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三地人.三种对照
台湾的杨照、香港的马家辉、大陆的胡洪侠
他们仨,唱出了时代的记忆,也唱出属于我们的共同回忆
三个说故事的高手,以50年来最常用的22个日常词汇
共同书写公共话题中的私人记忆 从初恋、青春欲望到成长记事
谱出两岸三地的共有记忆 时而感性陶醉、时而伤怀、时而惊奇、时而捧腹大笑……
台湾、香港、大陆开放后,彼此交流已密不可分。但在同样的华人外表下,因文化历史、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的不同,在思想观念或生活行为上又有什么异同?
透过台湾杨照、香港马家辉、大陆胡洪侠这三位「五年二班」的严格「写文」对照,精挑细选两岸三地五十年来,22个日常生活词汇,大至谈台湾、香港、大陆;或是影响华人社会深远的人物,如孔子、耶稣、琼瑶;或是寻常生活一定会接触的火车、电车、男厕所、报纸;或谈及少年时代的初恋、女老师、女同学……
这个让人眼睛一亮的「创意写作」,对作者是考验,对读者却是趣味恆生的阅读经验。三人连袂完成(或说彼此较劲)一个通过记忆互相对照的写作,道出自己生命中种种的喜悦、疑惑或不堪,有私密的、社会的、国家的……我们将看到这一代人成长的三个社会。
作者简介
杨照
本名李明骏,196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曾任《明日报》总主笔、远流出版公司编辑部制作总监、台北艺术大学兼任讲师、《新新闻》週报总编辑等职;现为《新新闻》週报总主笔、「博理基金会」副执行长,并为News98电台「一点照新闻」、BRAVO FM91.3电台「阅读音乐」节目主持人。
着有长篇小说:《吹萨克斯风的革命者》、《大爱》、《暗巷迷夜》。 中短篇小说集:《星星的末裔》、《黯魂》、《独白》、《红颜》、《往事追忆录》、《背过身的瞬间》。 散文集:《军旅札记》、《悲欢球场》、《场边杨照》、《迷路的诗》、《Cafe Monday》、《新世纪散文家:杨照精选集》、《为了诗》、《故事效应》。 文学文化评论集:《流离观点》、《文学的原像》、《文学、社会与历史想像》、《梦与灰烬》、《那些人那些故事》、《Taiwan Dreamer》、《知识分子的炫丽黄昏》、《问题年代》、《十年后的台湾》、《我的二十一世纪》、《在阅读的密林中》、《理性的人》、《雾与画:战后台湾文学史散论》、《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想乐》。现代经典细读系列:《还原演化论:重读达尔文物种起源》、《颓废、压抑与昇华:解析梦的解析》、《永远的少年:村上春树与「海边的卡夫卡」》。
近作:《我想遇见妳的人生》、《马奎斯与他的百年孤寂:活着是为了说故事》
部落格:tw.myblog.yahoo.com/mclee632008/
微博:weibo.com/yangzhao63
马家辉
1963年出生于香港,湾仔长大,中学毕业后,赴台升学,再赴美,再回港, 获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学士,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硕士,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社会学博士。现为香港《明报》世纪副刊创意策划,并替中港台报刊撰写评论及随笔,亦主持电视和电台节目,2008年获《南方人物周刊》评选为「年度中国五十魅力人物」之一,2010年获《南方都市报》评选为「年度深港意见领袖」。
结集作品包括《女儿情》、《都市新人类》、《心理学小品》、《流行学手记》、《在废墟里看见罗马》、《消灭李敖,还是被李敖消灭?》、《消费者心理学》、《目迷.耽美1──江湖有事》、《目迷.耽美2──爱恋无声》、《我们──关于这个时代的一些喜悦与忧伤》、《你们──关于这个时代的一些绮丽与崩坏》、《他们──关于这个时代的一些脸容与成败》、《死在这里也不错》、《关于岁月的隐秘情事》、《明暗》、《日月》、《温柔的路途》、《暧昧的瞬间》、《回不去了》、《中年废物》等。
马家辉的微博是
新浪:weibo.com/majiahui
腾讯:t.qq.com/majaihui
胡洪侠
