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童话故事

林海音童话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精采又经典的童话故事

  精选林海音最受欢迎的三篇童话故事:
  〈金桥〉、〈蔡家老屋〉、〈我们都长大了〉。

  林海音先生为孩子写的故事,是以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让小读者读来感到亲切,有如正在聆听同龄孩子的谈话;而且常有「出人意料的结局」,让人读来惊喜不已。本书精选三篇林先生最受欢迎的童话故事:〈金桥〉、〈蔡家老屋〉、〈我们都长大了〉。

  〈金桥〉写的是一个关心村民安全、忍受饥寒、牺牲自己的安乐、守着断桥示警的小英雄。他的行为感动了一位大地主,赶紧出钱修桥,并且以这个孩子的名字为新桥命名。

  〈蔡家老屋〉是一篇鬼故事。写作之前,林海音曾说:「许多人都说不要给孩子讲鬼故事,我倒要试试,写一篇对孩子有益的鬼故事。」她真的这样做了。这个鬼故事的结尾竟是: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鬼!

  〈我们都长大了〉,写的是池塘边七种小动物,有胎生的,有卵生的,轮番倾谈各自的生命演进历程,把有关生物成长的知识画成故事的情节,是「科普」写作的示范。

  这三篇童话故事篇篇精采、主题明确,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善良的人格。

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大家敬称她为「林海音先生」。

  林海音先生不但是知名作家,也是影响台湾文坛极为深远的编辑与出版者,对推广台湾文学不遗余力,并且提携了许多创作人才,出版了相当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她写小说、散文,也翻译、创作儿童文学,代表作《城南旧事》一书,更是两岸三地知名的着作。

  自1968到1996年,她加入国立编译馆国小国语教科书编审会,并主稿一、二年级的国语课本。她把儿童文学的精神和趣味融入教科书,为当时低年级的国语课本开启了崭新的面貌,注入「林海音风格」,得到社会及教育界的赞赏。

绘者简介

孙心瑜

  1969年生,台北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毕业。学生时代即获各绘画比赛大奖,曾到过长江源头,旅居美、加、上海,游历欧、亚各地,现为宅女,隐身于大安区。从事各类视觉设计工作多年,发觉自己最喜欢的还是画画,连续两年获得信谊幼儿文学奖的肯定,尝试专注于插画及绘本创作。嗜啖美食,于巷弄中散步,读图书馆借的书,搭公车、捷运代步。

  出版绘本有:《我的宝贝》(新学友)、《尾巴不见了》(香港教育出版社)、《一日游》(信谊)、《午后》(信谊)、《安安的新朋友》(小天下);插画作品有《柿子色的街灯》(小天下,荣获金鼎奖儿童及少年图书奖)。

  个人网站:www.shystudio.org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英子不老/夏祖丽  2

金桥 11
蔡家老屋35
我们都长大了73

值得珍惜的三篇儿童故事/林良113
林海音大事年表116

图书序言

推荐序1

英子不老

  母亲的童年回忆在北京城南游艺园里的那些说书、京韵大鼓、杂耍、变戏法、地方戏里;我们的童年回忆在台北城南川端桥畔夏夜的凉座里,那里也有说书、相声,还有唱歌和蒙古烤肉。

  念小学时每到週末晚上,父母亲就带我们上厦门街那家四川馆吃饭。四个孩子的六口之家,靠两枝勤奋的笔,负担不轻,母亲常常说我们是「苦中作乐」。低低矮矮木板搭的四川馆紧靠着铁道边上,每次隆隆的火车一过,木屋就惊天动地摇起来。那一番天摇地动,就像四川馆入门柜台上的那一罐颜色漂亮好吃的泡菜;也像那跑堂拖得长长的一声道地四川风味的「一碗担——担——面——」一样,让我们觉得新鲜有趣。

  吃完晚饭,我们照例到附近的一家「大」文具店逛逛,母亲说:「每个孩子进了文具店,眼睛就会发亮。」我在店里东看看、西摸摸,什么都好。母亲最能看穿孩子的心,她慧黠的笑着说:「好像看看都过瘾似的!」

  班上有一半同学的铅笔盒和那里头的文具都比我的好,但我们不觉得自己非要也有同样的才快乐,父母亲给了我们自由和爱,使我们不觉得匮乏。

  不过,每回逛文具店,倒也没空手而回过。小手里总会捏拿着一、两枝香水铅笔或是小橡皮擦什么的;迎着晚风,闻着那俗丽的香水铅笔味儿,我们慢慢的散步回家。

  什么叫幸福?现在回想,那种感觉就是幸福吧。幸福在艰苦的岁月中特别动人!

