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特色:
「基本人权」,赋予人民「由下而上」要求统治机关修正制度的重要机制保障。「司法改革」,乃属政府机关「由上而下」主导政策转向调整诉讼结构。对照「人民头家」民主进程,未来我国司改推动演进,审判过程同样不能忽略民众参与、民众观点、民众言语。同时,维护人权乃司法改革的重要指标,司法改革不能逾越人权保障之正当程序。刑事诉讼程序如同「人的生理」,乃连动唿应、协同运作的有机体。本书论文主题涵盖侦查、起诉、审判各阶段,论述主轴唿应我国宪法解释基本人权争议说理,尝试解读检验历来司法改革议题论理,颇值相信「守护人权、持续司改」必能「改造社会、迈向至善」读者参考。
作者简介:
林裕顺
中央警察大学刑事系副教授
日本国立一桥大学法学博士
日本财团法人交流协会奖学金(2000年)
日本财团法人本庄国际奖学金(2002年)
刚开始读《基本人权与司法改革》,我以为会是一篇篇枯燥的法条分析,结果发现作者的视角相当广阔,不只局限于台湾本土的案例,还会触及一些国际上关于人权保障和司法改革的先进理念。这让我觉得很有启发性。特别是书中关于“人权”的定义和演变,以及在司法体系中如何体现这些普世价值,我觉得这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有时候,我们觉得司法很冰冷,但这本书似乎想告诉我们,司法最终还是关乎人,关乎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司法实践的分析的。
评分读《基本人权与司法改革》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作者能够深入剖析司法改革的“为何”与“如何”。在台湾,司法公信力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很多时候,民众对司法判决的疑虑,根源可能在于对程序正义的认知不足,或是对人权保障的期待落差。这本书如果能从“基本人权”这个最根本的出发点,来审视现有的司法制度,并提出具体的改革建议,那绝对是价值非凡。我希望它能不只是点出问题,更能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在证据采信、辩护权保障、被害人权益保护等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操作可以改进?
评分拿到这本《基本人权与司法改革》,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会不会是一本写给法律专业人士看的书?但翻开第一页,作者的笔触却意外地平实,没有太多艰涩的法律术语,反而更像是邀请一个普通读者一起思考。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司法改革”的部分感到好奇。我们常听到各种关于司法改革的声音,但有时候感觉很模糊,不知道具体要改什么,能改到哪里。这本书如果能把这些改革的脉络讲清楚,比如,历年来台湾司法改革的得失,有哪些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又有哪些是需要避免的陷阱,同时,它又能把“基本人权”这个核心价值贯穿其中,说明每一次改革的动力和目标都离不开保障人权,那就太棒了。
评分坦白说,我对《基本人权与司法改革》的初衷是想了解一下,近年来台湾的司法体系在人权保障方面有没有什么新的进展,或者说,有哪些地方可能因为社会变迁而需要重新思考。书名里“司法改革”这四个字,总会让我联想到各种社会运动和政治博弈,但如果这本书能够将重点放在“基本人权”这一核心,来审视司法改革的方向和成效,那我就觉得这本书的立意会更深刻。我特别希望作者能通过这本书,让我们这些非法律背景的读者,也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在司法运作的过程中,哪些“基本权利”是不可撼动的,以及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这些权利得到更有效的实现。
评分这本书,我一直很好奇,书名《基本人权与司法改革》,光是听着就感觉它会触及一些很根本的议题。身为一个在台湾生活多年的公民,司法正义这件事,我们多多少少都有过自己的体会,或是听闻亲友的经历,有时会觉得顺畅,有时又觉得有些卡关。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在司法运作过程中,基本人权是如何被保障,又可能在哪些环节出现疏漏,那就太有意义了。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作者对于台湾现行司法体系的实际观察,例如说,在侦查、审判、执行等各个阶段,有哪些具体的制度设计是能够有效维护人民基本权利的?反之,又有哪些地方有改革的空间?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贴近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