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殖民文學的語言

後殖民文學的語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Ismail S. Talib
圖書標籤:
  • 後殖民文學
  • 語言學
  • 文化研究
  • 文學理論
  • 殖民主義
  • 後殖民研究
  • 身份認同
  • 權力關係
  • 文學批評
  • 文化身份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世界上許多著名的英文文學作品均無法脫離與英國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聯係,而語言正是後殖民文學關注的重點之一。

  塔力蔔在《後殖民文學的語言》書中列舉許多作傢,如珍.瑞絲(Jean Rhys)、奇努阿.阿契貝(Chinua Achebe)及薩爾曼.魯西迪(Salman Rushdie),指齣英語/文的形成不僅受到英國前殖民地的影響,同時也必須與殖民地原有的語言競爭。藉由探究印度、奈及利亞、加拿大、澳洲、加勒比海及愛爾蘭等前殖民地的文學,讀者將能瞭解到,被殖民的人們在麵對殖民者帶來的巨大改變時,如何保有他/她們的文化及國族認同。

本書特色

  1.列舉許多知名英文文學作傢,如珍.瑞絲、薩爾曼.魯西迪、馬剋.吐溫、奈波爾等。

  2.詳盡介紹各種後殖民文本中的語言特色。

  3.作為當代文學研究的重要參考書之外,在英語∕文的演進和發展(語言學)方麵也極具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伊斯梅爾.塔力蔔 Ismail S. Talib

  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英文係。主要研究領域為敘事學、文體學、後殖民理論、後殖民文學以及新加坡英文文學。教授課程包括:「電影論述和語言」、「敘事結構」、「敘事學導論」、「文學中的語言分析」以及「後殖民理論」。與Lionel Wee 閤著有《英語結構與意義》(English Structure & Meaning, Singapore: Prentice Hall, 1998)。

譯者簡介

李勤岸

  颱灣師範大學颱灣文化及語言研究所所長。著有《李勤岸詩選》(Selected Poems of Khin-huann Li)、《哈佛颱語筆記》、《大人囝仔詩》、《母語教育:政策及拼音規畫》等。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一、(後)殖民情境中的英語
二、蘇格蘭、威爾斯及愛爾蘭文學中的反殖民性
三、盎格魯-撒剋遜的移植
四、口語、書寫及英語所帶來的物事
五、在後殖民文學中使用英語──評論迴顧
六、去殖民和前殖民地獨立後英語的持續推行
七、風格、語言、政治和可接受度
八、混閤語又如何呢?──英語、方言和其他語言
結語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第四章 口語、書寫及英語所帶來的物事

從白人殖民地把眼光轉移到第三世界國傢,我們看到的是不一樣的景象。第三世界國傢在情感和文化上並未與英格蘭緊密相係,而英語也不是這些區域多數人口的母語,或許隻有加勒比海的一些國傢例外,這些國傢使用英語或一些英語的變體做為第一語言。當我們談到許多非加勒比海國傢以英文書寫的文學作品,比較恰當的說法是稱之為「使用藉入的語言所書寫的文學』(literatures in a borrowed tongue),這類文學也因此可說是非在地文學(non-native literatures)。本章將探討分析這些文學作品所需的背景脈絡知識,以及口語、書寫與做為外來語言的英文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文字書寫之引進

在某些第三世界國傢,引進書寫和引進英語同等重要。的確,在某些社會脈絡,書寫的引進尤其重要。例如,阿須剋爾夫特等人(Ashcroft et al. 1989: 82)就主張,「在許多後殖民社會,最具影響力的並非英語這種語言本身,而是書寫一事」。在這些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社會中,引進書寫和英語一樣,兩者都與殖民主義息息相關。對這些語言而言,經由英語所引介的羅馬字,是為瞭引介書寫而來的。當然,在那些被其他使用羅馬字的歐洲強權(例如西班牙和法國)佔領控製的地區,情況也類似。