  多年前有次和母亲聊天,我提起小时候最羡慕会弹琴,常常把床尾高起来的横槓当琴键,自我陶醉的弹上半天。母亲说:「我也做过这种事儿,我有一个老九霞的鞋盒子,盒子里住着我用火柴棒做的小脚儿娘,我常常跟同伴捏着自己的小脚儿娘,哆哆哆的走到对方的鞋盒里,展开两『家』的来往。敲门、开门、让座、倒茶、吃东西、聊天,我们假装成大人,假装成家庭主妇,说的都是大人话,爱说什么说什么,不受限于大人,有意思得很。那时,我常在我们北屋套间里玩小脚儿娘。」

  后来她写了一篇〈我的童玩〉,就写到她的小脚儿娘,那个时代,女孩子自己做的玩具和玩的游戏,常常是和学女红或做家事有关,那时的教育多半是在旧式的家庭里自然形成的。母亲写道:「我愿意从记忆中找出我童年的游乐、我的玩具,和一去不回的生活。」

  母亲晚年用心为孩子写了许多有趣可读的东西。

  母亲不但喜欢为孩子写故事,也翻译世界儿童文学名着给孩子们。她主持的「纯文学出版社」出版高水准的文学作品,自一九七○年代后期也开始开辟儿童书的路径。当时我协助母亲编务,我们精心为小朋友编辑出版了一些童书,其中还有好几本获得文学奖。

  一九七一年,台湾有一批小学老师参加教师研习会培训,母亲担任指导教师,带领一个写作小组,在她的指导引领下,后来有好几位成为非常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

  自一九六八到一九九六年,近三十年间,母亲受邀加入国小国语教科书编审会,为全台湾的小学生编审国语课本,并主稿一、二年级的国语课本。她把儿童文学的精神和趣味注入原本略显枯燥的教科书,得到社会及教育界的赞赏,认为低年级的国语课本呈现一番新气象,那是「林海音风格」。

  一位曾经参与编写、教学的教师就说,他们师生不仅陶醉在林海音优美的文字中,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们善良的人格教育,对台湾的教育是了不起的贡献。

  小时候,我们常常把家里的几把籐椅倒扣在地板上,长长的摆上一排,籐椅上再蒙上大棉被,我们就在里头钻,像是在地道、碉堡里一样有趣,母亲有时还会帮我们摆,甚至给我们出主意,把几个枕头堆起来,就成了碉堡口的炮台。

  她也从来没有进我们房间东搜西寻或是动手整理的,她说:「小孩子整理书籍、收拾纸屑、剪贴壁画,有他自己的意思,他自己的房间、自己的东西嘛!妈妈插手在其间,破坏了他们的自主力。人天生就有权利与责任感,赋予他权利,自然他就负起责任来了。」

  小时候我们淘气,母亲要发脾气管教时,她常常会「噗哧」一声笑出来,那只要打孩子的手也就「高高的举,轻轻的落」了。有一回,我说:「妈,你干嘛要笑嘛?」她说:「我想起我小时候的淘气事儿了。」

  有时下过雨,满院子水,我们要求:「让我们光脚丫出去玩好不好?」母亲大都会答应,只要天气不冷,玩完要先洗脚才能进屋。母亲后来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当我想拦阻孩子去玩一盆水的时候,忽然想到我小时候在雨地光了脚淌水的快乐,那么孩子只要求一盆水,实在算不得淘气。」

  与母亲接触过的人往往会发觉她是个很有童心的人。儿童文学作家桂文亚说的一段话最传神:「林海音先生无论在讨论事情或谈天时,常会不自觉流露出天真,这个天真不是造作,很自然的把她看见的事情描述出来。由于她从小在北京成长,辞汇丰富,再加上感觉敏锐,又是一个小说家,所以叙述的过程很活泼,常把生活中平淡的事说得有趣、写得生动,这样的作品也就很接近儿童心灵及趣味。」

  北方人常说「自来喜」,我觉得母亲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有一种「自来喜」的味道。

