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发生海啸之后,福岛核电厂爆炸引发的辐射外洩,不但造成周边各国的恐慌,「核能发电」的问题也再次被放到显微镜下仔细检视。《狂啸之后》这个故事,是用日本海啸事件为故事背景,事件中杨采苹的妈妈是日本人,外公、外婆居住在日本仙台,杨采苹一家人从新闻报导,得知日本大地震及核灾,全家也跟着连日新闻报导,心情转折起伏。整个故事以一个台日异国联姻家庭对身陷灾区亲人的关怀为发展主轴,辅以「辐射」和「核能发电」的基本常识,期盼在这种「软硬兼施」的写作技巧下,让小读者在阅读之后,真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本书特色
全书以「简单」、「轻松」的慢读方式,让读者从新闻事件中培养随时随地宝贝我们的地球。
作者简介
李光福
省立花莲师专、国立新竹师院毕业,现为国小老师,喜欢编故事、写故事,对语文教学有独到的见解,曾获得桃园县语文科特殊优良教师及师铎奖,着有儿童文学作品七十余本,作品曾获行政院新闻局优良读物、好书大家读推荐、金鼎奖入围,以及国立编译馆人权教育优良图书奖。
本书启示
日本遭遇的地震海啸与核灾,我们除了佩服日本人民的冷静与韧性之外,更有一份感同身受之情,因为台湾面临的天灾风险与日本一模一样。
《狂啸之后》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地球村」不只是形容词,而是目前世界的真实写照,不管身处那一个国家,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是非常紧密的,而且全球暖化与环境气候的变迁更是没有国界的区别。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居住的环境,找到与自然相处的恰当位置,结合全世界的民众共同努力,才能够安全地继续生活在地球上。
推荐序
林玫伶(台北市明德国小校长.儿童文学作家)
0与1之间
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如入无人之地的摧毁家园,透过媒体报导的画面,令人触目惊心;对身为邻居的台湾同胞而言,惊恐哀恸的心情更是感同身受。
有形的灾难才刚过去,无形的辐射外洩事件紧跟而来,带给世人的震惊更甚于前。恐慌和谣言,一波波的像海啸般铺天盖地、摧枯拉朽,担心与受怕,人人自危,俨然末日将近。
本书以故事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见证了这场世纪大灾难,灾难引发的核能辐射问题,更是本书的重要主轴。核能是个复杂、专业的问题,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不容易被讨论,「反核守护家园」和「核电建设家园」的不同立场,让核能的理性讨论、客观对话空间日益缩减,本书能以故事型态,引发孩子们思索此一议题,十分值得肯定。包括核电的利弊得失、生活中有哪些辐射、核废料的处置……等等,在本书都有所触及。
当然,核能问题比想像中复杂,权衡得失之间也非仅仅是0与1的绝对,但能够在阅读中帮助孩子获得基本常识,并从中提炼科学素养,学习理性分析、实事求是的精神,不一昧陷入「反核」与「拥核」的情绪中,就是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了。
推荐序
李伟文(牙医师.作家.环保志工)
日本遭遇的地震海啸与核灾,我们除了佩服日本人民的冷静与韧性之外,更有一份感同身受之情,因为台湾面临的天灾风险与日本一模一样。
《狂啸之后》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地球村」不只是形容词,而是目前世界的真实写照,不管身处那一个国家,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是非常紧密的,而且全球暖化与环境气候的变迁更是没有国界的区别。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居住的环境,找到与自然相处的恰当位置,结合全世界的民众共同努力,才能够安全地继续生活在地球上。
自序
写在狂啸之后
父亲在世的时候,做的是开山挖路、兴建工程的工作,居住的环境都很恶劣,所以我们碰过地震、遇过风灾、逃过水灾。那些逃难的阴影一直存留在心里面,直到今天,地震了、台风来了,我依然会坐立难安、心神不宁!
三月十一日,从电视新闻里得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十级大地震、引发了十余公尺高的大海啸,汹涌的海水万马奔腾般的向陆地挺进,转眼之间,风云变了色,大地变了样,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一幕幕宛如人间炼狱的画面,毫不保留的进入眼帘。看到那些画面,我彷彿回到儿时逃难的现场……
萤幕中,一位老妇人弯腰向救难人员行了个礼,说了句:「谢谢你,我看到了。」,然后神情木然的看着她的标的物──亲人的遗体──那是救难人员帮她找到的。一个老先生涕泪纵横的诉说着,灾难发生时,他忙着救灾,回家后,才发现家毁了,一家六、七个人也不见了踪影……看到这些,我心里觉得很痛,痛得眼泪都滑落下来。
四月一日上午,学校承办全市模范儿童表扬大会,我有学生要演出节目,所以在礼堂指导。手机突然响起,是淑华总编打来的,她问我能不能以「辐射」和「核能发电」为主题,写一个故事。当时我的回答是「这个题材好『硬』呀!好像很难喔!」。一番商讨之后,淑华总编要我:想想看,如果不行,就算了!
