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台湾大学自建校以来,培育出无数的优秀人才,踏出校门后成为各 行各业的菁英表率、社会的领袖人物,我们的校友承先启后,扮演促进国家社会不断前进的推手。民国九十八年适逢台湾大学纪念创校八十週年,台大出版中心特别 在「台大人丛书」中,规划了「社会领袖系列」,邀请在经理人、创业家与公益家,三个重要领域拥有卓越成就的校友接受专访,完成了《运筹维幄-台大经理 人》、《挑战创新-台大创业家》、《胸怀社会─台大公益家》三本专书,期待透过这些校友的精彩生涯故事,一方面激厉后学、一方面也为学校建立起珍贵的校友 发展档案库,纪录台大教育对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影响。
本书《胸怀社会-台大公益家》专访了六位在各领域运用所学与经验,在发展事业长才的过程中,仍不忘感恩回馈,以己之所长造福大众,他们分别是尤美女、 李家同、张杏如、许文政、陈长文、简静惠(依姓氏笔划排序)。
六位杰出校友各有所学专长,在专业发展上表现卓越,并积极结合己身学识经验,从妇女权益、幼儿教育、弱势扶助、文化生活、医疗服务等不同面向为人群谋福利: 尤美女律师长期投入妇女运动,排除艰难为台湾妇女制定许多法律保障妇女人权,成为国内第一个带领妇女团体修改法律、制定法律的女权律师,身兼妇女新知基金 会董事、行政院妇女权益促进委员会委员、国际职业妇女协会副理事长、国际妇女法学会理事;清华大学荣誉教授李家同,曾在美国卫生总署、美国海军研究所担任 研究员,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积极展开对台湾资讯教育及整体社会的关怀,关注贫穷问题与弱势团体;信谊基金会执行长张杏如,在基金会下以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角色成立「信谊学前教育研究发展中心」,除开国内儿童学前教育之先驱,更在此支持体系下,推广幼儿早期阅读和台湾图画书的出版;罗许基金会董事长许 文政,怀抱「亲吾亲以及人之亲」行医的博爱精神理念,创办现今的罗东博爱医院,并成立罗许基金会,以义诊或实际金钱补助服务偏远地区与弱势族群,并跨足政 治以期站在更高的位置造福人群;公益律师陈长文,是国内着名的国际法专家,除了法律教育与律师工作,更长年投入公益活动,担任红十字会志工迄今二十年,积极从事人道服务、国际援助工作;洪建全文教基金会董事长简静惠,一生以公益为事业,推广阅读与文化不遗余力,创办多项讲座并写作书籍,以期与共多人分享 历史、人文,相信社会人与人间因此良性的循环。
真诚、有理想、乐在分享、追求公平、关怀生命、勇于接受挑战,是我们在这六位校友身上看到 的共同点。本书从校友回顾台大的求学生活开始,逐步深入挖掘他们的生涯发展历程,包括他们投入公益的源起,记忆深刻的人生转折与抉择,以及如何在个别领域 从所学出发,关怀更广大的社会利益,从中发掘大学教育的养成所造成的影响,还有一份身为台大校友特有的使命感与感恩回馈的胸怀,他们也在最后提出自己对年 轻后辈的建议,以及对母校台大的期望。
《胸怀社会-台大公益家》揭开了六位杰出校友的椰林往事,让我们看见在不同时空下,台大人如何求学 精进、拟定方向、建立专业、思考人生。这是一本值得台大师生阅读的学习励志书,也是启发所有人从对自身肯定、感恩开始,培养回馈关怀心的人生典范。他们的 生涯故事见证了台湾大学的教育成就,以及台大人在发展个人事业长才的同时,念兹在兹对普罗大众的关怀,对增进社会各层面福祉的不遗余力。
推荐序
执法仗义为女性发声──尤美女律师
贫童与弱势者的守护天使
──清华大学荣誉教授李家同
襟抱天下,温柔中见坚毅
──信谊基金会执行长张杏如
从在地出发的公益家
──罗许基金会董事长许文政
追求正义真理的铁汉法律人
──公益律师陈长文
艺文人生,事业即志业
──洪建全文教基金会董事长简静惠
我必须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公益”这个概念。以往,我总觉得公益是少数人的专利,是那些拥有大量资源的人才能做的事情。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许多看似微小的善举,如何汇聚成巨大的力量,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比如,书中提到了一位年轻的教师,他利用业余时间,在偏远山区支教,并组织孩子们参加各种线上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他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却改变了无数孩子的未来。书中的叙事风格非常接地气,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了力量。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悲情,而是用冷静客观的笔触,记录下这些人物的付出与收获。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细节的描绘,那些生活中的点滴,那些微小的互动,都充满了人性的温暖。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孩子们的欢笑声,感受到那些受助者感激的泪水。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公益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成为公益的一部分。
