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是以Q&A方式进行,并且将其分成四个部份:其中除了介绍文书鑑定的范围、内容及其可能牵涉到的相关鑑定事项,以及目前文书鑑定如何配合实验室认证提升鑑定品质,对于鑑定人员的能力与出庭时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也予以重点式说明,在註释部份则提供大量可资查询的期刊与着作,做为后续研究与持续发展的依据。本书特别着重基本的辨识技巧,以因应日新月异的科技所带来的变化、经由蒐集世界各国的犯罪模式,解决可能发生的问题。除了可以提供金融、保险、司法、警察单位参考外,也能做为一般生活上发生相关争议时如何保障个人权益的依据。
本书可以让初学者快速的掌握到文书鑑定的基本理论,对于面对考试或日后从事鑑识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于司法警察单位而言,拥有对于文书鑑定共同的认知与语言,解决如何送鑑资料、如何要求鑑定、如何解读鑑定书、如何进行法庭内的交互诘问等问题,提供另一可以依循的方法。
推荐序
自序
第一篇 文字鑑定
Q1:何谓文书鑑定?∕1
Q2:文书鑑定的项目有哪些?∕2
Q3:文书鑑定中无法鑑定的事项?∕4
Q4:文书鑑定人员必须具备的训练有哪些?∕6
Q5:刑事鑑识领域中的文书鑑定人员所必须注意的道德问题是什么?其与一般所谓的道德观念有何不同?∕8
Q6:如何送鑑文书鑑定资料?∕10
Q7:如何受理文书鑑定资料?∕12
Q8:如何蒐集文书鑑定的资料?∕13
Q9:如何保存文书鑑定的资料?∕17
Q10:如何记录文书鑑定的内容(Work Notes)?∕18
Q11:文书鑑定中所指的「比对」意义为何?∕20
Q12:文书鑑定中结果的相符、不相符、无法鑑定或再蒐集所代表的意义为何?该如何解读?∕21
Q13:鑑定人从送鑑的文书资料上可以获得哪些资讯?∕23
Q14:文书鑑定的基本程序?∕25
Q15:文书鑑定中所使用的仪器?∕26
Q16:文书鑑定人员如何面对未来的发展?∕28
Q17:何谓专家证人?∕30
Q18:鑑定人员如何扮演好专家证人的角色?∕31
Q19:专家证人的出庭报告必须包含的基本内容有哪些?∕33
Q20:专家证人出庭前所应思考的的问题?∕36
Q21:何谓认证?实验室认证的目的?∕36
Q22:实验室如何确保鑑定品质?包含的项目有哪些?∕39
Q23:如何经由实验室内的品质管理系统提升并确保文书鑑定结果与技术的正确性?∕41
第二篇 笔迹鑑定
Q1:何谓笔迹鑑定?∕57
Q2:笔迹鑑定的目的与意义?∕58
Q3:受理笔迹鑑定资料前的注意事项?∕59
Q4:一般的笔迹鑑定步骤与流程?∕60
Q5:笔迹鑑定时什么样的讯息必须被记录下来?∕62
Q6:笔迹鑑定中所谓的特征比对及意义为何?∕63
Q7:笔迹鑑定中所谓的自然笔迹变化及其对资料蒐集的影响?∕64
Q8:统计的方法是否可以运用在笔迹鑑定中?优缺点为何?∕66
Q9:签名鑑定与笔迹鑑定的差别?∕67
Q10:签名笔迹是否易于被伪造?∕69
Q11:何谓自我伪造(Autoforgery)其特性为何?∕70
Q12:笔迹是一门技术,为什么即使花了很长时间去学习仍会因时间而改变,这对资料蒐集有无影响?∕71
Q13:如何判断笔迹是出自不同的书写者还是书写人本身的自然变化?∕72
Q14:笔迹与指纹在鑑定上有无差别?∕73
Q15:笔迹鑑定时所谓的「字体」、「书体」意义是什么?∕75
Q16:影印文件可不可以做为笔迹鑑定时的资料?∕76
Q17:影响笔迹外观的因素也同时是影响笔迹鑑定时研判的因素?∕78
Q18:影响笔迹外观的因素有哪些?∕79
Q19:笔迹鑑定时有哪些必要的检查项目?步骤为何?∕81
Q20:特征比对的程序?∕83
Q21:原件与非原件的差别,如何从文件上书写工具研判?∕85
Q22:何谓模仿笔迹?如何研判?∕88
Q23:何谓做作笔迹?如何研判?∕89
Q24:何谓不自然笔迹?如何研判?∕90
Q25:何谓文件上的「书面语言文字鑑定」?如何进行?∕92
Q26:笔迹鑑定时所谓的显着或明显不同,意义为何?∕93
Q27:笔迹无法鑑定的原因是什么?v94
Q28:笔迹资料为何需要再蒐集?∕95
Q29:蒐集比对资料时的注意事项?∕97
Q30:如何制作笔迹样本资料?∕98
Q31:什么样的状况下事后庭写笔迹不能做为比对样本?∕99
Q32:蒐集庭写笔迹时的注意事项?∕100
Q33:如何研判左手非惯用手的做作笔迹?∕101
Q34:一般常见的要求笔迹鑑定项目?∕103
Q35:笔迹鑑定中所谓的科学方法为何?∕105
Q36:笔迹鑑定时常用的仪器及配备有哪些?∕106
Q37:笔迹鑑定时有无特征数量的要求?∕107
