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民国一百年,
我们终于等到曾源流于同一片黄土地,
因改朝换代而离家离乡离国的人,
之后的故事。
〈百年好合〉百岁金兰熹从家中总管到钢笔小姐,以贵族身世自我推销给企业家二代的平生缘。
人人羡慕她命好,不知道诀窍就是心淡;「心淡」说起来容易,可是人生要不经过些事先把心练狠,哪儿就能淡得了?
〈女儿心〉初老的陆贞霓因丈夫黄智成过世犯了抑郁,在香港重遇发仔后引动少女情思而渐释怀……
无忧无虑的日子是从离开门前植满梧桐的上海老家后就不见了吗?那么是从离开摆满了蜡梅和水仙庆贺新年的香港父母家以后吗?
〈北国有佳人〉上海滩名舞女淑英分别在上海、台湾、美国侍候过男人,每个都是她逃离从前的依託。
车行渐去,淑英感觉自己像故事里遇鬼的书生,次日清晨醒来看见昨夜的庭台楼阁变成了土丘荒冢;她疑惑了……
〈凤求凰〉穆斯林古丽与学生兵国清因战争无依因爱情犯死罪,逃到天涯海角无归期的私奔情事。
两朵红云涌上她的脸颊;她结过婚有过男人的,都不知道两个人只说着话,手都没碰着,也能让人口里生津,心里发毛。
〈珍珠衫〉温柔婉约的爱芬在分居的丈夫大伟与老情人朔平间长期维持着恐怖平衡,两老的初恋最终……
女人记得一切细节。朔平一生……却作梦也没想到能靠三脚猫的闺房术被爱芬当成「大情人」来爱恋了半生。
〈昨宵绮帐〉舜美与雪燕年纪轻时都爱上飞官也都遭遇女人最悲苦的命运;只是舜美付出了最惨痛的代价。
恨呀!没见没联络都能藏一条手绢偷着想,舜美的嫉妒让她心痛到连至仪落在她身上的拳头都成了解脱。
童年时在眼前闪过的身影,窝在蒋晓云的心头,记忆反刍了大半生,等到民国一百年才开始诉说……
故事虽属拼凑和虚构,我创作时,人物的一生历历在目,他们的英灵也与我同游天地。我清楚地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会到哪里去,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什么样的痕迹。
和眷村里「效忠领袖」与「官大一级」的鲜明阶级意识不同,我成长过程中遇见的从大陆流亡到台湾的难民好像对政府都是牢骚满腹,谈到两岸当时的「民族救星」更是意见比敬意多。既是难民,应该可能也有生计之忧,可是他们碰在一起却很少聊油钱米价,反而喜欢读他们不大相信的报纸,交换小道消息,和分析时势;彷彿身在乡野,却觉得庙堂之事也是生活的一部份,自己可以置喙。等我长大后反刍才想通,原来这群人是民国的「士大夫」,经济社会中叫「中产阶级」。同是难民,虽然不是富贵的「上流社会」,他们却或有文凭,或有技能,即使在难中,基本的饱暖问题还是可以得到解决,就有余力继续「生活」。
他们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追求事业、爱情、婚姻,喜欢和朋友分享对人生的期望和想法;他们也关心大世界里的经济,政治,和时局,很长的时间他们都在担忧「老美」随时会放弃弹丸之地的台湾;好像他们相信第七舰队还胜于保卫复兴基地的国军。他们讲起领袖并不比今天在电视上骂马英九像骂儿子一样的名嘴更仁慈,对军人和他们的眷属也都没有什么崇敬之意,反而会指名道姓地怨怪哪位将军不会带兵要为打败仗负责任。生活中娱乐显然对这些「难民」很重要,他们上馆子,听戏,和看电影;友谊也很重要,他们老是聚在一起怨天尤人或者八卦配对;除了时空不一样,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和如今的中产阶级没什么不同。这些人遭逢乱世,其中有些际遇比我写的小说还离奇……
