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前行政院921重建会执行长与前教育部长黄荣村亲身参与及督导921重建610天的回顾与反思。921的集体记忆包含了作者与灾区朋友的共同经历,在921十周年的今日出版,盼能提出一些「震」出来的经验与教训,让民众了解地震发生时的应变措施、灾后重建的工作及如何预防灾变。
黑格尔(Georg W. F. Hegel)曾说过:「经验与历史教导我们:人们与政府从来不曾从历史学到任何东西,或在历史所演绎出来的原则上做出行动。」当921逐渐变成过往历史的一部分时,这句话可能就像「黑格尔魔咒」一般,在考验着台湾社会。长期而言我们必须好好记住这句话的毁灭性威力。短期而言,还是有很多警讯可以提醒大家,不要忘了这件事情以及从921所学到的经验,来继续鞭策台湾社会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作者简介
黄荣村
1947年出生于台湾彰化,1965年曾就读于台大历史系,后转往台大心理系修读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主攻认知心理学与人类知觉。1977年开始于台大心理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与系所主任,共二十余年,期间曾赴美国哈佛大学、Carnegie-Mellon大学、与UCLA担任访问学者与客座教授,另并出任澄社社长与台湾心理学会理事长。后期出任政府职务,包括国科会人文与社会科学处处长、行政院政务委员、行政院921震灾灾后重建推动委员会执行长、教育部长等职,合计七年。现任中国医药大学校长与通识教育学会理事长等职,目前研究主题为「人类视觉表现以及人类的理性与情绪运作机制」。
相关着作:
《当黄昏缓缓落下》(2005),印刻
《在枪声中且歌且走---教育的格局与远见》(2005),天下文化
这本《台湾921大地震的集体记忆 (921十周年纪念)》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力量感,深邃的蓝色背景下,隐约可见崩塌的山体和错位的道路,仿佛能将人瞬间拉回那个令人心痛的时刻。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它,不是为了重温灾难本身,而是想通过文字和影像,去理解那场地震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深刻印记,以及人们如何共同走过那段艰难岁月,并最终将伤痛转化为前进的力量。我一直对历史事件的“集体记忆”这个概念很感兴趣,它不仅仅是事件本身被记录下来,更是群体对事件的情感、理解和意义的共建过程。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主题,让我对它能够呈现出多层次的社会反应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看到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层的人们,是如何看待和记住921大地震的,他们的叙述是否会因为各自的经历而产生差异,但又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一种共识。我尤其好奇,在十周年这样一个特殊的节点,作者是如何引导读者去回顾和反思的,这是否会比单纯的事件记录更有深度和感染力?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窥探台湾社会韧性与情感力量的绝佳窗口,我期待着它带给我的震撼和启发。
评分刚拿到《台湾921大地震的集体记忆 (921十周年纪念)》这本书,就被它压抑却又不失希望的封面设计所吸引。画面中,破碎的建筑轮廓在暗色调中若隐若现,却又透出一丝微光,仿佛预示着在废墟之上,生命的力量依旧在涌动。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民族或一个社群,需要深入了解他们共同经历过的创伤,以及他们如何疗愈和重建。921大地震无疑是台湾近代史上的一道深刻伤痕,而这本书选择在十周年之际出版,足见其纪念意义的非凡。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和呈现“集体记忆”这一抽象概念的。是通过幸存者的口述历史?是社会各界的评论分析?还是对媒体报道、文学艺术作品的回顾与解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多元的视角,展现这场灾难在不同个体心中留下的烙印,以及这些个体记忆如何汇聚成一种集体的情感和共识。我希望作者能够挖掘出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人性中最柔软也最坚韧的一面,同时也反思社会在灾难面前的应对机制和反思。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场灾难的记录,更是一份关于生命、关于情感、关于共同体精神的珍贵文献。
评分初见《台湾921大地震的集体记忆 (921十周年纪念)》这书名,一股肃穆与深沉之感便扑面而来。921大地震,那无疑是许多台湾人心头难以抹去的伤痛,而十周年,更是一个回望、反思与纪念的特殊节点。我一直对“集体记忆”这个概念充满好奇,它不像个人记忆那样直观,却又真实地影响着一个社群的共同情感和价值取向。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个契机,让我有机会透过文字,去触碰那份属于台湾的集体记忆。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集体记忆”具体化、可视化的?是通过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还是通过宏观的分析框架?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些受难者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悲伤、恐惧,更重要的是,看到他们在灾难中的坚韧与互助。我也希望从中能读到社会各界是如何共同面对和处理这场危机,以及这段经历如何改变了台湾社会的面貌。这本书,对我而言,不单单是一次对历史事件的重温,更是一次关于生命、关于疗愈、关于一个社会如何重塑自我的深刻探寻。
评分《台湾921大地震的集体记忆 (921十周年纪念)》这本书的 title 让我立刻联想到那年夏天,虽然我身处异地,但新闻画面中传递出的惊恐和悲痛,至今仍让我心有余悸。这本书恰逢十周年,我想它不仅仅是对一场灾难的回顾,更是对时间沉淀后,人们如何处理这段记忆,以及这段记忆如何塑造了当下的集体意识的探讨。我一直觉得,记忆并非是静止的,它会随着时间和个体、集体的经历而不断被重新解读和塑造。这本书的“集体记忆”这个角度,非常吸引我。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去定义和界定这种“集体记忆”的?是通过社会学、心理学的分析,还是通过历史学的方法?它是否会包含那些被提及和被遗忘的,被放大和被淡化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的观察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一个社会是如何在共同的创伤中,形成一种新的认同和前进的方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超越事件本身,引发我对于历史、对于人性、对于社会韧性的深刻思考。
评分《台湾921大地震的集体记忆 (921十周年纪念)》这个书名,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度,仿佛能让翻阅者瞬间感受到那份时代的重量。921大地震,是台湾社会发展历程中一道难以磨灭的伤痕,而这本书在十周年之际,将焦点聚集在“集体记忆”上,无疑提供了一个更具深度和人文关怀的切入点。我一直对历史事件如何在不同世代的人群中被解读和传承感到好奇,特别是像921这样具有强烈冲击力的事件。这本书是否会呈现出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们,对于这场地震的记忆差异?他们是否会因为时间流逝而对事件的认知有所改变?又或者,在某些核心的情感和价值观上,这种集体记忆又会保持一种什么样的稳定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细腻的观察,挖掘出那些可能被忽略的细节,展现出集体记忆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它不仅仅是对一场灾难的记录,更像是对一个社会集体情感、集体创伤以及集体疗愈过程的深刻剖析,我相信它会带来许多令人动容和深思的洞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