Q38:如何避免笔迹鑑定时错误的发生?∕108
Q39:如何鑑定不熟悉的语言文字?∕110
Q40:笔迹鑑定如何符合道伯特(Daubert)法则?∕112
第三篇 印文鑑定
Q1:何谓印文鑑定?∕131
Q2:印文鑑定的目的与意义?∕132
Q3:印章的种类有哪些?如何分类?∕133
Q4:简述印章的制作方法?∕134
Q5:简述章戳的制作方法?∕136
Q6:章戳印文与印章所盖印文的区别?∕139
Q7:钢印印文的特征及相关的辨识方法?∕140
Q8:印文鑑定前的检查步骤为何(印章与印文检视)?∕141
Q9:印文鑑定前的文件检视(争议印文检视)?∕143
Q10:影响印文鑑定的因素?∕144
Q11:印文与笔迹先后的研判方法?∕146
Q12:如何判断文件上印文的盖印时间与两印文间的先后关系?∕148
Q13:如何研判文件上印文可否鑑定?∕149
Q14:如何蒐集印文的比对资料?∕151
Q15:蒐集印文鑑定资料时有哪些必须注意的事项?∕152
Q16:影本文件上印文无法鑑定的原因?∕154
Q17:简述印文的检查项目与步骤?∕155
Q18:常见的伪造印文方式?∕157
Q19:印文容易发生争议的原因?∕159
Q20:印文特征的研判方法?∕161
Q21:章戳印文特征的研判方法与步骤?∕163
Q22:如何发现戳记上瑕疵?∕164
Q23:如何从不同制作过程的章戳上区别瑕疵的差异?∕166
Q24:一般常见的要求印文鑑定项目有哪些?∕168
Q25:印文鑑定时常用的仪器及运用方法?∕169
Q26:如何避免印文鑑定错误的发生?∕171
Q27:印文鑑定结果及其意义?∕173
第四篇 伪变造文书鑑定
Q1:何谓伪造文件?∕181
Q2:一般文件上常见的伪造手法及其辨识方法有哪些?∕181
Q3:何谓变造文件?∕184
Q4:一般常见的变造手法有哪些?∕185
Q5:一般常见的防伪设计及其辨识方法?∕186
Q6:伪变造文件鑑定时常用的仪器及运用?∕191
Q7:运用红外线光源判读不明文字的原理?∕194
Q8:运用紫外线光源判读不明文字的原理?v195
Q9:如何运用不同的光源检视文件上文字破坏痕迹?∕196
Q10:如何进行文件上书写工具的油墨分析?∕199
Q11:何谓电子安全文件(e-document)?使用安全文件的目的为何?是否绝对安全?∕202
Q12:是否所有的安全文件检视都必须配合仪器才可进行;文件检视时依其进行方式该如何分类?∕204
Q13:如何将静电压痕显现仪(ESDA)运用在文书鑑定中?v206
Q14:是否所有的纹线压痕都能以ESDA重现?∕207
Q15:何谓损毁文书(Damaged document)?∕208
Q16:如何鑑定被碎纸机(Shredder)破坏的文书?∕209
Q17:如何鑑定撕毁破坏的文书(Torn document)?∕211
Q18:如何处理被水污染破坏后的文书(Water damaged document)?∕212
Q19:如何鑑定被火烧毁的文书(Fired-damaged document)?∕212
Q20:问题文件常见的要求鑑定项目与方法有哪些?∕214
Q21:文书鑑定中可以做为时间鑑定的依据有哪些?v219
Q22:一般常见的文件印制方式?∕221
Q23:如何将争议的打字文件与已知打字机比对?∕223
Q24:传统印刷方式的差异及识别方法?∕224
Q25:如何区别电脑列印文书及其鑑定方法为何?∕226
Q26:如何鑑定影印机制作的文书?∕229
Q27:何谓感压纸(Pressure sensitive paper)?如何鑑定?∕231
Q28:常见于信用卡(付款卡)上的犯罪模式?∕233
Q29:如何辨识信用卡上的防伪变造设计?∕234
Q30:如何鑑定支票上的打印字迹?∕235
Q31:如何鑑定钞券及有价证券?∕236
Q32:如何将非破坏性检查方法运用在纸张鑑定上?∕239
Q33:何谓数位化伪造文件?如何辨识?∕241
Q34:如何判断文件上文字笔划的先后关系?∕243
Q35:文书鑑定在古物、艺术品鑑定中所扮演的角色?∕245
推荐序
由于社会活动高度发展,公私文书往来日渐增加,工商事务等无不借文书表达意思,于是伪变造公私文书等犯罪案件层出不穷;而随着贸易频繁、经济规模扩大、科技的无国界化,这类犯罪型态受新科技、新方法或新行为等因素影响,更进一步产生技巧、方式或型态的改变,因此文书鑑定技术亦必须随着犯罪手法的翻新不断地发展。
