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曾经历三个辉煌期,但辉煌的背景却呈现出全然不同甚至是断裂的底色。本书从支配电影诞生的艺术意志入手,针对新中国建立前、新中国建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至今三个阶段的中国电影进行了分析,指出电影作为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唯一的集体感知物件在这三个时期所起的独特引导作用,及其在电影本土化和类型化方面产生的深刻影响,通过梳理中国电影独特的发展道路,分析其在产业化之路上出现创意危机的深层背景与根本原因,尝试探寻当前中国电影进入产业化时代必须解决的问题。
作者简介
田卉群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电影学博士。为中国着名女性电影评论家,有丰富媒体曝光经验。代表性着作有《经典名片读解教程》(入选中国国家教育部2008年精品教材),科幻电影剧本《灰色星球》(入选2008年中国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夏衍杯创意电影剧本」),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北京日报》等报刊发表影评、剧评近百篇。
导论:那个洞是哪里来的?─困境中的中国电影
第一章 中国电影作为独特的集体感知对象
第一节 电影的艺术意志 ─电影作为「独特的集体感知对象」
第二节 实现「他人引导」 ─中国电影成为「集体感知对象」
第二章 中国建国前中国电影成功的本土化、类型化策略
第一节 「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动作片浪潮
第二节 「都市风光」─「新现实主义在中国」
第三节 「古城之春」─民族诗意的象征
第四节 「笑中含泪」─喜剧的成就与遗憾
第五节 「在场的女性」─独特的女性人物形象
第六节 「浮出水面」─梦境与潜意识的尝试性表现
第三章 中国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电影的本土化、类型化策略
第一节 类型电影之本质 ─在想像中对基本文化矛盾的巧妙征服
第二节 「二元对立与孤胆英雄」 ─新中国电影成功的本土化、类型化策略
第三节 「英雄∕权威引导」时代电影创作的误区 ─「代类型电影」的出现与「故事的消失」
第四章 改革开放之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电影本土化、类型化策略
第一节 回归「他人引导」 ─中国电影重现辉煌
第二节 不能反观「全景敞视式监狱」 ─主人公身份缺失
第三节 「代类型电影」影响深远 ─隐蔽宣教策略缺失
第四节 在虚空中行走的英雄 ─英模传记片「苦情」模式的困境
第五节 在地图上寻找大地 ─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与中等投资现实题材影片的创作困境及观念转型
第六节 如何做梦 ─中国魔幻电影奇观质感的缺失
第七节 「他人」走向何方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创意危机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读到关于“文化自信”和“内容创新”的那几个章节时,我简直是豁然开朗。作者巧妙地将中国电影的困境与更宏大的文化语境联系起来,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没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真正独特的表达方式,中国电影很难在世界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很难赢得本土观众的持续喜爱。书中对一些“速成型”的商业电影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它们往往是内容空洞、模仿痕迹过重,只是在消耗观众的耐心。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匠人精神”的强调,虽然这个词听起来有些老生常谈,但在当下的电影环境中,它显得尤为珍贵。作者并不是否定商业运作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不能丢弃对艺术的敬畏和对内容的打磨。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是,一个健康的电影产业,不仅需要资本的注入和高效的生产机制,更需要有灵魂的内容和能够触动人心的故事。它让我重新思考,一部真正的好电影,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特质。
评分总体而言,《那个洞是哪里来的》这本书是一次非常深刻而又富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它成功地解答了我最初的疑问,并且让我对中国电影的现状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论证严谨,语言也充满了思辨色彩,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识的乐趣。我尤其欣赏它不仅仅停留在问题层面,而是积极地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出谋划策,提供了许多值得思考和借鉴的战略思路。这本书并非一本只供专业人士阅读的理论著作,它用一种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电影产业问题呈现给普通读者。它让我意识到,作为观众,我们对电影的需求和期待,以及对国产电影的每一次投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电影行业的发展。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次对中国电影困境的深刻剖析,更是一次关于未来发展方向的真诚探讨,为所有关心中国电影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思考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那个洞是哪里来的:试论中国电影困境的形成及发展战略》本身就充满了悬念和一种哲学式的探究感。我之所以对这本书产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标题。它不像那种直白地宣告“中国电影现状分析”的书,而是用了一个更加具象、也更具启发性的比喻——“那个洞”。这个“洞”究竟是指什么?是观众对国产电影的失望?是电影工业链条上的断裂?还是文化表达上的某种缺失?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层层剥离,揭示这个“洞”的根源。对于中国电影,我一直是又爱又恨,看到好的作品时会感到无比自豪,但更多时候,看到那些粗制滥造、缺乏诚意的电影时,又会感到深深的惋惜。这本书的标题精准地抓住了我这种复杂的情感,它暗示了作者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问题,而是要深入剖析,找到问题的“源头”。同时,“形成及发展战略”的副标题则表明了这本书的落脚点,它不仅要诊断病情,更要开出药方。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真正有建设性的思考,而不是泛泛而谈的空洞理论。我希望它能让我对中国电影的现状有一个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并且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些启发。
评分书中关于“发展战略”的部分,让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作者在分析了诸多困境之后,并没有流于悲观,而是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且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思路。它不仅仅局限于对国内市场的分析,而是将视野投向了国际。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类型片创新”和“扶持青年导演”的论述。作者认为,中国电影不能总是依赖少数几个大IP或者明星效应,而是需要不断拓展电影的类型边界,鼓励更多年轻有才华的创作者去尝试不同的风格和题材。这一点让我非常激动,因为我一直觉得中国电影的类型片发展还远未成熟,有很多潜力等待挖掘。同时,书中也提到了如何构建更加健康的电影生态系统,包括版权保护、投融资机制的优化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务实的问题。阅读这部分内容时,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在指引着中国电影这艘巨轮,如何在风浪中寻找新的航道,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开篇就抛出的一系列令人警醒的观察。作者似乎并没有急于给出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带领读者一起进入一种“追根溯源”的模式。它不像我读过的一些电影评论,总是从叙事、镜头语言这些具体的技术层面入手,而是更加宏观地从社会、文化、历史等多个维度去审视中国电影所面临的挑战。我尤其对书中对于“观众期待”与“市场供给”之间脱节的论述感到共鸣。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影片打着“迎合市场”的旗号,却忽略了观众内心深处真正渴望的是什么,这种失衡导致了许多“叫好不叫座”或者“叫座却不叫好”的尴尬局面。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责任推给某一方,而是辩证地分析了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它还提到了电影产业化过程中一些不为人知的“副作用”,这些细节的描述让我感觉作者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并且拥有敏锐的洞察力。这本书的论证过程非常严谨,引用的案例也足够典型,让我能够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理解中国电影为何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