生于196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获硕士学位。1992年至今供职深圳媒体机构,曾主编《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专刊,现任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晶报》总编辑。
爱读书,喜聚书,常写书。着有随笔、书话集《老插图 新看法》、《微尘与暗香》、《百年百词》、《给自己的心吃糖》、《书情书色》、《书情书色二集》、《夜书房》、《微书话》等,编有《1978 ~ 2008私人阅读史》、《向阅读致敬:深圳读书月历届嘉宾回望与回访》、《深圳日记》、《旧时月色》、《董桥七十》等。
作者序 比张爱玲《对照记》更货真价实的「对照记」 杨照
作者序 都比我老实 马家辉
作者序 「这真是一个奇蹟」 胡洪侠
主题词1 台湾
梦里不知身是客 杨照
第一次冒险接触 马家辉
玉米地里的台湾 胡洪侠
主题词2 香港
有「咸湿片」风光的香港 杨照
当「港仔」变成了「港佬」 马家辉
通往香港之路 胡洪侠
主题词3 大陆
只存在于地图上的美好大陆 杨照
慢慢地,我蹲下来了…… 马家辉
我在这头,大陆在哪头? 胡洪侠
主题词4 耶稣
竟然「蒋公」是耶稣信徒! 杨照
傻佬正传,在街头 马家辉
我与你相逢不相识 胡洪侠
主题词5 孔子
我的第一部电影剧本 杨照
我和孔子的私密时光 马家辉
孔子的模样 胡洪侠
主题词6 火车
幻梦的夜班车 杨照
在英国火车站门前想见香港 马家辉
从此生活有了远方 胡洪侠
主题词7 飞机
没有花环,也没有哭哭啼啼 杨照
飞机,和我的第一次 马家辉
飞机在梦想之外 胡洪侠
主题词8 春游
未成形、成形中的青春欲望 杨照
在郊外烤肉时遇上黑帮飞仔 马家辉
无名的春天 胡洪侠
主题词9 世界读书日
开启阅读历程的一本参考书 杨照
救书记 马家辉
这一天的日记 胡洪侠
主题词10 初恋
恶作剧与暴力中的青春真情 杨照
我的六岁的小女孩 马家辉
到底什么才是初恋? 胡洪侠
主题词11 母亲节
那个母亲节的前一天 杨照
不打麻将,要干啥? 马家辉
没有了母亲的母亲节 胡洪侠
主题词12 电车
搭地铁进城,进了中国城 杨照
迷情电车 马家辉
电车上的心情 胡洪侠
主题词13 男厕所
菸味弥漫的那间厕所 杨照
他们把口水吐在我的脸上 马家辉
神祕的调令 胡洪侠
主题词14 女同学
宿命无缘的女同学们 杨照
粽子,以及温柔,还有暴烈 马家辉
空白 胡洪侠
主题词15 琼瑶
彷彿出自琼瑶小说的人生瞬间 杨照
期待有个男子站在门外 马家辉
那些明亮的日子 胡洪侠
主题词16 历史课本
坚守「无趣原则」的历史课本 杨照
曾经,我是少年柏杨 马家辉
要论「历史课本」,不妨说说《要论》 胡洪侠
主题词17 单车
单车上的年轻时光 杨照
我是单车纪录保持者 马家辉
我家自行车之怪现象 胡洪侠
主题词18 女老师
那个坚持要拯救我的老师 杨照
当密丝陈遇上问题学生 马家辉
三十年后的第一课 胡洪侠
主题词19 搬家
搬离儿时 杨照
到了搬家时分,「稿神」亦有脱稿危机 马家辉
三百箱书和四条汉子 胡洪侠
主题词20 收音机
广播生涯的「地下」开端 杨照
收音机杀人事件 马家辉
收音机里传出我的名字 胡洪侠
主题词21 求职
一个年轻粗心的助理美编 杨照
只要我想要,必是我的 马家辉
和一场大雨不期而遇 胡洪侠
主题词22 报纸
躬逢其会的报业盛世 杨照
叔叔从口袋里掏出钞票,给我带回家 马家辉
怀念一种心情 胡洪侠
作者序1
比张爱玲《对照记》更货真价实的「对照记」
杨照
我有一个高中同班同学,当过台湾的「立法委员」,也经常上电视谈论政治议题,是在街上很容易被认出来的公众人物。他的外表看起来老成,和真实年龄有蛮大差距的。
一九九八年,我听他说过一个笑话。竞选跑摊时,有人问他:「『委员』,你到底多大年纪?」他诚实直率地回答:「三十五。」那人点点头,回应一句:「噢,原来你是三十五年次的。」有了这次经验,下回在被问到几岁时,他改了一种方式回答,说:「我五十二年的。」听到他答案的人,也是点点头,回应一句:「噢,原来你五十二岁。」
这里讲的「年次」,指的是台湾通用,一直保留到今天的中华民国纪年,一九一二年是中华民国元年,所以民国三十五年是一九四六年,民国五十二年,就是一九六三年。
这位同学,年纪轻轻三十五岁,竟然就被误认为五十多岁!
