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一生
都要有一段時光 在夢想之城,過理想生活
這不隻是一本關於花蓮的書,同時也是一本關於夢想的書。不隻寫夢想的美好,也寫追求夢想時的害怕,以及一路上的種種樂趣。
三十歲以前,我的雙腳從沒有跨過中央山脈。我在颱北,心裏夢想的城市是紐約上海,以為人生就是要站上浪潮,與頂尖人纔競爭,證明自己。
但命運的風把我吹到花蓮,上瞭一堂解夢的課,解開的卻是我的人生大夢——我發現,競爭好纍,好虛幻,為什麼人隻能往上爬、往前走?可不可以往旁邊走?可不可以滾來滾去?
花蓮很像電影「魔女宅急便」裏,小魔女落腳的小城市,有山有海,彷彿站在山巔,張開雙臂,風起,就可以在海上飛翔。但我沒有魔法掃把,腳上隻有一雙夾腳拖。即使如此,我還是要勇敢站上山丘,張開貓手,想像自己迎風飛嚮太平洋。
人生的課題,不會因為搬到花蓮就消失。就算過著夢想般的生活,還是會害怕。憂慮的時候,我就去美崙田徑場走路,那裏背靠大山,麵對大海。我在大山大海的撫慰和陪伴下,學習抬頭挺胸,一步一步,安心走自己的路。
本書特色
★文字風格輕鬆悠遊,活潑有趣,搭配清新插畫,動人討喜。
★不同於一般觀光客式的旅遊資訊,本書先以long stay者的眼光,描述一個颱北人生活在花蓮鄉間,所麵臨的趣事和衝擊;決定移居花蓮之後,更發生許多哭笑不得的生活情節,讀來趣味橫生,欲罷不能。
★作者除瞭書寫花蓮,同時也書寫颱北。花蓮的餘裕,映照齣颱北的壓力;花蓮的簡單,映照齣颱北的競逐。作者同時觀看兩個世界,對六年級世代的努力與辛苦,有溫柔的理解;對花蓮所蘊含的療癒能量,也有切身的領會。
★作者不隻談花蓮,也談夢想和勇氣。作者透過自己的追尋,嚮讀者傳遞一個訊息:聽心說話,讓夢想帶著你的腳步前進。在夢想的路上,也會高高低低、有風有雨;但是,套句作者的話:自己選擇的,就算跌跤吃苦,也比較心甘情願!
作者簡介
瞿欣怡
外號「亂跑小貓」。愛吃、愛玩、愛買、愛書、愛寫、愛發呆。自認很有正義感,直率衝動,脾氣急躁,龜毛又麻煩,不過也很善良溫暖,不會隱藏自己的害怕與脆弱。
文化大學曆史係畢業後,當過廣告文案、齣版行銷、網站規劃、週刊及雜誌記者。曾經採訪過許多人許多事,報導過二十多個國傢,但她心中最重要的夢想是成為作傢。2005年第一部作品《肯納園:一個愛與夢想的故事》,獲得中國時報開捲年度十大好書「美好生活奬」,讓她更堅定自己的寫作之路。2009年辭去記者工作,移居花蓮,專心寫作,完成兩本人物傳記《做,就要做好.硃立倫》、《打一場生命的好球:棒球之父謝國城的故事》。2011年,她推齣第一本散文創作《夾腳拖的夏天:從颱北到花蓮的生活實驗》,以輕快活潑又溫暖真誠的筆調,紀錄自己從颱北移居花蓮的趣味點滴,也展現她對夢想和生活的追求。
推薦序1
無可救藥的樂觀小貓
你當然看過夾腳拖,可是穿這雙夾腳拖的傢夥身上有著聽說是接近S這個字型的側彎脊椎。她可以把一條魚煎成像是在兩車相撞爆炸後撿起來放在盤子上端給你相驗的一種死狀,但自己在「啊呀……啊呀……」之後,還是興沖沖地說:「還好頭還連著……」她敢煎魚、敢往前途的側麵跳過去、敢做生活實驗!
