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督导,已经成为决定社会工作员工作满意度以及案主服务品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督导作为社会工作过程中间接但极其重要的因素,尚未能如同社会工作研究或社会工作行政等实务那般受到注意。《社会工作督导:脉络与概念》是第一本提供读者有关督导的理论、研究与实务等基本知识的书,能满足社会工作督导者、第一线实务工作者、学生,以及教育者的需求。
《社会工作督导:脉络与概念》是一本非常适用于硕士课程中社会工作督导教学的教科书,因为它包含广泛的历史发展的文献回顾、理论与模式,以及督导主题的实证研究论文。同样重要的是,这本书是根据督导的实务经验所写成,能提升督导实务的胜任能力,更有助于社会工作员、督导者及行政管理者实现与不断活化他们的社会工作使命,亦即,利益案主。
本书特色:
.强调社会工作员的全人观点,以理性的、有效的及互动的过程,来呈现社会工作督导。
.讨论社会工作督导的历史、性质与定义,以及理论模式。
.探讨社会工作督导的主要功能——行政、教育及支持。
.提指督导会议的特定形式与结构。
第一章 社会工作督导的历史、定义与目标
社会工作督导的历史
社会工作督导的发展
社会工作督导的定义
个别督导、专业督导和组织督导
社会工作督导的目标
第二章 社会工作督导的理论模式
社会工作督导的模式
社会工作督导要重视文化脉络
第三章 在文化脉络中建构社会工作督导的整全模式
社会工作督导的哲学与原则
督导关系
督导过程:督导者与被督导者之间的互动
以文化作为督导的脉络
对社会工作督导的意涵
第四章 督导的种种脉络
物理的脉络
人际之间的脉络
文化的脉络
心理的脉络
督导的整全脉络
第五章 督导的行政功能
考核工作绩效
员工绩效
服务品质
组织的绩效
作为经理人的督导者
从第一线社会工作员擢升为督导者
第六章 督导的教育与支持功能
教育督导的特点
给予回馈
支持性督导
压力与耗竭
与男性及女性督导者共事的性别议题
多样性:督导的跨文化议题
第七章 督导者与被督导者之间的权力议题
权力与职权的性质
权力和职权之间的不同
职权和权力的来源
行使权力和职权的艺术
督导者与被督导者的权力游戏
督导者的游戏
被督导者的游戏
如何处理权力游戏
第八章 督导的阶段、策略与技巧
督导过程的阶段
督导者的发展阶段
被督导者的发展阶段
督导过程的发展阶段
督导者与被督导者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心理分析
团体督导
第九章 督导会议的规划与准备
物理环境
督导契约
开会的议程与记录
会议进行时间的长度与开会的频率
会议讨论的内容
应考量之事项与限制
第十章 社会工作督导研究的现况与水准
社会工作督导相关研究之文献探讨
如何挑选实证研究之文献?