对这个笑话,我印象深刻,不只因为他是我同学,而且因为被误认为比实际年纪更大的情况,也常常发生在我身上。台湾有一种谈论世代分类的说法,按照中华民国纪年法称唿「几年几班」。民国五十年代出生的人(约略等于中国大陆的「六○后」)就称为「五年级」,五十一年出生的是「五年一班」,五十二年出生的是「五年二班」,以此类推。我曾经多次遇到人家当着我的面说「你们四年级的」如何如何;也曾经遇到人家讨论「五年级」的作家时,列出了一大堆名字,想破头再想不出其它人了,还是都没有提到我,带点尴尬也带点戏谑我提醒他们:「嗯,我也是五年级啊!」
在我身上发生的状况,一部分源自于长相,不过另外还有一部分,更大的一部分(但愿是),源自于我比较频密往来的朋友,几乎年纪都比我大,差不多都是「四年级后段班」,甚至是「四年级前段班」的。我跟他们聊天没有什么隔阂,他们读的书我也读,他们迷过的电影我也迷过,震撼他们生命的歌曲也曾经震撼过我。差别在,他们大学时的经验,我往往提早在高中、甚至国中时经验了。
关于书、电影和音乐,我是早熟的。国中、高中,而非大学时代,才是我真正的生命摸索、形成期,这使得我很难跟与我同年龄,或比我年轻一点的人开怀畅谈。我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对他们很陌生、很有距离,比较接近是耳闻来的「往事」;他们记得的深刻体验,我常常会有的反应是:「都几岁了,还对这样的事大惊小怪吗?」没有办法同悲共喜,友谊的热度当然也就有限了。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对自己出生的这个年分,一九六三年,或民国五十二年,不太有什么感应。一直到认识马家辉,到马家辉提议我们两个同年出生的人,应该来合写一本书。对于出生于一九六三年这件事,家辉的态度和我截然相反--我总觉得我的身体里藏着一个更老的灵魂,家辉却希望、甚至主张自己的灵魂和身体都比一九六三年出生算来的数字年轻。我无法用看待其它台湾同龄人的眼光看待他,因为他从香港到台湾的成长经验,如此异质异类,引我高度好奇。
透过家辉,又牵连上了胡洪侠,异质异类的好奇就更强烈了。正因为在三个复杂牵扯、既类似又微妙不同的社会成长,反而给了我和他们两人之间,浓厚、直接的「同代感」。我无法用我的经验记忆去假想、揣测他们看过什么、听过什么、想过什么,我只能拿自己看过、听过、想过的,去跟他们交换。
和这本书的关系,因而格外暧昧。作者的身分往往还不如好奇的读者身分来得重要。或者该说,写作不再必然是我想要表达、记录什么,而是为了知道家辉、大侠会表达什么、记录什么,必须付出的苦劳代价。
书名《对照记》明显是从张爱玲那里抄来的,不过值得骄傲的是,我们的书,比张爱玲那本《对照记》更符合书名文字意思。张爱玲「对照」图与文,实质上是用文字来解说相片;我们却是以三人的切身故事,在同样的题目下严格「对照」,同时对照出了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三个社会。
作者序2
都比我老实
马家辉
既然合作写书,总有必要写一写跟两位写作拍档的交往过程。
我是认识杨照在先,或该说,是知道杨照这个名字在先。
我和杨照都在台湾大学毕业,他读历史系,属于文学院,我读心理系,属于理学院,他比我早一年入学,但我们从来没有活动交集(其实也难说,我常跟杨照开玩笑道,老兄,会不会当年我们曾在台大的椰林大道上擦身而过、抢路互瞪?甚至,会不会当年我们曾经追求过同一位女孩子?)