作者简介
蒋晓云
出生于台北,祖籍湖南岳阳。现旅居美国。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系博士班。
曾任《民生报》儿童版、《王子》杂志主编。
学生时期即开始写作;一九七五年发表处女作〈随缘〉,一九七六年起连续以短篇〈掉伞天〉、〈乐山行〉,中篇〈姻缘路〉,三度荣获联合报小说奖,以媲美张爱玲的惊人才华饮誉文坛。作品后来结集成《随缘》、《姻缘路》出版。
一九八○年后结婚去国,匿迹文坛三十年。
二○一一年春天以长篇小说《桃花井》惊喜复出,短篇小说集《掉伞天》于夏季出版。民国素人志第一卷《百年好合》在民国百年年末推出,余将陆续出版。
序
等到民国一百年
少年时对感觉不可能发生的事,会跟朋友赌气一样地说: 「那你就等到民国一百年吧!」
我的父亲是民国二年的春天出生的,比中华民国只小一岁。可是他的身份证年龄却在由香港到台湾时被代填入境资料的友人误填成民前一年,那又比中华民国大了一岁。因为需要填写表格时记的父亲生日跟他实际在家庆生时的生年月日不符,所以很大了我都搞不清楚他的年纪。我三十岁以后,他常常跟我说一句俗谚:「人人有个36, 喜的喜来忧的忧。」我一直以为他是勉励我在而立之后要时时戒慎恐惧,努力不懈。一直到他过世之后,我常常因为思念,把记得的父女互动在心中一遍遍回忆分析,才觉悟到一九四九年中国动乱的时候,他的实际年龄正好是36岁;那一年发生的事情让他,和许多像他一样的中国人,人生产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
父亲在湖南老家是一个地方型的政治人物,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是他「在台上的时候」。国共内战,他被迫离开家乡,失去了政治舞台。因为不能忘情,在我出生后,他还曾逼迫对政治完全没有兴趣的我母亲去竞选台湾省议员;因为他评估当时有妇女保障名额,要求票数有限,在当时算高学历又风度极佳的母亲会有机会当选。没有想到为此加入国民党,却因为拉不下脸到处求人赐票的母亲,差一票饮恨,那也断了父亲想在台湾继续家族「政治生命」的梦想。
可是这个挫败却没有影响父亲对「管理众人之事」热衷的脾性,我小时候家里一直人来人往地很热闹,事后回想,简直是常常有人在我家「全民开讲」。我喜欢自己看书,对大人讲话从不旁听,这个良好的品行总是被客人盛赞,这就更让我远离客厅里的清谈。现在想起来,我大概错过了旁听一整部民国的稗官野史。然而即使这样自外于客厅里的「座谈会」,不小心飘进耳朵的一些事情和人名却在我此后的一生于完全想不到的时空和书页之中与之重逢或证实。事后追忆,这个奇妙的童年环境是让我变成一个在台湾戒严氛围中长大,却对威权或权威一无所觉的主因。
一九七九年我以文艺界青年代表的身份应邀去总统府,十个样板人物轮流跟蒋经国握手,个个沉默不语,行礼如仪,我身旁的大明星林凤娇(成龙的妻子,房祖名的妈妈)还紧握我的手,微微发抖,我想一个女明星什么场面没有见过,跟两个老头(另一位是副总统谢东闽)握握手,何以激动至此?轮到我的时候,我特意示好,说:总统你好,我也姓蒋。蒋经国听说不过一愣,旁边的侍卫大概觉得于体制不符,就有点粗鲁地用手臂把我隔开了。回家后我不大高兴,父母就安慰我说:你愿意跟他握手还搭讲,真是看得起他,小蒋怎么这么不懂礼貌!
