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以「体系思维」为主轴之刑法总则论着,名为「新论」,乃是冀望提供读者另一种不同之新思维模式,借以重新阐释刑法总则之内涵。由于本书系运用目的论之法学方法,就最新修正之刑法总则进行概念之阐释,论述之内容,以训练读者对于刑法之逻辑推理与思考模式为其重心,故在描写刑法重要之基础概念时,一併以精简及清晰之图示方法,让读者更易于掌握基础概念之重心,亦为本书之特色。
另外,本书之附录提供读者如何运用犯罪阶层理论及法学三段论法,针对不同犯罪类型之检验,将事实涵摄于法律规范之中,适足以让读者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堪称是一本理论与实务兼具之体系式教科书。
序
第一篇 刑法之基础理论
第一章 导 论
一、刑法之意义、功能与目的∕3
二、刑法存在之类型∕6
三、刑法规范体系∕13
第二章 罪刑法定及刑法之适用效力
一、刑法之意义、功能与目的∕ 19
二、刑法之适用效力∕ 35
第三章 刑法解释与刑法之名词定义
一、刑法解释∕ 39
二、刑法之名词定义∕42
第四章 新旧刑法比较适用之准则
一、以行为时为基准之理由∕ 47
二、准据法适用之明文化∕ 49
三、法律变更之适用顺序∕ 50
四、有利原则适用之前提──法律变更∕ 52
五、破除综合适用之迷思──割裂适用之倡议∕ 54
第二篇 犯罪论
第一章 犯罪概论
一、犯罪行为之意义∕ 59
二、犯罪之类型∕ 60
第二章 行为论
一、行为理论∕ 69
二、作为与不作为之区分∕ 71
第三章 犯罪构成要件
一、构成要件概论∕ 79
二、客观构成要件∕ 95
三、主观构成要件∕ 113
第四章 违法性
一、违法性概论∕131
二、法规阻却违法事由∕ 133
三、超法规阻却违法事由∕ 172
第五章 罪 责
一、罪责理论∕215
二、罪责之指导原则∕216
三、罪责要素∕ 217
第六章 罪之排除与刑罚之限制
一、客观可罚性条件∕227
二、个人阻却刑罚及解除刑罚事由∕229
第七章 错 误
一、错误之意义∕ 235
二、错误之分类∕ 235
第三篇 犯罪形态
第一章 加重结果犯
一、加重结果犯之立法目的∕ 263
二、加重结果犯之类型∕ 264
三、加重结果犯之要件∕ 264
三、共同正犯与加重结果之关系∕ 270
第二章 纯正犯与不纯正犯
一、纯正犯与不纯正犯之意义及分类∕ 275
二、纯正不作为犯之要件∕ 277
三、不纯正不作为犯之要件∕ 279
第三章 未遂犯
一、未遂犯处罚之依据∕ 293
二、未遂犯审查之次序∕ 296
三、未遂犯之种类∕301
第四章 正 犯
一、正犯之意义∕327
二、正犯之理论∕327
三、正犯之种类∕329
第五章 共 犯
一、共犯理论∕373
二、共犯之种类∕375
第六章 身分犯
一、身分犯之意义∕415
二、身分犯之种类∕415
三、身分犯与共犯∕417
四、身分犯之规范废止论∕423
五、身分犯之法律变更∕426
第四篇 罪数论
第一章 罪数理论
一、罪数评价原则∕431
二、罪数之标准与学说∕433
第二章 罪数体系
一、认识上之罪数∕437
二、评价上之罪数∕438
第三章 不罚之前行为与后行为
一、不罚之前行为∕455
二、不罚之后行为∕460
第四章 想像竞合犯
一、想像竞合犯之意义∕467
二、想像竞合犯之要件∕468
三、想像竞合犯之种类∕472
四、想像竞合犯之刑罚裁量∕472
第五章 牵连犯与连续犯废除后之省思
一、牵连犯∕475
二、连续犯∕476
三、常业犯(已废除)∕484
四、扩张集合犯概念之危机∕492
第六章 数罪併罚
一、数罪併罚之意义∕501
二、数罪併罚之分类∕501
第五篇 刑罚理论
第一章 刑罚裁量
一、刑罚之种类∕515
二、科刑之审酌∕528
三、定应执行刑之法定标准∕532
第二章 刑罚之加重及减免
一、刑罚之加重∕537
二、刑罚之减轻或免除∕549
第三章 易刑处分
一、易刑处分概说∕565
二、易科罚金∕566
三、易服劳役∕582
四、易以训诫∕592
五、易刑处分之法律效果∕593
第四章 缓 刑
一、缓刑之规定∕595
二、缓刑之要件及其法律效果∕597
三、缓刑之撤销∕599
四、缓刑之法律变更∕603
第五章 假 释
一、假释之规定∕607
二、假释之要件∕608
三、假释之撤销及其法律效果∕612
四、假释之效力∕614
第六章 时 效
一、时效之意义∕617
二、时效之种类∕617
三、时效之停止与续行∕622
四、时效完成之法律效果∕626
五、追诉权时效与行刑权时效之比较∕626
六、关于时效之法律变更∕627
第六篇 保安处分
第一章 保安处分概论
一、保安处分之意义∕631