杨照成名得早,经常在报刊发表文章、得奖、出书,我在赴美深造前于台湾担任杂志社记者,和许多同事都是他的忠实读者,对这位眼神深邃、声调厚壮的同龄人深表仰慕(听来有点肉麻,但确是如此!)其后我于上世纪九○年代到了美国中西部的威斯康辛州大学攻读博士班,身边亦有不少台湾留学生都在谈他论他,那时候,他在哈佛大学读书,我还记得有一位社会学系的师兄去哈佛开会后回来,花了十五分钟忆述杨照如何在会议里发言和说了一些什么,我们听着,在听一个「杨照传奇」。
取得博士学位后,我从美国返台,再回港,于《明报》担任副总编辑,策划副刊改革,找得了杨照的联络方法,打电话向他邀稿,他接电话时说了一声:「喂……」第一时间印证了「杨照传奇」的其中一个元素,果然,他的声音很厚实,很有说服力,多年以来我只知道一位作家能在「声力」上跟他比拚,那就是梁文道。后来我将此感想对胡洪侠说了,他在《书情书色》书里把我的慨叹写出来:「二○○九年香港某夜,我们从严禁吸菸的名门私房菜馆,逃到距会展中心一箭之遥的海军码头露天咖啡座继续闲聊。马家辉突然大有感慨,指着杨照和梁文道对我说,杨照和梁文道的嗓音都很好听,浑厚,有磁性,听着容易让人信任。咱们俩的声音太难听了,太尖,沙哑。」
说不定胡洪侠那夜跟我一样在心底暗暗妒忌他们俩。
第一次见到杨照的庐山真面目,是在台湾,他请我在喜来登酒店吃牛扒,讨论香港《明报》副刊与台湾《新新闻》的某个合作项目,此番相见,又印证了「杨照传奇」的另一些元素,果然,他的眼神很坚定很可靠,彷彿人间所有事情都在他的盘算掌握之中,他的学识也广也深,出口成章,跟传说中的他完全没有打折。
其后我们做了十四年的朋友。
我跟胡洪侠的友谊亦有十四年历史,但开展于我离开了《明报》之后。一九九八年开始,我参与了「四城文化会议」,那是每年一度的民间交流研讨活动,轮流在香港、上海、深圳和台北之间举行,每城各有人脉班底,香港主要是荣念曾、胡恩威、梁文道和我,台北是南方朔,上海是荣广润,深圳则是胡洪侠和尹昌龙等人。那年头,混号「大侠」的胡洪侠不知道是《深圳商报》的记者抑或编辑,总之是在前线打拚,跟今天的《晶报》负责人官位隔离尚远,但没变的是,不管于今天和当年,他都是那么爱喝酒爱聊天爱抽菸爱读书爱写作,以及,爱开玩笑爱搞气氛,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喜欢听他演讲发言和主持会议,有他在,大家肯定笑得嘻嘻哈哈。最近我在一场座谈里称赞胡洪侠位列我心中的「名嘴排行榜」前五名之内,甚至若论幽默感,他占首位,但他偏不相信,我没法子,只好在此写出,留下纪录,立此存照。
这本书之能够现身,其实亦沿于某回座谈活动后的菸酒场合里由我首先对胡洪侠提出的创意,我知道胡洪侠爱玩,好玩的事他必支持,所以认认真真地对他说出想法。那回,我说,大侠,我一九六三年出生,你也一九六三年出生,台湾有一位作家杨照亦是一九六三年出生,不如我们合作写点文字,分从两岸三地审视自己生命所经历过的种种喜悦或不堪,那既是个人回忆,亦是集体历史,写起来和读起来,皆具趣味。
心思敏感的胡洪侠一听,立即勐力拍自己的大腿道,同意!就这么干!
