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 (框架三部曲之二)

幽灵 (框架三部曲之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hn Banville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1卡夫卡奖、2005曼布克奖得主约翰.班维尔探求真实、虚构与人性本质之杰作。

  席利安.墨菲(《冥王星早餐》、《吹动大麦的风》、《全面启动》)最喜爱的作家之一。

  回忆如同幽灵一般,萦绕不去……
  「强迫我们挖掘那些肮脏的细微末节,逃避自认为已忘却的往事。」
  「真实的生活已经离我远去,现在的我只是一种死后的生存状态。」

  在爱尔兰海中一座人迹罕至的小岛上,住着谜一般的绘画专家克罗伊茨内教授,与他的仆人李奇特。在《证词》中因谋杀罪被关进大牢的弗雷迪.蒙哥马利在出狱之后,来到了这个小岛,寻求与克罗伊茨内教授共同研究一幅十八世纪荷兰画作,以及和教授一起写书的机会。但是在小岛上的宁静生活却无法让弗雷迪的内心感到平静;他仍常常想起被捕之前的生活,而他曾犯下的罪行及过往的虚无人生更经常出现在他的恶梦中,使他无法自幽魂一般缠绕着他的回忆中逃离。

  在此同时,岛上来了一群因船触礁而漂流于海上的旅人。这些遭逢船难的外来客在等待船再次起航的期间,便寄居于教授的屋子中。外来客之一的费利克斯曾卷入某桩买卖赝品的案件中,而克罗伊茨内教授正是为这桩买卖进行艺术品鑑定的专家;教授是否就是策划这场骗局的幕后黑手?

  最终,克罗伊茨内教授与弗雷迪共同研究的这幅画作被证明是赝品,甚至画家本人也是虚构人物,但这幅画仍透过他们二人投注的心力得到了它的价值,不再只是一幅复制品。而外来客们像是幽灵一般,突然来到,又突然离去,再度出航,离开小岛,故事在此戛然而止,只留下暧昧不明的结局,让读者仔细思索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谁是真人、谁又是幽灵?

作者简介

约翰.班维尔 John Banville

  1945年生于爱尔兰卫克斯福德,毕业于圣彼得学院。他最初的志愿是当画家或建筑师,却并未就读相关科系。1995年,班维尔到爱尔兰时报工作;1998年起担任文学主编。他也长期为纽约时报撰写书评。除了担任报纸编辑与写作之外,班维尔也曾与爱尔兰导演尼尔.乔丹合作过数部电影,如改编《爱情的尽头》(The End of Affair)的剧本。他的作品包括《哥白尼博士》、《克卜勒》、《牛顿书信》及框架三部曲:《证词》、《幽灵》和《雅典娜》,其中《证词》入围1989年曼布克奖决选名单。他在2005年再次以《大海》入围,并击败石黑一雄与莎娣.史密斯获奖。2011年,班维尔获得有「诺贝尔风向球」之称的卡夫卡奖。他同时以班杰明.布莱克的笔名创作「孤独奎克」犯罪小说系列。

译者简介

陆剑

  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文系。译有「框架三部曲」 (《证词》、《幽灵》、《雅典娜》,2005年曼布克奖得主约翰.班维尔着);《堕落的信徒》(班杰明.布莱克着);《林奇的欢愉》(2007年曼布克奖得主安.恩莱特着)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第二章

海鸥的叫声很早就把我吵醒了。我听见它们在烟囱顶帽上拍击翅膀,发出陌生、低沉的鸣叫,听起来就像人类的婴儿哭声。也许我听到的只是年轻海鸥的叫声,它们还没有飞离鸟巢,仍然渴求着被餵食。我从来就不是什么自然主义者。此时此刻的夏日阳光如此可爱,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投射下一片无垠的淡灰色。我在床上躺了很长时间,什么都没想,我就是有这个本事,能让自己的脑子一片空白。在过往那些日子里,当我突然意识到:在黑暗和遗忘再次向我袭来前的那段时刻,是最令人难以忍受的。自那时起,我就养成了这种让脑子一片空白的熟练技能。就这样,我就像一艘内部空空毫无份量的纸船,渐行渐远,越来越远,直到边际,那里的海水像熔化中的硬币一样在银灰色天空的映衬下泛着光,一切高高升起,海天无形相连,水天一色。这就是我感到最舒适惬意的时候,置身于事物遥远苍白的边界——如果我能称之为舒适惬意的话,如果我能称之为一种生存状态的话。

