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摘 要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范围与架构
第二章 国际商务仲裁之证据法则在仲裁程序中之角色及其选定
第一节 绪论:证据法则在国际商务仲裁程序中之地位
第二节 仲裁程序规则与仲裁程序准据法概念之釐清
第三节 当事人自治原则与国际商务仲裁证据法则之协议选定
第四节 仲裁庭选定仲裁证据法则之裁量权
第五节 小 结
第三章 国际商务仲裁程序之证据容许性与举证责任之分配
第一节 绪 论
第二节 证据法之性质──实体事项或程序事项?
第三节 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间之交错互动与其对国际商务
仲裁之影响
第四节 国际商务仲裁之证据容许性与证据方法
第五节 国际商务仲裁之举证责任分配
第六节 小 结
第四章 国际商务仲裁证据提出命令之适用与个别证据方法
所涉之程序议题
第一节 绪 论
第二节 国际商务仲裁证据提出命令之适用
第三节 书 证
第四节 人 证
第五节 专家鑑定
第六节 勘 验
第七节 小 结
第五章 证据法则与仲裁判断承认与执行之障碍
第一节 纽约公约之重要性及其与程序择定之关联
第二节 纽约公约第5条拒绝仲裁判断承认与执行之规定
第三节 未签署纽约公约国家关于证据法则之仲裁判断承认
与执行障碍:以我国仲裁法为例
第四节 证据法则与仲裁判断承认与执行关系之再建构
第五节 小 结
第六章 结 论
参考文献
附 录 ICC专家鑑定争点整理范围书
索 引
序言
随着国际贸易与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单纯倚靠传统民事诉讼已不足以应付跨国商务争端的需求,因此,较迅速且具有弹性的国际商务仲裁机制逐渐受到重视,甚至成为国际商务契约的重要条款之一。相较于诉讼程序而言,国际商务仲裁高度尊重当事人自治,仲裁程序亦较具弹性;然而,也正由于仲裁并无一套既定之强制性程序规范,当事人或仲裁庭如何在个案中依具体情况择定适当之程序规则,即成为重要而复杂之课题。而仲裁程序中,又以证据蒐集与调查程序最为耗费时间与成本,且与最终判断之结果密切关联,因此,如何在个案中择定及适用适当之证据法则,实属不可忽视之问题。
实务操作过程中,许多因素皆可能影响前阶段仲裁程序证据法规之择定,包括仲裁实体准据法及程序准据法、贸易特性、缔约与交易地点、当事人与仲裁人之法系背景,以及其他诸多个案事实因素。而择定不适当之证据法则,更可能导致后阶段妨碍仲裁判断承认与执行之障碍,影响仲裁制度的效率,进而减低当事人使用仲裁之意愿。
本书鑑于国际商务仲裁制度对跨国贸易纷争之解决之重要性与日俱增,而证据法则在仲裁程序中又居于举足轻重之角色,故借由广蒐国际商务仲裁与证据法则相关之各国仲裁法、仲裁规则、实务案例与学说见解为基础,进而釐清目前国际商务仲裁证据程序现况,探讨是否有国际商务仲裁惯例或共识形成之可能,以某程度提高当事人对其运作之预测可能性。此外,本书亦从商业成本分析之观点,检讨目前对于各证据议题之见解妥当性,并对纽约公约第五条第一项第(b)与(d)款有关正当程序与折衷之仲裁地法原则等加以分析,进而提出对该条文解释与修正之建议,试图建立择定适当仲裁程序规则之基本架构与其应注意之要素,以避免仲裁判断无法承认或执行之不利情事。最后,本书亦以国际商务仲裁架构为基础,回顾检讨我国仲裁法制与实务判决,做为未来解释与发展之借镜。
本书的问世,笔者首先要感谢恩师台湾大学罗昌发教授及沈冠伶教授从大学到研究所一路的指导与协助,笔者对于仲裁法相关议题的研究兴趣,系受到两位老师深厚学养的启发,并时时指引笔者研究方向;李念祖教授与杨淑文教授所提出的问题及睿智建议,着实令笔者获益良多,更增加了本书的广度与深度,而具有实用性的参考价值。此外,也要特别感谢台湾大学陈聪富老师、詹森林老师、东吴大学国贸系林彩瑜教授及Dr. Stephan Wilske仁厚的提携与关怀,诸位老师扎实的冶学态度,在在均对笔者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他所有曾经关心、指导过我的老师们,虽无法一一列名,感激之情亦难以言喻。最后,谢谢元照编辑团队的专业协助,以及所有家人、朋友对笔者的勉励与支持,谨于此致上笔者最诚挚之感激。
陈纬人
2010年5月于台北
这本书对于新时期下,国际商务仲裁证据法则所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让我耳目一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证据、跨境数据传输、人工智能在证据分析中的应用等,都给传统的证据法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积极地去探索和思考。他对于如何处理大量电子数据证据的管理和分析,如何解决跨境数据隐私保护与证据收集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偏见和不确定性,都提出了颇具前瞻性的观点。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台湾,需要处理日益复杂和技术化的国际商事纠纷的专业人士而言,这种对未来趋势的关注是非常宝贵的。书中提出的关于仲裁庭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提高证据审查效率,以及如何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这些新技术的应用,都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起点。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现有证据法则的梳理,更是对未来国际商事仲裁证据制度演进的一种预见,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我对于这本书在分析不同仲裁规则下的证据规则的交叉适用问题,感觉特别受到启发。