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正義之理念(三)

程序正義之理念(三)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程序正義
  • 法律哲學
  • 司法公正
  • 公平正義
  • 法治理念
  • 正當程序
  • 權利保障
  • 法律適用
  • 司法審查
  • 憲法主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編排之方式,係一係列針對刑事訴訟製度之實然與應然,進行提綱挈領之闡述,對於重要之概念,使用簡明之圖例,使讀者更能清楚掌握理論與概念之精髓。本書係闡明偵查程序與審理程序在理論與實務運作之過程,應如何透過程序正義之導嚮,讓刑事訴訟製度在變革之過程中,真正彰顯其在本然麵上應有之意義。

  本係列之叢書(三),首先針對證據基本原則及證據之種類進行說明,其中並針對證據法定原則進行深入之研究;其次,由於我國近年來改採當事人進行主義之政策方嚮,本書爰一併介紹日本法之捲證不併送製度,並就捲證不併送製度之內容及其配套措施詳細論述;另外,本書就學理及實務上少有論述之訴訟指揮、證人適格等問題進行深入之剖析,期能提供給讀者不同之思考方嚮;最後,以比較法之方法介紹日本平成二十年最新修正之少年法內容,並輔以統計圖之方式,以提供我國將來少年法之修法參考。

好的,這是為您創作的圖書簡介,聚焦於《程序正義之理念(三)》之外的其他法律、哲學和社會學議題,力求內容詳實且文筆自然。 --- 《法治的基石:現代國傢治理的結構與張力》 作者: 佚名(此處代指非《程序正義之理念(三)》的作者) 齣版信息: 華夏法政文庫·法律社會學前沿係列 頁數: 約 780 頁 定價: 128.00 元 --- 內容概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現代國傢在構建、運作與維護其治理體係時所麵臨的內在矛盾、外部挑戰以及理論基礎。它並非停留在對具體法律條文的闡釋,而是著眼於宏觀結構、製度設計與社會現實之間的復雜互動。全書分為三個核心部分,共計二十二章,旨在為理解當代法治的復雜性提供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主權、權威與閤法性重構 (The Reconstitution of Sovereignty, Authority, and Legitimacy) 本部分聚焦於現代政治哲學的核心命題——國傢權力的閤法性來源及其在多元化社會中的演變。 第一章:後民族國傢時代的邊界消解與權力重塑。 本章探討瞭全球化浪潮下,傳統國傢主權概念所遭受的侵蝕。它分析瞭跨國公司、非政府組織以及國際法體係對國傢管轄權的蠶食,並試圖界定在數字時代,國傢如何重新定義和行使“管轄權”這一核心概念。特彆關注瞭數據主權與信息流動之間的緊張關係。 第二章:權威的“祛魅”與官僚體製的有效性危機。 藉鑒韋伯的經典理論,本章考察瞭現代行政體係中,理性化、形式化帶來的效率提升與民眾主體性感受之間的悖論。重點分析瞭“黑箱操作”如何削弱行政權威的道德感召力,並探討瞭“服務型政府”理念下,如何通過技術官僚的專業性來彌補信任赤字。 第三章:社會契約的當代詮釋:從霍布斯到羅爾斯之後的視野。 本章超越瞭傳統的契約論框架,討論瞭在代際公平、生態責任等新議題齣現後,當代社會契約理論如何自我修正。它批判性地審視瞭“原初狀態”在麵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風險時的局限性,並引入瞭“不可逆轉性原則”來衡量當代政策的倫理負荷。 第四章:閤法性動員的藝術:符號、儀式與公共認同。 本部分強調,法律和製度的有效性不僅依賴於其程序上的正當性,更依賴於其能否在社會中獲得深層的符號認同。本章詳細分析瞭國傢如何利用紀念日、法律文本的修辭以及公共儀式來鞏固其統治的“自然性”與“必然性”。 第二部分:法律製度的設計、適應與內在張力 (Institutional Design, Adaptation, and Internal Tensions) 本部分深入到製度層麵,研究法律體係在應對快速變化的社會結構時,其內部結構所産生的應力點。 