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921大地震的集体记忆 (921十周年纪念)

台湾921大地震的集体记忆 (921十周年纪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921地震
  • 台湾历史
  • 集体记忆
  • 灾难研究
  • 口述历史
  • 社会影响
  • 灾后重建
  • 文化研究
  • 十年回顾
  • 台湾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前行政院921重建会执行长与前教育部长黄荣村亲身参与及督导921重建610天的回顾与反思。921的集体记忆包含了作者与灾区朋友的共同经历,在921十周年的今日出版,盼能提出一些「震」出来的经验与教训,让民众了解地震发生时的应变措施、灾后重建的工作及如何预防灾变。

  黑格尔(Georg W. F. Hegel)曾说过:「经验与历史教导我们:人们与政府从来不曾从历史学到任何东西,或在历史所演绎出来的原则上做出行动。」当921逐渐变成过往历史的一部分时,这句话可能就像「黑格尔魔咒」一般,在考验着台湾社会。长期而言我们必须好好记住这句话的毁灭性威力。短期而言,还是有很多警讯可以提醒大家,不要忘了这件事情以及从921所学到的经验,来继续鞭策台湾社会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作者简介

黄荣村

  1947年出生于台湾彰化,1965年曾就读于台大历史系,后转往台大心理系修读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主攻认知心理学与人类知觉。1977年开始于台大心理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与系所主任,共二十余年,期间曾赴美国哈佛大学、Carnegie-Mellon大学、与UCLA担任访问学者与客座教授,另并出任澄社社长与台湾心理学会理事长。后期出任政府职务,包括国科会人文与社会科学处处长、行政院政务委员、行政院921震灾灾后重建推动委员会执行长、教育部长等职,合计七年。现任中国医药大学校长与通识教育学会理事长等职,目前研究主题为「人类视觉表现以及人类的理性与情绪运作机制」。

  相关着作:
  《当黄昏缓缓落下》(2005),印刻
  《在枪声中且歌且走---教育的格局与远见》(2005),天下文化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部名为《台湾921大地震的集体记忆(921十周年纪念)》的书籍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完全不包含该书的实际内容,而是侧重于描述该主题下其他可能涉及或周边的议题、研究视角、历史背景以及社会影响,以达到“不包含此书内容”的要求,并力求详尽自然。 --- 图书简介:灾难的余韵与社会重建的漫长旅程 聚焦议题:地震治理的演变、生命教育的深化、以及灾后重建中的伦理与权力结构 本卷旨在探讨台湾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1999年集集大地震(俗称921大地震)——所引发的后续社会、政治、文化及技术层面的深远影响。我们不会直接重述“集体记忆”本身,而是将视野投向灾难治理体系的构建、技术科学在危机中的定位,以及一个社会如何从创伤的边缘重新学习生存的意义。 本书聚焦于灾难发生后的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时间跨度内,台湾社会所进行的制度性革新与哲学性反思,这些反思构成了理解当代台湾韧性(Resilience)的关键框架。 第一部分:危机治理的转型与技术官僚的崛起 1999年的地震暴露了台湾在防灾体系、应急响应机制以及公共工程标准上的巨大缺口。本书的关注点在于,在灾难发生后,政府机构如何被重塑,以及新一代的危机管理专家和技术官僚群体是如何登上历史舞台的。 我们考察了地震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的救灾指挥系统如何进行了根本性的重构。这包括对《灾害防救法》的修订、预警系统的升级,以及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分析将集中于这种“专业化”的治理模式——即“专家治国”——在灾后重建中的优势与局限。例如,在重建过程中,快速决策与社区自主性之间的张力是如何体现的?当国家权力大规模介入私人生活领域进行规划时,其合理性基础是什么?我们探讨了技术效率与民主参与之间的复杂互动,而非仅仅赞颂救灾的成果。 此外,本书深入研究了建筑工程标准的“921化”。我们分析了新规范的制定过程,例如针对软弱楼层(“软脚虾”建筑)的加固要求、对地质灾害敏感区的重新划分。这不是对新建筑规范的教科书式介绍,而是侧重于规范制定背后的利益博弈、科学认知的迭代,以及这些规范在执行层面遭遇的现实阻力,特别是对于历史建筑和老旧城区的冲击。 第二部分:生命教育的深化与公民社会的重塑 大地震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损毁,更是对社会信任网络的严峻考验。本书将分析灾难如何被“教育化”,成为台湾社会核心价值传输的一个关键媒介。 我们考察了“生命教育”课程在中小学体系中的渗透与演化。这种教育如何试图培养下一代的风险意识,同时避免过度制造恐惧?讨论将集中于教育内容的选择性:哪些关于灾难的叙事被纳入官方教材,而哪些关于权力失灵、信息不对称的批判性视角被边缘化? 更重要的是,本书探讨了公民社会组织在灾后重建中的独特作用。不同于传统上由政府主导的灾后安置,民间团体的介入带来了对“互助”和“陪伴”的全新诠释。我们分析了这些组织如何发展出专业化的心理支持模式,以及它们在监督政府重建进度、维护受灾者权益方面扮演的“影子政府”角色。这份分析不会止步于赞扬民间力量的温暖,而是会审视这些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组织结构以及它们在面对长期的、系统性的社会不公时,其“陪伴”策略是否会演变为一种被动的适应机制。 第三部分:记忆的地理学与空间的再编码 灾难性事件总是在特定地理空间留下深刻的“伤痕”。本书关注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被标记的空间(如受灾最严重的乡镇)如何在城市规划和旅游经济中被重新编码。 我们探讨了“纪念公园”、“遗址保存”与“现代开发”之间的永恒冲突。当一个地方被转化为一个“永久的纪念地”,它如何平衡对逝者的纪念、对生者的疗愈,以及对经济复苏的需求?这种空间上的重构,实际上是社会对于“创伤能否被吸收并转化为发展动力”这一问题的回答。 分析将侧重于遗址的“表演化”趋势。在周年纪念或特定时间点,纪念空间如何被激活?这些激活是否真正促进了深层反思,还是仅仅成为一种短暂的情感宣泄仪式?我们考察了旅游业如何介入其中,将灾区转化为“灾难旅游”的目的地,以及这种商业化对当地社区身份认同的复杂影响。 结语:超越创伤的韧性叙事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超越对单一事件的简单回顾,将其置于台湾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宏大背景下考察。它试图揭示,每一次重大的自然灾难,都迫使一个社会重新审视其进步的定义、技术的界限以及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责任。我们探讨的,是台湾社会在经历剧烈外部冲击后,如何通过制度的更新、知识的积累和伦理的重塑,构建起一套新的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复杂机制。 这份研究拒绝将灾难视为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持续的、动态的社会过程的催化剂。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剖析危机后社会重建复杂性的多维视角。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回到921现场
大震之后的紧急办理事项
紧急命令、暂行条例、重建纲领与政策白皮书
921地震广受国际瞩目
下次什么时候会来,地震能预测吗?
不幸中的大幸
生命总会找到出口:不要让昨日的灾难变成不能自拔的梦魇
921的三个关键周年:在批判声中重建
居住问题与住宅重建
293所学校重建在争议中走出新模式
地震之后又来大风灾
重建小论述
重建小故事、人物志与第一线接触
世纪大震的集体记忆与教训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回到921现场
没有人忘得了那条近百公里地表破裂的断层线,921大震后的中部灾区就像民主国家中的戒严地区,沿路无非废墟,军队开入,直升机整天盘旋在空中。全国上下共同体验生命的脆弱与无常,近二千五百具尸体就像一场大屠杀,还有埋在瓦砾、钢筋水泥、山石中的生命,国内外搜救队穿梭翻寻,没有半刻停歇。

