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灌高铁通车、地铁一号线启用,紧邻高速公路的楼房崭新完工,水泥工厂、磷化工厂也复工营业……三年了,四川重建的脚步飞快,灾区被形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年来,慈济从短期热食供应、中期简易教室、简易寺院援建,到长期十三所希望工程学校、九十一户永久屋的兴筑,也都一一完成了。
然而,汶川大地震造成的惨重伤亡,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巨大伤恸,如何重建?过去这一千多个日子里,台湾慈济志工轮梯驻守当地两个服务中心,推动环保、开办读书会、亲子成长班、朴实艺术、电脑班等,培训社区志工,定期访视慈善个案,带动乡亲一起投入行善助人行列;付出心中的爱,作为疗伤止痛的良方。
其中,志工们对于环保推广着力尤深,近三年的潜移默化,许多乡亲以「打麻将的双手做环保」,不仅促进了板房区、新住房的整洁,也远离了赌博、改变了习气,与家人、朋友互动更为良好,甚至挽救了濒临破碎的家庭。
有人说,慈济朴素优雅的校园建筑,就像是美丽的地标;殊不知,人心大爱的滋长,更为四川重建普现出美丽的心灵风光。
【序】四川依然美丽 王端正
■【地震摧毁大地,重塑不只有形】
汶川一震,天地裂变
携手向前──紧急安心阶段
钟声响起──中期安身阶段
美丽家园──长期安生阶段
■【川爱不息,心芽绽放】
爱的马拉松——急难援助到长期重建 叶文莺
故土新居——中江县富兴镇光明村永久屋 叶文莺
志工的「家」——慈济社区服务中心 黄沈瑛芳
一起做环保——从板房屋到新城社区 黄沈瑛芳
绕过千山万水——达州菩萨取经记 陈秀云
递送关怀——走访乡间田野人间 黄沈瑛芳、陈怡伶、简淑丝
■【蜀地曙光,涌现希望】
重见笑颜——十三所希望工程联合启用 李委煌、邱如莲
植一抹新绿,百年树人——洛水慈济小学、幼儿园 叶文莺、邱如莲
师者提灯,为学子照路——洛水慈济中学 邱如莲
墨香隽永,勾勒新建筑灵魂——方亭慈济中学 李委煌
孝德并重,涵养美好品格——孝泉中学 叶文莺、黄秀花
古今融合,滋养代代学子——名山第一中学 黄秀花
童心塑造有情校园——前进慈济小学 黄秀花
圆融趣味丰富童年——永丰慈济幼儿园 邱如莲
幸福空间,师生创新局——韩滩慈济小学 邱如莲
迎向美丽晨曦——杨柳慈济小学 邱如莲
传播青春影响力——游仙区慈济实验中小学 邱如莲
蓄势待发绽希望——朝阳慈济学校 邱如莲
(一) 初翻开这本书,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我并非身处灾区,也未曾亲历那场巨变,但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是人间最真挚的情感,是生命中最坚韧的脉搏。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仿佛将我置身于那片被摧残的土地,又仿佛让我与那些坚强的人们并肩同行。从初时的废墟与悲恸,到逐步的凝聚与行动,再到最终的重建与新生,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栩栩如生。那些在绝境中闪耀的人性光辉,那些在困境中展现出的无私奉献,都深深地触动了我。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了一次灾难的善后,更是在书写一部关于希望、关于爱、关于人与人之间紧密连接的史诗。它让我看到了,即使面对最严峻的考验,人类的善良与勇气也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倾注的心血,那种想要将这份感动和力量传递给更多人的愿望,是如此真切。这是一种超越了文字本身的叙述,它抵达的是心灵最深处。
评分(四)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一场灾难的记录。它更像是一堂关于生命韧性与集体力量的生动课程。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别致,它没有将焦点仅仅放在“救助”本身,而是深入挖掘了重建过程中的各种复杂性与人性挣扎。我看到了决策者们的深思熟虑,也看到了普通民众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那些为了重建而奔波的身影,那些为了让家园重现而付出的汗水,都让我肃然起敬。书中描绘的场景,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亲历着从一片狼藉到生机勃勃的转变。我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本书让我对“家园”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砖瓦构成的建筑,更是承载着回忆、情感与希望的精神寄托。它告诉我,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只要我们团结一心,总能找到通往光明之路。
评分(五) 合上最后一页,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满足感,仿佛经历了一段完整的旅程。这本书并非是一部枯燥的报告,而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史诗。作者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笔触,将一场宏大的重建工程,拆解成了无数个感人的瞬间。我看到了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他们放下彼此的差异,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我看到了社区的重建,更看到了人心的重塑。那些在灾难中失去亲人、家园的人们,如何在外界的帮助下,一步步走出阴影,重新找回生活的勇气。书中传递出的,是一种积极向上、乐观面对的精神。它让我看到了,即使面对如此巨大的创伤,生命依然能够顽强地生长,家园依然能够焕发新的生机。这种希望的力量,是如此的真切和鼓舞人心。
评分(二)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冰冷的统计数字,而是鲜活的面孔,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是无数双紧握在一起的手。作者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却描绘出了最动人心魄的画面。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却在平凡的叙述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我仿佛能听到砖瓦碎裂的声音,也能感受到志愿者们汗水浸湿衣衫的灼热,更能体会到受灾群众在失去家园后的无助与迷茫。然而,最让我震撼的,是那种在绝望中萌生的希望,是那种在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家园。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灾难的残酷,更照出了人性的光辉。它让我思考,在灾难面前,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它让我看到了,个体力量的渺小,但当这些个体汇聚成一股力量时,便能创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这种力量,源于爱,源于责任,源于对生命的敬畏。
评分(三)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它不是那种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复苏过程。作者用一种极其冷静却又不失温情的视角,记录下了这场重建的每一个脚印。我看到了规划者的智慧,听到了奉献者的声音,感受到了受益者的感激。它让我明白,一场成功的灾后重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修复,更是精神上的慰藉和重塑。那些被安置的临时住所,那些重新搭建的校舍,那些重现的笑脸,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我尤其被书中那些微小的细节所打动,比如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比如一句朴实无华的感谢,比如一个孩子重新露出天真的笑容。这些点点滴滴,汇聚成了一条奔涌的河流,冲刷掉了灾难的阴影,带来了生机与希望。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扶持,是多么宝贵和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