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素有「昆虫王国」的美誉,已知的昆虫种类超过2万种以上,要逐一认识这些昆虫是不可能的,昆虫大师朱耀沂和昆虫科班出身的摄影高手林韦宏,特别透过专业的摄影和绘图,以及有趣的生态行为,规划出老少咸宜的80余堂昆虫课程,带领大小读者近距离观察一些台湾常见或具有代表性的昆虫。
本书全彩精印,收录五百多幅昆虫图片,其中包括朱耀沂教授亲自绘制的200多幅昆虫铅笔素描,弥足珍贵。书中并介绍16位对台湾昆虫学界有贡献的业余虫人。
作者简介
朱耀沂
台湾研究昆虫的翘楚,也是昆虫学术界的重量级人物。1932年出生于台南,自小喜爱各种动物,大学就读台中省立农学院植病系﹝中兴大学前身﹞,在台大植物病虫害研究所取得硕士学位。后历任台大植物病虫害学系助教、讲师,并赴日取得农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应聘为台大植物病虫害学系客座副教授,后升任副教授、教授至退休,并获选为名誉教授。其研究领域主要为水稻和果树害虫。退休勤于着述,着有『热带昆虫学』、『午茶昆虫学』、『黑道昆虫记』、『人虫大战』、『情色昆虫学』、『成语动物学』等书,『蜘蛛博物学』、『老鼠博物学』、『蟑螂博物学』均为大树教授博物学系列的重量级着作。『昆虫Q&A』是作者写给台湾青少年的第一本着作,第二本『台湾昆虫教室』承袭前作的亲和力﹝均为天下文化出版﹞,并收录了作者亲手绘制的数百只台湾的昆虫,意义非凡。
林韦宏∕摄影
台大昆虫学研究所毕业,主修害虫综合防治、昆虫分类学。曾任昆虫系计画助理,参与农委会害虫防治研究计画、国科会国家数位典藏台大昆虫标本馆数位化计画以及佚失海外台湾产模式标本计画、昆虫生态推广解说等。热爱摄影、大自然与昆虫。擅长生态摄影、标本摄影、网站设计制作、Flash动画制作、Flash电子书。作品有电子书『昆虫修业』、『昆虫生态』;2009及2010年台大昆虫标本馆数位典藏网路特展、台大昆虫系标本馆、3D虚拟昆虫等。
推荐序 6
作者序 7
昆虫教室第一堂 无变态类昆虫 8
弹尾目 9
弹尾虫 10
缨尾目 12
衣鱼 13
石蛃目 14
石蛃 15
昆虫教室第二堂 半变态类昆虫 16
蜉蝣目 17
蜉蝣 18
蜻蛉目 20
豆娘 21
蜻蜓 25
昆虫教室第三堂 不完全变态类昆虫 32
蜚蠊目 33
蜚蠊 34
直翅目 38
蝗虫 39
蟋蟀 43
螽蟴 46
等翅目 50
白蚁 51
螳螂目 53
螳螂 54
竹节虫目 58
竹节虫 59
革翅目 61
蠼□ 62
纺足目 64
纺足蚁 65
啮虫目 66
啮虫 67
食毛目和蝨目 69
羽蝨和蝨子 70
半翅目 72
椿象 73
食虫椿象 78
水黾 81
蝉 84
吹沫虫 89
角蝉 91
飞蝨 92
叶蝉 94
木蝨 96
粉蝨 98
蚜虫 99
介壳虫 101
昆虫教室第四堂 完全变态类昆虫 103
脉翅目 104
草蛉 105
长翅目 107
举尾虫 108
鳞翅目 110
凤蝶 111
粉蝶 116
轮纹蝶 120
□蝶 124
蛱蝶 128
斑蝶 132
小灰蝶 134
小翅蛾 136
鹿子蛾 138
夜盗虫 140
大水青蛾 142
皇蛾 143
天蛾 145
家蚕 148
毒蛾 150
鞘翅目 155
虎甲虫 156
步行虫 158
芫菁 160
隐翅虫 162
萤火虫 164
埋葬虫 166
番死虫 168
龙蝨 169
面包虫 171
吉丁虫 173
叩头虫 175
瓢虫 178
金花虫 182
天牛 185
粪金龟 190
独角仙 191
长臂金龟 196
锹形虫 197
拟锹形虫 201