和眷村里「效忠领袖」与「官大一级」的鲜明阶级意识不同,我成长过程中遇见的从大陆流亡到台湾的难民好像对政府都是牢骚满腹,谈到两岸当时的「民族救星」更是意见比敬意多。既是难民,应该可能也有生计之忧,可是他们碰在一起却很少聊油钱米价,反而喜欢读他们不大相信的报纸,交换小道消息,和分析时势;彷彿身在乡野,却觉得庙堂之事也是生活的一部份,自己可以置喙。等我长大后反刍才想通,原来这群人是民国的「士大夫」,经济社会中叫「中产阶级」。同是难民,虽然不是富贵的「上流社会」,他们却或有文凭,或有技能,即使在难中,基本的饱暖问题还是可以得到解决,就有余力继续「生活」。
他们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追求事业、爱情、婚姻,喜欢和朋友分享对人生的期望和想法;他们也关心大世界里的经济,政治,和时局,很长的时间他们都在担忧「老美」随时会放弃弹丸之地的台湾;好像他们相信第七舰队还胜于保卫复兴基地的国军。他们讲起领袖并不比今天在电视上骂马英九像骂儿子一样的名嘴更仁慈,对军人和他们的眷属也都没有什么崇敬之意,反而会指名道姓地怨怪哪位将军不会带兵要为打败仗负责任。生活中娱乐显然对这些「难民」很重要,他们上馆子,听戏,和看电影;友谊也很重要,他们老是聚在一起怨天尤人或者八卦配对;除了时空不一样,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和如今的中产阶级没什么不同。这些人遭逢乱世,其中有些际遇比我写的小说还离奇,真事隐,假语存,我就诌出了这第一卷里的「北国有佳人」和「昨宵绮帐」。
从中产阶级社交圈衍生出去的:有依附他们为生的服务业,和他们为之提供知识和技术的达官贵人阶层。
服务业阶层的难民可能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求职的通路受限;聪明或有技能的就卖手艺或做小生意,老实或没有文凭却有力气的可能当仆役或卖苦力。他们的时间更多花在为衣食谋,没有时间和书本知识搞些风花雪月,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就也更火辣直接。在《百年好合── 民国素人志(一)》里的代表人物就是《凤求凰》里的主人翁。我还记得我到了快30岁才发现文盲跟非文盲的世界有多么不同。我开始回想生命中曾经擦身而过的几位不识字的长辈,遐想他们跟着一九四九年的难民潮来到台湾的无奈和际遇。他们也曾在我童年的某时某处短暂出现,他们不是我父母亲侈谈天下事的座上客,我应该对他们的了解很有限,可是我的记忆和想像却忍不住要去捕捉他们的身影。
等我到了海外求学并且定居,发现原来很多和我父母一样的「民国素人」在天下大乱时没有去台湾,他们直接去到了世界各地,他们在民国的社会阶级更往上层,很多昔日王谢流落异乡,后代也就成了你我身边的寻常百姓。我的思想也跟随他们的足迹四处流浪与寻访。然而我直接认识的其实有限;《民国素人志(一)》里的《百年好合》、《女儿心》、《珍珠衫》就是我瞎编胡写的这类人的故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很难说清《民国素人志》里的人物究竟有多真实?讲的是「素人」的事,写的时候实非「素描」。故事虽属拼凑和虚构,我创作时,人物的一生却历历在目,他们的英灵也与我同游天地。我清楚地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会到哪里去,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什么样的痕迹。
我不能具体的指出我的父母,和他们的朋友,或者在我童年时曾经闪过的身影,都出现在哪一个故事里?可是那一双无邪小女孩的眼睛却跟着我的上一辈走了一遍他们的民国。然后,我花了大半生反刍,追寻,和思考,等到了民国一百年才开始诉说。
“百年好合”,一个多么温暖而美好的词语,尤其是在《百年好合:民国素人志第一卷》这个书名里,它仿佛在民国那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年代,点亮了一盏温暖的灯。我一直觉得,历史不仅仅是权谋和战争,更是无数个普通家庭、普通人的悲欢离合。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的“素人”,他们的故事,往往才最能触动人心,也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这本书的书名,精准地抓住了我的兴趣点。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挖掘出这些“素人”的故事的?他们是怎样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维系自己的家庭,处理自己的情感,并在艰难的生活中寻求幸福的?“第一卷”这个字眼,更是让我充满期待,这暗示着一个庞大而深入的叙事正在徐徐展开,让我看到作者的诚意和决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穿越时光,去感受那个时代最真实的人情冷暖,去聆听那些被历史忽略却依然动人的生命故事。
评分《百年好合:民国素人志第一卷》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民国历史的那份情怀。我总觉得,真正的历史,应该是由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生活故事构成的。那些“素人”,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们也有自己的爱恨情仇,有自己的生活哲学,有自己的悲欢离合。在民国那个变革与动荡并存的年代,一个“百年好合”的家庭,是多么难能可贵,又是多么令人向往。“素人志”的定位,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相信它一定能带我走进那个时代最真实、最接地气的生活场景。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发掘和整理这些“素人”的故事的?这些故事又会以怎样的形式呈现?是个人回忆录的片段,还是经过考证和梳理的集体叙事?“第一卷”的出现,更让我觉得这仅仅是一个美好的开端,背后蕴藏着作者巨大的努力和对历史的敬畏。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平凡人物的不平凡之处,感受那个时代独特的人情味,以及他们对幸福的执着追求。