看著這書,你或許就想齣門去瞭,找一個無可救藥的樂觀的傢夥分享夏天的快意人生。
王小棣(知名導演)
推薦序2
尋獸啓事
你一定在颱北見過這隻小獸。
在W Hotel人潮洶湧的Woo Bar裏,在天下雜誌五月份的封麵故事裏,或者就在距離你傢不遠處的那個捷運站入口。
穿著得宜,行止得宜,長相得宜,也領瞭一份得宜的薪水。
輕微憂鬱,但發作時安靜並不惱人,經常逛書店,不自覺被《讓天賦自由》或《一個新世界》這類書名吸引,而轉過身,會在聽見某一首歌麯時默默流淚,或者在想像自己錯過瞭什麼樣的生活時放聲大哭。
花四百塊買張火車票,或者善用打完摺隻要兩百多一點的鐵公路聯運,你就會在花蓮與這隻小獸重逢。
可以去的地方很多,怎麼穿都算得體,仍按照春鞦兩季輕微憂鬱。
頂著日頭站在兩條公路交會處,卻怎麼也找不到在地人口中那個潮間帶原住民料理小亭子時,淚水會沿著汗水的路徑汨汨流下,並且繼續為瞭無法擁有完美無瑕的理想生活而放聲大哭。
既然如此,為什麼這些年島內移民宛如一場良性瘟疫呢?
我猜想,奮力往之前生命經驗徹底相反的地方去冒險、感受與實驗,乃是天賦獸權,是讓獸性自由,為長久以來被自己與世界所壓抑的小獸找到一個新世界的方法。
我們這些花蓮小獸並不像眾人欣羨地那樣正在放一個長假,混亂在、矛盾在、煩惱在、睏頓在、所有可以叫得齣名字的負麵的跟更負麵的情緒日日都在,而選擇花蓮,跟選擇埔裏、南莊、澎湖一樣,隻是想找一個對自己來說可以呼吸的所在,安心地展現獸容、經驗當下,讓自己靠近真實的生活,也讓生活靠近真實的自己。
自從搬來花蓮,我們這些小獸不隻更喜歡自己,也更喜歡颱北或者更能理解與珍惜之前在都市裏的生活。
亂跑小貓是我們當中最溫暖,最搞笑,而且最會說故事的那隻,所以派她寫我們的故事。
或許有一天,也將成為你的故事。
陳文玲(國立政治大學廣告係教授)
推薦序3
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
就是在花蓮認識小貓的,她穿著夾腳拖。臉上有著小女孩的笑容,聽歌感動時會勇敢流淚。
閱讀小貓《夾腳拖的夏天》的前幾天,我隨著慈濟人去瞭一趟緬甸。進入瞭幾所學校,也去瞭小朋友的傢。短短三天的行程,我遇見瞭最清澈的眼神,最溫柔的笑容,最動人的歌聲,最乾淨的腳底闆,最謙和的身段,最美的生命。
有很多小孩都是赤腳行走,因為他們沒有鞋子。比較少的小孩有鞋子,他們的鞋子是夾腳拖。我們去瞭兩個小孩的傢,他們的傢剛好就在對麵。兩個小孩的傢都是高腳茅草屋。屋子的下方都是泥巴,下雨會積水。1到2坪大小住4到8個傢人的茅草屋裏麵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沒有廁所沒有客廳沒有衣櫃沒有桌椅。我沒敢想下雨時他們是怎麼和雨水相處的。
走去小男孩傢要經過一條淺淺的溝,他們用兩根木條當小橋。小男孩溫柔體貼的牽著我們的手走過小橋。我們帶瞭兩包米和一些糖果。我將糖果送給小男孩的妹妹,小妹妹用裙子接著糖果,我又將糖果送給小男孩,小男孩轉身將糖果全部給瞭妹妹。我們走迴學校的路上,小男孩拎著一隻糖果袋,裏麵有三片餅乾和五支棒棒糖,這是他的午餐。經過鄰居看到窗口邊的小小孩,他毫不猶豫的跑過去送給小小孩兩支棒棒糖。
在緬甸的三天,我思索著「見苦知福」。思索著究竟是他們苦我們福?還是其實是他們福我們苦?
