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風景照片常以市區作為主角,海港兩岸摩天高廈林立的畫麵大傢也非常熟悉。本書介紹香港迥然不同的一麵──自然地貌、動人風景和豐碩生態。《香港山色水韻》為讀者展露香港的山光水色,沿著海岸探遊勝景,讓讀者體味香港郊野豪壯的氣魄。
香港的自然環境得天獨厚,優美艷色在華南地區難得一見,也令許多麵積遠大於香港的城市自嘆不如。香港約百分之四十的土地已劃為自然保育的郊野公園,為市民提供遠足和康樂好去處。
《香港山色水韻》呈獻九十張香港郊野攝影作品。所有欣賞自然風景和高級攝影藝術的讀者,定必珍如瑰寶。
作者簡介
艾思滔(Edward Stokes)
是攝影傢和作傢,原籍澳洲,在香港長大,後往英國求學,畢業於牛津大學馬達連學院。他先後撰寫五本以澳洲為素材的著作,當中大部份照片均為個人作品。艾先生於1993年重迴香港定居,撰著多本書籍展現香港旖旎的自然風光。第一本著作Hong Kong’s Wild Places廣獲好評,以極具感染力的文字敘述自然風景和生態的演變,訴說「人與大自然」相依相存的故事。艾先生其後並齣版多本圖文攝影集,分彆介紹香港不同地區的自然景貌。
曆史遺珍攝影基金會(The Photographic Heritage Foundation)乃非牟利齣版機構,於2008年正式成立。基金會擔當著橋樑的角色,讓鮮為人知的珍貴亞洲曆史照片、它們的齣處和對亞洲地區人文曆史有興趣的人士彌閤重逢。基金會的主要目標是搜羅世界各地資料庫和私人珍藏的曆史照片和其他珍貴照片,透過網站和其他媒體公諸於世。基金會亦齣版展現亞洲地方文化、自然及都市麵貌的書籍。
艾思滔在製作本書和其他早期刊物時承濛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嘉道理農場)協助。嘉道理農場環境優美,清溪翠林倚伴蘭榖田圃,還有完善的保育和教育設施。今日的嘉道理農場是一間獨特的公私營閤作機構,自1995年至今一直緻力在香港及華南地區推廣自然保育和永續生活。
艾思滔為撰著本書曾廣泛參考關於香港自然環境和生態的資源材料,而香港大學圖書館正是他的研究基地,其中大部份資料來自香港大學孔安道紀念圖書館特彆館藏。特彆館藏是香港曆來齣版或印行刊物的法定管存,收藏瞭許多獨一無二的書籍、連載刊物、政府刊物、剪報及非印刷材料。
我一直是個對自然風光情有獨鍾的讀者,尤其喜歡那種能夠觸及心靈、引發思考的作品。而《香港山色水韻》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落入俗套,用程式化的語言去堆砌風景,而是帶著一種人文關懷的視角,去解讀香港的山與水。書中不僅僅描述瞭景色的優美,更挖掘瞭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以及那些被自然所賦予的文化意義。比如,它會講述某條古老的山徑,如何承載瞭代代相傳的故事,或者某個濱海村落,如何與潮漲潮落的節奏一同生活。作者的文字有一種樸實的力量,沒有刻意的煽情,卻能在不經意間觸動人心。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踏足每一片土地時,那種純粹的喜悅與寜靜。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香港,不僅僅是作為一座經濟發達的城市,更是一個擁有豐富自然遺産、充滿人文底蘊的寶地。它提醒著我,無論生活多麼忙碌,都要留齣一些時間,去感受身邊的山色水韻,去尋找內心的那片寜靜。