第五章:憲法文本的僵化與社會活力的悖論。 探討瞭憲法作為國傢根本大法的穩定性與社會現實的動態發展之間的永恒張力。本章通過比較不同司法體係下,憲法解釋的“保守主義”與“進步主義”流派,論證瞭司法能動性在製度穩定中的微妙平衡作用。 第六章:法律的“技術化”傾嚮與公民權利的“隱形化”。 隨著社會管理日益依賴復雜的技術標準(如風險評估模型、算法監管),本章關注法律語言如何從麵嚮公民的道德宣示轉嚮麵嚮專傢的技術規範。這種轉變如何使得普通公民在理解和主張自身權利時麵臨更高的知識門檻。 第七章:從“權利”到“義務”的重心轉移:社會保障體係的財政基礎與倫理睏境。 分析瞭福利國傢的財政可持續性問題,以及在人口結構變化下,代際間的資源分配如何成為法律製度麵臨的重大挑戰。重點討論瞭在有限資源下,國傢應如何劃定社會救助的邊界,以及這種劃界行為本身的道德正當性。 第八章:司法中的“類案強製”與法律統一性的代價。 本章探討瞭為提高司法效率和可預測性而推行的類案裁判規則(Stare Decisis或類似機製)在具體實踐中可能導緻的僵化,以及它如何壓抑對法律原則進行基礎性反思的可能。 第九章:監管悖論:過度規製與監管真空的交替現象。 通過對金融市場與環境保護領域的案例分析,揭示瞭現代監管機構如何在“不乾預市場”的意識形態壓力與應對係統性風險的需求之間搖擺不定,導緻監管政策在過度收緊和突然放鬆之間循環。 第十至第十六章: 聚焦於民事責任的演變、知識産權的全球化衝突、環境法中的歸責難題、行政程序的“微觀化”傾嚮、證據製度在數字取證中的睏境,以及不同法域之間(如公法與私法)邊界的日益模糊化趨勢。 第三部分:社會失範與法律的乾預界限 (Social Anomie and the Boundaries of Legal Intervention) 本部分將焦點轉嚮社會衝突、道德分歧以及法律在介入這些領域時的內在限製。 第十七章:道德分歧與法律的“中立性”幻象。 探討瞭在自由主義社會中,當社會對核心的生命倫理問題(如安樂死、基因編輯等)存在深刻分歧時,法律應采取何種立場。本章批判瞭法律聲稱的“價值中立”,認為每一個法律選擇本身就是一種價值的體現。 第十八章:非正式製裁與法律的“最後一公裏”。 考察瞭在社區、傢庭或職業群體內部存在的非正式規範體係(如榮譽、排斥、社會壓力),以及這些體係如何獨立於或反製正式法律體係。本章強調,法律的權威往往在進入這些深層社會結構時失效或被扭麯。 第十九章:風險社會的治理:預設懲罰與預防倫理。 在風險社會學框架下,分析瞭刑法和行政法如何從“懲罰已然發生之惡”轉嚮“預防尚未發生的風險”。本章著重探討瞭預先限製公民自由(如提前的監控、預防性羈押)在倫理上所引發的深刻質疑。 第二十章:法律的文化適應性與移植的失敗。 通過對殖民地繼承法製或國際援助項目中法律製度移植的案例研究,論證瞭法律製度的有效性與其所植入的特定文化、曆史脈絡之間的不可分割性。 第二十一章:法律人身份的危機:專業主義與社會責任的張力。 探討瞭律師、法官、法學教授等法律專業人士在麵對社會不公時,其專業訓練所帶來的“中立化”傾嚮與他們作為社會成員應承擔的責任之間的內在衝突。 第二十二章:法治的“有限性”宣告:超越法律的社會想象。 本章總結全書觀點,主張對法治的概念進行審慎的反思,承認法律作為一種工具的固有局限性。它呼籲在法律之外,發展和尊重基於社群智慧、道德實踐的非正式治理模式,以期構建一個更具韌性和包容性的現代治理圖景。 本書特色: 本書結構嚴謹,論證深入,不僅梳理瞭當代法理學和法社會學的最新進展,更以批判性的眼光審視瞭現代國傢賴以生存的製度基石。它適閤對憲法理論、政治哲學、行政管理學以及法律社會學有深入研究興趣的學者、高級法律從業者及政策製定者閱讀。全書引證豐富,包含對康德、哈貝馬斯、福柯、德裏達等思想巨匠的跨學科對話,展現瞭對當代治理挑戰的深刻洞察。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自 序

第一章 刑事證據之基本原則
 第一節 前 言 1
 第二節 證據裁判原則 2
 第三節 證據心證原則 8
 第四節 法官不取證原則 10
 第五節 舉證責任分配原則 14
 第六節 證人劃分原則 23
 第七節 嚴格與一般調查程序區分原則 30
 第八節 基本原則之規範檢討與修法建議 34
 第九節 結 語 47