我也思索著,接受著科技文明帶來的便利的我們,會不會就像小貓書中提及的另一本書《失控的進步》中所說:「舊石器時代,從一次獵殺一頭長毛象到學會一次獵殺兩頭長毛象的獵人,是進步瞭。但當獵人學會把整群獵物逐下懸崖,一次獵殺兩百頭長毛象時,就是進步過瞭頭……」
而我們所覺得的這些緬甸小孩的苦,會不會隻是從我們的價值觀的角度來判斷的苦。
錶麵上是我們來幫助他們,實際上是他們幫助瞭我們。透過他們照見瞭我們的貪瞋,透過他們也讓我們遇見瞭美好,我們從他們身上學習的遠遠超過我們能給予的。他們教我們學習迴到一個更自然的狀態,迴到謙卑,迴到知足,迴到感恩。
所以當我閱讀著小貓的文字,閱讀著她從踩著彆人往上爬、憂鬱、焦躁,到學習著靠山的步調。從忙碌,懷疑到放下,傾聽。《夾腳拖的夏天》不隻是有趣愜意,更多的是提醒著我們,或許我們也可以審視一下緊綳身體帶給我們的訊息,並重新思考生命中的價值與意義的順位。
萬芳(知名歌手)
推薦序4
與心的約定
接到小貓的邀請,想找我為她《夾腳拖的夏天:從颱北到花蓮的生活實驗》寫篇序時,實是感到興奮又有些不安。因為我相信生命裏每一件事情的來到,都是在傳遞當下還不可「見」也有待用心去挖掘的某個「訊息」──簡單說來,這個「訊息」用某種方式傳達給我,或許跟一段過程裏的意念和睏惑有關,特彆是我相信,有許多人比我更瞭解小貓移居花蓮的過程與因緣際會,甚至嚴格說來,自從她離開颱北後我們的聯係少之又少,而她卻是找我來作為第一批的讀者──這是個有特殊意義的開端。
我在颱北悶熱的雷雨午後、每天工作十小時後疲纍但會失眠的睡前、在趕赴每一次各種名義的約會的生活狀態下讀書稿,讀著讀著,覺得這場景十分滑稽,隨著文字,我片刻的心念和腦中的意象停留在每一章節中的馳放態度和這個「態度」所遭遇的環境和景緻,但自己的身體卻是在上演一場一場與現實、與工作和與情緒的搏鬥。所以那個「訊息」究竟是要為這個身心剝離的狀態帶來什麼?當下是一個截然的對比。現在的我(以及帶著長期以來的睏惑)就像決心踏上旅途去花蓮之前的小貓。
我喜愛的詩人北島寫過:「逃跑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我並不隻意指從颱北移居花蓮這樣的地緣上或身體上的「行動」意涵而已,而是指心準備好齣發和接受的持續狀態。但更進一步說,「齣發」在某種更廣闊的意義上意味著那最終的「迴歸」。小貓輕快幽默的筆調坦率寫齣的是一個巨大的心的「鄉愁」。米蘭.昆德拉也說過關於這樣的「鄉愁」,那是源自於意識上的想要迴歸所産生的思緒,而我們的心越想要迴歸,就越勢必得上路。
小貓「從颱北到花蓮」的生命曆程夾帶著欲望、恐懼、失落、歡笑、徬徨、好奇、滿足和渴望……但她誠懇、坦然將自己由裏嚮外翻瞭齣來,文字如影像一格一格地體現這條路途上的點點滴滴,它是外在的碧海藍天,也是心內在的花園角落,而當外與內閤一時竟是如此美妙。小貓這段生命路途所啓發給我的,正映照著我當下所處的種種身心異化狀態──我正是人口中吃飯不知米價、齣門不知東西南北、徘徊在各種被製造的盲目欲望和被工作擠壓得快不成人形的那種人。
小貓已在彼處,娓娓道來,她這「逃跑」和「啓程」或許該這麼說吧,是該反擊自己身心的再被異化的一次迴歸的時刻,一次「與心的約定」的實踐的開始。
這樣的約定我相信或多或少每個人都想過,隻是我們還在對我們自己約定好的「那個花蓮夏天」充滿懷疑。在《夾腳拖的夏天:從颱北到花蓮的生活實驗》這本書裏,我看到那就是一幅幅被承諾的境遇、人情溫暖和各種生活事務所填滿的細膩的「日常生活」。
那個訊息,正從我拿到這本書開始,為我揭開一趟這樣的旅程的意義為何。
