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当前,贫富日趋两极化,民主选战日趋剧烈化,加上全球化加速作用,「社会福利议题」于公共领域中,日益上升其重要性。《社会福利新论》一书作者,结合多年实务操作、理论探讨和学校教学经验,兼顾全球与在地视野,介绍当前主流与挑战主流的社会福利政策观点,介绍国际与国内社会福利实务,并展望国内外社会福利未来的趋向,是一本最能全面介绍当前国内及国际最新社会福利结构及其动态趋势的一部作品。
作者简介
蔡汉贤
现任 东吴大学社工所教授
学历
国立中兴大学法学士
文化大学法学硕士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结业
瑞士国际劳工研究所结业
美国友联大学名誉哲学博士
经历
文化大学社工系主任
国立中兴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台北市社会局局长
内政部社会司司长
中华社会行政学会理事长
着作
专书四十余种
论文数百篇
李明政
现任
东吴大学社工系教授
实践大学兼任教授
台北市政府原民会委员
行政院原民会性平小组委员
学历 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
经历
基隆市家庭扶助中心社工员
台北市社会局平价住宅社工员
东吴大学社工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玄奘大学社福系客座教授兼系主任
着作 《文化福利权》 台北,2003,松慧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社会福利概说
1.1 现代社会福利的概念
1.2 公民社会理念的兴起
1.3 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及其问题
1.4 福利国家的形成与变迁
1.5 二十一世纪探讨社会福利学的意义
第二章 基本的社会福利理论观点
2.1 福利国家形成的理论
2.2 福利国家危机的争议
2.3 福利多元主义与第三条路
2.4 性别平等社会福利论述
2.5 多元文化社会福利论述
2.6 社会福利的分配与再分配正义
第二篇 社会福利体制
第一章 社会福利政策
1.1 缘起
1.2 影响社会福利政策的国际因素
1.3 影响社会福利政策发展的宗教因素
1.4 影响社会福利政策发展的政党因素
1.5 影响社会福利政策发展的学理因素
1.6 我国的社会福利政策
1.7 社会福利政策的伦理
第二章 社会福利立法
2.1 缘起
2.2 法治的真谛与重要
2.3 社会福利立法的国际趋势
2.4 我国社会福利立法的情况
2.5 我国社会福利立法的检讨与建议
第三章 社会福利行政机关
3.1 缘起
3.2 社会福利行政的理念:民众福祉为先
3.3 社会福利行政体系的国际趋向
3.4 我国社会福利行政体系的争议
3.5 我国社会福利行政体系的检讨与建议
第三篇 所得安全保障体系
第一章 社会保险制度
1.1 缘起
1.2 社会保险的国际趋势
1.3 我国社会保险的状况
1.4 我国主要的保险制度
1.5 国民年金保险
1.6 我国社会保险的检讨与建议
第二章 社会津贴制度
2.1 缘起
2.2 社会津贴的国际趋势
2.3 我国社会津贴的实施状况
2.4 我国社会津贴的检讨与建议
第三章 社会救助制度
3.1 缘起
3.2 社会救助的国际趋势
3.3 我国社会救助的实施状况
3.4 我国社会救助的检讨与建议
第四篇 社会福利服务
第一章 儿童及少年福利服务
1.1 缘起
1.2 儿童及少年福利服务的国际趋势
1.3 我国儿童及少年福利服务的实施状况
1.4 我国儿童及少年福利服务的检讨与建议
第二章 老人福利服务
2.1 缘起
2.2 老人福利服务的国际趋势
2.3 我国老人福利服务的实施状况
2.4 我国老人福利服务的检讨与建议
第三章 身心障碍者福利服务
3.1 缘起
3.2 身心障碍者福利服务的国际趋势
3.3 我国身心障碍者福利服务的实施状况
3.4 我国身心障碍者福利服务的检讨与建议
第四章 妇女福利服务
4.1 缘起
4.2 妇女福利服务的国际趋势
4.3 我国妇女福利服务的实施状况
4.4 我国妇女福利服务的检讨与建议
第五章 失业者、荣民、非本国配偶等弱势福利服务
5.1 缘起
5.2 失业者、荣民、非本国配偶等弱势福利服务的国际趋势
5.3 我国失业者、荣民、非本国配偶等弱势福利服务的实施状况
5.4 我国失业者、荣民、非本国配偶等弱势福利服务的检讨与建议
第五篇 社会福利的新焦点
第一章 性别关注的社会福利
1.1 基本背景
1.2 两性平权的社会福利议题:台湾的经验
1.3 同志认同的社会福利议题:台湾的经验
1.4 性别影响评估的制度化
第二章 族群关注的社会福利
2.1 基本背景
2.2 族群关系:台湾光复以来的原汉关系
2.3 当前我国原住民族社会福利实施概况
2.4 考量族群差异的社会福利政策之观点:赞同与反对
2.5 台湾原住民族社会福利的展望
第三章 全球化冲击与社会福利的未来
3.1 全球化的冲击
3.2 福利国家的调适
3.3 社会福利的未来
附录一: 我国主要的社会福利政策(纲领)
附录二: 我国社会福利立法沿革一览表
附录三: 我国原住民族社会福利相关立法
附录四: 非本国配偶社会福利服务一览表
拿到《社会福利新论 第三版增修 2011 年》这本书,我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去翻阅。虽然之前对社会福利有一些零散的了解,但总觉得不够系统。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对于社会福利的起源和演变的历史梳理,这帮助我理解了社会福利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与社会发展、经济变革以及政治思想的演进息息相关。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福利政策的解读,也让我看到了社会在不断解决自身问题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和尝试。而且,作者在分析这些历史进程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这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启发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社会福利,不能仅仅停留在当下的政策条文,更要理解其深厚的历史根基和演变轨迹。它像是一部社会福利的“编年史”,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这个领域,也更加体会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最想看的就是它对于“新论”的解读,以及2011年这个时间点上,社会福利领域有哪些新的发展和挑战。