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法基本原理I:基础理论、标识法

知识产权法基本原理I:基础理论、标识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知识产权法
  • 商标法
  • 专利法
  • 著作权法
  • 知识产权
  • 法律
  • 基础理论
  • 标识法
  • 法学
  • 智力财产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理论,包括知识产权的性质、知识产权法定主义及其限制、知识产权请求权的限制、知识产权立法论和解释论、知识产权与民法典编纂、知识产权滥用及其规制等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本书紧密结合司法实践探讨了标识法的各种相关问题,内容涉及商标、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企业名称、域名等各个方面。全书集中体现了作者知识产权法定主义的观念、知识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民法的整体性知识产权法思想,以及立法论和解释论相区别的方法论,是一本适合各个层次知识产权人才需要的难得的好书。
好的,这里有一份关于知识产权法基本原理I:基础理论、标识法之外的、专注于信息技术法领域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 --- 图书名称:信息技术法前沿:数据治理、人工智能伦理与网络安全框架 图书简介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从云计算、大数据到人工智能和物联网,这些新兴技术正在重塑经济结构、社会关系乃至国家安全。然而,技术的进步往往快于法律和监管体系的构建,由此带来了诸多法律空白、伦理困境和潜在风险。《信息技术法前沿:数据治理、人工智能伦理与网络安全框架》正是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而撰写的一本深度专业著作。 本书并非聚焦于知识产权的传统领域——如专利、商标或版权的纯粹理论基础,而是将目光投向信息技术应用层面上最为迫切和前沿的法律议题。全书结构严谨,分为四个核心部分,旨在为法律专业人士、技术开发者、政策制定者以及深谙数字经济运作的管理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法律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全球数据治理的重构与本土化实践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当前全球数据流动与治理的复杂图景。随着数据被视为“新石油”,各国纷纷制定严格的法规以规范数据的收集、存储、跨境传输和使用。 1. 跨境数据流动的法律张力: 我们详尽分析了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对全球数据合规体系的深远影响,并将其与美国隐私保护模式(以部门法为主)和中国《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所构建的“数据主权”理念进行对比分析。重点剖析了数据本地化要求(Data Localization)在贸易自由化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微妙平衡。 2. 数据安全与合规审计: 针对企业在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中面临的实际合规压力,本书提供了从数据盘点、风险评估到事件响应的全流程法律指引。特别关注了数据安全事件发生后的法律责任认定,包括行政处罚、民事赔偿责任的界定标准,以及企业如何建立有效的“数据合规官”(DPO)制度以减轻潜在法律风险。 3. 匿名化与假名化的法律有效性: 传统上认为去标识化数据不受强监管约束,但随着重识别技术的进步,本书探讨了在不同法域下,技术上的匿名化措施在法律上是否能真正免除个人信息保护的义务,以及司法实践对此类技术的接受程度。 第二部分:人工智能的法律责任与伦理边界 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商业化和普及,引发了关于可解释性、偏见性及责任归属的深刻法律讨论。本部分聚焦于AI系统运行中产生的核心法律问题。 1. 算法决策的透明度与可解释性要求(XAI): 随着AI被广泛应用于信贷审批、招聘筛选乃至司法辅助决策中,决策过程的“黑箱”特性带来了重大的公平性挑战。本书分析了现行法规中关于“拒绝决策解释权”的规定,并探讨了建立技术标准和法律义务,要求开发者提供足以接受审查的算法逻辑描述的必要性。 2. 自动驾驶与机器人系统的法律归责模型: 针对自动驾驶汽车、服务机器人等高风险自主系统,本书对比了传统的侵权法(如产品责任法)在归责上的局限性,并系统性地论述了“物”与“主体”之间的灰色地带。探讨了建立基于风险等级划分的无过错责任制,或引入强制性保险制度的可行性方案。 3. AI偏见与歧视的法律干预: 数据集固有的历史偏见可能导致AI系统在实践中系统性地歧视特定群体。本书从反歧视法的角度切入,分析了如何通过事前设计审查、事中效果监测和事后补救措施,来规制AI决策中的“隐性歧视”,并引入了“公平性审计”的法律概念。 第三部分:网络空间的安全治理与数字主权 网络安全已不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事关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和信息主权的战略议题。 1.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CII)的保护与安全审查: 本部分详细解读了各国对CII的界定标准,以及对涉及CII的境外技术和服务供应商进行安全审查的法律机制。重点分析了供应链安全风险在法律治理中的体现,以及企业如何应对国家安全审查机构提出的整改要求。 2. 网络攻击的定性与国际法适用: 面对日益频繁的网络间谍活动和网络战,本书探讨了如何将传统国际法(如自卫权、不干涉内政原则)应用于网络空间。区分了单纯的侵权行为、国家支持的恶意活动以及构成“使用武力”的认定标准,为网络冲突的法律定性提供了分析工具。 3. 电子证据的收集与司法互助: 随着犯罪行为日益“云化”,电子证据的获取难度剧增。本书梳理了跨国电子证据收集的司法协助程序,分析了《美国《电子通信隐私法》(ECPA)与地方性立法之间的冲突,并讨论了如何平衡执法效率与公民通信隐私权。 第四部分:新兴技术与合同法的适应性挑战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关注区块链、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等颠覆性技术对传统法律关系带来的冲击。 1. 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的法律效力: 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s)的代码自动执行特性,挑战了传统合同法对意思表示、风险分配和不可预见事件处理的理念。本书深入分析了智能合约在不同司法管辖区被认定为要约、承诺或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的判例和学说,并探讨了代码错误导致的合同救济问题。 2. DAO的法律人格与责任承担: 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模糊了所有权和治理权的边界。本书考察了将DAO视为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甚至新兴的“电子法人”的可能性,并讨论了在DAO发生欺诈或违约时,如何追溯和分配对参与者的法律责任。 总结 《信息技术法前沿:数据治理、人工智能伦理与网络安全框架》旨在填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它不满足于对既有法律条文的简单罗列,而是致力于提供具有前瞻性的法律解读和风险预警,引导读者在快速迭代的技术环境中,建立起稳健、前瞻且负责任的法律应对策略。本书是所有致力于在数字时代乘风破浪的法律与技术从业者的必备案头参考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基础理论

