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学

台北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个创意又失意、骚动又感动、生活充满古代又现代地舒服着的城市

  7个想像台北的态度:建筑、文化、美食、文学、电影、生态、历史

  17位名人的台北学:李清志、吴光庭、韩良露、黄威融、姚瑞中、程文宗、颜忠贤、骆以军、陈雪、鸿鸿、陈儒修、郭城孟、李干朗、林崇杰、林盛丰、刘克襄、刘维公

  台北是一门「学」。一种自我风格,一种美学态度,一个又感动又骚动的城市。

  李清志、吴光庭、韩良露、黄威融、姚瑞中、程文宗、颜忠贤、骆以军、陈雪、鸿鸿、陈儒修、郭城孟、李干朗、林崇杰、林盛丰、刘克襄、刘维公等十七位作家学者,以他们的跨领域又跨世代的独特观点,探索了台北更广也更深的身世。

  在这本书里头,台北打造了生活,打造了食物,打造了记忆,打造了生态,打造了自然,打造了一种既新又旧的气味,打造了极古老的古厝古巷古蹟,也打造了极摩登的摩天轮摩天楼……。台北,是难得被深入打量的城市美学,在既珍惜又废弃的时空里,台北,正在成为这时代、两岸三地华人最感动,又最舒服着的城市。

【他们看台北】

  李清志:台北是一座丰富、有活力的城市,其文化的多面性与内涵,与世界各大城市相比,毫不逊色。

  韩良露:如果我今天想做我外婆那种台南菜,我就会去大龙峒、迪化街、新富市场三个地方买。如果要做我父亲的江浙菜,我会去东门市场和南门市场。如果要做义大利菜、西班牙菜,我会去东区,东区就意味着要买新兴食物。天母和东区很类似,但是更异国一点。

  程文宗:下过西北雨的午后,选一条台式的日式宿舍巷弄去走一走,去感受一下空气里的味道。那种空气中搅拌了湿度和泥土的味道,清新的感觉,很特别。

  颜忠贤:从龙山寺的龙,到波丽露的马赛克,到大稻埕或大龙峒的老街老店的老,到当代艺术馆的当代,到泷乃汤的汤……这些旧地方仔细想想,都像梦。

  骆以军:温州街极难描述,却总让每一代文青饱涨追忆它的情感。

  陈儒修:后新电影时期开始,台北的位置不一样了,电影开始把台北放在一个全球化的座标。台北不是唿应台湾其他城市,而是唿应整个世界。台北充满了机会。

  郭城孟:台北是全世界最有资格发展为生态城市的都会区。

  林崇杰:我们从一个被德国明镜週刊形容为近似猪舍混乱的城市,到逐渐被欧美媒体誉为天鹅蜕变、最具创意的城市与最被低估潜力的城市之一。

  林盛丰:如何将一个以生产制造为目的的城市,转型为以知识经济,服务经济,美学经济及体验经济为基础的城市。台湾的城市经营者应思考如何把台湾的城市带到下一个新的境界。

  刘克襄:台北人比其他都会的市民,更眷恋自己的城市,更向往城郊的居住。只是自己还不是那么清楚。

  刘维公:在台北,有生活态度的人、产品、与地方,只会越来越多。台北市逐步在累积生活的竞争力。

作者简介

实践大学建筑设计学系

  本书由实践大学建筑设计学系李清志,颜忠贤,林盛丰主编。

  作者共十七位:李清志、吴光庭、韩良露、黄威融、姚瑞中、程文宗、颜忠贤、骆以军、陈雪、鸿鸿、陈儒修、郭城孟、李干朗、林崇杰、林盛丰、刘克襄、刘维公。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一 / 韩良露 热爱我们的台北
序二 / 刘维公 台北学:在台北生活的理由

Part1:台北新乐园
台北新乐园:寻访台北城的历史幽灵与空间意象 / 李清志
李清志 从「东京学」到「台北学」
吴光庭 台北都市风格与权力
韩良露 台北美食记忆地图
黄威融 属于我们的城市文化志,还没有出现──从1998年出版的《在台北生存的一百个理由》说起
姚瑞中 所有一切都将成为未来的废墟
程文宗 台北老屋与巷弄文化

Part 2:台北的暗示及其迷恋
台北的暗示及其迷恋 / 颜忠贤
颜忠贤 伪台北学--一种「野史」式的野
骆以军 西夏旅馆:台北就是密室
陈雪 天使热爱的生活--小说里的台北
鸿鸿 游戏的使命──台北诗歌节
陈儒修 新台湾电影中的台北──影像中的台北观点与非台北观点

Part 3:值得期待的创意城市:台北
台北—一个有机体或人造物? / 林盛丰
郭城孟 生态台北城
李干朗 老建筑,新生命──认识台北城的历史建筑
林崇杰 一个被遗忘的城市转型与蜕变:城市设计在台北的抑扬与顿挫
林盛丰 型塑城市的力量与摧毁城市的偏差
刘克襄 一座迷恋自然的城市
刘维公 台北:值得期待的创意城市发展案例