第二章 間接證據
 第一節 前 言 49
 第二節 間接證據之內涵 50
 第三節 間接證據之運用 61
 第四節 結 語 74

第三章 法定證據方法
 第一節 前 言 75
 第二節 法定證據方法之定性 76
 第三節 我國實務上證人法定證據方法之檢討
     ——評颱灣高等法院九十八年法律座談會第三六號提案 97
 第四節 結 語 122

第四章 捲證不併送製度
 第一節 前 言 125
 第二節 日本捲證不併送製度之曆史沿革 126
 第三節 捲證不併送之內涵及理論基礎 131
 第四節 捲證不併送之配套措施 148
 第五節 我國改製後麵臨之睏境與刑事政策參考 199
 第六節 結 語 212

第五章 訴訟指揮本質論
 第一節 前 言 213
 第二節 外國法製之介紹及比較 214
 第三節 訴訟指揮之內涵 231
 第四節 結 語 245

第六章 詰問前後階段之訴訟指揮
 第一節 前 言 247
 第二節 程序前階段之訴訟指揮 248
 第三節 詰問後階段之訴訟指揮 255
 第四節 結辯程序之定性 285
 第五節 舉證弱化與舉證質變之現象 291
 第六節 規範之檢討與修法建議 304
 第七節 結 語 307

第七章 共同被告之證人適格
 第一節 前 言 309
 第二節 共同被告與證人適格 310
 第三節 結 語 329

第八章 證人與傳聞法則
 第一節 前 言 331
 第二節 共同被告與傳聞證人 332
 第三節 詰問權與證據資格 345
 第四節 對質權與誘導詢問 353
 第五節 準備程序之詰問與未行使詰問權 361
 第六節 職權訊問與異議之相關問題 371
 第七節 結 語 388

第九章 日本少年法之介紹
 第一節 前 言 391
 第二節 日本少年法相關規定之介紹 392
 第三節 日本少年法在理論與實務上之軌跡 404
 第四節 對於日本少年法再修正之意見及將來之展望 413
 第五節 結 語 422

第十章 我國少年保護事件之修正
 第一節 前 言 425
 第二節 日本少年法之少年調查及審理程序 426
 第三節 日本少年事件之統計數據說明 439
 第四節 我國少年保護事件之調查及審理程序 450
 第五節 我國少年事件處理程序之修法論 461
 第六節 結 語 466

圖書序言

自序

  正當法律程序乃是法治國司法製度形成之重要一環,踐行正當法律程序乃是實現程序正義之不二法門,正當法律程序之理念,更是人權保障之重心所在。因此,如何透過正當法律程序以實現人權保障之目的,乃是研究訴訟法學者之重要課題。現行刑事訴訟法由於在近年來進行大幅度之急速修正,有援引部分外國法製者,亦有本土自行創設者,故整個刑事訴訟法在經過如此大幅度之修正下,造成理論與實務運作之鴻溝,在此種體係産生內在矛盾之狀況下,如何實現程序正義之要求,則是吾人努力鑽研之目標。

  關於本書之閱讀方法,筆者建議讀者將本書劃分為三個部分進行閱讀——「證據製度」(刑事證據之基本原則、間接證據、法定證據方法、捲證不併送製度、共同被告之證人適格、證人與傳聞法則)、訴訟指揮(訴訟指揮本質論、詰問前後階段之訴訟指揮)及「少年審理程序」(日本少年法之介紹、我國少年保護事件之修正),藉由上開不同屬性之劃分,期能使讀者更易於建立清楚之論理體係。

  按製度變革之價值判斷,本即因其研究方法之不同而有不同之結果,筆者在論述或批判相關概念時,係基於邏輯性及價值判斷取捨後所産生之結論,前後論述之觀點,亦是本於「先行規劃、再行論述」之理念,進行學術及實務見解之研究,故本書在論點上係對於我國現行訴訟製度的一種反思,希望能藉由此一反思,使吾人重新對於現行存在之訴訟製度,進行深入之內省。因此,筆者在本書中所論述之內容,是盡可能地規劃齣一套得以作為實務運作之理論基礎,而不是任令戕害體製之人性,讓司法改革流於不可能實現之口號。

  人生何其短暫,但慶幸的是,我比其他汲汲營營於追求名利或官位的人更早瞭解到人生的真締,因此我享有更多的快樂;我也慶幸我擁有愛妻淑珮的陪伴及一對與我共同成長的兒女,讓我能以更寬闊的心胸麵對人生,因此我享有更多的自由。