象鼻虫 202
球背象鼻虫 204
卷叶象鼻虫 206
膜翅目 209
叶蜂 210
寄生蜂 213
狩猎蜂 218
刺人蜂 220
授粉蜂 225
蚂蚁 226
双翅目 229
黄果蝇 230
果实蝇 232
家蝇 234
黑蝇 235
寄生蝇 237
捕食虻 239
吸血蝇 243
蚊 244
大蚊 247
蚤目 248
跳蚤 249
后记一 251
后记二 252
中名与学名对照表 253
后记1
从提笔写稿至定稿,把完成的原稿、插图、照片送给大树文化的张总编辑蕙芬后,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本书的表现形式与我以往的写作风格不同,之前我写的书大都以文字为主,插图是点缀,但这次以铅笔图、照片为主,文章为辅,对我来说挑战性颇大,加上文章、插图、照片的配合工作等几乎超过我个人能力所及,因而在定稿的最后关头,林韦宏先生和主编游紫玲小姐不知开了几天的特快夜车才搞定。
在台湾虽有不少昆虫图鑑,但大都以照片为主,偏重于外形的表述,有关生活、习性方面的说明多未着墨,在我们三人合作下终于做出一本与众不同的书,在完成此项工作时,让我有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相信林、游二人也有同感。
目前台湾已有纪录的昆虫种类近三万种,受限于我人的能力、兴趣等各种原因,本书所介绍的昆虫种类不过九牛一毛,从此要了解台湾产昆虫的全貌,有如看到一个花纹而大谈花豹,但总比一个花纹都没看到好。反过来说,我们还是该替后学留下大片可挖掘的空间。
在此要特别感谢总编辑张蕙芬小姐,再度接受我这不按牌理的稿件出版。正因为她这样的气度和雄心,从此台湾昆虫的普及教育又迈出新步。另外,要感激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地球环境暨生物资源学系的陈建志副教授,他为现今多种蝶类野外调查的领导人物之一,除教学外,他长时间忙碌奔波于採集调查工作,但他仍愿意放下手边工作,为我写篇推荐序,我十分感激。本书的美术设计黄一峰,细心又认真的完成书稿的编排,让本书生色不少。照片提供者林韦宏先生是我退休后认识的虫友,他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在我隔壁的办公室工作,我与他之间有频繁的互动,他工作认真负责,这是我这次找他合作出书的最大原因。最后,仍然要感谢这十多年来一直协助我处理文稿的游紫玲小姐,没有她的大力襄助,此书不知何时才能出版?但愿这次最后关键的大加班,没为她增添华发才好。
朱耀沂
后记2
「图像」是一种艺术,它被广泛应用在现今社会中的各个层面里,它不仅可以呈现出物体或事件的影像,同时还可以传达意象。不论是绘图或是摄影,我们都可以从每一张图像中,看到其背后的故事,但这些故事可以说的滔滔江水、长篇大论,也可以蜻蜓点水、令人惊艳,就看说故事人的功力了。目前在台湾昆虫界中,朱耀沂老师的学识与阅历是无人能及的,任何的昆虫图像到了他手里,他总是能告诉我们一些与图中昆虫相关的有趣故事,如此高超的功力让许多人印象深刻。常看朱老师文章的人就会知道,老师喜欢画画,所以他的文章里常有一些插画,不管是人物、事件、物品等,他都画过,更不用提无数的昆虫插画了。本书共收录了朱老师280多幅精选的台湾产昆虫插画,其中有很多我也是第一次见到,真是大开眼界。个人因为职务的关系与朱老师相识有一段很长的时间,很高兴这次有机会与老师一起合作出书,并更进一步地见识到老师对知识及对工作的认真态度,这也是我此次最大的收获。
