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领域语文教育的探索(POD)

跨领域语文教育的探索(PO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广度和深度兼具,并且能开展新局面以及可以领导风尚的语文教育研究,始终是台东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极力在开发的。现在这本书更进行一种跨领域的探索,多方整合各学科,以为展现语文教育研究的新面貌,足堪作为典范。

作者简介

周庆华

  台湾宜兰人,1957年生。中国文化大学文学博士,台东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出版有诗集《未来世界》、《七行诗》、《芜情》和散文小说合集《追夜》及学术着作《走访哲学后花园》、《红楼摇梦》、《灵异学》、《语用符号学》、《身体权力学》、《语文研究法》、《创造性写作教学》、《后台湾文学》、《文学理论》、《后佛学》、《阅读社会学》、《死亡学》、《故事学》、《后宗教学》、《作文指导》、《中国符号学》、《文苑驰走》、《思维与写作》、《新时代的宗教》、《佛教与文学的系谱》、《儿童文学新论》、《语言文化学》、《佛学新视野》、《台湾文学与「台湾文学」》、《文学图绘》、《台湾当代文学理论》、《秩序的探索──当代文学论述的省察》、《诗话摘句批评研究》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东大语文教育丛书出版理念

曾若涵 从单眼相机看天下──摄影旅游的审美抉择
黄子刚 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变异现象──以黄春明小说作品为例
蔡秉霖 中西方科幻小说的文化性差异──以张系国《星云组曲》和艾西莫夫、席维伯格《正子人》为例的比较探讨
钟文榛 个人主动追求孤独的价值与意义──以现代小说《伤心咖啡店之歌》为例
黄梅欣 广告文案的网络化
周柏甫 占卜的哲学──以塔罗牌为例
黄春霞 桥樑书在写作教学上的运用
谢绮环 词汇的戏剧化教学
江依铮 阅读客体创新的模式──以《蝴蝶》、《送信到哥本哈根》、《那山那人那狗》为例
杨评凯 金银纸的货币课题

图书序言

从单眼相机看天下──摄影旅游的审美抉择

曾若涵(台东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

一、前言

自从1867年莱特兄弟发明了第一架飞机后,交通发展越来越快速,同时也将人类活动的版图逐渐的扩大,而交通便利的同时,也造就了另一种新兴产业,就是「观光业」。历史上所记载早在十三、十四世纪时朝圣已经是个广为流行的现象(John Urry,2007:24);而这样的旅游型态延续至十五世纪时,便已经成为一个定期出发到基督教圣地的观光旅游团。(同上,24),朝圣者约定结伴一同前往圣地膜拜,而在旅途的过程中开始有其他吃喝玩乐的活动交杂混合,这便是「观光旅游」的开始。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中,为了纾解平日工作的压力,人们开始前往各地观光、旅游,「当观光客」是现代经验的主要特征之一。不「外出旅游」就像是少了一部车子或没有一间好房子住一样,观光旅游在现代社会里已经成为身分地位的表征,也被认为是健康生活的必需品。(引自朗卡尔〔Robert Lanquar〕,(1993):224)现代人热爱旅游,认为旅游是一种放松身心的调剂方式,于是我们到每个观光景点必定会看见游客们拿出相机留下一张张美丽又精采的画面。而在这样的旅游当中,已经无法满足于单纯的凝视,为了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回忆,人们开始以相机代替眼睛记录下每一刻。因为拍摄就是佔有被拍摄的东西,它意味着把你自己置于与世界的某种关系中,这是一种让人觉得像知识,因而也像权力的关系。(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2010:28)

二、另一种旅游

身处在资讯发达的现在,数位相机越来越先进,镜头的种类越来越多,大家开始在每次的旅游背上一大堆的摄影器材,花了无数的时间等待最美丽的瞬间,如:日出、黄昏、流星雨等等……几乎付出所有的耐心等待着最美好的一刻,眼睛紧贴着相机的景观窗,就算早已疲累不堪也无法将视线移开,所有的旅游摄影家都等待着那最菁华的一秒,因为贪婪的想要拥有这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深怕一个不小心就将所有的苦心付诸流水。这种担忧深埋于旅游者的心中而不由自主的表现逐渐扩大于外在行为;而对于商人而言,商机也由因此而生。于是当我们走进坊间时,可以看见五花八门的摄影教学杂志、书籍等。

当踏入观光旅游景点时,大家不再只跟随着传统旅游书籍的步伐,每个人开始动手拿起相机拍摄照片,撷取他们心中认为最完美的角度。普普艺术大师Andy Warhol曾说:「在未来,每个人都有十五分钟成名的机会。」(In the future everyone will be famous for fifteen minutes.)(落水鱼,2009)人们并非遗忘了用眼睛作最单纯的欣赏,而是选择开始成就另一种旅游的型态,也直接间接促成了另一种产业的诞生。

那么在这些五花八门的出版品之中,我们又该如何区分旅游散文和旅游摄影的差别?一般而言,我们所常见的旅游散文大多是以作家自己亲身游历过相关的旅游景观后,身处在异地而引发个人内心有所触感书写而成的作品,如:余秋雨(1992)的《文化苦旅》、钟文音(2001)的《远逝的芳香─我的玻里尼西亚群岛高更旅程纪行》这一类的作品大都属于作家自身对此地的风俗民情、历史文化的感召及其差异性等等的理由而成行。就如同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所提到的:

我在山水历史间跋涉的时候有了越来越多的人生回忆,这种回忆又渗入了笔墨之中。我想,连历史本身也不会否认一切真切的人生回忆会给它增添声色和情致,但它终究还是要以自己的漫长来比照出人生的短促,以自己的粗线条来勾勒出人生的侷限。(余秋雨,1992:5)

而钟文音也在《远逝的芳香─我的玻里尼西亚群岛高更旅程纪行》中提到:

我从自身伧俗的岛屿远赴此地,并非为了一般的旅行,为了是亲自去印证近百年前曾经有个独特的艺术家在此义无反顾地燃烧他那不凡炽热的生命厚度,在此谱下命运悲怆孤寂的终曲。我想亲自在历史现场和画家的灵魂对话,亲眼目睹其绘画里的虚幻一旦落入真实的感官所产生的内在撞击会是什么样的视觉经验。(钟文音,2001:6~7)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