图书序言

李清志 从「东京学」到「台北学」

台北是一座丰富、有活力的城市,其文化的多面性与内涵,与世界各大城市相比,毫不逊色;不过以往我们似乎不太在乎我们自己所居住的城市,以致于关于台北城市文化的研究与记录,显得零散与贫乏。相对于「台北学」的窘境,日本「东京学」则呈现着一种蓬勃的盛况,不论是官方或民间都兴致勃勃地进行着「东京学」的研究;若是到东京市区的书店观察,你可以发现有一整柜的书被归类于「东京学」的项目之下,举凡东京的建筑、空间、人文、历史、服装,都有人研究论述。

有别于官方的历史纪录与制式文件,「东京学」研究还包含许多民间的观察与研究,他们以「路上观察学」、「考现学」等方式进行自己的观察与研究。相对于「考古学」对过去历史的研究,「考现学」则以现今城市居民生活现况作为研究范畴;而「路上观察学」则以类似班雅明谈到的「漫游者」方式,缓慢而细心地观察城市的种种事物。「东京学」(TOKYO GAKU)一书作者小川和佑就写道:「东京学不是东京之市况学,而是活着的人们和这样的人们创造的文化进行洞察,并以逻辑方法将之诠释──这是东京学的宗旨。」

因此许多人从不同角度、不同面向进行观察,并且归纳整理,形成许多关于东京城市的种种研究,好像拼图的碎片一般,最后拼凑成一幅完整而巨大的「东京学」面貌。我们可以从「东京学」部分研究内容,慢慢窥见城市学的多元观察面向,或许也可以成为我们建立「台北学」的参考方式与尝试模式。

电车文化人类学
东京市是个电车交通十分发达的城市,整个东京电车与地铁路线图错综复杂,外地人来到东京,经常会被东京的铁道路线图吓得目瞪口呆,连纽约人也不例外。东京人每天都和电车脱离不了关系,事实上,许多东京人住在铁道公司开发的社区之内,孩子在铁道沿线由铁道公司设立的学校上课,週间每天都搭电车往市区上班工作,週末则带全家人往铁道另一端,由铁道公司所投资的游园地游玩,所以东京人一辈子几乎就是在同一条铁道路线上摆渡。

不同的路线也逐渐产生了不同的市民文化与气质,许多人类学家开始研究归类电车路线的文化人类学,这几年最热门的题材是研究JR中央线铁道,2004年二月号的《东京人》(tokyo jin)杂志,以「中央线的魔力」为标题,进行中央线电车文化学的探讨,他们发现「中央线人」的性格与特性与山手线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中央线沿线各站也各具特色,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日本人类学家甚至分析出沿线各站的居民典型,包括服装、气质、喜好等等,令人莞尔。

台北捷运路线网逐渐成形,想必将来台北的捷运文化人类学也将成为「台北学」讨论的显学,可以预见的是高架的木栅线以及地下化的新店线将形成截然不同的捷运路线文化。

铜像学
都市中的铜像也是城市研究的线索之一,都市中的铜像因为竖立在公共空间,因此与市民记忆、政治或城市事件有许多关连性。日本票选十大最受欢迎铜像,第一名不是政治人物或民族英雄,竟然是东京龟有车站前的铜像──漫画《乌龙派出所》中的人物「两津先生」,东京市区有几座着名的铜像,也入选十大铜像之列,例如涩谷的忠犬八公像,以及上野公园的西相隆盛牵狗铜像等。

台北政治铜像很多,但是变迁也很快,研究台北铜像会发现,许多铜像的基座都不是与铜像同一时代安置,原来许多铜像基座都是日据时代所建造,但在光复后日人铜像被拆掉,取而代之的是蒋公铜像或孙中山铜像。追查铜像下落也是铜像学的重点,例如仁爱路圆环于右任铜像如今何在?再春游泳池李再春铜像流落何方?(于右任铜像目前在国父纪念馆碑林中,李再春铜像则不知去向?)

女仆学
东京六本木地区,早期是所谓的「电器街」,如今「电器街」早已蜕变成日本动漫圣地,成为「秋叶原族」宅男的心灵故乡。电影《电车男》中正呈现出「秋叶原族」的生活写实,这些宅男们终日与电脑、游戏及动漫画为伍,以致于失去了与真实人物接触社交的能力,秋叶原兴起的「女仆咖啡店」,正是为了这些宅男族群所设想,他们以动漫画中的女仆形象出现,让宅男们产生熟悉感,进而得到心理的慰借。

女仆咖啡店现象已经成为日本东京重要的次文化现象,秋叶原车站前,成群的女仆发送传单,如今也成为东京招揽西方观光客的观光景点。研究次文化的人们也经常将这些现象当作是东京学的重要项目。

「东京学」的研究范畴包罗万象,这也反映出这座城市文化的多元性与丰富性,「东京学」的各种研究尝试,为我们「台北学」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野与思考,期待因为不同领域与切入角度的台北学研究,最后可以汇整在一起,让我们的「台北学」可以因此被建构起来。

PLACE | 台北私房推荐
 我认为台北最值得推荐的地方,是城中区一带。城中区从二二八公园出发,扩及週边,可以说是台北城里拥有最多历史建筑的地方,而且都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往西门的方向走,沿路有中山堂广场,还可以走到红楼。往北门地区走,可以见到更多古老建筑的风情。像是铁道局、台北邮局、抚台街洋楼等等。
城中区的老建筑诉说许多古老的历史,是相当适合走逛之处。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