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是全球自然灾害风险最高的地区之一,灾难预防与救援是我们不可轻忽的课题,社会工作者则是灾难救援过程中不可或缺且参与时间最长的一组人员,为因应社会作者的需求,本手册从灾难救援性质谈起,再进入灾难救援的阶段:紧急救援与短期安置、家庭与社区重建;接着,将灾难救援过程中几个重要的议题分章叙述,包括:慰问与救助、资源的募集与管理、社工人力动员、志工人力动员与管理、弱势族群的保障、学童复学与教育安置、媒体关系与社区公关、救灾人员的压力纾解。对于随时有机会参与救灾的社会工作者而言,本手册可作为装备救灾知能的重要工具。
作者简介
林万亿
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社会福利博士。现任台湾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研究专长为福利国家、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家庭政策、高龄社会、学校社会工作、灾难社会工作。
赵善如
东海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博士。现任屏东科技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专长为方案设计与评估、妇女福利服务、老人社会工作实务。
卓春英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福利博士。现任长荣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专长为医务社会工作、妇女福利服务与保护、老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督导、社会福利行政、社会政策与立法。
刘丽雯
美国华盛顿大学社会工作博士。现任东海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专长为社会支持与社会网络、非营利组织议题、老人福利服务、服务输送体系与资源网络建构管理、防灾与救灾资源管理系统、服务方案设计与评估。
郑丽珍
美国华盛顿大学社会工作博士。现任台湾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专长为贫穷研究单亲家庭研究、家庭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督导。
黄源协
英国新堡大学社会政策博士。现任暨南国际大学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学系。专长为社会工作管理、社区工作、社会政策与立法。
黄盈豪
暨南国际大学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学系博士候选人。现任长荣大学社会工作学系讲师。专长为社区组织与发展、原住民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实务。
黄韵如
暨南大学社会政策及社会工作研究所博士。现任慈济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助理教授。专长为方案设计与评估、青少年与学校社会工作。
陈武宗
东海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工作组硕士。现任高雄医学大学医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专长为医务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理论与伦理、老人福利服务。
吴慧菁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博士。现任台湾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专长为精神医疗社工、社区心理卫生、临床分析评估、创伤辅导、方案设计、个案管理、研究分析法。
编序
灾难本来应该是偶然发生的不幸,如今却被当成是人们随时准备因应的大敌。主要是因为人类不断地开发掠夺大地,使地球上可预期的自然灾害风险增加,如台风、飓风、龙卷风等;也使难以预期的灾害风险升高,如地震、干旱、土石流、火灾等;此外,科技不断地发明创新、全球交流经验密集,新的社会风险也增加。但是,管理风险的机制却未见增强,如传染疾病、飞机与火车失事、核能爆炸、恐怖攻击等的预防。
台湾被点名为全球自然灾害风险最高的地区之一。灾难成了我们的天敌,也是考验。如何预防灾难与救援是我们不可轻忽的课题。在灾难救援过程中,社会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一员,而且是参与期间最长的一组人马。往往是一个灾难的救援还没结束,另一个灾难已然降临。据此,灾难管理已被视为是社会福利的一环;灾难管理与社会工作更是成为社会工作课程的一部分。
但是,社会工作者很多没有救灾经验,一旦碰到重大的灾难,难免会手忙脚乱。看到灾情惨重的画面,不论是高楼倒塌死伤惨重、水淹溃堤浪涛汹涌、土石沖刷屋毁人亡、空难残骸哀鸿遍野,都会让救灾人员心惊胆战;在加上闻到尸体烧焦的霉味、家属招魂的唿天抢地,救灾人员早已肝肠寸断,手足发软。可是,作为救灾第一线的社会工作者可以剎那地惊慌失态、哀伤激动,但是,却没有软弱的权利。要知道此时,灾民比我们更慌乱、更脆弱、更无助。如果我们不能再为罹难者难过流泪、未受创的大地哀伤之余,立即镇静回神,启动紧急救援行动,那么,灾民的无助只会持续、受害程度只会加重。有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务必协助年轻、资浅的伙伴,轻拍她们的肩膀、拉起颤抖的双手,坚定地提醒:「灾民正在等着我们救援,我们一齐努力。」如此或可降低惊吓、走过哀伤、奋起精神、勇往前进。
从九二一大地震到八八水灾,每次的救灾都让社会工作者犹如经历一场恶梦般,眼看着灾民嗷嗷待哺,却不见有效能的救灾体系,只能懊恼搥心肝。而当救灾的效能被质疑,社会工作者也难置身事外。
其实,有经验的救灾人员都知道,救灾过程千头万绪,不是任一个单位单独可以做好。但是,只要一个单位不能配合,救灾过程就容易出纰漏,甚至影响全局。社会工作者在救灾过程中的重要性已无庸置疑。因此,社会工作者更不能成为救灾环节的松动部位。据此,台湾社会工作人员专业协会决定为灾难救援贡献点心力,为随时有机会参与救灾的社会工作者装备知能。于是,郑丽珍理事长邀请本人主持这一本手册的编撰工作。
我们邀请曾经参与九二一地震或八八水灾救灾的学者为撰稿委员,于初稿完成后,再请有救灾实务经验的社会工作者为谘询委员,从使用者的角度来阅读这本手册,提供修正建议。目的是让这本手册不只有学理根据,也符合实务操作需要。
手册的章节编排从灾难救援的性质谈起(第一章),再进入灾难救援的阶段:紧急救援与短期安置(第二章)、家庭与社区重建(第三章)。接着,将灾难救援过程中几个重要的议题分章叙述,包括:慰问与救助(第四章)、资源的募集与管理(第五章)、社工人力动员与管理(第六章)、志工人力动员与管理(第七章)、弱势族群的保障(第八章)、学童复学与教育安置(第九章)、媒体关系与社区公关(第十章)、救灾人员的压力纾解(第十一章)。就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而言,本手册省略心理重建的部分。不是这个议题不重要,而是因为灾难心理卫生手册已有详细的描述。为了不重复,我们将它割爱。
非常感谢这些参与的学者与实务工作者,在工作忙碌之余愿为这本手册贡献心力。大家共同的心愿是灾难不要旺旺来。若是愿望不能达成,至少一旦灾难发生,社会工作者能立即上场,毫不生疏。
林万亿 谨志
2010 / 4 / 26