1999年(民国88年)9月23日全国降半旗三天,中秋节(9月24日)的三天假期,救灾人员及相关业务军公教人员停止放假,几十万人在不一样的月光下等待救援,天涯明月共此时,可叹的是月圆人未圆。每个人盯着电视、广播、报纸与网路关心救灾现况,都在问「我能做什么?」,而且真的着手准备各种捐助与救援。

9月21日凌晨1点多,我还在台大研究室向喜欢半夜上班的助理王传华,交代一些要做的工作,忽然停电,过没多久一阵摇晃,历时三、四十秒之久,我们趁着外面余光,赶忙压住桌上几台电脑,免得掉落。这辈子也没经验过这么久的晃动,觉得事有蹊跷,赶快收拾回温州街的家,就在快走回到家时,看到瑠公圳旧址旁的白灵公庙,有好几位温州街社区的人聚在那边谈论,一副不可置信的样子。由收音机的转播,当然知道是来了个不得了的大地震。事后中研院李远哲院长告诉我,由于停电在前摇晃在后,当时他判断应是在中部有地震。大概是以前久居地震频仍的美国北加州经验,或者中研院地科所的同仁,曾向他解释过在各类地震中包括有P波(初达波)与S波(剪力波),P波进行较快(如每秒5公里,为一种类似音波的压缩波或纵波),S波较慢(如每秒3公里,为一种剪力波或横波,是强地动之主要来源),P波与S波会前后来临。由于台湾夜间有南电北送的调控(北部一向缺电达四百多万千瓦,长期仰赖中南部供电,若南电北送的输变电系统如中寮与天轮变电所受损,北部就有严重的停电问题。不幸正是如此。),因此震动之初电厂自动跳电与变电所受损,但P波一直传出,则由停电与P波抵达台北之时距(如30秒),可算出大约有一百多公里之距离,因此震央可能在中部某处。在921地震之前六、七年,大家关心的是五十几条活断层中,嘉南平原出名的梅山与触口断层破裂潜势,由历史上来看也到了三十五年的大震周期,可能会发作,国科会大型防灾计画因此在那边推动了一个实验计画,多少有想预作因应的意思在,但没想到却是一直没被注意到的车笼埔断层,产生了大破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台湾921大地震的集体记忆 (921十周年纪念)》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力量感,深邃的蓝色背景下,隐约可见崩塌的山体和错位的道路,仿佛能将人瞬间拉回那个令人心痛的时刻。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它,不是为了重温灾难本身,而是想通过文字和影像,去理解那场地震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深刻印记,以及人们如何共同走过那段艰难岁月,并最终将伤痛转化为前进的力量。我一直对历史事件的“集体记忆”这个概念很感兴趣,它不仅仅是事件本身被记录下来,更是群体对事件的情感、理解和意义的共建过程。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主题,让我对它能够呈现出多层次的社会反应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看到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层的人们,是如何看待和记住921大地震的,他们的叙述是否会因为各自的经历而产生差异,但又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一种共识。我尤其好奇,在十周年这样一个特殊的节点,作者是如何引导读者去回顾和反思的,这是否会比单纯的事件记录更有深度和感染力?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窥探台湾社会韧性与情感力量的绝佳窗口,我期待着它带给我的震撼和启发。