最後,我想跟小貓說:「小貓,衷心地希望妳在『花蓮的夏天』之後更堅定地走嚮下一段旅程。也期待妳美麗活躍的文字為我們帶來的更多不可預期的驚喜和勇氣。」
謝謝妳的書。
鄭慧華(憂鬱馬戲團團長)
推薦序5
從瞿欣怡到亂跑小貓
瞿欣怡,江湖上的外號是「亂跑小貓」。(ps: 她的江湖並不大,就是幾小撮氣味相投、喜歡一起鬍鬧瞎混說心事吐苦水的朋友們罷瞭)。很多人覺得這外號很可愛,但其實是誤打誤撞,隻怪她的本名太響亮。根據「命中注定我愛你」編劇群的調查,全颱灣有成韆上萬個欣怡,她以前辦公室裏就有兩個。為瞭避免混淆,主管指著她說:「妳整天談妳傢的貓,不如妳就叫小貓吧。」
沒想到,這個天外飛來的暱稱居然超適閤她。瞿欣怡若是白天,小貓就是夜晚,瞿欣怡是社會我,小貓就是本能我。這外號讓她的任性和野性,得到名正言順的存在。
瞿欣怡有一張愛吃愛玩愛說話的娃娃臉,看起來活潑開朗、粗枝大葉,經常因為衝動莽撞迷糊而不小心變成搞笑女王。她在憂鬱馬戲團的部落格「小貓亂跑烘焙車」,寫瞭不少生活上的搞笑記事,常有陌生的潛水者人笑到忍不住探齣頭來,跟她揮手打招呼。(這些搞笑記事都收錄到《夾腳拖的夏天:從颱北到花蓮的生活實驗》裏瞭,歡迎讀友享用。)
但其實她又很ㄍㄧㄥ,好強、努力、不服輸,是某種程度的工作狂。她在新竹的空軍眷村長大,從小就身體不好、脾氣不好、記性不好、數學更不好,但在擔任國外旅遊記者期間,卻被迫要不斷計算各國匯率和時差、安排復雜又充滿變數的採訪行程,上山下海、攀岩潛水、混完夜間酒吧清晨照樣摸黑起床趕日齣、在濛古草原上搭吉普車搭到屁股快開花、走進遊牧民族帳篷大口喝酒喝到掛、在零下十度的加拿大冰原等待夜半公車、頂著零下三十度的寒風仰望美麗極光、遇到船運罷工而被睏在希臘小島上、咬牙吃進各種可怕的異國食物、隨時準備跟各式各樣的司機地陪或翻譯吵架……。
國外旅遊記者是個人人羨慕的工作,讓她大大開展視野,卻也因為不斷奔波和時差混亂,讓她的內分泌嚴重失調。當她為瞭憂鬱癥、暴食癥和恐慌癥去心身科求診,醫生隻是淡淡一笑:「妳這些癥狀,隻要辭職就會好瞭。」但她還是硬撐瞭兩年半,直到身心疲憊至極,纔終於放手撤退。
偶然的機緣,她來到花蓮,來自太平洋的溫柔海風、雄渾蒼鬱的中央山脈,讓她感受到久違的放鬆自在。她在花東縱榖鄉間住瞭八個月,跟自閉兒一起騎腳踏車、烤餅乾,跟堅強樂觀的媽媽們學習採桑葚、熬果醬,寫齣瞭生平第一本書《肯納園:一個愛與夢想的故事》。(註)
當《肯納園:一個愛與夢想的故事》獲選2005年度中國時報開捲十大好書「美好生活奬」,她終於敢小聲說齣心底久藏的夢想:她想當作傢。不是貧病交迫、椎心泣血那種苦悶文學傢,而是尋訪美好故事、鼓舞自己也溫暖彆人的快樂寫作者。得奬的肯定,讓她看見自己的天賦,也讓夢想勇敢地長大。
然後,她迴到颱北職場,繼續攀爬嚮上的颱階。不一樣的是,現在的她,內心有兩個世界,一半颱北一半花蓮。她喜歡敦化南路精品櫥窗和仁愛路的帷幕大樓綠園道,也思念花蓮的大山大海天寬地闊。她一下子想買LV包,一下子想穿夾腳拖,弄得自己有點分裂。她身邊同儕的六年級生,都努力朝著小中大各級主管的職位邁進,更有人滿懷壯誌雄心,熱切奔赴香港上海北京。她看到世界的浪潮迎麵襲來,心裏卻響起另一種聲音,牽引她的腳步往旁邊安靜的角落走去。
亂跑小貓的任性之魂已然甦醒,她開始用貓眼看世界,發現自己再怎麼張牙舞爪,也裝不成兇猛的老虎。她雖然常大聲嚷嚷要跟人決鬥,但她的貓爪隻是虛張聲勢,除瞭抓傷自己,對彆人和世界毫無威脅力。說穿瞭,她到底隻是一隻貪戀曬太陽、喜歡在原野大地追蝴蝶看花的小貓而已啊!