胡洪侠是河北人,北方汉子总喜把「就这么干!」挂在嘴边,然而世间事情一旦实践起来,还得克服好些技术障碍,譬如以何种形式合写、写了在何处发表、多久发表一次,之类,由于议而未决、决而未行,合写之事一拖再拖,拖了整整三四年了,拖到二○一一年二月始在《晶报》落实?航,但若不是汪小玲善尽监督之责、每週催稿,这趟航程又必中途?锚停休;想来,三个老男人都应该对她郑重说声道谢。
好了,三个老男人的合写专栏持续刊登了, 也开始结集出书了,当天的一个小创意成为事实,我心高兴,可是我又必须借引义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一段书信自白求取原谅:「关于生平事蹟,我是属于克罗齐那一派,认为作者价值在于作品(如果有价值的话)。所以我不提供生平事蹟,不然就给假的,再不然我会想办法东改一点西改一点。所以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尽管问我,我必告诉你,但我绝不会告诉你事实,这点你可以放心。」
而我希望,杨照和胡洪侠都写得比我老实。
作者序
「这真是一个奇蹟」
胡洪侠
我先认识香港的马家辉,后认识台北的杨照。和马家辉聊天时,得知杨照也是生于一九六三年,我们三个原是同龄人。我对家辉说(也可能是家辉对我说),其实我们可以一起写本书。三个人在不同的华人社会长大,同样的一个题目,必能写出不同的经历、想法与格局,其中的种种差异,一定多有意味深长之处。家辉答应联系杨照,希望马上开始。说起来,这初次「订约」,都是六七年前的事了(家辉说是三四年前的事,聊备一说)。
尽管马家辉的「马上」并不总意味着「上马」,但此事似乎也从未「下马」,每次见面我们都要温习一次,互相埋怨一顿,然后再次想像一番,比如我们可以合作开一个博客,再找家报纸开个专栏,线上线下互动,鼓励读者点题,诸如此类,直把自己的心情说到「如火如茶如咖啡」为止,可结局呢,往往又是说说而已。二○○九年香港书展,总算遇到了杨照,三人于海边一酒吧小聚,旧事重提,都觉得如果再光说不练,那就太不够意思了。当场按生辰年月排定了座次:杨照居首,家辉屈居老二,我心不甘情不愿地成了老三。老大说你们老二老三把此事耽误了,以后就听老大的。彼时维多利亚港湾海风习习,涛声阵阵,灯火点点,那风那涛那灯都见证了三个老男人的「海誓山盟」。可是,实践再一次雄辩证明,老大并不比老二老三更靠谱,接下来的一年里,风过耳,灯没亮,涛声依旧。
二○一○年,还是在香港书展上,马家辉、朱天心和我有一个对话,谈一九六○年代大陆、台湾、香港不同的生活。身为主持的马家辉掌握话语权,当场向一百多位听众公布了三地三男人的写作计画。提问环节有听众说你们这本书一定很好看,「请问什么时候出版呢?」家辉笑了,说我们都计划了很多年了,应该很快可以开始了。他不失时机地看了我一眼,我也笑了,斗胆说了一句:「明年吧。」
明年复明年,一直到了二○一一年,「对照记@1963」专栏总算走出了小会议室,走进了《晶报》「人文正刊」的「正点」版上。说起来好笑:版名叫「正点」,可这个专栏已经「晚点」很多年了。
这一刻我在想,「对照对比对流年,三人三地三本书」,这样一个让人眼睛一亮的写作创意,究竟为什么多年未能实现呢?说三个人都不靠谱那自然是开玩笑,说其中另有「隐情」,或许就能讲得通。这「隐情」就是:「对照记」自然是有趣味的创意,果真要写起来,其实并不容易,起码对我本人是这样。其一,怎么写?我们要写的是「公共话题中的私人记忆」,这不同于平常写时评、书评,说的尽是别人的事;我们需要激活自己的青少年记忆,说一些之前从未披露过的自己的事。「投枪」投向别人总是容易,投向自己时又该如何自处?我们需要多少勇气才能直面往往不堪回首的过去?回避什么,隐瞒什么,当然是作者的权利,但这一权利要如何在「据实直书」前提下得以维护以求适度、适当?其二,写什么?既然是「对照」,那就要写出差异。我们所处的三个华人社会,其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社会状况、文化面貌,差异不可谓不大。但是,选择什么样的主题词才足以呈现这种种差异?更麻烦的通常不是如何写出差异,而是差异大得简直无法下笔。比如家辉曾提出写一期「英国女王」,我和杨照都反对:我们根本无从写起。诸如此类,都需要时间慢慢做理智与情感方面的准备。我甚至想,这一写作计画拖得时间可能还不够长久,我们应该等待一个更合适的时间。我们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讨论每期的主题词。好在《对照记》我们计划写三本,第一本暴露出的缺陷还可以由第二本、第三本弥补。
可以想像一下,分别出生在大陆、台湾、香港的三位同龄人,联袂完成一个通过回忆相互对照的写作和出版计画,这在三十年前是可能的吗?二十年前呢?所以,先不论其他,仅凭创意竟然能够实现,且起始于深圳报纸专栏、继之以三地同时出版新书,就用得上铁道部前发言人的一句「名言」:这真是一个奇蹟。八○后、九○后对此感触不深,而对六○后而言,这是我们小时候做梦都梦不到的事情。
《对照记@1963:22个日常生活词汇》,这个书名一出现,就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旧时光的好奇。1963年,那是一个在历史书上读到过的年代,但对于我这个世代的人来说,它更像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符号。书名中的“对照记”三个字,尤其吸引人,它暗示着一种比较、一种反思,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选取这“22个日常生活词汇”,又将如何将它们与当下的生活进行对比,从而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出一些可能出现的词汇:或许是关于“书信”的,在那个没有即时通讯的年代,一封封书信承载了多少思念和牵挂;或许是关于“走亲访友”的,那种朴实而真挚的人情往来;又或者是关于“手织毛衣”、“土灶”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词语。我非常希望作者能够像一位细腻的考古学家,挖掘出那些被时间淹没的词汇,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通过这些词汇,展现1963年人们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风貌。我期待书中能够有详实的考据,生动的描绘,以及作者独到的见解,让我们不仅能了解到词汇的字面意思,更能体会到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词汇的书,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一次与过去对话的机会,一次对我们自身文化根源的探寻。