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纪录2007年,中原大学师生前往非洲马拉威协助当地爱滋诊所建立电子病历的过程,8位师生与当地医疗人员、爱滋病患者、当地人互动的故事,娓娓道来,这是叙述爱与责任的故事,让读者了解时下青年如何透过跨国的志工服务得到全新的视野与体会。
本书主要分成四大单元,依照马拉威志工团的筹画、推演、实现过程分为「第一单元:意外的旅程」、「第二单元:艳阳下,我们敲打着键盘」、「第三单元:马拉威初体验」、「第四单元:曲终人不散」,主要介绍2007年中原大学资管系前往非洲马拉威进行电子病例系统架构与教学的过程,透过过程的林林总总,要导引出几个重点,一是志工服务的正确概念与实现,二是对于不同文化的尊重与理解。
作者简介
中原大学友.爱.资数位服务团
为了协助推广爱滋病电子病历系统,并教育学生身体力行世界公民的职责,中原大学主任秘书吴肇铭领军,带领资管系与心理系共7位学生,组成「友.爱.资数位服务团」,前往飞往远在一万公里外的非洲邦交国马拉威,进行一系列国际关怀与建置、推广「爱滋病电子病历系统」的任务,充分发挥所学,服务人群。
友=友谊
爱=爱心
资=资讯科技
推荐序
桃园县长朱立伦
分享书中的志工服务体验可以发现许多感动,从邻里协助开始扩大关怀对象,中原大学资管系师生前往非洲马拉威建立爱滋病电子病历,让该国的爱滋病患者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与追踪,这群教师与学生跳脱教室内学习框架,走向国际,发挥爱心无国界的精神,这种勇气与无私无我的表现,值得我们学习与鼓励。
序
文∕Jimmy
2006年5月,我第一次前往非洲………。
为了执行中原大学一项「国际关怀」专案,我踏上了非洲。任务很单纯,心情却很复杂……
经过3次的转机,终于,我进入了非洲,来到了马拉威,一个位在非洲的台湾邦交国(现在不是)。出了机场,搭车前往马拉威北方的一个城镇姆祖祖(Mzuzu)。姆祖祖正是台湾驻马拉威医疗团驻扎的地方,有一群医生放下在台湾的舒适与尊贵,来到这个生活水准与台湾相差奇大的地方,为的是让一群在我们生命中原本不会有交集的「人」,延续他们的生命……
在医疗团的协助下,参观了医疗团为当地所盖的一间中央医院,以及邻近的姆祖祖大学,还有一所由教会协助设置的小学……
这所小学,非常小。只有9间教室,却包括了一年级到八年级(马拉威的学制),因为经费不足,同一年级的学生必须全部挤在同一间教室上课。
每间教室都盖的很小,没有电,採光也不好。因为经费不足,建材是用和了很多水的土砖,如果教室盖太大,土砖会支撑不住,教室会垮;窗户如果作太大,土砖也会支撑不住,教室又会垮下来。
教室里的小朋友在暗暗的教室里上课,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来,有的小朋友用铅笔,有的小朋友用学校募捐来的原子笔,有的小朋友连纸都没有,老师会发一块石板给他,然后要他用另一块石头刻在石板上。虽然很暗,小朋友都很认真,因为老师告诉他们:「教室可以小,但『心』不可以小;学校可以小,但梦想不可以小……」。
这个小学,其实「很大」!!这个小学,可以改变一群小孩的未来,可以改变马拉威的未来……
5月11日,回到台湾了,天气依然炎热,大雨依然狂下。但是,非洲不一样了,不再是个与我无关的地方,也不再只是一个印象中的大动物园……
要如何帮忙这个小学?要如何帮忙这群孩子?要如何帮忙马拉威……?开始在心理酝酿。
我想起一篇喜爱的网路文章。
一天黄昏,在澳洲的海滩,有位老先生拄着拐杖散步,遇到一位小女孩。他看到这位小女孩不断捡起沙滩上的东西往海里扔,不禁好奇地问道:『小妹妹,妳在打水漂吗?』
小女孩说:「不是,我看到沙滩上有好多海星,明天一早太阳出来,它们都会被晒死,我觉得那样太可怜,所以把它们送回海里去。」
这位老人已经看尽人生百态,不禁莞尔。他说:「小妹妹妳别傻了,这条海岸有多长、海星有多少,凭妳一个人,怎么可能救活所有的海星呢?」
小女孩又默默捡起一只海星,丢向海中,然后说:「老公公,我知道我不可能救活所有的海星。但是我知道每当我捡起一只海星,丢进海里的时候,就会有一只海星离开死亡,迎向未来!『牠』的命运,将因我而改变……」
于是,我想要开始捡拾海星,一个个让它返回大海,想一步步改变这个世界,于是我们8人展开了这一次非洲马拉威之行……
我一直在寻找那些能够引发深刻思考,同时又饱含人文关怀的作品,而《那年夏天,我们走出教室-非洲、爱滋、7+1》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的阅读欲望。它所包含的“非洲”和“爱滋”,两个极具现实意义的元素,与“那年夏天,我们走出教室”这种充满青春气息的场景相结合,似乎预示着一场关于成长、责任与跨文化理解的旅程。我设想,这群年轻人,在告别了象牙塔般的教室后,踏上了前往非洲的道路,他们怀揣着怎样的目的?又将遭遇怎样的挑战?特别是“爱滋”这个沉重的话题,在他们年轻的眼中,将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不回避、不煽情的笔触,展现出他们在非洲所见所闻,以及这些经历如何改变了他们的世界观。而“7+1”这个独特的数字组合,更是为故事增添了一层神秘感,它可能代表着一群特殊的个体,也可能象征着一种重要的关系或者转折点。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当纯真与现实碰撞,当个体与群体产生联系时,年轻人是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如何理解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并最终完成一次深刻的自我超越。
