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中的人性探索!
当代中国最受尊重的作家之一--李锐,年度重点力作!
「你们的世界留在七天之内,我的世界是从第八天开始的。」
信仰一定带来救赎么?救赎的代价和意义是什么?
所谓信仰是亲爱精诚的奉献,还是身不由己的耽溺?信仰带来的是虔诚与救赎,或竟是傲慢与偏见?
风雪夜里,一个被逐出教会、濒临死亡的意大利传教士,和一个求子成疯的中国寡妇在娘娘庙口相遇了。这一夜,在异教的殿堂里,已经奄奄一息的张马丁堕入了肉身的渊薮……。
中国满清末年,西方义大利的一老一少传教士来到中国山西一个偏远小村天石村,老神父立志要将他们忠心信奉的天主带进中国小村,他与他最钟爱的年轻徒弟张马丁,立志要将天主的教会,在这小村盖起来。
无奈小村的精神依赖是恭奉女娲娘娘的娘娘庙,传教士一心要将他们的天主带进这个充满迷途羔羊的朴实小村落,但老神父的方式,竟是不惜说谎错杀百姓。
故事发生在有一次村民与教会的冲突中,主角张马丁(一位年轻义大利传教士的中国名字)不小心被打昏,他被误以为被打致死,老传教士借此誓言要找出兇手,并提出二个要求,一是找出兇手杀人偿命,另一是不追究杀人兇手,但要小村将他们的娘娘庙拆除,盖上信奉天主的教堂。
村民商量的结果,娘娘庙的主持张天赐为了保住娘娘庙,宁愿代为受死。
谁知张马丁几天后竟又活了过来,但老传教士为了要拆除娘娘庙,为了要让天石村的所有迷途羔羊都改信他的天主,他竟强力要求张马丁改头换面,隐瞒他没有死亡的讯息。
但张马丁毕竟无法违背自己的良心,他毅然决定叛离他最衷爱的教会,以及他敬如父亲的老神父,他说出了真相,然而悲剧已经造成,张天赐已经被杀,他们一家的悲剧也无止尽地开始了;同时,天石村的百姓与教会的冲突也更加剧烈了……
这是满清末年,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百姓因此被迫卷入失去自己的悲剧的缩影。
全书以华北各地教案为主轴,讲述西方传教士与当地人民及其信仰的种种纠葛。
文字生动,故事紧凑精彩,是探讨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冲突的重量好书。
李锐要观察的是作为血肉之躯的人--不论是领享圣宠的传教士还是质朴固陋的匹夫匹妇--如何在这场中西文化、信仰体系的踫撞下,重新定义自身的位置。他从而发现在神恩与背弃、文明与原始间的距离何其模煳;超越与堕落可能仅止一线之隔。
作者简介
李锐
一九五○年九月生于北京,祖籍四川自贡。一九六六年毕业于北京杨闸中学。一九六九年自一月到山西吕梁山区插队落户。先后做过六年农民,两年半工人。一九七七年调入《山西文学》编辑部。先后担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一九八四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函授部。一九八八年转为山西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同年六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当选山西作家协会副主席。二○○三年十月主动辞去山西作协副主席职务,同时退出中国作家协会,放弃中国作协会员资格。二○○四年三月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二○○七年十二月获得香港公开大学授予文学荣誉博士学位。
一九七四年发表第一篇小说,迄今已发表各类作品百余万字。曾获《山西文学》优秀小说奖、时报文学推荐奖,《亚洲周刊》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等。
着有《丢失的长命锁》、《厚土》、《旧址》、《传说之死》、《无风之树》、《万里无云》、《银城故事》、《寂静的高纬度》、《红房子》、《太平风物》等。
作品被译成瑞典文、英文、法文、日文、德文、荷兰文等多种文字。
推荐序
一个人的「创世纪」—《张马丁的第八天》
你们的世界留在七天之内,
我的世界是从第八天开始的。
天主教曾在唐代、元代传入中国,明末再次卷土重来,吸引官绅如徐光启等入教,影响遍及华北各地。以山西为例,一六二○年,意大利耶稣会教士艾儒略(Giulio Aleni, 1582-1649)到绛州传教,天主教由此传入山西。到了一九○○年,天主教势力已经遍及山西各州县,教徒多达五万七千人。1
天主教和其他西方教派在河北、山西声势浩大,相对也引起激烈反弹。一九○○年义和团事件爆发,最有力的鼓吹者之一正是山西巡抚毓贤(一八四二—一九○一)。随之发生的「山西教案」,有将近两百位传教士、六千多信徒被杀,毁坏教堂、医院、民宅不计其数,情况之惨烈震惊中外。2
李锐最新小说《张马丁的第八天》就是以这段历史为背景。故事始于义和团事件的前一年。河北天母河地区天石镇圣方各教会年轻的执事乔万尼.马丁—中文名叫张马丁—被娘娘庙迎神会会首张天赐打死,引起政教纠纷。在莱高维诺主教强烈抗议下,知县孙孚宸迅速将张天赐缉捕到案,斩首示众。行刑前夕,张妻张王氏为了替丈夫传种接代,潜入死牢,企图受孕。但他们所不知道的是,张马丁并没有死;他在入殓前又活了过来。
1.