第一章 知识产权的性质、特征和知识产权法的体系
 第一节 知识产权的性质/3
  一、知识产权是一种无体财产权/3
  二、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10
 第二节 知识产权的特征/13
  一、知识产权的本质特征──客体的非物质性/13
  二、知识产权对传统财产权的挑战/16
 第三节 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和分类/21
  一、知识产权法的体系/21
  二、知识产权法的分类/25

第二章 知识产权法定主义的理论基础、缺陷及其克服
 第一节 知识产权法定主义的含义及其理论基础/27
  一、知识产权法的制定法起源/28
  二、洛克财产权劳动理论的意义和缺陷/35
  三、知识产权客体的经济特性/54
  四、持有不正义的正义/67
 第二节 知识产权法定主义的缺陷:侵权构成的限定性及其侷限/75
  一、知识产权法定主义作为立法原则和司法原则的功能/75
  二、知识产权法定主义的缺陷/81
 第三节 知识产权法定主义缺陷的克服:坚持侵权构成的非限定性/85
 第四节 侵权构成的非限定性在知识产权领域中应用的两个关键问题/89
  一、受法律保护的利益范围问题/89
  二、请求权的区别问题/95

第三章 知识产权请求权及其限制
 第一节 知识产权请求权的性质和特征/104
  一、知识产权请求权的性质/104
  二、知识产权请求权的特征/113
 第二节 知识产权请求权的类型化及其意义/115
  一、知识产权请求权类型化的根据/115
  二、知识产权请求权的具体类型及其行使要件/119
  三、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和地区关于知识产权请求权的立法例/129
  四、知识产权请求权类型化的意义/135
 第三节 知识产权请求权的限制/141
  一、问题的提出/141
  二、平衡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的方法/145
  三、知识产权请求权限制的现有方法(一般方法)/149
  四、知识产权请求权限制的新方法/157
  五、知识产权请求权限制新方法的立法选择/167