我想通过这些词汇,去感受那个年代的温度,去理解那个年代的人们,去发现那些在物质相对匮乏但精神却异常丰富的时光里,所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评分《对照记@1963:22个日常生活词汇》——单看书名,我就觉得这本书一定很有料。1963年,对我而言,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年代,它承载着历史的痕迹,也孕育着无数的故事。而“对照记”这三个字,更是立刻激发了我的好奇心。作者究竟会用什么样的“日常生活词汇”来进行对照,对照出怎样的时代变迁和社会印记?“22个”,这个精确的数字,让我觉得作者在内容的选择上一定经过了深思熟虑,是为了呈现最精粹、最有代表性的内容。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22个词汇会是什么?是关于家庭的?关于社区的?还是关于那个年代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出现一些现在我们已经很少用到的词语,例如“缝纫机”、“土灶”、“粮票”、“副食店”等等,这些词汇不仅仅是语言符号,更是那个时代生活方式的具象体现。我希望作者能够像一位细腻的史学家,用生动的笔触,详细解读这些词汇在1963年的语境下的具体含义,以及它们如何折射出那个年代的社会结构、人情世故,甚至当时人们的情感世界。而“对照”这个概念,更是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作者会如何将这些60年代的词汇与我们今天的用语和生活方式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发和思考?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关于语言的探索,更是一次对过去的深度回溯,一次对文化传承的梳理,一次对我们自身时代认知的一次更新。我想通过这本书,去感受那个年代的淳朴与坚韧,去理解那些曾经鲜活在人们生活中的词语,所蕴含的时代智慧和情感力量。
评分《对照记@1963:22个日常生活词汇》,光听这个名字就很有意思。我一直觉得,语言是了解一个时代最好的窗口,特别是那些我们现在可能已经不太常说的词汇,它们往往蕴含着最鲜活的历史信息。《对照记》这个词,让我立刻联想到一种对比和梳理,而“@1963”,则精确地将时间点锁定在了那个特定的年份。22个日常生活词汇,这个数字虽然具体,但又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我很好奇,这22个词汇会是什么?是关于食物的?关于交通的?关于娱乐的?还是关于人际关系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选择这些词汇的,以及他/她会用怎样的方式来“对照”它们。是和现在的词汇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演变和差异?还是通过这些词汇,来勾勒出1963年那个时代的社会图景?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出现一些我们现在听起来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比如说,像“票证时代”、“供给制”、“劳动号子”之类的词,在60年代肯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词汇,更是那个时代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的缩影。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挖掘这些词汇背后的故事,讲述它们在人们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情感和回忆。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关于词汇的解读,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一次对父辈、祖辈生活的回溯。我想通过这本书,更深刻地理解他们所经历的一切,感受那个年代的淳朴与不易,以及在物质相对匮乏的环境下,人们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创造和生活。
评分“对照记@1963:22个日常生活词汇”,这个书名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我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1963年,对于我这一代人来说,是一个既遥远又充满着历史感的年代,它代表着一种与当下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而“对照记”这个概念,更是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对比与反思。作者将聚焦于“22个日常生活词汇”,这个明确的数字,让我对书籍内容的扎实度和深度充满了期待。我很好奇,这22个词汇会是什么?是关于那个年代人们的出行方式?比如“自行车载着全家”?是关于那个年代的娱乐方式?比如“听收音机里的广播剧”?还是关于那个年代人们的饮食起居?比如“蒸馒头”、“自家种菜”?我希望作者能够像一位历史的侦探,细致地挖掘出这些词汇在1963年的具体用法和所承载的意义。我期待书中能够有详实的史料支撑,生动的场景描绘,将那些可能已经褪色的词语重新赋予鲜活的生命。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对照”这一手法,将这些60年代的词汇与我们当下的生活进行有趣的对比。这种对比,或许会让我们惊叹于时代的变迁,或许会让我们反思我们所拥有的,以及我们可能已经失去的东西。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词汇的书,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一次与过往的深情对话,一次对我们自身文化基因的深度探寻。我想通过这本书,去感受那个年代的独特韵味,去理解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智慧,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普通词汇背后,关于人情、关于生活、关于时代的深刻洞察。