但三十幾歲的人要離開熱鬧有趣的都市,放棄安全感的薪水、成就感的頭銜職位,真的很不容易,她隻好等待,在颱北和花蓮之間來迴擺盪,直到害怕膽小的心做齣決定。2009年,她正式移居花蓮,專心生活和寫作。2011年,她的第一本散文創作《夾腳拖的夏天:從颱北到花蓮的生活實驗》誕生瞭。
她決定勇敢安心做自己,一步一步,走在寫作夢想的旅途上。
莊慧鞦(心靈工坊文化公司.企畫總監)
註:寫《肯納園:一個愛與夢想的故事》的時候,她突發奇想,堅持要用瞿欣當筆名,自認既有文氣又可擺脫菜市場名的魔咒。結果,每個認識她的朋友,都跑來跟齣版社抗議:「作者名字漏瞭一個字!」黑鍋揹瞭這麼多年,今天藉此機會澄清,泣!…
作者序
無盡的感謝
收到所有推薦序文的晚上,我忍不住哭瞭。說起來有點傻,不過就是幾篇序,幾韆字的小短文,但我覺得自己被「看見」瞭。
因為這本書錶麵上在寫花蓮,其實我更想寫颱北。我想把這幾年的翻轉、猶豫、痛苦與遲疑,毫無保留地寫齣來,我希望颱北的朋友們能夠被觸動,因為我們都共同經曆這一切。
《夾腳拖的夏天:從颱北到花蓮的生活實驗》,記錄瞭七年來的轉摺。七年,一個小嬰兒從齣生到長大念小學的時間長度,我的人生也經曆瞭大小事情。弟弟結婚生孩子瞭,奶奶過世瞭,我的工作換瞭幾個,也齣版三本書,得到一些小小的肯定。
生活看起來挺不賴,但是我一直很不甘心。我想寫自己的書,講自己的故事,做自己想做的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於是有瞭這本《夾腳拖的夏天:從颱北到花蓮的生活實驗》。
我以為,我終於要寫一本「很好寫」的書瞭,也不過就是生活趣事,哪會很難?沒想到提筆要寫,無比艱難。我很害怕:「這些事,真的值得寫嗎?」「我寫得好嗎?」「我可以寫齣大傢共同的渴望,與共同的痛苦嗎?」「我不過就是一個無比平凡的人,誰要看我的故事?」
每一次編輯會議,都是一場自己與自己的戰爭。編輯善意詢問:「你想要寫給誰看?」「這本書有更高層次的社會意義嗎?」「花蓮比較有趣吧?一定要寫颱北嗎?」編輯的輕鬆提問,對我來說,都是無法承受的挑戰。
太多的問題,讓我不知道該從何下筆,於是我跑去玩耍。耍賴的時候,不敢麵對齣版社,沒想到心靈工坊的行銷總監莊慧鞦很溫暖,她說:「沒關係,你自由地寫就好瞭。」我玩夠瞭,纔迴來寫書,這次我把「這本書要賣給誰?」的難題丟掉,專心寫故事。
每天起床想到可以寫些小故事,就開心唱歌。在寫作裏無比開心,也許對一個創作者來說,就足夠瞭。偶爾,仍有動搖,我隻問自己:「小貓,你是真心誠意在寫這些故事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就繼續往下寫。我不敢說,這本書寫得很好,但至少很真誠。
我不想告訴彆人:「追求夢想很簡單。」相反地,我想告訴大傢,這條路高高低低,有時歡喜,有時哭泣,但是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跌倒,至少比較甘願。
在我跌倒時,有很多朋友,把我接住,她們的愛也如夏夜晚風,讓毛躁的我,學會安心放鬆,好好生活。
感謝在花蓮陪我過生活的朋友們,幫我指路,讓我不再孤單、迷路;感謝颱北的朋友們,總會在我想找人決鬥時,很有智慧地把我拖去吃飯喝酒;感謝網路世界的朋友們,在我寫不齣來的時候,忍受我在網路上不停碎念。
感謝協助審閱的王小棣老師、黃黎明老師與陳文玲教授,她們不隻看稿,還寫筆記畫重點,更在我慌亂時,告訴我:「小貓,你做自己就很好瞭。」這句話給我莫大的勇氣。謝謝在百忙中寫序的萬芳、鄭慧華,你們對我彆有意義。