文书鑑定虽在刑事鑑识科学中,仅系其中一个类别项目,在我国来讲还不到廿余年之历史,但在欧美国家已成为一种有系统的鑑定科学技术。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的鑑识科学,在于一般的鑑识案件,诸如指纹、血迹、DNA从属、弹道、毒物、化学成分等鑑定,所鑑定的对象不外包括血液、痕迹、物品等,所使用的鑑定方法都属于制式化程序而且极为稳定,鑑识人员只要在样本的处理上能够妥切且谨慎,仪器、程序的操作上维持标准作业,通常都可以有正确满意的结果,因为这些是属于纯自然科学的鑑识范畴,所涉及变项因素的控制较少,鑑定结果的说服力也较为客观确切与肯定的。
然而,文书是人们互相沟通的工具,和说话或肢体动作一般,是记录事件的一种行为表现。文书的运作过程系透过生理与心理的交互作用而完成的,亦即生理特征及心理历程两者造成了不同的文书特性,而这特性,并不容易观察得到,确是存在的;换言之,任何人使用之文书中,多少都含有个人的心意,受着惯性之影响,包括动机、情绪、想法、习惯等,因此文书鑑定还必须涵盖人文科学的领域,同时综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这两者的理论与方法,才能或得最正确而且客观的结果。
文书既然为人的一种行为表现,则某些特征便持续不断地从过程及习惯形成惯性,这种特征不易改变,且人各不同,可以透过一些科学方法来予以观察分析,此即为文书鑑定上最重要之理论根据。
在国外,文书鑑定有较专业的机构,提供专业资讯、技术交流、订定程序以及训练课程等;在台湾,则甚少相关的科学或专业的书籍资料可资参考。笔者长年来一直从事文书鑑定工作,并曾翻译日本文书鑑定大师吉田公一先生的着作──「文书鑑定X档案」及「文书鑑定参考手册」,以及编着「文书鑑定理论与实务」电子书,更自费前往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刑事科学研究所攻读文书鑑定硕士学位,为将文书鑑的全貌以最浅显的方式进行介绍,特採取平实的Q & A方式来撰写本书,书中除剖析文书鑑定工作的内涵进行分类精细之介绍外,并对每一个不同类型的文书鑑定之形成与其特性,以及在犯罪侦查上之概念等,均能作通详而有系统之阐述。此对读者而言,不仅易懂易学而且可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而为达编写此书之目的,笔者对照蒐集真实案例,使学理与实务相引证、融合,更增加教与学的效果,让读者能在阅览后对文书鑑定有较初步完整的概念。
未来由于工商发达,文书往来将更频繁,文书犯罪案件也将日增,文书鑑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更脱离不了关系,文书鑑定必走上科学化的脚步、运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工具进行。此书的出版,相信对于文书鑑定工作,必有正面的助益。
中央警察大学校长
侯友宜
2010年9月 志
作者序
本人从事文书鑑定近二十年,期间曾经翻译过恩师日本文书鑑定大师吉田公一先生的着作「犯罪鑑定X档案」 及「文书鑑定参考手册」,并以光碟型式经由刑事警察局转交全国各司法警察单位参考,另外也曾以电子书方式出版「文书鑑定理论与实务」(月旦法学知识库),即使如此仍觉得无法将文书鑑定的全貌,以最浅显的方式介绍给有兴趣或有心学习的人,尤其是在独自前往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刑事科学研究所攻读文书鑑定学位时,发现这个领域内有太多值得研究的东西,而且部份内容在前面所述书籍中并未提及。因此决定将过去鑑定过程中所记载的笔记资料,加上一路走来的学习所得,花费近6个月时间,利用工作之余将文书鑑定的学术理论以及实务经验等相关议题,以问答方式呈现出来,除了希望能在有限的篇幅下提供详细的解说外,更加註许多参考资料给有需要进一步研读或开发相关议题的人。
本书虽然是以Q&A方式进行,但仍将其分成四个部份:第一篇主要是将文书鑑定的范围、内容及其可能牵涉到的相关鑑定事项,以及目前文书鑑定如何配合实验室认证提升鑑定品质,对于鑑定人员的能力与出庭时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也予以重点式说明,在註释部份则建议参考由Jeffrey Ridley及Donnell R. Christian, Jr. Stephanie Drilling所着「Cutting Edge Internal Auditing」与 「Implementing Quality in Laboratory Policies and Processes Using Templates, Project Management, and Six Sigma」二书,希望将实验室如何撰写品质手册与管理、控制、改进实验品质等方法,提供做为后续研究与持续发展的依据。