评分我一直以為我對香港的瞭解已經足夠,從購物天堂到美食之都,再到電影的黃金年代,似乎已經將它刻畫在腦海中。然而,《香港山色水韻》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它沒有采用常見的城市指南的風格,而是用一種非常沉靜、內斂的方式,帶我走進瞭一個截然不同的香港。書中描繪的那些山脊綫,如何與天際綫交織,勾勒齣獨特的城市輪廓;那些蜿蜒的溪流,如何穿過綠意盎然的山榖,滋養著一方水土;還有那些被歲月打磨過的岩石,它們沉默地訴說著地殼變遷的古老秘密。作者的文字仿佛擁有魔力,能將最尋常的景物賦予生命,讓我仿佛能觸摸到岩石的粗糙,聽到溪水的潺潺,甚至感受到潮濕的泥土氣息。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景點,而是深入挖掘每一處山水背後的故事、傳說,甚至是與當地居民生活的聯係。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和飽含深情的記錄,讓我對香港的自然環境産生瞭前所未有的敬意,也重新審視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能性。
评分剛拿到《香港山色水韻》這本書,被它的封麵吸引住瞭,那是一種淡淡的、略帶水墨感的山景,仿佛真的能嗅到山間的清新氣息。迫不及待地翻開,文字也如畫捲般展開,沒有那些冗長生澀的學術理論,而是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充滿感情的筆觸,描繪著香港這座城市不為人熟知的另一麵。它沒有談論高樓林立的都市喧囂,也沒有聚焦霓虹閃爍的夜生活,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隱藏在繁華背後的自然風光。讀著讀著,我仿佛置身於西貢的徒步小徑,感受海風拂過臉頰,或是漫步在郊野公園,聽著鳥鳴聲聲,看著遠處起伏的山巒在雲霧中若隱若現。書裏對一些鮮為人知的海灣、瀑布、甚至是地質奇觀的描述,都帶著一種深深的眷戀和熱愛,讓我對香港的認識又增加瞭一個維度。這不僅僅是一本介紹風景的書,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來,分享他與這片土地之間最私密、最動人的故事。它讓我意識到,原來在這座繁忙的國際大都市裏,還藏著如此多的靜謐與詩意,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和品味。
评分坦白說,我對香港的“山”一直有些模糊的認識,總覺得它不過是城市背景裏的一抹綠色。但《香港山色水韻》讓我看到瞭山的韆姿百態,看到瞭它作為香港靈魂的另一半。書中對不同山巒的形態、植被特徵、乃至地質成因的細緻描繪,讓我驚嘆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瞭解到,原來香港的山脈並非都是連綿起伏,有些陡峭險峻,有些則溫婉秀麗,各自有著獨特的風韻。而“水”,不僅僅是維多利亞港那片耀眼的海,更是那些隱藏在山林間、滋養著生命的溪流、瀑布,甚至是那些默默無聞的水庫。作者用一種充滿敬畏的口吻,講述瞭這些水源如何與香港的生態環境、甚至居民的生活方式緊密相連。讀這本書,我仿佛變成瞭一名地理學傢,又像是一位生物學傢,在文字的引領下,重新認識瞭這座城市最真實的肌理。它讓我明白,香港的美,絕不僅僅止於那些閃耀的霓虹,更在於它那深藏不露的自然之美。
评分從一個純粹的書籍愛好者角度來看,《香港山色水韻》在敘事結構和語言風格上都給我帶來瞭驚喜。它沒有采用綫性敘事,而是像打散的珍珠,將一個個關於山、關於水的片段巧妙地串聯起來。有時是關於某條登山路綫的詳細介紹,從起點到終點,沿途的風景變化,甚至連需要注意的危險都一一列舉;有時又會跳躍到某個不知名的小島,講述那裏獨特的海岸地貌和海洋生物。這種“跳躍式”的敘事反而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就像在翻閱一本精心設計的旅行日誌,每一頁都可能開啓一段新的旅程。作者的語言也極具畫麵感,不華麗,卻字字珠璣,寥寥數語就能勾勒齣栩栩如生的景象。例如,他描述某處山峰被晨霧籠罩時,那種“朦朧中帶著一絲蒼勁”的感覺,至今仍在我腦海中迴蕩。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慢”,它邀請讀者放慢腳步,用眼睛去觀察,用心去感受,去發現那些被快節奏生活所忽略的美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