感謝心靈工坊的每一個人,雖然已經寫瞭三本書,但是麵對第一本創作,我卻經曆前所未有的徬徨、龜毛,還延遲一整年纔齣版。謝謝總編輯王桂花的耐心等候;謝謝美編黃玉敏在被嚴重壓縮的時間下,依舊做瞭很多美好的細節;謝謝插畫林柏秀的用心,讓這本書更加甜蜜;謝謝編輯黃心宜,十五年前,我們曾並肩作戰,沒想到能夠因為這本書,再度重逢。謝謝莊慧鞦,她從本書的發想到完成,一路相伴、支持。稿子拖延瞭,她又幫我頂著,安慰焦躁哭泣的我:「沒關係,彆急,好好寫,不要齣一本讓自己後悔的書。」
感謝我的傢人,她們對我一無所求,隻期待我平安、快樂;至於我最愛的老爺,謝謝你,因為有你,我纔可以在花蓮亂跑。
最後,要謝謝颱北與花蓮。謝謝颱北讓我長大,花蓮讓我安心。無盡感謝。
《夾腳拖的夏天:從颱北到花蓮的生活實驗》這個書名,總能喚起我內心深處對逃離現實的渴望。我仿佛看到瞭作者,穿著那雙最隨意的夾腳拖,告彆颱北的鋼筋水泥,一路嚮南,奔嚮花蓮那片充滿原始生命力的土地。這不僅僅是一次地理上的遷徙,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遠行。我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一種“生活實驗”的真實過程,那種在未知中探索,在不確定中前行的勇氣。或許,書中會記錄下作者在花蓮,嘗試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比如,學習當地的傳統手藝,或者,嘗試自給自足的生活。這種嘗試,必然充滿瞭挑戰,也必然充滿瞭驚喜。我腦海中浮現的,是那些不經意間的觸動,比如,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而躲進一傢小小的咖啡館,遇見一位意想不到的朋友;或者,因為一次迷路,而發現瞭一片隱藏在深山中的秘境。這些“意外”,往往構成瞭生命中最動人的篇章。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生活,並非隻有一種模式,而是在不斷地嘗試與體驗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條路。
评分“夾腳拖的夏天:從颱北到花蓮的生活實驗”,這幾個字觸動瞭我內心深處對於“慢”的嚮往。我腦海裏立即浮現的是那種夏日午後,陽光透過樹葉灑下的斑駁光影,以及海邊晚風拂麵的舒緩。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旅行,更像是一種對生活方式的“實驗”。從颱北的快節奏,到花蓮的慢步調,這種跨越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花蓮,真正地“慢下來”的?是怎樣的一種“實驗”?是嘗試瞭哪些不同於以往的生活方式?比如,是否會花一個下午的時間,隻是靜靜地坐在海邊,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做?還是嘗試去學習一些新的技能,比如,衝浪,或者,種植一些簡單的蔬菜?我期待,書中能夠捕捉到那些細微卻深刻的瞬間,那些在不經意間發生的,關於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或者,人與自我對話的片段。或許,夾腳拖不僅僅是一種穿著,更是一種心境的象徵,代錶著一種放下,一種迴歸質樸,一種隨遇而安。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寜靜的力量,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生活的節奏,以及那些真正值得我去珍視的東西。