然而,書寫的引進並不單純隻是為沒有文字的語言引進文字,讓人們有瞭閱讀與書寫的初次體驗。某些語言在歐洲殖民主義者到來前,已經有瞭文字,例如西非的古阿坎語(ancient Akan)就有自己的文字,而馬來語(Malay)和斯瓦希裏語(Kiswahili)則是使用阿拉伯字母。古阿坎文字隨著時光的流逝已不復存在,馬來語和基斯瓦西裏語則是因為語言學上的緣故,引進比阿拉伯文字更為閤適的羅馬字母作為書寫係統。在馬來語和斯瓦希裏語的例子中,書寫的引進和殖民強權未必有很強的關連性,土耳其的情況也類似。這個國傢並未受到西歐強權殖民,但土耳其人卻因為認為羅馬字在書寫上較有效率而予以採用。以羅馬字取代阿拉伯字母的做法,受到部份馬來語、土耳其語使用者的反對,甚至一如馬茲律和馬茲律兩人(Mazrui and Mazrui 1998b: 72-3)所提及,斯瓦希裏語的使用者也因為阿拉伯字和伊斯蘭傳統的某些部份有關而不贊同這個做法。反對的聲浪之所以高漲,不僅僅是源於文化的基礎,以斯瓦希裏語為例,甚至還涉及語言學上的理由(Mazrui 1998: 45-6)。

然而,就大多數其他的語言為例,羅馬字都是經由殖民帝國或其他和殖民帝國有關的機構,引介到自身語言沒有書寫係統的社群。這些相關團體有的是行政或教育機構,有些則藉助政府對其他領土的殖民控製散播羅馬字母係統,例如傳教士。

書寫引進後隨即取得優勢,代價卻是犧牲口語,使得有些人憂心忡忡。例如,布奇‧愛梅切塔(Buchi Emecheta)所著的小說《為母之樂》(The Joys of Motherhood)裏,文中的敘述者觀察到小說中Nnu Ego和Nnaife這兩個重要的角色,「對於隻能透過文字,卻不能用言語錶達的生活感到措手不及」(1979: 179)。除瞭擔心無法應付書寫媒介,也會恐懼一般口語傳統的某些麵嚮(尤其是口述文學)將會消失,有時候這樣的恐懼是閤情閤理的。舉例來說,辛巴威作傢吉吉‧丹格倫博嘉(Tsitsi Dangarembga)迴憶起1980年,辛巴威人慶祝建國獨立。當時,她聽見「人們朗誦著那首她所聽過最優美的詩」,那首詩是用她的母語紹納語(Shona)所寫的,更「讓我想起,我們在這片土地上還有自己的口語」(Wilkinson 1992: 195)。但她也說道:

……但這對我來說,卻也是痛苦的經曆,隻要想到關於這語言我們已經失去太多太多。有時我覺得我們需要一項計畫,可以說是迫切需要,來盡可能寄發錄音機和錄音帶到各個角落,請大傢坐下來講講話,尤其是耆老。一切都在流逝……這真是太悲哀瞭。我感到痛苦萬分,這麼豐富的文學資産存在著,卻沒有書寫記錄下來,以緻於沒有途徑可以接觸這些文學資産,就讓它這樣白白流失。
(Wilkinson 1992: 195)

用戶評價

评分

**評價五** 閱讀《後殖民文學的語言》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種被啓發的體驗。這本書以一種極其細膩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探討瞭語言在後殖民時代所扮演的復雜角色。它不僅僅是一本理論著作,更像是一係列關於語言與權力、語言與身份、語言與抵抗的精彩故事集。作者以其淵博的學識和敏銳的觀察力,將抽象的語言學概念,通過生動的文學案例,變得鮮活易懂。我尤其被書中對“翻譯”(translation)的討論所打動,在後殖民語境下,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文化的傳遞和身份的構建,它既可能成為殖民的延伸,也可能成為抵抗的工具。書中對不同國傢和地區作傢如何在英語或其他殖民語言中注入本土元素,創造齣獨特文學風格的分析,讓我大開眼界。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瞭“純粹”語言的概念,以及語言的邊界和流動性。它鼓勵我們以更開放的心態去理解和接納語言的多樣性,並認識到每一種語言形式背後都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價值和曆史記憶。這本書為我理解當代文學和社會現象提供瞭一個至關重要的視角。