  最後,謹以「刺激1995」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這部片中,摩根費裏曼(Morgan Freeman)的一段話,與讀者共勉:「我必須提醒我自己,有些鳥兒是不該被關在籠子裏的...牠們的羽毛實在太耀眼瞭……當牠們展翅飛去……你心裏的某部分會因為瞭解到禁錮牠們是一種罪,而為牠們的離去感到欣慰。」(“ I have to remind myself that some birds are not meant to be caged...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And when they fly away...the part of you that knows it was a sin to lock them up does rejoice. ”)

  本書獻給我的愛妻淑珮。

黃翰義
2010年8月
高雄大學法學院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話,我平常不太常接觸這種學術氣息比較濃厚的書,但《程序正義之理念(三)》這個書名,卻意外地勾起瞭我的興趣。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麵,是許多嚴謹的法律條文,以及法官、律師們在法庭上唇槍舌劍的場景。但我不確定這本書是不是就隻是冰冷的學理探討,或者它會更貼近我們的生活。我希望作者能夠用比較淺顯易懂的方式,去解釋「程序正義」這個詞,而不是讓我們覺得像在讀一本教科書。畢竟,我們普通人每天都在麵對各種大小事的處理,從買東西的退換貨,到申請政府補助,甚至是學校裡老師處理學生之間的衝突,其實背後都隱藏著「程序」的影子。我蠻好奇,這本書會不會從一個比較宏觀的角度,告訴我們為什麼遵守這些程序很重要,以及當程序被忽略或被濫用時,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如果能結閤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那就更棒瞭!

评分

哇,光看書名《程序正義之理念(三)》就覺得很有份量!雖然我還沒機會翻開這本書,但光是想像其中的內容,就讓我對作者的學養和洞見充滿好奇。我想,這本書應該會深入探討「程序正義」這個概念在現代社會中的各種應用與挑戰。畢竟,一個社會如果連基本的程序都無法被公正地看待和實踐,那麼所謂的正義,恐怕也隻會淪為一句空談。我特別期待書中會不會觸及到一些具體的案例,像是法律訴訟、行政決策,甚至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糾紛,是如何透過一定的程序來尋求公平的解決。而且,「理念」這個詞也暗示著,這本書不隻是在陳述事實,更會引導讀者去思考,什麼纔是真正的程序正義,它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又該如何在實踐中不斷地被追求和完善。我想,這絕對是一本能引發深度思考、適閤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書。

评分

我一直對「正義」這個詞很著迷,尤其是在思考事情的時候,總覺得「公平」和「程序」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當我看到《程序正義之理念(三)》這本書名時,就覺得這本書可能觸及到瞭我一直以來思考的某個麵嚮。我想,這本書大概會深入剖析「程序正義」的理論基礎,可能會談到一些哲學傢的觀點,或是法律學者的研究。我預期書中會討論到,為什麼在追求結果正義的同時,程序正義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即使最終的判決結果是好的,但如果這個判決的產生過程充滿瑕疵,那人們的信任感恐怕也會隨之崩解。我也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在不同文化、不同體製下,程序正義的呈現方式會有哪些差異,以及在數位時代,網路輿論、大數據分析等新興事物,對傳統的程序正義觀念又會帶來什麼樣的衝擊。

评分

這次看到《程序正義之理念(三)》這本書,讓我想起瞭以前在學校上課時,偶爾會接觸到一些關於法律和社會學的理論。雖然不至於到非常深入,但對於「程序」在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平方麵的重要性,我還是有一定程度的認識。我猜測這本書大概會延續前兩冊的探討,繼續深入剖析「程序正義」這個主題。我期待它會提供一些比較有係統性的論述,解釋為什麼一個健全的程序,對於保障個人的權利、促進社會的信任,乃至於維持長久的穩定,是如此關鍵。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探討一些更具體的例子,比如在訴訟過程中,證據的採集、聽證的權利、上訴的機製等等,是如何體現程序正義的精神。或是,在公共事務的決策過程中,公聽會、資訊公開、民意代錶的審議等,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评分

坦白說,我對於「程序正義」這個概念,在看到《程序正義之理念(三)》之前,隻有模糊的認識。我大概知道就是做事要按部就班、有規矩。但是,我總覺得這背後一定有更深層次的含義,以及更豐富的學理支撐。這本書名中的「理念」二字,讓我聯想到作者可能不僅僅是介紹法律上的程序,更會去探究其背後的核心價值,以及它在不同社會情境下的體現。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從歷史的角度,去追溯程序正義的起源和發展?又或者,它會更著重於當代社會中,程序正義所麵臨的各種挑戰,例如效率與公平之間的權衡、權力濫用與監督機製等等。我想,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提供一個更清晰、更係統的框架,來理解這個看似抽象,實則深刻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概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