我在学生时代时就开始接触摄影,并且对它深深着迷,从黑白底片、暗房、负片、正片学起,拍过许多不同的主题,也说不清为什么,就是觉得很有趣。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接触昆虫上,因此当两种有趣的事物碰在一起,那就会有特别的火花,也许人生就是该把时间花费在这些火花上吧。因为喜欢拍昆虫,所以每到假日与闲暇时就会往野外跑,日晒雨淋也乐此不疲,但有时也会发生一些小插曲,像曾经被黑尾虎头蜂追的到处乱窜,头上还被叮了好几个包;有时为了不惊动被拍摄的昆虫,得忍受同时被10几只蚊子叮咬的奇痒;被狗儿追也是常有的事;夏夜里与学弟们一起去山上夜间採集,晚了睡在帐棚里,凌晨却被冷醒……。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点缀着那些隐埋在山林中的日子,这也算是照片故事背后的小故事吧。把昆虫拍的美美的,一方面是兴趣,另一方面则是希望能让更多人注意到昆虫,因为当越多人开始喜欢观察或注意到昆虫时,他们也会慢慢了解到大自然的美妙,进而体认到保育与环保的重要。
最后要再次感谢朱老师对我这后辈提携与包容,以及促成本书的主编游紫玲小姐;另外要感谢萧旭峰老师与其研究室的学姐、学弟妹们的帮助,让我能顺利收集完所需要的照片。
林韦宏
作者序
1997年届龄退休后不久,门生陈建志教授引荐游主编紫玲小姐来找我,为一本日文翻译书的审订做善后工作。工作完成后,游主编邀我写一本附图的昆虫书,从此开始了我退休后的笔耕生活。转瞬间过了十余年,此间受到她的甜言唆使及读者反应的鼓励,出版了十余本书及数十篇的短文,画了数百张素描图;除了昆虫,还画了其他的动物、植物,甚至卡通画等,当然还是以台湾产的昆虫居多。这本『台湾昆虫教室』延续着我写作之初的热情和毕生对昆虫的执迷,为了让读者更能了解昆虫王国台湾分佈的昆虫,我挑选了一些种类,以扼要的文字及素朴的铅笔图绘略加介绍。
我画的是铅笔图,不够生动多彩是必然的,用生态照片弥补此缺憾是绝佳的点子。但我连出国旅游也不带相机,遑论从事昆虫摄影。幸好虫友林韦宏先生不但擅长昆虫摄影,还乐意提供多年来拍摄的昆虫照片,让本来了无生意的黑白图片和文字增色不少。
不善摄影的我没资格评论昆虫照片的优劣,但我深知用铅笔画昆虫有它的优点。因为铅笔画要画得逼真,必得先对昆虫有一番详细的观察,例如观察头宽与复眼直径、前胸长与体长的比例,六只脚每只的长度,翅上的翅脉分佈情形,条纹、斑点的位置、形状,何处有多少支刺、长毛、丛毛等都不可忽略,如此可能比摄影要花上更多的时间。但在这些观察测定的工夫中,可以深入了解该种昆虫的身体构造,从此得知牠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例如画蝗虫时必定注意到牠粗壮的后脚,从而了解到牠善跳的原因就在此。相反地,蟋蟀、螽蟴之类,后脚不像蝗虫般粗壮,跳跃能力自然比不上蝗虫,但触角呈丝状,从此可知牠们以长丝状的触角摸索四周的环境而行动。蜻蜓、螳螂等具有大眼晴,无疑表示牠们是狩猎高手。这些昆虫生活上的特色,经过画图这道手续,就不容易忘记。再者,对自己画过的昆虫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相信这也是踏入昆虫世界的另一途径。
当然开始画第一张图时,一定非常吃力又画不好,但万事起头难,再用心接着画第二张、第三张…,就会愈画愈好了。只是要画得更好,必须遵守两件事;第一要专心,专心观察昆虫的特征,才能详实的将牠画出来,否则再怎么画也画不像!第二是绝不可急,急忙中画不出一张好图。若是时间不够,就先停笔,等到有足够的时间再完成。如此来说,画昆虫好似一种修练,但苦中也有乐,不信你试试看!