  七十六岁那年,母亲写下:「英子的心还是七十六年前的那颗心,把家人和朋友紧紧搂在心上,到老不变。」

  七十七岁那年,她聆听钢琴家,与她的名字只差一个字的林海为《城南旧事》谱写的一组乐曲,她写下了一首略带伤感的回忆童年的小诗:「静静的听,静静的想,回忆我的童年,忽见柳条儿摇曳,柳絮飞扬,柳絮吹向我的脸上,鼻孔里刺痒。抚摸着鼻尖,泪珠儿沾溼了我七岁的小手。……我愿在这儿静静的听,向我自己的心诉求,给我以一盏七月的莲花灯,提着它,我去踏冬月的雪,一步一个脚印,踏到明春。……静静的听,静静的听,听到城南的深夜,听到冬阳的早晨。」

  七十八岁那年,她许下未来要专注于儿童文学写作的心愿,她说:「我要写我的童玩、我的游伴、我说的话、我读的书、我的小油鸡、我的小疯狗、土地庙的小吃摊,破洋车上老头子塞在我脚下的破棉袄……」可惜这个心愿终因健康因素,半途而废。

  二○○一年十二月一日,母亲病逝台北,享年八十三岁。我在重新阅读她的儿童文学作品时,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孩子喜欢她的文章。因为,她一直是站在孩子这一边的。十三岁失去父亲,仓促结束童年担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的母亲,就像是她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里的英子,那个好奇天真的英子,一直在她的心里,从来没离开过。

本文摘录自夏祖丽着《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天下文化出版)

推荐序2

值得珍惜的三篇儿童故事

  被大家敬称为「林先生」的林海音女士,是一位知名的作家,她的作品以小说和散文为主。她生前曾经受邀担任台湾省教育厅儿童读物编辑小组文学类主编,又担任过国立编译馆国小国语科的课文撰稿人,因此也跟儿童文学结缘。

  林海音天性喜欢小孩,见了小孩都会打打招唿。她的小说和散文作品中,也常出现「孩子」的角色。一写到小孩,她总会充满兴致的勾勒出他们可爱的形象,虽然只是精简的几笔,却能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见她对小孩的观察和了解,已经达到令人心服的深度。

  她生前为孩子写的故事不多,却是篇篇精采。这本选集精选的三篇就是很好的例子,值得我们珍惜。

  〈金桥〉写的是一个关心村民安全、忍受饥寒、牺牲自己的安乐、守着断桥示警的小英雄。他的行为感动了一位大地主,赶紧出钱修桥,并且以这个孩子的名字为新桥命名。

  〈蔡家老屋〉是一篇鬼故事。写作之前,林海音曾说:「许多人都说不要给孩子讲鬼故事,我倒要试试,写一篇对孩子有益的鬼故事。」她真的这样做了。这个鬼故事的结尾竟是: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鬼!

  〈我们都长大了〉,写的是池塘边七种小动物,有胎生的,有卵生的,轮番倾谈各自的生命演进历程,把有关生物成长的知识化成故事的情节,是「科普」写作的示范。

  林海音为孩子写的故事,很重视教育意义,都有明确的主题。〈金桥〉的主题是「牺牲小我」;〈蔡家老屋〉的主题是「破除迷信」;〈我们都长大了〉的主题是「尊重生命」。

  林海音为孩子写的故事,都喜欢由一个小孩子当「叙述者」,整个故事就由这个孩子娓娓道来。她这样的写法,是实践了她为孩子写故事的一项主张,就是:「以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这样的写法,可以使小读者读来感到亲切,有如正在聆听同龄孩子的谈话。

  擅长小说写作的林海音,也常把小说的「出人意料的结局」运用在儿童故事里。〈金桥〉里的小英雄,原来竟是站在孩子面前、亲切不过的舅舅!〈蔡家老屋〉里的怪声,原来是一只「尾巴被捕鼠器夹住」,半夜拖着枷锁出来觅食的大老鼠所制造的噪音。

  林海音写的儿童故事,不但教师和家长可以放心让孩子阅读,她的从不「一挥而就」的认真写作态度,对晚辈们来说,更是一种典范。

林良
(本文作者为儿童文学作家)

选书缘起

  为纪念林海音先生逝世十周年,让现在的小朋友可以继续读到她优秀的作品,因此精选三篇林先生最受欢迎的童话故事:包括林先生的第一本儿童读物〈金桥〉、当时最受人喜爱的〈蔡家老屋〉,以及科普动物故事〈我们都长大了〉。并邀请插画家孙心瑜重新绘制,以桥梁书的方式重现经典故事,希望这三篇精采的童话故事,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善良的人格。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