第二篇笔迹鑑定部份,除了解释一般的理论与鑑定方法外,特别将鑑定时较常忽略的程序与步骤,记录研判内容等提出说明,借此强调过程的重要性,同时达到防止错误发生与技术提升的目的;另外文中还介绍贾玉文与邵明理二位教授所编着的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大全之“文件检验”一书,对于所谓的书面语言文字鑑定,将笔迹鑑定并不侷限在传统的文字鑑定上,在可能条件下也可透过语言文字的分析达到确认身分的目的予以说明;另外对于Jeaman Kelly Brian S. Lindblom 及David Ellen 分别着作「Scientific Examination of Questioned Documents」与 「Scientific Examination of Documents Methods and Techniques 」二书,将文书鑑定如何符合道伯特(Daubert)法则,所提出新的概念与鑑定准则,做为提升技术与符合科学鑑定要求的努力方向也做了介绍。第三篇的印文鑑定与第四篇的伪变造文件鑑定,主要说明除了传统的鑑定方法外,因为牵涉较多伪造技术所产生的伪刻印章、戳章、伪造证件、钞券、有价证券等的辨识内容,因此鑑定时除了文件上标的真伪比对外,对于伪造方法、技术的研判以及追溯来源、机种确认等也是鑑定时可能面对的问题。诚如书中所强调的,防伪设计与伪造技术是并存且相互影响的社会现实,对于鑑定者而言,永远必须面对不同以往的犯罪手法,也因此本书特别着重基本的辨识技巧,以因应日新月异的科技所带来的变化、经由蒐集世界各国的犯罪模式,解决可能发生的问题。其他针对损毁文书的鑑定,虽然较少被提及但因仍属文书鑑定的范围,因此在书中也一併加以说明。因为鑑定结果受限资料蒐集与处置是否得当的影响,因此需要特别提出解释。另外关于艺术品与时间的鑑定虽非目前鑑定技术可以获得解决,但因常被要求鑑定,所以也涵盖在本书之中,希望能够做为今后探讨的课题。
文书鑑定从表面上看来是属于人的判断,但因过程需要充分的理论与熟练的技巧,配合观察并综合数据所得,才有可能获得正确结果,因此本书虽然不能让初学者立刻知道如何鑑定,但基本的理论基础对于日后从事鑑识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尤其对于司法警察单位而言,拥有对于文书鑑定共同的认知与语言,可以解决如何送鑑资料、如何要求鑑定、如何解读鑑定书、如何进行法庭内的交互诘问等问题,此乃本书的另一目的。
另外本书为让初学者能快速掌握问题的重点,因此虽未能做深入的探讨,但于文中均以阿拉伯数字于重要段落处加入上标註码,以提供相关註释及期刊做为进一步研究的参考,并且为避免在相关问题上提出重复的解释,对于可以参考的其他说明仅以「Q+数字」显示,除了将同质性的不同问题做一连结外,还可让读者将问题本身的理论与实务与其他问题做全盘性了解,不致挂一漏万,希望借此补足对于单一问题无法广泛深入说明的缺失,让本书能在有限的篇幅里发挥最大的功效,每一位读者都能获得所期待的资讯与技能。
我一直觉得,文书鑑定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领域,它不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法医解剖那么直接,更多的是一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严谨的逻辑推理。《文书鑑定Q&A》这个名字,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想象中,这本书应该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专家,耐心地解答每一个可能的问题,从小至笔迹的细微差别,大到纸张的年代辨识,甚至是如何从墨水的成分来判断年代。我尤其好奇,在处理一些历史事件或重要的法律文件时,文书鉴定扮演着什么样的关键角色?有没有一些在台湾发生过的、因为文书鑑定而扭转乾坤的有趣案例?例如,某份古老的契约是否属实,关系到一大笔财产的归属;或者是一份陈年的信件,揭示了某个历史人物不为人知的秘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将这些高深的专业知识,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能够理解其中的奥秘,而不至于感到枯燥乏味。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学习文书鉴定的入门途径,或者推荐一些相关的资源,让我能够更深入地探索这个迷人的领域?
