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語文教育的探索(POD)

跨領域語文教育的探索(POD)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廣度和深度兼具,並且能開展新局麵以及可以領導風尚的語文教育研究,始終是颱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極力在開發的。現在這本書更進行一種跨領域的探索,多方整閤各學科,以為展現語文教育研究的新麵貌,足堪作為典範。

作者簡介

周慶華

  颱灣宜蘭人,1957年生。中國文化大學文學博士,颱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齣版有詩集《未來世界》、《七行詩》、《蕪情》和散文小說閤集《追夜》及學術著作《走訪哲學後花園》、《紅樓搖夢》、《靈異學》、《語用符號學》、《身體權力學》、《語文研究法》、《創造性寫作教學》、《後颱灣文學》、《文學理論》、《後佛學》、《閱讀社會學》、《死亡學》、《故事學》、《後宗教學》、《作文指導》、《中國符號學》、《文苑馳走》、《思維與寫作》、《新時代的宗教》、《佛教與文學的係譜》、《兒童文學新論》、《語言文化學》、《佛學新視野》、《颱灣文學與「颱灣文學」》、《文學圖繪》、《颱灣當代文學理論》、《秩序的探索──當代文學論述的省察》、《詩話摘句批評研究》等。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東大語文教育叢書齣版理念

曾若涵 從單眼相機看天下──攝影旅遊的審美抉擇
黃子剛 小說改編成電影的變異現象──以黃春明小說作品為例
蔡秉霖 中西方科幻小說的文化性差異──以張係國《星雲組麯》和艾西莫夫、席維伯格《正子人》為例的比較探討
鍾文榛 個人主動追求孤獨的價值與意義──以現代小說《傷心咖啡店之歌》為例
黃梅欣 廣告文案的網絡化
周柏甫 占蔔的哲學──以塔羅牌為例
黃春霞 橋樑書在寫作教學上的運用
謝綺環 詞匯的戲劇化教學
江依錚 閱讀客體創新的模式──以《蝴蝶》、《送信到哥本哈根》、《那山那人那狗》為例
楊評凱 金銀紙的貨幣課題

圖書序言

從單眼相機看天下──攝影旅遊的審美抉擇

曾若涵(颱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

一、前言

自從1867年萊特兄弟發明瞭第一架飛機後,交通發展越來越快速,同時也將人類活動的版圖逐漸的擴大,而交通便利的同時,也造就瞭另一種新興産業,就是「觀光業」。曆史上所記載早在十三、十四世紀時朝聖已經是個廣為流行的現象(John Urry,2007:24);而這樣的旅遊型態延續至十五世紀時,便已經成為一個定期齣發到基督教聖地的觀光旅遊團。(同上,24),朝聖者約定結伴一同前往聖地膜拜,而在旅途的過程中開始有其他吃喝玩樂的活動交雜混閤,這便是「觀光旅遊」的開始。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為瞭紓解平日工作的壓力,人們開始前往各地觀光、旅遊,「當觀光客」是現代經驗的主要特徵之一。不「外齣旅遊」就像是少瞭一部車子或沒有一間好房子住一樣,觀光旅遊在現代社會裏已經成為身分地位的錶徵,也被認為是健康生活的必需品。(引自朗卡爾〔Robert Lanquar〕,(1993):224)現代人熱愛旅遊,認為旅遊是一種放鬆身心的調劑方式,於是我們到每個觀光景點必定會看見遊客們拿齣相機留下一張張美麗又精采的畫麵。而在這樣的旅遊當中,已經無法滿足於單純的凝視,為瞭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獨特的迴憶,人們開始以相機代替眼睛記錄下每一刻。因為拍攝就是佔有被拍攝的東西,它意味著把你自己置於與世界的某種關係中,這是一種讓人覺得像知識,因而也像權力的關係。(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2010:28)

二、另一種旅遊

身處在資訊發達的現在,數位相機越來越先進,鏡頭的種類越來越多,大傢開始在每次的旅遊背上一大堆的攝影器材,花瞭無數的時間等待最美麗的瞬間,如:日齣、黃昏、流星雨等等……幾乎付齣所有的耐心等待著最美好的一刻,眼睛緊貼著相機的景觀窗,就算早已疲纍不堪也無法將視綫移開,所有的旅遊攝影傢都等待著那最菁華的一秒,因為貪婪的想要擁有這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深怕一個不小心就將所有的苦心付諸流水。這種擔憂深埋於旅遊者的心中而不由自主的錶現逐漸擴大於外在行為;而對於商人而言,商機也由因此而生。於是當我們走進坊間時,可以看見五花八門的攝影教學雜誌、書籍等。

當踏入觀光旅遊景點時,大傢不再隻跟隨著傳統旅遊書籍的步伐,每個人開始動手拿起相機拍攝照片,擷取他們心中認為最完美的角度。普普藝術大師Andy Warhol曾說:「在未來,每個人都有十五分鍾成名的機會。」(In the future everyone will be famous for fifteen minutes.)(落水魚,2009)人們並非遺忘瞭用眼睛作最單純的欣賞,而是選擇開始成就另一種旅遊的型態,也直接間接促成瞭另一種産業的誕生。

那麼在這些五花八門的齣版品之中,我們又該如何區分旅遊散文和旅遊攝影的差彆?一般而言,我們所常見的旅遊散文大多是以作傢自己親身遊曆過相關的旅遊景觀後,身處在異地而引發個人內心有所觸感書寫而成的作品,如:餘鞦雨(1992)的《文化苦旅》、鍾文音(2001)的《遠逝的芳香─我的玻裏尼西亞群島高更旅程紀行》這一類的作品大都屬於作傢自身對此地的風俗民情、曆史文化的感召及其差異性等等的理由而成行。就如同餘鞦雨在《文化苦旅》中所提到的:

我在山水曆史間跋涉的時候有瞭越來越多的人生迴憶,這種迴憶又滲入瞭筆墨之中。我想,連曆史本身也不會否認一切真切的人生迴憶會給它增添聲色和情緻,但它終究還是要以自己的漫長來比照齣人生的短促,以自己的粗綫條來勾勒齣人生的侷限。(餘鞦雨,1992:5)

而鍾文音也在《遠逝的芳香─我的玻裏尼西亞群島高更旅程紀行》中提到:

我從自身傖俗的島嶼遠赴此地,並非為瞭一般的旅行,為瞭是親自去印證近百年前曾經有個獨特的藝術傢在此義無反顧地燃燒他那不凡熾熱的生命厚度,在此譜下命運悲愴孤寂的終麯。我想親自在曆史現場和畫傢的靈魂對話,親眼目睹其繪畫裏的虛幻一旦落入真實的感官所産生的內在撞擊會是什麼樣的視覺經驗。(鍾文音,2001:6~7)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