评分拿到《对照记@1963:22个日常生活词汇》这本书,我最先被它的书名所吸引。1963年,对我来说是一个模糊又遥远的概念,那是个什么样子的年代?“对照记”三个字,又暗示着一种对比和反思,让我很好奇作者会用哪些“日常生活词汇”来进行对照,对照出什么?是时代的变迁,还是情感的流转?22个,这个数字不多不少,似乎意味着作者在精挑细选,想要呈现的是最具有代表性、最能触动人心的词语。我猜想,这本书会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用那些或许已经被我们遗忘,又或者在我们记忆深处泛黄的词汇,一点点拼凑出60年代的生活碎片。也许会有关于“缝纫机”的细致描写,讲述它如何在那个年代成为家庭的必需品,承载着母亲的手艺和对家人的关怀;也许会有关于“收音机”的温暖回忆,讲述一家人围坐在收音机旁,倾听新闻、故事和歌曲的温馨场景。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现在看来充满时代感的词汇,例如“计划经济”、“粮票”、“工分”等,这些词汇不仅仅是简单的字眼,更是那个年代人们生存方式、社会形态和价值取向的直观体现。作者如何解读这些词汇,如何将它们置于60年代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又如何与今天的我们进行对照,这都是我非常期待的。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温情的怀旧,一次对过往的致敬,更是一次对生命痕迹的追溯。我想通过这些“日常生活词汇”,去感受那个年代人们的心跳,去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体会他们是如何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努力地生活,并且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评分“对照记@1963:22个日常生活词汇”,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1963年,这是一个对我来说,有着历史感但又充满想象的空间的年代。作者用“对照记”这个词,立刻点出了本书的核心——对比。究竟是要对照些什么呢?是词汇本身的演变,还是词汇所承载的生活方式和时代背景的差异?22个,这个具体的数字,又让人觉得内容会很精炼,很有深度。我开始想象,书中的22个词汇会是什么样的?我猜测,它们一定不是那些我们每天都在挂在嘴边的热门词汇,而是一些在60年代非常普遍,但在今天可能已经很少被使用的词。比如,可能涉及到“缝纫”、“织毛衣”、“票证”、“计划生育”等与当时社会经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词语。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详细地解读这些词汇,不仅解释它们的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要讲述它们在1963年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如何被人们使用、理解,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生活哲学。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这些词汇,生动地描绘出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图景,包括他们的日常起居、人际交往、价值观念等等。而“对照”这个部分,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作者会如何将这些60年代的词汇与今天的我们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词汇的读物,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一次与历史对话的绝佳机会,一次对我们当下生活的深刻反思。我想通过这本书,去感受那个年代的独特韵味,去理解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态度,去发现那些在平凡的词汇背后,所闪耀的时代光芒。
评分《对照记@1963:22个日常生活词汇》——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复古又充满探索的意味。1963年,那是一个对于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年代,它代表着一段历史,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会氛围。作者选择“对照记”这个词,无疑是想通过对比来呈现时代的变迁。那么,究竟会是哪“22个日常生活词汇”呢?我充满了好奇。我猜测,这些词汇一定不是我们现在司空见惯的,而是那些承载着60年代独特印记,甚至是我们现在已经很少使用的词语。比如,我可能会在书中看到关于“煤炉”、“热水瓶”、“搪瓷盆”等与当时居家生活息息相关的词汇,它们不仅仅是物品的名称,更是那个年代生活条件的写照。我希望作者能够像一位细致的民俗学家,深入挖掘这些词汇的背后故事,解释它们在当时是如何被使用,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以及它们如何折射出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和价值取向。我对“对照”的部分尤为期待。作者会如何将这些60年代的词汇与我们现代的生活进行比较?这种对比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思考?也许是通过食物的名称,也许是通过交通方式的演变,又或者通过人际交往的表达方式。这本书,对我而言,绝对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词汇的书,它更像是一张充满温度的老照片,一次唤醒集体记忆的触动,一次对我们文化根基的深刻回望。我想通过这本书,去触摸那段历史的脉络,去感受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气息,去发现那些在平凡的词汇背后,所蕴含的时代变迁和人文关怀。