或许日本这场浩劫,真的让我动了心吧!返回教室途中(从礼堂到教室,不到两百公尺。),我一边走,一边思考着,忽然天外飞来一笔:既然「辐射」和「核能发电」的题材很「硬」,加一些「软」的素材进去,不就解决了吗?于是脑筋一转,《狂啸之后》这个故事就这样产生了。(不到两百公尺的距离,可以想出一个故事,我真是太佩服自己的文思泉涌了!)
日本发生海啸之后,福岛核电厂爆炸引发的辐射外洩,不但造成周边各国的恐慌,「核能发电」的问题也再次被放到显微镜下仔细检视。《狂啸之后》这个故事,是用日本海啸事件为故事背景,以一个台日异国联姻家庭对身陷灾区亲人的关怀为发展主轴,并辅以「辐射」和「核能发电」的基本常识,期盼在这种「软硬兼施」的写作技巧下,让小读者在阅读之后,真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当年日本坂神大地震,花了将近六年的时间重建,这次东北大海啸造成的伤害更巨,需要多久的时间重建,没有人敢提出具体保证。身为「邻居」的我们,只能由衷的祝福,期待日本能早日走出伤痛、完成重建。
另外,同样利用核能发电的台湾,是不是应该以日本福岛核电厂事件为借镜,对于核能发电好好的检视、规画,以确保人民的生活安全呢?
这本书读起来很轻松,像是在听一个朋友娓娓道来一个故事。作者的文笔非常幽默风趣,时不时地会冒出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段子。小说的主角是一个平凡的上班族,他每天都过着重复而单调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拥有了一种特殊的能力,他可以预知未来。这种能力虽然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便利,但也给他带来了许多困扰。作者通过主角的视角,展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焦虑和迷茫。小说中对于爱情的描写也十分甜蜜,主角与他的恋人之间的互动,让人感到温馨和感动。作者并没有刻意地去制造戏剧冲突,而是通过一些日常的小事,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一部关于生活的寓言。它能够让你珍惜现在,把握未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开头我差点就放下了。文笔过于晦涩,情节也显得有些沉闷,让我一度以为自己读错书了。但当我坚持读下去之后,我才发现,这其实是一种写作风格,一种作者想要营造的氛围。作者似乎并不想让读者轻松地阅读,而是希望读者能够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小说的主角是一个非常内向、敏感的女孩,她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她对于生活充满了迷茫和困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面对这个世界。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将主角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小说中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也十分深刻,作者毫不留情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和黑暗。虽然小说的情节有些压抑,但它却能够引发人们对于人生的思考。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面镜子,它能够让你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自己的弱点,看到自己的不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那种古朴的风格,让人感觉仿佛回到了过去。故事发生在一个充满历史感的古老家族里,家族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让人感到扑朔迷离。作者对于历史背景的考证非常严谨,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真实感。小说的主角是一个年轻的学者,他为了寻找家族的真相,踏上了一段充满危险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挑战。作者通过主角的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小说中对于人性的描写非常深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野心,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惜牺牲一切。作者并没有将主角塑造成一个完美的英雄,而是展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矛盾。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史诗。它能够让你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道德的边界,思考权力的本质。
评分读完这本小说,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细腻的心理旅程。作者的笔触非常擅长捕捉人物内心深处的情绪,那种压抑、挣扎、以及最终的释怀,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偏远的山中小镇,那种与世隔绝的氛围,更突显了人物内心的孤独和无助。主角的性格非常复杂,她既有脆弱的一面,也有坚强的一面,在面对命运的捉弄时,她不断地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但最终还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作者并没有刻意地去美化主角,而是展现了她真实的、不完美的一面,这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小说中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写也十分细腻,亲情、友情、爱情,都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尤其是主角与母亲之间的关系,那种既爱又恨的复杂情感,让人唏嘘不已。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小说,它不仅讲述了一个故事,更引发了人们对于人生、命运、以及自我价值的思考。读完之后,会让人久久不能平静,仿佛主角的影子仍然在心中徘徊。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杯醇厚的红酒,初入口时略带苦涩,但回味无穷。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碎片化的记忆和意识流的手法,将故事一点一点地拼凑起来。这种叙事方式虽然一开始可能会让读者感到有些困惑,但随着情节的推进,你会逐渐地被吸引进去,沉浸在主角的世界里。小说的主题非常深刻,它探讨了人性的复杂、道德的模糊、以及社会的不公。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将这些问题抛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判断。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非常鲜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秘密。尤其是那个神秘的邻居,他的出现给整个故事增添了许多悬念。作者对于细节的描写非常到位,无论是环境的描写,还是人物的描写,都充满了诗意和美感。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幅充满意象的画作,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