第四章 知识产权立法和民法典编纂
 第一节 知识产权立法和民法典编纂关系的三种思路/173
 第二节 民法典中没有必要设置知识产权编/176
  一、没有成功的范例/176
  二、知识产权的开放性、知识产权法的变动性与民法典的稳定性发生矛盾/180
  三、知识产权法的公法规范与民法典的私法属性发生矛盾/181
  四、知识产权是否纳入民法典,不是看它的重要性,而是看它是否符合民法典的逻辑性和体系性/182
  五、在民法典之外单独制定知识产权法典也不可取/184

第五章 知识产权滥用问题
 第一节 知识产权政策与反垄断法的关系/187
  一、美国知识产权政策与反垄断法的关系/187
  二、中国大陆知识产权政策与反垄断法的关系/194
 第二节 知识产权滥用与反垄断法的关系/197
  一、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含义和表现形式/197
  二、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规制方式/203
  三、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受害者是否可以行使请求权?/210
 第三节 必要设施理论在知识产权滥用反垄断案件中的应用/211
  一、必要设施理论的由来及其主要内容/213
  二、知识产权领域中是否能够适用必要设施理论/217

第六章 方法论问题:知识产权立法论和解释论
 第一节 本章的问题意识/223
 第二节 何谓立法论和解释论/224
 第三节 法律解释的原因和方法/227
  一、法律解释的原因/227
  二、法律解释的种类/229
  三、法律解释的具体方法/231
  四、法律漏洞补充方法/236
 第四节 法律解释在知识产权法领域中的具体应用/237

标识法

第一章 信用的保护──商标法
 第一节 概 说/243
  一、商标的含义、功能及其意义/243
  二、商标权的性质/245
  三、商标法的旨趣/249
  四、商标法(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商标之间的差别/249
 第二节 商标註册的要件/252
  一、註册主义和使用主义/252
  二、商标註册主体要件(人的要件)/253
  三、商标註册的识别力要件(一般要件)/256
  四、商标註册的阻却要件(特别要件)/268
  五、商标註册要件存在的立法问题/319
 第三节 获得商标专用权的手续/320
  一、申 请/320
  二、审 查/325
  三、核准註册及公告/327
  四、申请註册的商标核准註册公告前的效果/328
  五、註册商标的撤销和争议/329
 第四节 註册商标的撤销和争议/329
  一、註册商标的撤销/329
  二、註册商标的争议/358
 第五节 特殊商标註册制度/359
  一、联合商标註册制度/359
  二、集体商标註册制度/363
  三、证明商标註册制度/367
 第六节 註册商标权的效力及其限制/370
  一、註册商标权的效力/370
  二、註册商标权效力的终止/371
  三、註册商标权的限制/374
  四、商标的恶搞(PARODY)问题/418
 第七节 侵害註册商标权的效果/422
  一、直接侵害註册商标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和种类/422
  二、间接侵害註册商标权的行为/444
  三、侵害註册商标权的效果/449
  四、侵害註册商标权的诉讼时效/457
  五、网路服务提供者侵害商标权的责任问题/458
 第八节 註册商标权的经济利用/467
  一、转 让/467
  二、因继承、合併、赠与等而发生的转移/469
  三、设定质权/470
  四、使用许可/470
 第九节 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474
  一、驰名商标特殊保护的旨趣/474
  二、驰名商标商标法特殊保护的着眼点/475
  三、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479
  四、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488
 第十节 註册商标与其他商业标记的共存/491
  一、註册商标与其他商业标记共存的发生原因和种类/491
  二、註册商标与其他商业标记之间共存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493

第二章 信用的保护──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的保护
 第一节 立法旨趣/495
  一、商标的含义、功能及其意义/495
 第二节 擅自使用他人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行为的构成要件/496
  一、使用的物件是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496
  二、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相同或者近似/503
  三、混淆可能性/503
 第三节 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行为的法律效果及其适用例外/506
  一、法律效果/506
  二、适用除外/507
 第四节 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利益和其他知识产权的关系/508
  一、和註册商标权的关系/508
  二、和着作权的关系/508
  三、和专利权的关系/509
 第五节 典型案例评析/509
  一、「诸葛酿诸葛亮」的案情及判决/510
  二、上述不正当竞争案和商标侵权案件的评析/531
  三、上述案件判决的启示/540
 第六节 立法论上的问题:商品形态的酷似性模仿/541
  一、立法背景和目的/542
  二、商品形态酷似性模仿行为的构成要件/543
  三、除外规定/548
  四、救济措施和请求权人/551
  五、对中国大陆的启示/551

