拿到博士前后写成,时间较早。嗣后进入司法官训练所受训,在2009年8月结训前又陆续完成第四章、第五章及第六章,此三章笔者合称为「法律补充三部曲」。于同年9月开始在桃园地院当法官,业务量相当繁重,但笔者仍心系本书,利用不多的时间先后写出第一章法律适用方法导论,以及关于释宪问题的第八章,并疏理全书俾使其理论一贯,最后补上篇幅不大但不可或缺的第九章结语部分,始算完整成书。
从而,拙作花费将近三年断断续续才完成,且因为笔者在各个时期须务博士论文、司训所受训及实务工作等「正业」,此等「副业」只能写了又搁、搁后再写,加之笔者能力才智颇为有限,故本书绝对难免于疏漏及错误,亦请各方大家、法学同好不吝予以指正,惟愿读者于拨冗翻阅拙作时,能够体会笔者欲贡献所学并抛砖引玉之一片心意。
本书得以付梓,我要感谢陈志龙老师对我在刑事法学方面,及陈显武老师对我在法学方法论方面的指导,使我得以在学术之海中继续前进。我也要感谢妻子小昭及母亲、岳父母对我生活各方面的照顾,使我无后顾之忧地从事「正业」及「副业」,又元照出版公司大力促成拙作问世,亦须致上谢意。最后,我仍要感谢 神的怜悯,及已安息主怀的父亲生前对我的付出。
吴元曜 序于家中书房
2010年6月日
这本书的书名《法律适用方法论:一个批判观点的考察》,瞬间就吸引了我,因为它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在法律实践中感受到的一个核心问题:法律的“适用”远比其“制定”来得复杂和微妙。我们常常受到的训练是理解法律条文的字面意义和立法目的,但如何在千变万化的现实情况中,找到最恰当的法律解释和适用方式,却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并且常常带有不确定性。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不同于传统法学教材的视角,深入剖析各种法律适用方法背后的理论基础,并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审视。比如,在面对社会快速发展,法律滞后的情况时,现有解释方法是否能够有效应对?或者说,在适用法律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因为法官个人价值判断的过度介入而损害法律的统一性和确定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具反思性的思考框架,帮助我们理解法律适用过程中的张力与困境,并探索一种更为审慎、更为公正的适用路径。这对于提升法律的公信力和实践效果,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法律适用过程中的“灰色地带”感到着迷,也时常感到困惑。我们常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现实中的法律适用,往往受到解释者主观因素、社会背景、甚至时代思潮的影响。这本书的题目《法律适用方法论:一个批判观点的考察》,完美地捕捉到了我一直以来对这个问题的兴趣点。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法律解释的多元维度,不仅仅是罗列各种理论,而是要揭示它们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例如,在解释一项新的法律规定时,不同的法官可能会因为其自身的社会经验、价值观念而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解,这种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又应该如何去审视和控制?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有力的工具和视角,帮助我们识别和评估法律解释中的潜在偏见,并探寻更加客观、更加公正的适用路径。同时,对于那些法律条文本身存在模糊性或冲突的情况,这本书能否提供一种系统性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找到最恰当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仅仅依赖经验或直觉?我对此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法律适用方法论:一个批判观点的考察》的出版,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近年来,我在实际的法律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简单套用教科书上的法条或判例就能解决的棘手案件。尤其是一些涉及新兴科技、社会伦理冲突的案件,现有的法律解释框架似乎总有些捉襟见肘。我渴望找到一本能够深入剖析法律适用过程背后逻辑,并且能够提供更具反思性和批判性视角的作品。这本书的书名恰好戳中了我的痛点,它承诺的“批判观点”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帮助我跳出思维定势,看到法律适用的更多可能性和局限性。特别是那些关于解释论、价值判断在法律适用中的角色,以及不同法学流派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有详尽的阐述和深入的分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表面。毕竟,作为一名在司法实践中摸爬滚打多年的法律人,我更关注的是这些理论如何能够真正指导我们的实践,如何帮助我们做出更公正、更符合社会期待的裁判。期待这本书能为我带来耳目一新的启发,让我对法律的理解更上一层楼,在面对复杂法律问题时,能够更加游刃有余。
评分从事法律相关工作多年,我深切体会到,法律条文的文字只是起点,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其转化为现实的判决。许多时候,看似清晰的法律条文,在具体案件中却可能引发诸多解释上的争议。这本书的出现,犹如为我指引了一条深入理解法律适用本质的道路。《法律适用方法论:一个批判观点的考察》,这个题目本身就预示着一种对传统方法的审视和挑战。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运用“批判观点”来审视法律适用方法的,是针对现有的解释学理论进行解构,还是探讨法律适用中潜藏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操控?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那些影响法律适用的隐性因素,比如法官的个人背景、社会压力、以及司法政策的考量,这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侵蚀了法律适用的客观性?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实用的分析工具,帮助我们理解和评估不同法律适用方法的有效性和局限性,从而在面对复杂的案件时,能够做出更审慎、更具说服力的法律判断。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深化法律适用理解的契机。
评分我一直认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解释和适用过程,而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条文本身。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更多地关注了法律条文的逻辑结构和基本原理,但对于“如何”去适用这些法律,尤其是在面对模糊、冲突或时代变迁的法律语境时,常常感到有些迷茫。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法律适用方法论:一个批判观点的考察》,仅仅是书名就散发出一种探索深度和质疑精神,这让我非常感兴趣。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不同法律解释方法的优劣,例如目的解释、体系解释、历史解释等,并且不仅仅是介绍它们,更重要的是进行批判性的审视,揭示它们在实际运用中可能存在的偏颇之处,或者说,在何种情况下,某种解释方法更具说服力,又在何种情况下可能导致不公。此外,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触及法律适用中不可避免的价值判断问题,以及这些价值判断如何被纳入到法律推理的过程中,并且探讨其合理性与合法性基础。这种对法律适用深层逻辑的探究,对于提升法律人的思辨能力和裁判的公正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