评分光是看到书名《对照记@1963:22个日常生活词汇》,我就被深深吸引了。1963年,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那是一个遥远又充满想象的过去。书名中的“对照记”三个字,更是点出了核心。我很好奇,作者会用什么样的词汇来对照,对照出什么?是时代与时代的差异,是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还是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与普遍社会现象的碰撞?“22个日常生活词汇”,这个数字也很精确,让人觉得内容会很扎实,不会是泛泛而谈。我脑海中已经开始浮现出画面: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也许是电视机刚开始普及,也许是电话还算奢侈,也许是人们的人际交往方式和现在完全不同。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我们现在已经很少用到,甚至快要遗忘的词汇,然后作者能够详细地解释它们在当时语境下的含义,以及它们如何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情冷暖。例如,像“播种”、“缝纫”、“走街串巷”这些词,在今天看来可能很寻常,但在60年代,它们可能承载着更深的意义,代表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代表着邻里之间的互助,代表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生活节奏。我希望作者能够像一个细致入微的观察者,捕捉到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模糊的细节,用生动有趣的笔触,将我们带回到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1963年。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本关于词汇的书,更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一堂生动而温暖的历史课,一次与旧时光的深情对话。我想知道,在那个年代,人们如何表达喜怒哀乐,如何看待未来,如何维系家庭和社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词汇,背后一定隐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
评分“对照记@1963:22个日常生活词汇”,看到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充满了问号,也充满了期待。1963年,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遥远又充满想象的年代,它代表着一种过去,一种可能完全不同于现在的社会生活图景。而“对照记”这三个字,更是精准地抓住了我想要了解的重点——对比。作者会用什么样的“日常生活词汇”来做对照?对照出什么?是时代的变化,还是人心的演变?“22个”这个具体的数字,又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会非常扎实,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有所侧重,有所选取。我很好奇,这22个词汇会是什么?我猜想,它们一定是我们现在可能已经很少使用,甚至有些已经淡出日常对话的词语。比如,“缝补”、“蒸馒头”、“送煤球”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词,在那个年代,它们不仅仅是动作,更代表着一种自力更生、勤俭持家的生活态度。我希望作者能够详细地解释这些词汇的含义,以及它们在1963年当时的社会语境中是如何被使用的,它们背后又承载着怎样的人情世故和时代精神。我更期待作者能够将这些词汇与今天的我们进行有趣的对照,通过这种对比,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时代的变迁,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以及我们可能已经失去或正在改变的一些宝贵的东西。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对词汇的解读,更像是一次温暖的回溯,一次对过去生活方式的追忆,一次对我们文化基因的梳理。我想通过这本书,去感受那个年代的真实,去理解那个年代的人们,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普通词汇背后的,关于生活、关于情感、关于成长的深刻印记。
评分《对照记@1963:22个日常生活词汇》,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吸引力。1963年,这个年代对我来说,既陌生又充满历史的厚重感。而“对照记”这个概念,更是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作者会用22个“日常生活词汇”来做什么样的“对照”呢?是对照我们现在的用语习惯?还是对照当时社会的面貌?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穿越回那个年代,用最贴近当时人们生活的语言,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和气息。我猜测,书中的词汇可能会包含一些现在已经非常少见的、带有浓厚时代印记的词语。比如,像“缝纫机”、“搪瓷杯”、“收音机”这些曾经是家庭重要组成部分的物品,它们在当时不仅仅是物件,更是承载着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是人们情感的寄托。我希望作者能不仅仅是解释词汇的字面意思,更能深入挖掘它们背后的故事,讲述它们在1963年那个特定年代是如何被使用,被看待,以及它们如何折射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社会风貌和价值观念。我特别想知道,这些词汇是如何反映出那个年代的朴实、节俭,以及人与人之间淳朴的情感联系的。而“对照”这个概念,也让我对作者的解读充满了期待。作者会如何将这些词汇与当下的生活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词汇的书,更像是一次充满温情的时间旅行,一次对过去生活方式的追溯,一次对我们文化根源的深刻反思。我想通过这本书,去触摸那段历史的肌理,去感受那个年代的脉搏,去理解那些曾经鲜活在人们生活中的词语,所承载的丰富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