二、保安处分与刑罚之区别∕631
第二章 现行法之保安处分
一、保安处分之类型∕635
二、保安处分之宣告∕648
三、保安处分之免除∕648
四、保安处分之执行时效∕649
五、保安处分之法律变更∕649
附录 刑法案例演习∕651
图表附录 ∕713
序文
刑法总则之概念繁多,自犯罪评价结构、效果评价结构、刑罚裁量结构以迄刑罚执行结构,每一环节均有不同之理论存在,不同之理论代表不同之思维,如何选择不同之思维,则涉及许多价值判断之因素。因此,学习刑法之过程中,莫过于面对不同之思维,如何进行价值判断之辩证,这也是学习刑法时,最具有挑战性之处。按社会科学乃是运用科学之方法,研究人类社会之种种现象,刑法为社会科学之一,自然必须面对人类社会所发生之种种现象,进行方法论上之研究。笔者认为,刑法之存在,乃是根源于宪法基本权之本质,其最终保障之对象,系建立一个具有人性尊严的社会,任何刑法手段之存在,均是以保障人民为其最终目的,一部欠缺保障人民基本权之法律,将永远欠缺存在之正当性。故而,本书中之许多观点,若有别于一般之说法者,其主要之目的,是希冀借由此一思考模式进行概念之定位,期望本于此种思考模式,能告诉读者一件事──价值判断是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也永远没有对与错的;并且,期望使读者在学习本书之过程中,能够重新思考刑法存在之意义。
其次,本书为使读者对于议题能有更深刻之印象,在针对相关议题之刑法理论进行探讨时,不仅深入描绘包括我国及日本学者学理上之相关理论,亦一併引进最高法院之最新实务见解供读者参酌,借由详细罗列并整理学理上各家学说之见解,使读者在学习刑法之基本概念及法理时,能周延地了解理论之全貌,复更能清楚掌握最新实务见解之脉动。
由于本书着重在提供体系式之介绍,故在进行阅读之前,宜先鸟瞰本书目录之架构,始能清晰地理解其骨架及逻辑过程何在,再分篇、章等项目,进行细部理论之探讨。质言之,一般传统教科书对于某些概念之描述,均是点到为止,惟本书认为许多理论及概念应经过更为详细之界定始能圆融而周延,真理始能愈辩愈明,故本书针对部分理论及概念之介绍,着墨之层次较深,描写亦更为细腻,期能使有兴趣深入探讨刑法问题之读者,能针对具体之理论进行自我辩证。本书既是对于理论及概念提供价值判断之见解,因此,最重要的,是希望能借由个人意见之阐述,让读者重新思索刑法价值之核心所在。
近年来立法者大幅度增修刑法之结果,造成刑法更为错综复杂,体系益加紊乱,理解更属不易,父亲黄谦恩先生尝谓:「今人率言革新,但革新应当知旧,盖不识病象,何施刀药?故其仅为一种凭空抽象之理想,蛮干强为,求其实现,卤莽灭裂,对于现状有破坏而无改进者,皆为一切真正进步之劲敌。故吾人应借过去以认识现在,亦唯有对于现在有真实之认识,始能有真实之改进,因之今日学者之所贵者,不仅在于能鑑古而知今,且为未来之立法例,能尽其创造与向导之责任也。」此段话历久弥新,实值吾人深思,志之与读者共勉,并缅怀我的父亲。
最后,谨将本书献给父亲。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黄翰义
2010年9月于台南法官宿舍
拿到这本书之后,我首先翻阅了它的目录,然后大致浏览了一下每一章的标题。从目录的设计来看,它似乎是按照刑法总则的逻辑顺序来展开的,这一点我比较欣赏,因为我习惯于按照体系化的方式来学习知识。我最感兴趣的部分,大概是关于犯罪构成要件的讨论,以及责任能力的判定。这两个方面,我觉得是理解刑法的关键,也是很多争论的焦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对这些内容进行细致的剖析,能够提供一些清晰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理清思路。另外,我个人对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等阻却事由也比较有疑问,希望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有深入的解读,能够解释清楚这些概念在实践中是如何适用的,以及不同学派在这方面的观点差异。如果能够结合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判例来分析,那就更好了,可以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