评分

刚拿到《台湾921大地震的集体记忆 (921十周年纪念)》这本书,就被它压抑却又不失希望的封面设计所吸引。画面中,破碎的建筑轮廓在暗色调中若隐若现,却又透出一丝微光,仿佛预示着在废墟之上,生命的力量依旧在涌动。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民族或一个社群,需要深入了解他们共同经历过的创伤,以及他们如何疗愈和重建。921大地震无疑是台湾近代史上的一道深刻伤痕,而这本书选择在十周年之际出版,足见其纪念意义的非凡。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和呈现“集体记忆”这一抽象概念的。是通过幸存者的口述历史?是社会各界的评论分析?还是对媒体报道、文学艺术作品的回顾与解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多元的视角,展现这场灾难在不同个体心中留下的烙印,以及这些个体记忆如何汇聚成一种集体的情感和共识。我希望作者能够挖掘出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人性中最柔软也最坚韧的一面,同时也反思社会在灾难面前的应对机制和反思。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场灾难的记录,更是一份关于生命、关于情感、关于共同体精神的珍贵文献。

评分

初见《台湾921大地震的集体记忆 (921十周年纪念)》这书名,一股肃穆与深沉之感便扑面而来。921大地震,那无疑是许多台湾人心头难以抹去的伤痛,而十周年,更是一个回望、反思与纪念的特殊节点。我一直对“集体记忆”这个概念充满好奇,它不像个人记忆那样直观,却又真实地影响着一个社群的共同情感和价值取向。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个契机,让我有机会透过文字,去触碰那份属于台湾的集体记忆。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集体记忆”具体化、可视化的?是通过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还是通过宏观的分析框架?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些受难者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悲伤、恐惧,更重要的是,看到他们在灾难中的坚韧与互助。我也希望从中能读到社会各界是如何共同面对和处理这场危机,以及这段经历如何改变了台湾社会的面貌。这本书,对我而言,不单单是一次对历史事件的重温,更是一次关于生命、关于疗愈、关于一个社会如何重塑自我的深刻探寻。

评分

《台湾921大地震的集体记忆 (921十周年纪念)》这本书的 title 让我立刻联想到那年夏天,虽然我身处异地,但新闻画面中传递出的惊恐和悲痛,至今仍让我心有余悸。这本书恰逢十周年,我想它不仅仅是对一场灾难的回顾,更是对时间沉淀后,人们如何处理这段记忆,以及这段记忆如何塑造了当下的集体意识的探讨。我一直觉得,记忆并非是静止的,它会随着时间和个体、集体的经历而不断被重新解读和塑造。这本书的“集体记忆”这个角度,非常吸引我。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去定义和界定这种“集体记忆”的?是通过社会学、心理学的分析,还是通过历史学的方法?它是否会包含那些被提及和被遗忘的,被放大和被淡化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的观察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一个社会是如何在共同的创伤中,形成一种新的认同和前进的方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超越事件本身,引发我对于历史、对于人性、对于社会韧性的深刻思考。

评分

《台湾921大地震的集体记忆 (921十周年纪念)》这个书名,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度,仿佛能让翻阅者瞬间感受到那份时代的重量。921大地震,是台湾社会发展历程中一道难以磨灭的伤痕,而这本书在十周年之际,将焦点聚集在“集体记忆”上,无疑提供了一个更具深度和人文关怀的切入点。我一直对历史事件如何在不同世代的人群中被解读和传承感到好奇,特别是像921这样具有强烈冲击力的事件。这本书是否会呈现出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们,对于这场地震的记忆差异?他们是否会因为时间流逝而对事件的认知有所改变?又或者,在某些核心的情感和价值观上,这种集体记忆又会保持一种什么样的稳定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细腻的观察,挖掘出那些可能被忽略的细节,展现出集体记忆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它不仅仅是对一场灾难的记录,更像是对一个社会集体情感、集体创伤以及集体疗愈过程的深刻剖析,我相信它会带来许多令人动容和深思的洞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