当然,这是一个小岛。那些警官在释放我的时候,用怀疑的语气问我,我出去后将前往何处。我立刻回答,噢,一个小岛,还能有什么地方呢?我要的,我向他们保证,只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宁静之地,我可以在那里展开我重新适应这个世界的漫长过程,并继续研究那位着名的画家,当然他们从未听说过那个画家。这一说法在我看来似乎言之成理。(噢,是的,先生,那个老囚犯站在那张大桌子前,穿着标有箭头的衣服,手里不停绞弄着帽子,他说,这次我将重新做个正直的人,你要相信我,我绝不会让你失望!)小岛总有吸引我的地方,那种界限分明的感觉,我想,是那种与世隔绝的被保护起来的安全感——抑或是这个世界脱离于我的存在被保护起来的感觉,也可以这么说。他们对此表示理解和认同,至少表面看起来是这样。我始终有种感觉:终于能够摆脱我,使他们感到如释重负,松了一口气。他们始终温柔地对待我,对我所有的愿望都考虑周全,悉心周到,这一切让我感到惊异莫名。然而,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对待我的方式一贯如此,除了这样,他们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他们手上有比我更加兇恶残暴的案子,那些罪犯们如果在过去那段拘谨的年代,早就为他们犯下的罪行付出代价──被吊死、淹死、或者五马分尸。然而他们似乎觉察到我是这些犯人中比较特殊的一个。也许是因为我爽快地承认了自己的罪行,没有编造任何借口,甚至对于自己的犯罪动机还表现出在法庭上公开探讨的兴趣,那些动机对于我和对他们来说都是匪夷所思值得深究的。不管原因为何,他们对待我的态度,就好像我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似乎我是一个信使,从某个极为遥远的地方,一路跋涉而来,带来了可怕的消息,让他们仅仅作为消息的聆听者就感到不可思议的强大与高贵。当然,也许,这种庄重严肃的表象仅仅是一种掩饰他们仇恨和厌恶之情的手段。我怀疑他们一直想对我施加暴力,却又怕弄脏他们的手。也许他们也曾对我监狱中的那些室友抱有期待,盼望他们能够代为实施他们所不愿意执行的惩罚?如果他们真的打着这样的主意,那他们肯定要失望了。在监狱中,我完全是个物质主义者,在那些笨拙的囚犯当中简直如鱼得水。现在,我的服刑期间已经届满,我出狱了。

我已经不是十年前的我。(每个老人在他的耄耋之际,是不是和他在婴儿时期被裹在婴儿床上的襁褓中是一样的呢?)一种缓慢的重大变化已经发生。我相信过去十年的监狱生涯——在那里的生活对我来说,是永久性地耗损我拥有的时间,作为一种惩罚——我已经演变成一个更加复杂的有机体。这并不是说,我觉得自己变得比以前更好——刑事上改过自新的信念,在我内心无法抹去的罪咎感这块顽石面前被撞得粉碎——也不是说我比以前更加邪恶,都不是,我只是和以前不一样了。一切都变得更错综复杂,难以理解,并且更加深沈。我的罪行已经开枝分岔,现在在我体内彷彿寄生着另一个我,它的触须卷曲缠绕着我体内的细胞,在罪孽面前,我又膨胀了几分。我觉得自己一路颠簸打滚,身体浮肿发紫,就像某种变异的水母,体内充满了毒液。是的,我变得柔软、没有固定形状,却依然危险而充满敌意,然而失去了以前的兇残、莽撞和冷酷。当然,我依旧困惑迷茫,仍然无法相信自己曾经做过的一切。我没有为自己做出抗辩,我想这是我唯一可以夸耀的地方,我从来没有宽恕过自己所犯下的滔天暴行。所以我来到了这个苦行赎罪的小岛(山上有蜂巢似的简陋小屋),并不是为了寻求救赎,救赎是太过分的要求,也许只是想用自己贫乏而浮夸的良心重新调整自我。

他们对我说,我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了;说得好像真有这么一回事。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