在国际商务仲裁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由不同的仲裁机构(例如ICC、SIAC、CIETAC等)受理的案件,而各机构的仲裁规则在证据收集和处理上可能存在细微差异。作者在这本书中,非常系统地将不同仲裁规则下的证据规定进行了梳理和对比,并深入分析了在具体案件中,当事人应该如何理解和适用这些规则。他以一种非常严谨的学术态度,探讨了在证据采信过程中,如何处理不同法域或不同仲裁规则下的冲突,例如,一个在中国大陆发生的交易,但在新加坡仲裁,涉及的证据可能需要在中国大陆收集,又要在新加坡的仲裁庭上呈现,这时如何运用双方都接受的证据规则,就显得尤为重要。书中提供的分析框架,对于我们理解和预测不同仲裁规则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规则制定证据策略,非常有帮助。而且,作者在讨论这些问题时,并没有局限于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使得这些分析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评分这本《国际商务仲裁之证据法则:兼论仲裁判断之承认与执行议题》读起来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台湾、经常需要与国际接轨的实务工作者来说。书里面对于证据法则的探讨,感觉非常深入且贴合实务需求。作者在处理不同法域的证据规则时,清晰地梳理了其中的异同,并且非常有条理地分析了各种证据在仲裁程序中的收集、呈现和采信原则。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在国际商事仲裁中,证据的有效性和可采性往往是决定案件胜负的关键。书中对电子证据、第三方证据等新形式证据的分析,也紧跟时代潮流,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证据类型进行分类和举例的细致度,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法律条文。同时,作者也关注到了证据规则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例如如何应对文化差异对证据认知的影响,以及如何平衡证据的充分性与仲裁效率。这方面的讨论,对于我们处理跨文化背景下的争议非常有帮助。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证据法基础,对于希望在国际仲裁领域有所建树的读者,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处理仲裁判断的承认与执行议题时,展现出了非常深刻的洞察力。对于身处台湾的我们来说,理解《纽约公约》以及各缔约国国内法的相关规定,并在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些规则,是至关重要的。作者在书中对承认与执行程序中的各种可能障碍,如公共政策、程序不当、仲裁协议效力等,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剖析。他不仅列举了大量的案例,而且对这些案例背后的法律逻辑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这一点对于我们这种常常需要处理跨境执行案件的律师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如何准备申请承认与执行的材料,以及如何应对对方提出的撤销或拒绝承认执行的抗辩的论述。这些都是非常贴近实务操作的指导。作者还探讨了不同国家在承认与执行标准上的差异,以及在台湾地区处理这类案件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这些信息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案件走向,制定有效的策略,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们在国际仲裁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引,让我在面对复杂程序时,心中多了一份底气。
评分这本书对国际商务仲裁中“程序公正”原则在证据法则层面的体现,给予了非常详尽的阐述。在我们台湾的法律体系中,“程序公正”是贯穿整个司法和仲裁过程的核心理念,而在国际仲裁的实践中,如何确保这一点,尤其是在证据的处理上,是至关重要的。作者在书中花了相当篇幅探讨了证据公开、证据披露、听证程序中的证据质询等环节如何体现程序公正。他分析了在不同仲裁体系下,对于“充分披露”的定义和要求差异,以及如何平衡当事人对证据的知情权和商业秘密的保护。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关于“未经申请的证据”的采信问题,以及仲裁庭在主动调查证据时的权限和限制。这些都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容易引发争议的环节。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证据法则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找到”证据,更是关于如何在一个公平、透明的环境下,让当事人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证据,并对对方的证据进行有效反驳。这种对程序公正的强调,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单纯的法律条文解读,它真正触及了仲裁的核心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