评论现有之社会工作督导的研究文献
关于理论建构
对未来研究之建议
从现实到理想
对社会工作督导的个人省思
《社会工作督导-脉络与概念》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回归本源”的启示。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技术至上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倾向于寻找现成的“工具箱”和“解决方案”。我之前在接触社会工作督导时,也曾有过类似的倾向,希望找到一套标准化的流程,能够快速地解决问题,提升效率。然而,这本书却引导我放慢脚步,去追溯督导的“脉络”,去理解那些看似基础但却至关重要的“概念”。它让我意识到,许多现代督导的实践,都根植于早期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理解了这些“源头活水”,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书中对不同理论流派的梳理,以及对历史演变的追溯,让我不再将督导看作是一个孤立的、静态的现象,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加宏大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之下进行审视。这种“追根溯源”的学习方式,虽然可能不如直接学习技巧来得“快”,但却让我获得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稳固的知识体系。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专业,往往来自于对基本原理的深刻洞察。
评分《社会工作督导-脉络与概念》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心情。期待是因为社会工作督导这个话题,感觉是整个社会工作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但又似乎总是被笼罩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之下。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想要找到那些关于督导的“秘籍”。我曾以为,这本书会像一本操作手册,详细列出督导员应该做什么、说什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督导。我设想过书中会充斥着各种案例分析,手把手教你如何处理棘手的督导关系,如何进行有效的反馈,如何评估督导效果等等。我甚至想象过,也许会有一套完整的督导模式,可以套用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工作场景中。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更多的是在“说故事”,在描绘督导的“前世今生”,在探讨督导背后的“哲学”。它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我思考“为什么”,让我去追溯督导的起源,理解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性。这种方式,虽然不像我最初预期的那样“直接”,但却意外地让我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共鸣。它让我意识到,督导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活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结合实际情境去理解和运用。我开始反思自己以往对督导的理解,是不是过于简单化了。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督导的广阔天地,以及它所承载的深厚意义。
评分读完《社会工作督导-脉络与概念》,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督导”这个概念的理解边界。我之前对督导的印象,更多地停留在“督导员”和“被督导者”之间那种线性的、单向的知识传递或者问题解决模式。我以为督导就是“老师”指导“学生”,是“经验丰富者”传授“经验”给“新手”。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更加动态和多元化的视角,展现了督导的丰富内涵。它让我看到,督导不仅仅发生在传统的“一对一”关系中,还可以是“小组督导”、“同行督导”,甚至是“反思性实践”本身。它强调了“双向学习”的可能性,以及被督导者在督导过程中的能动性。我开始明白,督导并非是为了“纠错”,而是为了“赋能”;不是为了“控制”,而是为了“促进”。书中对不同督导理论的阐述,也让我领略到,不同的理论视角,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督导实践。这种理论的多元化,让我意识到,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督导模式,只有最适合特定情境和个体的督导方式。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僵化”的督导观,转向了一个更加“灵活”和“包容”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深刻体会到社会工作督导的“复杂性”和“精妙性”。我之前可能以为,只要掌握了一些通用的沟通技巧和问题解决策略,就能胜任督导工作。但《社会工作督导-脉络与概念》这本书,却像一本“内功心法”,让我看到了督导背后更深层次的智慧。它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方法,更强调了关系构建、伦理考量以及文化敏感性。我曾以为,督导就是一个“说教”的过程,但书中却通过大量的论述,让我明白,有效的督导,更多的是一种“引导”和“陪伴”。它需要督导员具备高度的自我觉察能力,理解自身的情感和偏见如何影响督导过程;也需要督导员具备深刻的同理心,去理解被督导者的处境和感受。书中对“反思性实践”的强调,更是让我醍醐灌顶。它告诉我,真正的成长,来自于对自身经验的深入反思,而督导,正是为这种反思提供了一个安全而富有成效的空间。我开始意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督导,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是一种人格魅力和专业态度的修炼。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督导这座“山”的真正高度。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没有将社会工作督导仅仅看作是一种“管理技术”,而是将其提升到了一个“伦理关怀”和“专业成长”的高度。我过去可能更多地将督导理解为一种“向上汇报”或者“问题解决”的机制,认为督导员的主要职责就是帮助被督导者克服工作中的困难,确保服务质量。然而,《社会工作督导-脉络与概念》这本书,却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告诉我,督导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强调了督导在支持社会工作者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让我意识到,面对高强度、高情感投入的工作,督导员的心理支持和情绪疏导是多么不可或缺。同时,它也深入探讨了督导在促进被督导者专业技能提升、价值观内化以及职业认同形成方面的独特价值。我之前可能忽略了,一个好的督导,不仅仅是指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被督导者认识到自身的优势,激发其内在潜能,使其在专业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这本书的论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与督导的关系,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被督导者,从中获得更全面的成长,而不仅仅是完成任务。这种由“执行”到“成长”的视角转变,对于我来说,是这本书带来的一份宝贵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