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審美命題是中國文學理論思維的結晶,體現中國文學傢的理論素養和中國文學藝術的精神特質。本書運用係統思維的方法,選擇中國特有的文學藝術理論命題進行研究。全書分十章,由大到小,由本至末,由主乾及旁枝,形成脈絡清晰而互有關聯的係統。本書是作者二十多年在中國文學批評和文藝審美理論領域深入耕耘的成果,開拓瞭一條專門從事文學理論命題研究的學術新路,將文學研究者關注的視野拓寬到文藝審美領域。
作者簡介
詹杭倫
香港浸會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教於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曾在四川、北京、颱灣、澳門等地高等院校任教。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詩詞學、辭賦學、文藝理論、海外漢學等。
我一直是個對文學充滿好奇但又缺乏係統認識的讀者,常常是在閱讀過程中被某句話、某個意象打動,卻難以言喻其中奧妙。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空白。作者以一種非常親切的口吻,引導我一步步走進中國文學的審美殿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意境”的闡述,它不是簡單地描繪景物,而是將情與景、虛與實巧妙地融閤,創造齣一種超越時空的藝術感受。書中用瞭很多形象的比喻,比如把意境比作“空氣”,無處不在,卻又難以捕捉;比作“音樂”,能夠觸動人心深處的情感。這種生動的講解方式,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茅塞頓開。我尤其喜歡作者對幾個經典意境的解讀,例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所營造的遼闊與孤寂,“枯藤老樹昏鴉”所傳達的淒涼與沉寂,以及“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所展現的淡泊與寜靜。通過這些分析,我不僅理解瞭這些詩句的藝術魅力,更體會到瞭中國文學特有的含蓄、雋永、耐人尋味的審美特質。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沉靜而厚重的力量,黑色的底色上,用燙金的字體印著書名,仿佛一件古老的文物,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內容的分量。我原本對“中國文學審美命題研究”這個標題有些許望而卻步,總覺得會是枯燥的學術理論堆砌,但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的筆觸深深吸引。文筆流暢,邏輯清晰,將那些抽象的文學理論轉化為生動有趣的論述。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古代文人雅士審美情趣的描繪,那種“清水齣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之美,以及“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含蓄之美,都被作者細緻地剖析,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詩情畫意的時代,與古人一同感悟美、體味美。書中還穿插瞭一些具體的文學作品分析,比如《詩經》的質樸,《楚辭》的浪漫,《唐詩》的輝煌,《宋詞》的婉約,以及《元麯》的生動,作者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將抽象的審美範疇與具體的文學成就緊密地聯係起來,讀來既有理論的深度,又不乏文學的溫度,讓我對中國文學的審美脈絡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驚喜,遠不止於對中國文學審美理論的梳理,它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對話。作者並沒有將中國文學的審美發展割裂開來,而是將其置於宏大的曆史文化背景中進行考察。比如,在討論“道傢”思想對中國文學審美的影響時,書中深入淺齣地分析瞭“天人閤一”、“返璞歸真”等觀念如何滲透到詩詞歌賦之中,塑造瞭文人獨特的審美情趣。我一直覺得中國文學裏有一種“空靈”的美,讀瞭這本書纔知道,原來這與道傢“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有著密切的聯係。此外,書中還探討瞭佛教、儒傢等思想對文學審美的影響,以及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如何孕育齣各具風格的文學流派。這種多角度、多層麵的解讀,讓我對中國文學的豐富性和包容性有瞭全新的認識。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翻閱一本厚重的曆史畫捲,每一頁都閃耀著中華文化的智慧與光芒。
评分我一直認為,審美是一種非常個人化的體驗,很難用普適性的標準去衡量。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令人信服的方式,展現瞭中國文學審美的獨特魅力和共性。作者並非將審美標準強加於人,而是通過對曆史文獻、文學作品以及社會文化的研究,勾勒齣瞭中國文學審美的主流脈絡和重要命題。書中對於“詩言誌”、“情景交融”、“比興手法”等中國文學創作的基本原則的探討,讓我對“好文章”的標準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雅俗共賞”這一中國文學特質的分析,它既有高雅的藝術追求,又不乏貼近大眾的生命關懷,這種平衡恰到好處,使得中國文學能夠跨越階層和時代,至今仍然能夠打動人心。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文學的理解層次更上瞭一層樓,不僅看到瞭它的藝術之美,更感受到瞭它所承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
评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繪畫的“留白”之美情有獨鍾,覺得它蘊含著一種引人遐想的意境。這本書在解讀中國文學審美時,也讓我看到瞭許多相似的“留白”之處。作者並沒有試圖給每一個審美範疇都貼上精確的標簽,而是留下瞭大量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去感悟。比如,在分析“象徵”與“暗示”時,作者並沒有一一列舉所有的象徵符號,而是通過幾個經典的例子,引導我們去探索其背後的深層含義。這種“不言自明”的處理方式,恰恰體現瞭中國文學含蓄內斂的審美風格。讀這本書,我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參與到審美探索的過程中。每讀到一個精彩的論述,我都會停下來,迴味自己讀過的那些詩詞歌賦,將書中的理論與自己的感受相結閤,從而獲得更深刻的理解。這種交互式的閱讀體驗,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理論著作,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引領我不斷發現新的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