第三章 信用的保护──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标记的保护
 第一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未註册商标的保护/555
  一、中国大陆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未註册商标立法上的缺陷/555
  二、混同行为的规制及其构成要件/557
 第二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企业名称或者姓名的保护/560
  一、企业名称、姓名的含义和性质/560
  二、作为人格的企业名称、姓名的民法通则保护/562
  三、作为财产的企业名称、姓名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562
  四、将他人註册商标註册登记为企业名称并加以使用的行为如何处理?/564
 第三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功能变数名称的保护/570
  一、功能变数名称的含义、结构、作用和註册/570
  二、功能变数名称本身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573
  三、功能变数名称和註册商标的纠纷及其解决/575
 第四节 中国大陆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商业标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581
  一、中国大陆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商业标识存在的缺陷/581
  二、对策──日本不正当竞争防止法的经验/582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在海崃两岸已就智慧财产权保护相关议题,签署「海崃两岸智慧财产权保护合作协议」,积极推动两岸关于智慧财产权保护之交流与合作后,两岸人民及企业借由对岸智慧财产法制保护本身的智慧创作或营业标识之可能性及范围,大为增加。过去,迭因程序性、手续面问题而无法于对岸寻求保护之难题,现已因上开合作协议的签署,而呈现解决之曙光。展望未来,对于迄今为止因程序性问题迟迟无法解决而屡遭忽视之法律实体规范内容,当有必要深入研析、探讨其中异同,并就因此规范差异所造成的保护不均衡问题,共谋解决之道。对于台湾人民及企业企业而言,清楚了解对岸相关智慧财产法令对于智慧财产的保护内容、强度及范围,亦是后ECFA时代,确保自己竞争利基之前提。

  然而,相当可惜地,迄今为之,国内有关大陆智慧财产法制之介绍,或因实务需求而偏重特定主题,或因性质及篇幅所限,多仅止于蜻蜓点水式的介绍,一本既深且广的大陆智慧财产法之教科书式书籍,尚未见诸于出版市场中。于此情势下,李扬教授《知识产权法基本原理》的出版,适时弥补此一缺憾与不足,提供国内人民及企业正确、有效认识大陆智慧财产法制的发展现况及内容,并得基此进一步思考自己的发明、创作或营业标识等智慧财产,当可利用何种法律规范,于大陆寻求何种保护,确保该当智慧财产所产生之各种利益,不致被不当侵害。

  本书中,李扬教授不仅将其叙述触角拓展及于植物新品种保护、电路布局保护、营业秘密保护及反不正当竞争规范等国内智慧财产学界及实务界较少探讨之主题,更于各该条文规定的解释上,适当引用大陆法院相关判决,阐明系争规定于实务运作上的具体实践,充分落实李扬教授所信仰之Law in Action理念。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第一编「基础理论」,从法哲学及法学方法论出发,深入分析智慧财产保护的法哲学基础,同时突显出智慧财产保护的必要性及界限。如此具有法哲学基础之智慧财产法教科书,实鲜见于国内其他同类书籍中,而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显然地,李扬教授虽然积极倡导智慧财产保护的必要性,但也同时提醒读者,其滥用可能性的存在,从而如何妥适利用权利限制规定、法定(或强制)授权及竞争法规范等,以谋求智慧财产创作诱因与利用自由间之平衡,实是司法实务工作者时时面对且不可或忘的课题。

  个人初次拜读李扬教授之文章,亦系教授有关智慧财产之法哲学基础的论述,文章中清楚刻划出教授人格之特质,令人神交。其后获有机缘而得与教授面识交谈,更从谈话中感受到教授对于智慧财产研究之热情与渊博学识,而从教授对于两岸未来发展之关怀与苦思,亦可见传统中国知识份子悲天悯人的襟怀。今教授有意将其鉅着《知识产权法基本原理》于国内出版,并期望笔者为文推荐,于公于私,笔者皆乐见其成,笔者个人亦坚信本书当可提供国内人民及企业、甚至学界,有关中国大陆智慧财产法制的深入认识。若要笔者一言以蔽本书之评价,曰:「致广大而尽精微」。