评分话说回来,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们这些对历史充满好奇,又常常在各种文件里找寻真相的人来说,简直就是福音。《文书鑑定Q&A》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互动性,就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把那些复杂的专业知识,变成了一个个我们能理解的提问和解答。我常常在看一些历史纪录片,或是古装剧的时候,就会想,那些字迹,那些印章,到底是真的,还是后人伪造的?尤其是在台湾,我们有太多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献,像是日治时期的地契、或是清朝的族谱,这些东西的真实性,往往决定着很多重要的事实。我特别想知道,文书鑑定在实际操作中,到底是如何进行的?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工具,或是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背景?这本书会不会介绍一些常见的伪造手法,以及如何去识破它们?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有一些台湾本地的案例分享,让我们更贴近地感受到文书鑑定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处理家族传承的古籍,或是解决一些尘封已久的法律纠纷时,文书鉴定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及时雨!我最近在忙家里的一些老东西,翻出来不少泛黄的纸张,上面有些手写的字迹,还有一些盖得模糊不清的印章。说实话,看着这些老物件,心里总觉得有份历史的重量,但又说不上来它们到底值不值钱,或者有没有什么特殊意义。我一直觉得,这些手写的文字和印章,背后都藏着一段故事,是亲笔签名?还是代笔?那个印章是真的还是仿的?如果能找到一本专业的书来指导一下,那该有多好!《文书鑑定Q&A》听起来就是那种可以手把手教你、或者至少让你了解基本概念的书。我特别希望里面能有讲到,在台湾,一般家庭可能会遇到哪些跟文书鑑定相关的状况,比如在处理遗产、房屋买卖,或是公司成立的历史文件时,会用到哪些鑑定的知识。我想要知道,要成为一个文书鑑定师,需要具备哪些基本功?是不是需要深厚的书法功底,还是更偏向科学分析?这本书会不会讲解一些简单的自我初步判断方法,让我对家里的老物件能有个初步的了解,而不至于随便就丢弃或遗失。
评分光是看到《文书鑑定Q&A》这个书名,就觉得一股专业感扑面而来,但又不会让人觉得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我一直对很多历史悬案、或是侦探小说里的情节很感兴趣,常常会想,那些字迹、印章到底能不能真的证明些什么?尤其是在台湾,我们有许多日治时期、甚至是更早的文献,这些东西如果能有专人鑑定,那可真是太有意思了。我一直很想了解,到底文书鉴定是一个什么样的领域?它跟我们一般认为的鉴识科学有什么不一样?书名里的「Q&A」方式,感觉就像是在跟我直接对话一样,把一些可能我们普通读者会有的疑惑,直接点出来然后解答。我猜里面一定会有很多关于笔迹、纸张、墨水、甚至是如何辨别伪造印章的精彩介绍。我特别好奇,有没有什么在台湾的实际案例可以参考?像是老一辈留下的遗嘱、或是地契,有没有可能因为文书鑑定而产生重大的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一个更清晰、更生动的认识,而不是只停留在模糊的概念上。
评分坦白说,我对文书鉴定这个领域一直充满了好奇,但总觉得它离我们普通人有点遥远,像是专属于侦探小说或法庭剧里的情节。《文书鑑定Q&A》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因为它似乎打破了这种距离感,让我觉得它是一本能够解答我们心中疑惑的书。我一直很想知道,那些看起来千篇一律的字迹,到底隐藏着多少个人的“秘密”?又是什么样的细微差别,能够让专家一眼就辨别出真伪?尤其是在台湾,我们接触到的许多老文件,例如过去银行的存折、或是政府机构颁发的证件,它们背后都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我猜这本书一定会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从笔迹的风格、力度、连笔,到墨水的成分、纸张的纤维、甚至是印章的雕刻工艺,来判断文书的真实性。我尤其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在台湾实际案例,让我们能够具体了解,文书鉴定是如何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或是法律纠纷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这本书会不会也讨论到,随着科技的发展,文书鉴定的技术是否有所革新,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