评分读到《百年好合:民国素人志第一卷》这个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黑白照片里那些模糊却充满故事的面孔。民国时期,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年代,但我不只对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感兴趣,反而更想知道,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他们有没有自己的爱恨情仇?他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的风雨飘摇中,安身立命,传承家族的?“百年好合”这个传统祝福,在那个时代,是多么不易得,又是多么令人向往。“素人志”这三个字,更是直击我心,我渴望看到的是最真实、最接地气的故事,不是经过加工的传奇,而是属于那个年代每一个普通人的真实人生轨迹。这本书的“第一卷”标记,让我觉得这仅仅是一个美好的开端,背后一定隐藏着作者沉甸甸的耕耘和挖掘。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去认识那些被历史遗忘却依然鲜活的生命,去感受他们在那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情感纠葛、生活智慧,以及他们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
评分“百年好合”,这四个字,在《百年好合:民国素人志第一卷》这本书里,散发着一种穿越时空的温暖。民国,一个我始终觉得充满了故事和魅力的年代,但历史书上记载的,往往是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我更想知道的是,那些生活在时代洪流中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他们如何维系家庭,如何处理情感,如何在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素人志”这三个字,精准地触动了我,它意味着这本书将聚焦于那些未曾被历史记载却构成历史本身的人们。我尤其好奇“百年好合”这一主题,在民国那个复杂的社会背景下,究竟意味着什么?那些普通人,是如何追求和实现他们的“百年好合”的?“第一卷”的标记,更是让我对作者的深度和诚意充满了信心,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宏大叙事的开端,我期待着跟随作者的笔触,去了解那些被遗忘却依然闪耀的生命故事。
评分“百年好合”这四个字,在民国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本身就带着一种浪漫和坚韧的色彩。而《百年好合:民国素人志第一卷》的出现,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对民国时期的生活细节、社会风貌一直非常着迷,但史书上记载的往往是那些显赫的人物和重大事件,那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却很少有机会被我们所了解。这本书的书名,点明了它的关注点——“素人”,也就是那些生活在历史幕后,却构成了历史真实肌理的普通人。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搜集和整理这些“素人”的史料的?这些故事会是怎样的形式呈现?会是文献摘录,还是经过一定程度的转述和组织?我希望它能带我走进一个个鲜活的家庭,去听听他们的故事,看看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是如何维系自己的情感,如何度过艰难的岁月,如何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百年好合”。“第一卷”这个标题,更让我看到这是一部有深度、有计划的作品,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评分《百年好合:民国素人志第一卷》,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岁月的沉淀感和人情味。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特别着迷,但更感兴趣的并非那些大人物的传奇,而是普通人如何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书写自己的生活篇章。那些“素人”,他们虽然没有出现在历史的聚光灯下,但他们的生活经历、情感纠葛,却构成了时代最真实的肌理。这本书的主题“百年好合”,在我看来,在民国那个动荡的年代,更是显得尤为不易和珍贵,它不仅仅是一种祝福,更是一种坚守和追求。“第一卷”的字样,让我看到了作者的野心和规划,这说明背后有一个更为宏大的叙事和深入的挖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那些鲜活的个体故事,让我能够深入了解他们在那个时代的婚姻、家庭、爱情是如何维系的,他们是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又是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百年好合”。