评分翻開《夾腳拖的夏天:從颱北到花蓮的生活實驗》的扉頁,腦海中湧現的是一種關於“脫軌”的想象。在颱北,我們習慣瞭精密的日程錶,習慣瞭被信息洪流裹挾,習慣瞭用效率衡量一切。而“夾腳拖”,這兩個字本身就帶有一種反叛的意味,一種對既定規則的無視。它意味著放棄高跟鞋的束縛,放棄那些不得不穿的正式,擁抱一種原始的、舒適的自我。從颱北到花蓮,這不僅僅是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地方的移動,更像是一次意識的轉移。作者是否在書中,記錄瞭那些打破常規的瞬間?那些在花蓮,因為放下“應該”做什麼,而去“想要”做什麼的時刻?我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一種“生活實驗”的本質,即勇於嘗試,不懼失敗,在未知中尋找新的可能。這種實驗,或許不是轟轟烈烈的改變,而是細微之處的調整,是對日常慣性的挑戰。在花蓮的海邊,是否有人會放下手機,隻是靜靜地聽海浪的聲音?在鄉間的小路上,是否會因為遇見一位陌生的老人,而停下腳步,傾聽一段不曾聽過的故事?我猜測,這本書裏一定充滿瞭這樣的“小意外”,這些意外,構成瞭生命中最真實的肌理。
评分“夾腳拖的夏天:從颱北到花蓮的生活實驗”,僅僅是書名,就讓我感受到一種撲麵而來的自由氣息。我腦海中勾勒齣的畫麵,是那種最純粹、最質樸的生活片段。想象一下,赤腳踏在花蓮的海灘上,感受著沙粒的溫度,海風拂過臉頰,那種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感覺。書名中的“生活實驗”,更是激發瞭我強烈的好奇心。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實驗?是關於慢生活的探索,還是關於人際關係的重塑,亦或是對內心平靜的追求?颱北的快節奏與花蓮的悠閑,兩者之間的對比,本身就充滿戲劇性。作者是如何在這段旅程中,捕捉到這種轉變的?是在某個清晨,看著日齣慢慢爬升,而颱北的夜生活還在繼續?還是在某個午後,與當地居民閑聊,而忘卻瞭時間?我期待,書中不僅僅是簡單的遊記,更應該是一種對“生活”本身的觀察和思考。那些夾腳拖所承載的,不僅僅是腳步,更是卸下僞裝後的真誠,是放下功利後的純粹。我猜想,這本書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去思考,在追逐所謂的“成功”之外,還有什麼更值得我們去擁有的。
评分初拿到這本《夾腳拖的夏天:從颱北到花蓮的生活實驗》,我腦海裏浮現的,是一種純粹的、充滿陽光的夏日畫麵。試想一下,褪去城市生活的忙碌與束縛,踩著一雙輕便的夾腳拖,從繁華的颱北一路嚮東,抵達那片被太平洋溫柔擁抱的花蓮。書名本身就傳遞著一種“說走就走”的衝動,一種對更真實、更慢節奏生活的嚮往。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這段旅程中,將“生活”這兩個字具象化的?是關於味蕾的驚喜,關於自然的饋贈,還是關於人與人之間純粹的連接?也許,書中描繪的是一次逃離,但更深層的,是一種迴歸。迴歸到最簡單的心靈狀態,迴歸到那些被遺忘的、最基本的生存體驗。我期待看到,夾腳拖不僅僅是鞋子,更是象徵著一種放下,一種無拘無束,一種隨遇而安的姿態。從颱北的摩天大樓到花蓮的海岸綫,這其中跨越的不僅僅是地理距離,更是心靈的軌跡。我設想著,作者會在字裏行間,記錄下那些細微末節的感動,那些不期而遇的風景,那些在喧囂之外,悄然滋生的寜靜。這不僅僅是一場旅行,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對話,一次對“生活”本質的探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