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作者在书中对一些新的社会风险,比如老龄化、人口结构变迁、全球化带来的不确定性等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探讨了社会福利如何应对这些新挑战。我也很喜欢作者对于社会福利的“再分配”功能的强调,以及如何通过社会福利来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公平。书中对一些新兴的福利议题,例如环境正义、数字鸿沟等,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社会福利的不断拓展的可能性。而且,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具体的案例来佐证其观点。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现实指导意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社会福利并非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适应时代变迁的动态领域,它需要我们持续的关注和思考,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算不上厚重,但内容却异常扎实。我个人尤其关注社会福利的实践层面,这本书恰好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洞见。作者在探讨理论的同时,并没有忽略福利服务的具体运作和面临的挑战。比如,关于服务提供的主体多元化,从政府到非营利组织,再到市场力量的介入,以及这些不同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书中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我还注意到,作者对社会福利的创新和改革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包括一些新的服务模式和管理理念的介绍。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社会福利知识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书中对福利服务的评估和监测方法也有所提及,这有助于我们了解政策的有效性和效率。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实用性非常强,它不仅为我提供了理论框架,更给我带来了许多可操作的思路和方法。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社会福利项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有信心去应对工作中的难题。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之前对社会福利的理解一直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概念上,感觉像是在黑暗中摸索。直到我翻开《社会福利新论 第三版增修 2011 年》,瞬间感觉豁然开朗。作者的论述逻辑清晰,从最基础的社会福利理论出发,层层递进,将各种复杂的概念一一剖析。特别是关于福利模式的比较分析,让我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理解了它们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书中对一些前沿理论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比如关于福利多元化和市场化等话题,都引发了我深入的思考。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头脑的风暴,很多以往模糊不清的知识点都被点亮了。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接地气,虽然涉及的是学术理论,但作者却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释,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也能掌握其中的精髓。这对于我这样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实在是太友好了。这本书真的让我对社会福利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我后续更深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打鼓的。毕竟“新论”这个词就意味着可能会有些挑战性,加上是“第三版增修”,感觉内容肯定不少。但当我开始阅读后,发现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作者在梳理和更新现有理论的同时,也加入了许多新的视角和研究成果,尤其是在2011年这个时间节点,对当时社会福利领域的新发展进行了及时的反映。书中关于社会公正、权利保障以及公民参与等议题的讨论,都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不同福利政策时,那种审慎的态度和批判性思维,既不盲目推崇西方模式,也不完全否定,而是强调在具体情境下进行评估和选择。书中引用的案例和数据也都非常翔实,增加了论述的说服力。这本书不仅是理论的梳理,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它促使我去思考社会福利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如何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和可持续的社会。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关于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深刻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