朱耀沂
拿到《台湾昆虫教室》这本书,我首先被其精美的插画深深吸引。那些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的图画,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各种形态各异的昆虫,仿佛它们下一秒就会从纸页中跳出来。这些插画不仅仅是装饰,我预感它们在讲解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直观地帮助读者理解昆虫的结构、颜色、以及它们所处的生存环境。我尤其好奇书中关于昆虫“伪装术”和“拟态”的章节,想象着书中会如何通过插画来揭示这些令人惊叹的生存策略。例如,一只叶虫如何完美地融入树叶之中,或者一只蝴蝶的翅膀如何模仿其他更危险的昆虫,从而保护自己。这些视觉化的呈现方式,无疑会大大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和学习效果,尤其是对于那些像我一样,视觉学习能力较强的朋友来说。我期待书中的插画能够做到既科学严谨,又不失艺术美感,让我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学到扎实的昆虫知识。而且,这样的插画风格,我相信即使是小孩子也会爱不释手,这绝对是一本适合全家共享的科普读物,能够激发下一代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评分我一直对昆虫的“社会行为”和“交流方式”充满了好奇,所以《台湾昆虫教室》这本书,我首先就锁定了这方面的内容。我特别想知道,那些看似个体独立的昆虫,是否也存在着复杂的社会结构?例如,蚂蚁和蜜蜂的群体生活,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它们的等级制度、分工合作,以及它们是如何实现高效的群体协作的?而那些独居的昆虫,它们又是如何进行“沟通”的?书中是否会介绍它们复杂的“语言”,比如利用化学信息素来吸引配偶、标记领地,或者发出警报?我希望书中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辅以生动的案例,来解读这些令人着迷的昆虫行为。想象一下,了解一只工蚁如何与同伴传递信息,或者一只雄性蝴蝶如何通过气味追踪雌性,这种体验一定会非常奇妙。这本书不仅仅是科普,更像是解开生命密码的一把钥匙,让我窥探到微观世界里令人惊叹的复杂性。
评分《台湾昆虫教室》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它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打动。它不像那些枯燥乏味的百科全书,而是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昆虫学家,带着你深入台湾的每一个角落,去发现那些藏匿于寻常百姓家、农田、甚至城市公园里的昆虫朋友。我特别好奇书中关于“都市昆虫”的章节。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的这些小生命。我想知道,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有哪些昆虫依然顽强地生存着?它们是如何适应城市环境的?又有哪些“意外”的访客会出现在我们的窗台或阳台上?我期待书中能用有趣的故事和生动的描写,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麻烦”的昆虫,发现它们身上隐藏的生命力和适应力。这本书是否会引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与这些都市昆虫和谐相处,而不是一味地驱赶?这种贴近生活的角度,我觉得特别有意义,它能让我们感受到,科学知识就蕴含在我们触手可及的身边,而不是遥不可及的象牙塔。
评分刚收到这本书,还没来得及深入翻阅,只是粗略地浏览了一下目录和几页内文。但光是看那排版和插画风格,就立刻把我拉回了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童年。封面设计就很吸引人,那种带着点复古又不失童趣的风格,让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在书店里偶然发现的宝藏。翻开第一页,就看到一句引人入胜的开场白,似乎在邀请我一起踏上一场未知的探索之旅。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常见昆虫的介绍方式,没有那种冷冰冰的科学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活泼的语言,仿佛一位和蔼的长辈在给我讲故事。想象一下,在夏日的午后,伴着蝉鸣,翻开这本书,了解那些在草丛中、在花朵间忙碌的小生命,这种感觉是不是很美妙?我对它关于昆虫生活习性的描述特别好奇,比如它们如何筑巢,如何觅食,甚至是如何繁殖后代。我一直觉得,这些小小的生物身上藏着很多我们人类难以想象的智慧和生存之道。这本书的字体大小和行间距也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有压迫感。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找个安静的下午,泡一杯茶,然后沉浸在这本书营造的昆虫世界里,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身边的奇妙。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张通往自然世界的邀请函,让我对周围的环境有了更深的期待。
评分《台湾昆虫教室》这本书,光是目录就让我感觉信息量巨大。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昆虫与人类的关系”这一部分。我一直觉得,昆虫并非只是田间地头的害虫或者餐桌上的美味,它们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重要得多。例如,蜜蜂授粉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蚕丝则曾是人类重要的纺织材料。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经济昆虫的历史地位?我又很好奇,除了那些显而易见的例子,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昆虫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如,一些昆虫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或者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清道夫”角色,如何维持着环境的平衡。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引人入胜的案例,让我们看到昆虫与人类社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许,这本书能够改变我对昆虫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它们身上蕴含的巨大价值和潜力。我甚至在想,书中会不会提及一些关于利用昆虫来解决环境问题,比如昆虫在生物降解方面的能力?这绝对是当下一个非常热门且有意义的研究方向,如果书中有所涉及,那将是一大惊喜。
