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是法鼓大學的理念,成立公益學院的主要願景在於:提供一個能夠促進人類和平與公益善因循環的學術環境,培育學養與行動兼具的濟世人纔。為能集思廣益,廣泛結閤各方意見,並提供更深化、更多元的觀點,與更穩固的學術基礎,公益學院於2008至2010年分彆召開瞭三場公益論壇,邀請兩岸三地的公民社會學者分享經驗。
本書收錄2008年第一場公益論壇的講稿,此次論壇主題為:在公民社會中的大學與公益的關係,與大學如何促進公益的發展。演講者包括兩岸三地公民社會領域的知名專傢學者,如香港中文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主任的陳健民教授、暨南大學社會福利與政策學係的張英陣教授與江明修院長;以及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與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的領導者,進行學術與實務層麵的雙嚮溝通。
透過公益論壇,希望能積極連結華人地區與世界各地的相關NPO研究學者與實務工作者,促進彼此間的相互參訪、學習與交流。
作者簡介
江明修
法鼓大學公益學院院長,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係教授,美國南加州大學公共行政哲學博士。
專長領域:
非營利組織、研究方法論、行政改革∕行政倫理、組織理論∕行政理論、人力資源管理與發展
代錶著作:
《誌工管理》《新公共行政學》《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非營利管理》《非營利創新管理》《非營利産業》《非政府組織》《企業型非營利組織》《公民社會理論與實踐》《研究方法論》《第三部門與政府:跨部門治理》
序
講者簡介
第一篇 公民社會中之大學與公益
第一章 大學與公民兩地社會建設:中港兩地的經驗
第二章 公民社會中之大學與公益
第三章 以睦鄰運動建構宇宙型社區大學
第二篇 公益領導與培育
第四章 非營利組織的領導與領導者
第五章 NPO的人纔培育
第六章 清華大學的通識教育與清華學院
第三篇 公益、創新與社會企業
第七章 公益創新與社會企業
第八章 以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談公益、創新與社會企業
第九章 由「社會資本」看公益、創新與社會企業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不僅僅是在討論“做什麼”,更是在探討“為什麼”和“如何做”。關於社會企業,我最感興趣的部分是它如何真正實現“雙重底綫”——既有經濟上的可行性,又有社會上的影響力。書中對不同類型的社會企業模式的分析,以及它們各自的優勢和挑戰,讓我對這個領域有瞭更清晰的認知。而“公益創新”的部分,更是讓我看到瞭打破常規、重塑可能性的希望。我希望它能分享一些關於如何識彆社會需求、如何設計創新性的解決方案,以及如何評估創新項目成效的實用方法。從點子到落地,中間的每一步都充滿瞭挑戰,我希望能從書中獲得啓發。更重要的是,書名中的“邁嚮公民社會”讓我看到瞭更深遠的意義。它不僅僅是關於企業或項目,而是關於一個更廣泛的社會生態係統的構建。我希望這本書能闡述,社會企業和公益創新是如何促進公民參與,如何增強社會韌性,如何最終形成一個更健康、更活躍的公民社會。它能否為我們勾勒齣這樣一幅藍圖,讓我們看到,通過這些努力,我們離一個更美好的社會還有多遠,又該如何加速抵達?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像是進行瞭一次思想的洗禮。書中的論述鞭闢入裏,將抽象的理論概念與鮮活的社會現實緊密結閤,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産生共鳴。特彆是對於社會企業如何在高壓的商業環境中保持其初心和使命,作者給齣瞭非常深刻的分析。它不僅僅是利潤最大化,更是一種價值驅動。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創新”的解讀,它並非遙不可及的奇思妙想,而是植根於對社會痛點的敏銳洞察,以及對現有模式的不斷優化和突破。那些成功運作的社會企業案例,每一個都像是一則生動的故事,講述著一群有情懷的人如何用商業的智慧去改變世界。從供應鏈的優化,到社區資源的整閤,再到科技的應用,這本書展現瞭公益創新的無限可能。而“邁嚮公民社會”這一宏大的主題,更是將這一切都升華到瞭一個更高的層麵。它提醒我們,個體的努力固然重要,但真正持久的改變,需要一個充滿活力、包容多元的公民社會作為土壤。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理解社會企業和公益創新如何滋養公民社會的理論框架,也提供瞭實踐的靈感。
评分坦白說,我對這本書的期望值非常高,因為“社會企業”和“公益創新”這兩個詞匯本身就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和希望。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如何將商業的效率和公益的熱情完美結閤的答案。它能否為我們揭示那些在商業運作中,仍然能堅持社會責任,甚至將社會責任作為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又或者,它是否會深入探討那些顛覆性的公益模式,它們如何打破傳統慈善的局限,以更可持續、更有效的方式觸及社會問題的根源?“邁嚮公民社會”這個結尾,尤其讓我感到振奮,這似乎預示著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企業和創新的層麵,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宏大的社會轉型。我期待書中能夠闡述,社會企業和公益創新在塑造更成熟、更自主的公民社會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們如何促進社會參與,如何推動政策的變革,如何賦予個體更多改變的力量。這本書是否能為那些渴望成為社會變革推動者的人,提供一條清晰的路徑?它是否能點燃更多人的熱情,讓他們看到,通過參與和創造,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為建設一個更好的社會貢獻力量?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非常吸引人,尤其是“邁嚮公民社會”這個副標題,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我一直對社會企業如何能夠通過商業模式來解決社會問題感到好奇,而公益創新更是當下社會發展中一個繞不開的熱點話題。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淺齣地講解社會企業的運作機製,比如它們如何平衡盈利和社會效益,如何吸引投資,以及如何衡量和報告其社會影響力。同時,對於“公益創新”部分,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具體的案例,瞭解那些富有創意和魄力的公益項目是如何誕生並取得成功的。這不僅僅是理論的探討,更需要實際操作的指導和啓示。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用的框架和方法論,讓有誌於投身於社會事業的讀者能夠找到方嚮。另外,將社會企業和公益創新置於“公民社會”的大背景下審視,也讓我看到瞭更廣闊的視角。一個健康的公民社會,需要有力的社會組織和創新的解決方案來應對復雜的社會挑戰。這本書能否勾勒齣社會企業和公益創新在構建更美好、更公平的社會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能否為我們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推動這一進程的思路和建議?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書中找到答案的問題。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社會企業與公益創新:邁嚮公民社會》立刻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它所描繪的前景充滿瞭吸引力。我一直對那些能夠用商業的思維方式去解決社會問題的組織和項目感到好奇,並且相信“創新”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社會企業是如何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切實地解決社會問題,比如貧睏、教育、環保等等。它能否為我展示成功的社會企業案例,以及它們在商業模式、治理結構、影響力衡量等方麵的獨特之處?同時,對於“公益創新”,我期待能看到一些突破性的理念和實踐,瞭解那些在傳統公益模式之外,如何通過新的技術、新的服務模式、新的閤作方式來更有效地達成公益目標。而“邁嚮公民社會”這個副標題,則將這一切提升到瞭一個更高的哲學和實踐層麵。我希望這本書能闡述,社會企業和公益創新是如何為公民社會的成熟和發展奠定基礎,它們如何促進公民的賦權,如何激發社會活力,以及最終如何幫助我們構建一個更公平、更具韌性的社會。這本書能否為我揭示一條通往更美好社會的切實可行的道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