评分《百年好合:民国素人志第一卷》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种热衷于“民国往事”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历史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宏大的事件和风云人物,更在于那些被时间长河冲刷后,依然能够被我们捕捉到的普通人的点点滴滴。民国时期,那是一个多么矛盾又充满魅力的时代啊!一方面,旧秩序在瓦解,新思潮在涌动,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另一方面,传统的家庭观念、伦理道德又深深地根植在人们心中。我特别好奇,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没有名字、没有史书留名的“素人”,他们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婚姻是如何维系的?他们的爱情又经历了怎样的考验?“百年好合”这个词,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显得格外珍贵,也充满了挑战。我期待在这本书里,看到那些关于普通男女的相遇、相知、相守的故事,看到他们如何在这复杂的世界中,努力经营自己的小日子,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这本书的“第一卷”让我看到了作者的用心和决心,相信里面一定藏着许多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真实故事,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最真实、最柔软的一面。
评分哇,看到《百年好合:民国素人志第一卷》这个书名,就一股浓浓的怀旧气息扑面而来,感觉就像是小时候听奶奶讲故事一样,充满温度和故事感。民国时期啊,那是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多少故事都发生在那些寻常百姓身上,不是说大人物的事迹才值得被记录,其实那些“素人”的故事,往往才最能触动人心。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人情世故特别好奇,想象着那些穿着长衫、旗袍的人们,在那个充满旧传统和新思潮交织的时代里,如何生活,如何爱,如何面对命运的起伏。这本书能把这些“素人”的故事搜集整理出来,简直是太有意义了!尤其“第一卷”三个字,让我充满期待,这说明这只是一个开始,后面还有更多精彩的内容等着我。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穿越回那个年代,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认识那些鲜活的面孔,去了解他们不平凡的人生。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在这纷乱的时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归宿的。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些被遗忘却又无比珍贵的时光碎片。光是这个书名,就已经勾起了我太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评分看到《百年好合:民国素人志第一卷》这个书名,我就知道这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历史读物。民国时期,虽然短短几十年,却经历了太多巨变,而这些巨变,最终都落实到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里。我一直觉得,真正理解一个时代,必须从它的人民入手。那些“素人”,他们没有留下赫赫声名,却承载了时代的重量,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构成了历史最真实、最感人的底色。“百年好合”这四个字,在那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更显珍贵,也更充满挑战。我迫不及待想知道,那些普通人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是如何面对婚姻、家庭和情感的?他们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好合”的?“第一卷”的标记,更是让我看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这不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个系列,一个对民国时期普通人生活画卷的深入描绘。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些鲜活的生命,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理解那些在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故事。
评分收到《百年好合:民国素人志第一卷》这本厚重的书,内心既有惊喜又有一丝责任感。惊喜在于,终于有这样一本聚焦于民国时期普通人生活面向的著作出现,填补了我一直以来对那个时代“小人物”故事的渴望。责任感则来自于,如何才能真正理解这些“素人”的故事,如何在阅读中不辜负作者的挖掘与呈现。民国,一个承载着太多历史重量的词汇,它不仅仅是革命、战争、新文化运动的代名词,更是无数个普通家庭悲欢离合、柴米油盐的缩影。我们常常在历史课本上看到那些伟大的名字,但真正构成历史肌理的,永远是千千万万的寻常百姓。这本书的书名“百年好合”,更是一种对传统美德的致敬,也隐约暗示着书中可能包含着关于婚姻、家庭、情感的动人篇章。我特别期待看到,在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下,这些“素人”是如何维系他们的家庭,如何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匮乏中寻找慰藉,又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坚守自己的爱情与亲情。“第一卷”的标记,则让我对后续的系列充满了想象,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宏大的叙事工程的开端。我渴望深入书中,去倾听那些未曾被史书记载却依然鲜活的故事,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和人情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