作为一个对公共服务体系和危机应对机制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市民,我被这本书的标题深深吸引。《灾难管理与社会工作实务手册》听起来像是为那些希望了解如何在混乱中保持秩序、如何在危机中凝聚力量的人们准备的。我想象它会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参考书,能够为我们描绘出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社会工作者是如何扮演关键角色的。比如,当一个地区遭受重创,大量的民众失去家园,情绪激动,这时候,社会工作者需要如何介入?他们是如何进行风险评估,识别出最需要紧急援助的人群?他们又是如何与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甚至志愿者群体协同合作,建立一个有效的救援网络?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不同类型的灾难(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危机、社会冲突等)对社会工作实践带来的独特挑战?我期待它能提供详实的案例研究,让我们能够看到社会工作者们如何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出最有效的决策,并最终帮助受灾者度过难关,重建生活。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非常有吸引力,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作为一名对社会议题和人类互助抱有极大热情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很关注社会如何在危机时刻保持韧性,以及专业人士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我认为,“灾难管理”这个词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它意味着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我们不只是被动承受,而是主动去应对、去恢复、去重建。而“社会工作实务”则将这种宏观的应对落到了实处,让我联想到那些在最艰难的时刻,深入一线,与受灾者一同度过难关的社会工作者们。他们如何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去安抚恐慌,去协调资源,去提供心理支持,去帮助人们找回生活的希望?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些复杂过程的窗口。我特别好奇它会如何描绘那些具体的案例,那些在灾难中展现出人性光辉的瞬间,以及社会工作者们在其中扮演的具体角色。我相信,通过阅读,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灾难对个体和社会带来的多重影响,也能对社会工作者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福祉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觉得,社会工作的力量往往被低估了,尤其是在面对重大危机时。这本书的标题《灾难管理与社会工作实务手册》恰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灾难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宏大的课题,它关乎到一个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而《社会工作实务》则将这种能力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和人身上。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具体地描绘社会工作者在灾难发生后的行动图景。比如,他们是如何进行初步的现场评估,确定最紧迫的需求?他们又是如何运用专业知识,为受灾者提供心理支持和情感疏导,帮助他们应对巨大的压力和创伤?更重要的是,在灾后的长期恢复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如何介入,帮助受灾者重新融入社会,恢复正常生活,甚至提升社区的整体韧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社会工作者不仅仅是简单的救助者,更是问题的解决者、倡导者和赋权者,他们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为那些最脆弱的群体争取权益,并推动社会向更公平、更具包容性的方向发展。
评分对于我来说,关注社会公正和弱势群体一直是我的阅读习惯。灾难的发生往往会将社会原有的不平等和脆弱性放大,而社会工作者正是站在最前线,为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发声和提供支持。这本书的标题《灾难管理与社会工作实务手册》,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地震、洪水、疫情等灾难中,社会工作者们是如何践行他们的专业使命的。我设想,它会深入探讨在灾难背景下,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以及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最大化地发挥社会工作的效用。比如,在安置点,如何平衡不同受灾群体的需求?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如何处理创伤后应激障碍?在社区重建阶段,又如何促进社区的复原力和自我组织能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社会工作者在灾难中的复杂角色,他们不仅仅是提供物质援助,更是情感的抚慰者、权利的维护者、以及社会凝聚力的建设者。它或许会挑战我们对社会工作的刻板印象,展现出社会工作在应对重大社会挑战中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我一直认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实用指南是多么难得。这本书的标题《灾难管理与社会工作实务手册》,就给人一种“干货满满”的感觉。它暗示着这本书并非空谈理论,而是聚焦于实际操作和具体方法。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当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各种社会问题瞬间爆发,这时候,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工作者们,他们就像是连接政府、社区和受灾者之间的桥梁。他们需要掌握哪些专业的知识来评估灾情,需要具备哪些沟通技巧来安抚民众,需要如何组织志愿者,如何协调物资的分配,又如何在长期的重建过程中提供持续的心理援助?这本书似乎就是为了解答这些疑问而生。我设想它会包含大量的实操案例分析,详细阐述灾难预警、应急响应、灾后恢复等各个阶段的关键环节,并深入剖析社会工作者在其中的职能定位和工作流程。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框架,让我能够理解社会工作者是如何在混乱中找到秩序,在绝望中播撒希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