评分在翻阅了许多描绘青春成长的小说后,我总觉得市面上缺少一些能够触及更深层社会议题的作品。很多时候,青春的描绘过于 the pristine and innocent,而忽略了少年们在面对复杂现实时的挣扎与成长。《那年夏天,我们走出教室-非洲、爱滋、7+1》这个书名,恰恰点燃了我对这种不同寻常的青春叙事的期待。我设想,那些“走出教室”的少年们,并非仅仅是为了逃避学业的枯燥,而是带着一种探索的勇气,踏上了前往非洲的征程。在那里,他们或许会亲眼目睹贫困、疾病,以及爱滋病带来的无尽痛苦,这无疑会给他们年轻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冲击。我尤其好奇“7+1”这个设定,它是否代表着一群特殊的少年,他们因为某种原因,肩负起了超越年龄的使命?又或者,“7+1”象征着一种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其中有一个人,是所有人精神的寄托,亦或是改变的催化剂?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少年们在异国他乡的迷茫、震撼、以及最终的蜕变。我想看到,他们如何在极端环境下,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学会担当,并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回应世界的苦难。
评分作为一名对社会议题和人文关怀充满关注的读者,我总是被那些敢于触碰敏感话题的作品所吸引。《那年夏天,我们走出教室-非洲、爱滋、7+1》的题目,无疑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它所呈现的“非洲”与“爱滋”,是两个极具重量的词汇,它们组合在一起,预示着一个充满挑战与深度叙事的故事。“那年夏天,我们走出教室”,这句话充满了青春的叛逆与探索精神,仿佛是一群年轻人,在完成学业之外,选择了另一条更具意义的道路。我能想象,他们在非洲的经历,定然充满了震撼与反思。爱滋病,这个话题本身就带着沉重,而当一群年轻人,以他们纯粹而又逐渐成熟的视角去面对这一切时,所产生的化学反应是令人期待的。我尤其好奇“7+1”这个数字的含义,它是否代表着故事中的人物数量,或者是一个隐喻,指向某个核心的冲突或解决方案?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看到的不只是简单的事件描述,而是对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展现,对生命尊严的探讨,以及年轻人如何在理解和面对巨大痛苦时,找到自己的力量和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承载了久远的故事。虽然我还没有翻开它,但光是书名《那年夏天,我们走出教室-非洲、爱滋、7+1》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总觉得,“那年夏天”一定发生了一些特别的事情,而“走出教室”则暗示着一种挣脱束缚、拥抱未知、探索世界的冲动。非洲,这个遥远而充满神秘色彩的大陆,以及“爱滋”,这个沉重却又现实的议题,让我隐隐感受到这本书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和人文关怀。而“7+1”这个数字组合,更是让人遐想联翩,是七个人加上一个关键人物?还是七个事件和一个核心节点?它像一个引人入胜的谜语,让人迫不及待想去解开。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一段充满青春的冲动,一次对遥远土地的凝视,以及对复杂人性与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也许,那年的夏天,不仅仅是离别的季节,更是成长的开始,是理解世界、理解他人、理解自己的起点。我很好奇,那些“走出教室”的孩子们,他们看到了怎样的非洲?又如何面对爱滋所带来的挑战?他们的“7+1”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跨越文化、直面社会痛点的作品情有独钟。《那年夏天,我们走出教室-非洲、爱滋、7+1》这个书名,如同一个信号弹,瞬间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标题,更像是一张地图,指向了非洲这片广袤而充满故事的大地,也点明了“爱滋”这个沉重却又无法回避的现实。我脑海中浮现出几个年轻的身影,他们在那年的夏天,告别了熟悉的教室,踏上了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旅程。他们或许是被某种使命感驱使,或许是带着一份纯粹的好奇,但无论如何,当他们真正置身于非洲的土地,面对那些因为爱滋病而饱受煎熬的人们时,他们的世界观必然会受到颠覆性的冲击。我尤其对“7+1”这个数字感到好奇,这究竟是七个年轻人和一个引导者?还是七个关键的事件,串联起一个深刻的道理?我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关于勇气、同情、以及跨越隔阂的动人故事。我想知道,当这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时,他们会如何理解爱滋病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的病痛,更是社会、家庭、以及人性的复杂困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