评分老实说,我买书的习惯比较随性,看到觉得有意思的书,就可能会下手。这本《刑法总则新论》,我是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了解到的,他跟我说这本书写得蛮有启发性的。我个人对刑法这门学科一直抱持着一种既好奇又敬畏的态度。一方面,它涉及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公民权利的保障,非常重要;另一方面,里面涉及的各种理论和逻辑,有时候确实让人觉得有些晦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比较温和的方式,带领我进入刑法总则的殿堂,让我能够逐渐理解其中的精髓。我尤其希望作者能够用一些相对生动、贴近生活化的语言来解释那些比较抽象的概念,避免使用过多过于专业的术语,这样我才能真正地读进去,并且有所收获。对我来说,一本好的法律著作,不仅要内容严谨,更要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且在读完之后,能够真的有所启迪。
评分这本书,我大概是在上个月,趁着去博览会的时候淘到的。那时候书摊上人挤人,我就随便翻了翻。说实话,一开始拿到手里,感觉它的装帧设计就挺吸引我的,那种素雅又带点沉静的风格,跟市面上很多花里胡哨的书都不一样。翻开之后,纸张的触感也挺舒服的,不是那种很薄很脆的,而是有点厚实,字迹印刷也很清晰,排版上看起来也比较规整,阅读起来应该会比较舒服。我不是法律专业的,纯粹是出于兴趣,想了解一些刑法学的基本概念。我尤其对那些理论性的探讨比较感兴趣,比如什么是犯罪,什么是刑罚,这些最基础的东西,但又希望它能讲得深入一些,不只是停留在教科书上的那种干巴巴的定义。我不太喜欢那种只讲案例,缺乏理论支撑的著作,那样的话,我不如直接去看判例集了。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新的思考角度,能够解释清楚一些我之前一直不太理解的刑法问题,并且在语言风格上,希望它能够通俗易懂,即使不是法律科班出身,也能看得懂,并且能感受到其中的逻辑和深度。
评分这本《刑法总则新论》,说实话,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我有点犹豫。市面上关于刑法的书实在太多了,各种名家、各种角度的解读都有,很难挑出一本真正适合自己的。我之前也读过几本,有些写得太理论化了,看得我头昏脑涨,有些又过于浅显,感觉像在给小孩子讲故事。这次看到这本书,它的书名“新论”两个字,引起了我的好奇。我比较在意的是,它能否在现有的刑法理论基础上,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创新的观点,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的研究。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新的犯罪形态层出不穷,传统的刑法理论是否还能完全适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对这些问题有所回应,能够展现出作者对刑法学前沿问题的深刻洞察。同时,我也期待它在案例分析上能够有所侧重,能够用生动的案例来阐释抽象的法律条文和理论,这样更容易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理解。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它能否帮助我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刑法总则知识体系。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刑法学的零散知识,但总感觉不成系统,就像散落的珍珠,缺乏一条线索将它们串联起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扮演这个“线索”的角色,能够从宏观到微观,循序渐进地带领我深入理解刑法总则的各个部分。我特别看重的是,它能否对一些基础性的概念,比如“故意”、“过失”、“违法性”、“有责性”等,进行清晰、准确的界定,并且能够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除此之外,我也关注这本书在理论探讨上是否具有前瞻性,能否与时俱进,反映当前社会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毕竟,法律是活的,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