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是法鼓大学的理念,成立公益学院的主要愿景在于:提供一个能够促进人类和平与公益善因循环的学术环境,培育学养与行动兼具的济世人才。为能集思广益,广泛结合各方意见,并提供更深化、更多元的观点,与更稳固的学术基础,公益学院于2008至2010年分别召开了三场公益论坛,邀请两岸三地的公民社会学者分享经验。
本书收录2008年第一场公益论坛的讲稿,此次论坛主题为:在公民社会中的大学与公益的关系,与大学如何促进公益的发展。演讲者包括两岸三地公民社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如香港中文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的陈健民教授、暨南大学社会福利与政策学系的张英阵教授与江明修院长;以及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与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的领导者,进行学术与实务层面的双向沟通。
透过公益论坛,希望能积极连结华人地区与世界各地的相关NPO研究学者与实务工作者,促进彼此间的相互参访、学习与交流。
作者简介
江明修
法鼓大学公益学院院长,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学系教授,美国南加州大学公共行政哲学博士。
专长领域:
非营利组织、研究方法论、行政改革∕行政伦理、组织理论∕行政理论、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
代表着作:
《志工管理》《新公共行政学》《第三部门——经营策略与社会参与》《非营利管理》《非营利创新管理》《非营利产业》《非政府组织》《企业型非营利组织》《公民社会理论与实践》《研究方法论》《第三部门与政府:跨部门治理》
序
讲者简介
第一篇 公民社会中之大学与公益
第一章 大学与公民两地社会建设:中港两地的经验
第二章 公民社会中之大学与公益
第三章 以睦邻运动建构宇宙型社区大学
第二篇 公益领导与培育
第四章 非营利组织的领导与领导者
第五章 NPO的人才培育
第六章 清华大学的通识教育与清华学院
第三篇 公益、创新与社会企业
第七章 公益创新与社会企业
第八章 以阳光社会福利基金会为例:谈公益、创新与社会企业
第九章 由「社会资本」看公益、创新与社会企业
坦白说,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值非常高,因为“社会企业”和“公益创新”这两个词汇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和希望。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将商业的效率和公益的热情完美结合的答案。它能否为我们揭示那些在商业运作中,仍然能坚持社会责任,甚至将社会责任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又或者,它是否会深入探讨那些颠覆性的公益模式,它们如何打破传统慈善的局限,以更可持续、更有效的方式触及社会问题的根源?“迈向公民社会”这个结尾,尤其让我感到振奋,这似乎预示着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企业和创新的层面,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宏大的社会转型。我期待书中能够阐述,社会企业和公益创新在塑造更成熟、更自主的公民社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们如何促进社会参与,如何推动政策的变革,如何赋予个体更多改变的力量。这本书是否能为那些渴望成为社会变革推动者的人,提供一条清晰的路径?它是否能点燃更多人的热情,让他们看到,通过参与和创造,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像是进行了一次思想的洗礼。书中的论述鞭辟入里,将抽象的理论概念与鲜活的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共鸣。特别是对于社会企业如何在高压的商业环境中保持其初心和使命,作者给出了非常深刻的分析。它不仅仅是利润最大化,更是一种价值驱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创新”的解读,它并非遥不可及的奇思妙想,而是植根于对社会痛点的敏锐洞察,以及对现有模式的不断优化和突破。那些成功运作的社会企业案例,每一个都像是一则生动的故事,讲述着一群有情怀的人如何用商业的智慧去改变世界。从供应链的优化,到社区资源的整合,再到科技的应用,这本书展现了公益创新的无限可能。而“迈向公民社会”这一宏大的主题,更是将这一切都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它提醒我们,个体的努力固然重要,但真正持久的改变,需要一个充满活力、包容多元的公民社会作为土壤。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社会企业和公益创新如何滋养公民社会的理论框架,也提供了实践的灵感。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在讨论“做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和“如何做”。关于社会企业,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它如何真正实现“双重底线”——既有经济上的可行性,又有社会上的影响力。书中对不同类型的社会企业模式的分析,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和挑战,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而“公益创新”的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打破常规、重塑可能性的希望。我希望它能分享一些关于如何识别社会需求、如何设计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以及如何评估创新项目成效的实用方法。从点子到落地,中间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我希望能从书中获得启发。更重要的是,书名中的“迈向公民社会”让我看到了更深远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关于企业或项目,而是关于一个更广泛的社会生态系统的构建。我希望这本书能阐述,社会企业和公益创新是如何促进公民参与,如何增强社会韧性,如何最终形成一个更健康、更活跃的公民社会。它能否为我们勾勒出这样一幅蓝图,让我们看到,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离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还有多远,又该如何加速抵达?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非常吸引人,尤其是“迈向公民社会”这个副标题,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社会企业如何能够通过商业模式来解决社会问题感到好奇,而公益创新更是当下社会发展中一个绕不开的热点话题。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社会企业的运作机制,比如它们如何平衡盈利和社会效益,如何吸引投资,以及如何衡量和报告其社会影响力。同时,对于“公益创新”部分,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了解那些富有创意和魄力的公益项目是如何诞生并取得成功的。这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需要实际操作的指导和启示。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框架和方法论,让有志于投身于社会事业的读者能够找到方向。另外,将社会企业和公益创新置于“公民社会”的大背景下审视,也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视角。一个健康的公民社会,需要有力的社会组织和创新的解决方案来应对复杂的社会挑战。这本书能否勾勒出社会企业和公益创新在构建更美好、更公平的社会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推动这一进程的思路和建议?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社会企业与公益创新:迈向公民社会》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所描绘的前景充满了吸引力。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用商业的思维方式去解决社会问题的组织和项目感到好奇,并且相信“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社会企业是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切实地解决社会问题,比如贫困、教育、环保等等。它能否为我展示成功的社会企业案例,以及它们在商业模式、治理结构、影响力衡量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同时,对于“公益创新”,我期待能看到一些突破性的理念和实践,了解那些在传统公益模式之外,如何通过新的技术、新的服务模式、新的合作方式来更有效地达成公益目标。而“迈向公民社会”这个副标题,则将这一切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哲学和实践层面。我希望这本书能阐述,社会企业和公益创新是如何为公民社会的成熟和发展奠定基础,它们如何促进公民的赋权,如何激发社会活力,以及最终如何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具韧性的社会。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一条通往更美好社会的切实可行的道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