评分我是一名对自然观察充满热情的业余爱好者,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台湾昆虫教室》时,我的眼睛立刻就被吸引住了。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野外观察技巧”和“昆虫采集与饲养”的内容。我一直觉得,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真正让你爱上一个领域的,往往是亲身的实践体验。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教我们如何才能在野外更容易地发现不同种类的昆虫?比如,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更容易遇到特定的昆虫?又该如何避免惊扰它们,以便更清晰地观察它们的行为?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秘籍”,让我这个新手能够快速入门,并且提高观察的效率和成功率。另外,关于昆虫的采集和饲养,虽然我对此持谨慎态度,但我相信书中会以一种科学且负责任的方式来介绍。也许会强调保护环境、不滥捕滥杀的原则,并且指导我们如何为昆虫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让它们能够健康成长,甚至繁殖。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我相信能够让更多人了解昆虫,从而产生对它们的保护意识。
评分《台湾昆虫教室》这本书,让我产生了一种想要重新认识“家门口”的自然的冲动。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昆虫的食性与相互关系”的章节。我一直觉得,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哪一种生物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各种昆虫的食性,比如植食性昆虫、肉食性昆虫、以及杂食性昆虫,并且阐述它们在维系生态平衡中扮演的角色?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展示一个简单的食物链,比如草→蚱蜢→青蛙→蛇,来让我们直观地理解这些联系。我期待书中能够解释,当某一环节的昆虫数量发生变化时,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这种宏观的生态视角,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每一个微小的生命,都是构成我们这个美丽星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都在默默地维持着这个精妙的平衡。
评分迫不及待地想要分享一下我对这本《台湾昆虫教室》的初步印象。尽管我还未完全读透,但它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已经让我折服。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对台湾特有昆虫的介绍,我一直对我们这片土地上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充满着浓厚的兴趣。书中不仅罗列了昆虫的名称和分类,更深入地挖掘了它们与台湾独特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之间的紧密联系。我好奇地想知道,是什么样的演化压力让这些昆虫得以在这个岛屿上繁衍生息,并且形成了如此多样的形态和习性。书中对昆虫迁徙、繁殖、以及与植物相互作用的描述,似乎都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学意义。我特别期待它能解读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昆虫行为背后所隐藏的生存智慧,比如它们如何利用伪装来躲避天敌,或者如何通过复杂的化学信号来进行交流。作者的笔触似乎非常细腻,能够捕捉到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细节。我深信,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多么精妙而复杂的整体,而每一个小小的昆虫,都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昆虫的知识普及,更是一次对生命科学的深刻探索,它让我对“微观世界”充满了敬畏。
评分拿到《台湾昆虫教室》这本书,我被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人文关怀所打动。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昆虫的生命周期与演化”的内容。我一直好奇,那些在地球上存在了数亿年的古老生物,是如何一路演变至今的?书中是否会追溯昆虫的起源,并且介绍它们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是如何适应各种环境变化的?例如,昆虫翅膀的演化,又或者它们身体结构的变迁,这些背后是否蕴含着令人惊叹的自然选择的智慧?我希望书中能够用清晰的脉络和详实的资料,来展现昆虫演化的壮丽画卷,让我们看到生命形式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传递一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让我们意识到,每一个物种的消失,都可能是地球生命演化进程中的一个不可弥补的损失。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昆虫的知识,更是一种关于生命、关于演化、关于保护的深刻思考。
评分《台湾昆虫教室》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亲切”和“实用”。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昆虫与文化”的部分。我一直觉得,昆虫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研究对象,它们在人类的文化、艺术、甚至民间传说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台湾民间关于昆虫的俗语、故事,或者与昆虫相关的传统习俗?例如,在某些节日里,人们是否会用特定的昆虫来寓意某种祝福?或者在文学作品中,哪些昆虫形象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我期待书中能够挖掘出这些隐藏在昆虫身上的文化内涵,让我们感受到,科学知识与人文情怀的完美结合。这种角度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纯粹的科普读物,更是一扇窗口,让我们能够通过昆虫,去了解台湾这片土地上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底蕴,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无疑会大大提升阅读的深度和趣味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