评分

**評價三** 對於我這樣對文學史和文化研究略有涉獵的讀者來說,《後殖民文學的語言》無疑是一部極其有價值的讀物。它提供瞭一個非常精妙的框架,來理解後殖民時期文學的獨特魅力與復雜性。這本書的核心觀點是,語言並非僅僅是意義的載體,它本身就是權力的戰場。殖民者試圖通過語言來統一思想、傳播價值觀,而殖民地人民則在吸收、改造甚至顛覆這種語言的過程中,重塑自身的文化主體性。書中對“本土化”(indigenization)和“他者化”(othering)的探討尤為精彩,作者通過分析具體的文學文本,揭示瞭語言如何被用來構建、瓦解和重新定義“我們”與“他們”。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印度英語文學的解讀,作傢們如何在保留英語的錶達方式的同時,融入印度本土的詞匯、習俗和思維方式,創造齣一種既具有國際視野又不失民族特色的語言風格。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瞭,文學作品中的語言選擇,不僅僅是美學上的考量,更是政治和文化立場的體現。它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文學作品的解讀能力,也讓我對那些在邊緣地帶發聲的文學作品有瞭更深切的共鳴。

评分

**評價二** 《後殖民文學的語言》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學術視角,我之前從未想過,語言的變遷與殖民曆史之間竟然有著如此緊密的內在聯係。本書的主旨在於揭示語言如何在後殖民的背景下,從一種壓迫的工具轉變為抵抗和自我賦權的載體。作者的論證邏輯嚴謹,層層遞進,通過對不同文學作品的深入解讀,生動地展現瞭殖民者語言的入侵、殖民地人民的掙紮與適應,以及最終語言的“在地化”和“本土化”過程。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關於“反語”(irony)和“顛覆”(subversion)在後殖民文學中作用的分析,作傢們如何藉用殖民者的語言,卻注入瞭截然不同的意義,用對方的武器攻擊對方,這種智慧和勇氣令人贊嘆。此外,對“非標準語”(non-standard varieties)的考察,也讓我看到瞭語言的活力和韌性,這些被“正統”語言排斥的變體,恰恰承載著最真實的民間文化和曆史記憶。這本書的寫作風格並非枯燥的學術堆砌,而是充滿瞭文學的感染力,作者的敘述引人入勝,仿佛帶領讀者一同走進那些充滿張力的語言現場,感受那些文字背後湧動的曆史洪流。它不僅僅是一本語言學專著,更是一部關於文化生存與鬥爭的史詩。

评分

**評價一** 讀完《後殖民文學的語言》,我仿佛進行瞭一場深刻的語言溯源之旅。這本書不僅僅是探討文字在後殖民語境下的演變,更是一種對身份認同、文化抵抗與再創造的細緻描摹。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抽絲剝繭地分析瞭殖民者語言如何被殖民地人民吸收、改造,乃至最終成為錶達自身文化、曆史和情感的有力武器。我尤其被書中對“混閤語”(creole)和“剋裏奧爾語”(pidgin)的討論所吸引,這些語言形式,在殖民的曆史傷痕上生長齣來,卻迸發齣驚人的生命力,它們是抵抗的符號,也是新的文化基因。書中引用瞭大量不同地域、不同作傢的作品,從非洲的萊科(Ngũgĩ wa Thiong'o)對母語創作的呼喚,到加勒比海地區的詩人如何以英語書寫非殖民的經驗,再到印度的作傢如何巧妙地融閤英語和印度方言,每一個案例都飽含著作者的獨到見解。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思考,我們今天所使用的語言,有多少是純粹的,又有多少是早已被曆史和文化浸染的?這本書讓我對語言的力量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一種深刻的文化載體,承載著曆史的記憶,也孕育著未來的可能。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與語言的關係,以及語言在塑造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评分

**評價四** 《後殖民文學的語言》是一次令人振奮的智識冒險。這本書打破瞭我對於語言的刻闆印象,讓我看到語言背後隱藏的巨大能量和深層意義。作者的核心論點在於,殖民主義的遺産之一就是語言的塑造,而抵抗殖民主義的關鍵之一,便是掌握並重塑這種語言。我被書中關於“語言的政治”(politics of language)的分析深深吸引,它揭示瞭語言如何成為鞏固權力、傳播意識形態的工具,以及如何在後殖民語境下,成為爭取話語權、錶達不滿和構建民族認同的武器。書中引用的例子,從非洲國傢的獨立運動到拉美地區的文學覺醒,都生動地展現瞭語言的變革與社會變革的同步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對“藉用”(borrowing)和“雜糅”(hybridity)的細緻分析,這些語言現象並非簡單的模仿,而是充滿創造性的轉化,是文化主體性在麵對強大外來影響時的頑強生命力的體現。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每一個詞匯、每一個句式,都可能承載著曆史的重量和文化的烙印,理解語言的復雜性,就是理解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途徑。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