评分我得承认,一开始我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翻开这本书,但很快就被它所吸引。它描绘的群体,是那些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选择站出来,用自己的方式去弥合裂痕、温暖人心的“先行者”。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一位环保倡导者的故事。她并非专业的科学家,也不是政治家,但她却以极大的热情和毅力,在自己的社区推动垃圾分类和回收,并组织志愿者清理河道。她所做的,都是一些看似普通、甚至有些琐碎的工作,但正是这些日复一日的行动,逐渐改变了周围人的观念,并带来了实际的环境改善。书中对她如何克服家人的不理解、同事的嘲笑,以及各种实际操作上的困难,都有详细的描述。这种真实感,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励志读物,更是一份关于社会进步的记录。它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读起来引人入胜,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切。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幅长卷,徐徐展开,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他们所付出的努力。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传递的“持续性”的力量。书中有很多案例,讲述了人物们如何坚持不懈地为一个社会议题而努力,即使面对挫折,也不会轻易放弃。其中,我被一位长期关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工作者深深打动。她不仅在机构内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还积极推动学校和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努力打破社会对心理疾病的污名化。她的工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年累累的积累和沟通。书中详尽地描述了她如何与不同部门协调,如何与家长沟通,如何设计更有效的干预方案。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让我觉得非常震撼。书中的文字有一种沉静的力量,它不像那些煽情的故事那样容易让人一时激动,却能在读者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我感觉这本书教会了我,真正的改变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它让我明白,公益不是一时兴起的冲动,而是一种长期的承诺和不懈的追求。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成功地捕捉到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依然坚持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的个体精神。书中描绘的人物,并非遥不可及的圣人,而是有着真实情感、经历过困惑与挣扎的普通人。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一位企业家如何从最初的商业追求,逐渐转向对环境保护的执着投入的篇章。他并非一夜之间顿悟,而是在一次次的企业发展中,亲眼目睹了环境的恶化,才开始反思,并在商业模式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种循序渐进的转变,比那些突然出现的“英雄”形象更具说服力,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书中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通过细腻的叙事,展现了他们如何将社会责任内化于心,并将其转化为切实的行动。他们面对的困难,比如资金的压力、观念的阻力、甚至是亲友的不理解,都被真实地呈现出来,这使得他们的努力显得尤为可贵。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也受到了鼓舞,开始思考自己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这本书就像一盏灯,照亮了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闪耀的公益之光。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韧性”的力量。它展现了那些在社会问题面前,不屈不挠、不断探索解决之道的人物群像。我特别被书中一位致力于帮助失业青年的企业家所吸引。他并非简单地提供经济援助,而是深入了解他们的困境,设计职业培训计划,并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找到人生方向。书中详细描述了他如何倾听年轻人的心声,如何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帮扶方案,以及如何克服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障碍。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关怀,以及对个体尊严的尊重,让我深受感动。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温和,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力量。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空洞的口号,而是用朴实真诚的文字,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也照出了人性的光辉。它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真正的公益,是建立在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之上,并需要以持久的行动去实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