黄铭杰
2010年仲夏于台大法律学院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在「標識法」這塊的探討,可以說是相當深入且實用。特別是對於剛起步的創業者或是小型企業來說,理解如何有效運用和保護自己的品牌標識,絕對是關鍵的第一步。書中詳細列舉了各種常見的標識類型,並針對每一種類型,都提供了清晰的法律規範和實務建議。舉例來說,在探討商標時,作者不僅說明了商標註冊的程序,還深入分析了商標權的保護範圍、侵權的認定標準,以及在進行商標授權時需要注意的法律事項。更讓我感到佩服的是,書中還分享了許多關於如何避免商標侵權的實際案例,以及當面臨商標糾紛時,可以採取的法律途徑。這對我這種對法律條文比較陌生的讀者來說,實在是太有幫助了,讓我在處理品牌事務時,能夠更加謹慎且有策略。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標識法」部分感到特別驚喜。這塊內容對於我們這些常常需要接觸品牌、商標,或是創作者來說,可說是實務上的寶藏。作者深入淺出地分析了商標、地理標誌、植物新品種標示等各式各樣的「標識」,以及它們在法律上的保護機制。我尤其對商標的部分印象深刻,書中詳細解釋了商標的取得、使用、註冊,還有被侵害時的救濟途徑。更重要的是,作者沒有只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結合了台灣實際的案例,像是某個知名品牌如何透過精準的商標策略打響名號,或是某個地方特產如何透過地理標誌提升其獨特性和價值。這些具體的例子,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標識法」如何在現實世界中發揮作用,以及它對企業和個人在經營上的重要性。閱讀這部分,讓我對如何保護自己的品牌,以及如何識別和尊重他人的標識有了更深刻的體悟。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編排相當有條理,從根本的法理基礎到具體的法律應用,循序漸進。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基礎理論」時,所採用的比較學觀點。他不僅介紹了台灣智慧財產權法的發展脈絡,還會適時地與其他國家,特別是歐美先進國家的法律體系進行對比,點出其中的異同以及各自的優劣。這種比較分析,讓讀者能夠跳脫單一國家的框架,從更廣闊的視野來理解智慧財產權法的普適性與特殊性。這對我來說,不僅增長了知識,也激發了我對智慧財產權法在國際間協調與合作的思考。書中關於「基礎理論」的論述,並非只是枯燥的學術討論,而是緊密結合了法學發展的歷史和社會變遷的需求,這讓內容更具生命力,也更能讓讀者體會到智慧財產權法的演進過程。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簡潔有力,一看就知道是學術專書。我之前對智慧財產權這個領域一直感到有點模糊,特別是那些專有名詞,像是「著作權」、「專利權」等等,常常搞不清楚它們之間的界線,以及在實際生活中它們的應用。翻開這本書,作者從最基礎的概念開始講起,像是「智慧財產權」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需要有這樣的法律制度?這部分真的很有幫助,讓我對整個體系有了框架性的認識,不再是零散的知識點。而且,作者在解釋這些基本理論時,並沒有直接拋出艱澀的法律條文,而是從比較貼近生活和商業實務的角度切入,像是透過一些大家比較熟悉的案例來闡述,這讓我在閱讀時更容易理解,也更能感受到這些法律條文的實際意義。書中的「基礎理論」部分,確實為我打開了智慧財產權法的大門,讓我對這個領域的學術探討有了初步的理解,為後續深入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评分

坦白說,對於「知識產權法」這個主題,我原本的認知是比較片面的,總覺得離我的生活比較遙遠。但這本書的「基礎理論」部分,卻讓我大開眼界。作者以非常清晰且結構化的方式,闡述了智慧財產權法的核心概念,像是財產權的性質、法律保護的目的、權利的內容與限制等等。他並沒有直接堆砌學術術語,而是透過一連串的邏輯推演,引導讀者理解這些理論背後的原理。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作者在討論智慧財產權的「公共利益」與「私權保護」之間的平衡時,提出了許多發人深省的觀點。這讓我意識到,智慧財產權法並非僅僅是保護創作者的權利,同時也肩負著促進知識傳播和社會進步的重任。這部分的探討,徹底顛覆了我對這個領域的刻板印象,也讓我開始思考這個法律體系在更廣泛社會層面的意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