李锐是当代中国文学界最受尊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量少质精,总以无比严谨的姿态逼视中国现代经验种种荒凉和荒谬的层面;同时他又不断反省作为一种铭刻中国现代经验的工具,「小说」多变的历史和伦理定位。李锐的笔下天地不仁,人之为人的向往和抗争显得何其卑微虚妄。然而作为作家,李锐又以自己苦涩的坚持,数十年如一日,见证了向往之必要、抗争之必要。
早期李锐以他曾经插队的吕梁山区作为背景,写尽农民的蒙昧和苦难,以及他们与外在世界遭遇后所发生的悲喜剧,像《无风之树》《万里无云》等。他也曾经以家族经历为素材,反思国共斗争下伦理、社会关系的大溃散,像《旧址》。3李锐又有《银城故事》述说辛亥革命前夕波谲云诡的政治角力,阴错阳差的后果。4合而观之,我们已经隐约看出李锐有意借小说铺陈他自己的现代史观。从文化大革命到共产革命,再到辛亥革命,他一步步「退向」中国现代性的开端。他检视宏大叙事中的因缘起灭,勾勒英雄年代中的苍莽悲凉;或用鲁迅的话说,「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墓碣文〉)
写《张马丁的第八天》的李锐更将焦点指向一九○○年的义和团事件—近代中国面向世界最狂乱、也最屈辱的一刻。对李锐而言,由此而生的巨大创伤正是中国现代经验的起源;不直面这一创伤,我们就无从思考百年来从救亡到启蒙的意义。
但如何叙述这一个世纪以前的事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历来已经有太多约定俗成的说法。李锐选择以华北各地教案为主轴,展开他的探索。《张马丁》的故事基本分为两进行。圣方各教会的莱高维诺主教在地方传教尽心竭力;他从意大利带回来年轻的乔万尼,视为衣钵传人;他也同时带回自己的棺材,准备埋骨异乡。与此同时,祭祀女娲的娘娘庙香火依然鼎盛,古老的助孕求子仪式深入民心。这成为莱高维诺主教最大心病。双方的嫌隙因为官府的媚外政策日益加深,终因张马丁被打死而爆发出来。
乍看之下,这样的情节依循了我们熟悉的二分法:欧洲宗教与地方文化、启悟与迷信此消彼长,而背后则是西方帝国势力、中国民间文化、和清朝政府间的复杂互动。但李锐的用心当然有过于此。他的问题包括了:西洋教会能在中国内地掀起狂热,与其说是帝国势力的蔓延,是否也点出十九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情感结构」发生空前断裂, 以致让新的信仰乘虚而入?太平天国之乱已经可见端倪。而所谓信仰是亲爱精诚的奉献,还是身不由己的耽溺?信仰带来的是虔诚与救赎,或竟是傲慢与偏见?
这些问题构成小说的底线。李锐更要观察的是作为血肉之躯的人—不论是领享圣宠的传教士还是质朴固陋的匹夫匹妇—如何在这场中西文化、信仰体系的踫撞下,重新定义自身的位置。他从而发现在神恩与背弃、文明与原始间的距离何其模煳;超越与堕落可能仅止一线之隔。如果现代性的症侯之一在于麦克思.韦伯(Max Weber)所称的「祛魅」(disenchantment)与否,那么李锐笔下个人与信仰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更为复杂。5
李锐将他的重心放在两个角色上。乔万尼.马丁来到中国,取了个不中不洋的名字张马丁,已经暗示了他身份游移的开始。张马丁受到莱高维诺主教感召,誓以生命侍奉神恩;他被张天赐意外打死,算得上舍生取义。另一方面张天赐杀人偿命,似乎也罪有应得。然而死后三天,张马丁却又幽幽的活了过来。张马丁如何「复活」?这里卖个关子。要紧的是,原本可以大书特书的神蹟似乎来得不是时候。「时间」和「时机」进入了神的世界,让历史的意义变得空前紧张。莱高维诺主教决定将错就错,遂行借刀杀人之计。当神的意旨和马基维利式的机关计算(Machiavellian dues ex machina)混为一谈,张马丁何去何从?
与张马丁相对的是张天赐的妻子张王氏。面对丈夫行将就戮的事实,这个女人唯一能做的是为张家传下男丁,于是有了狱中祕密交合的一幕。或有读者会认为如此安排过于离奇,但这还是李锐的伏笔。张王氏也许粗俗无文,但她的举动自有一套宗法信念和知识体系支撑。为了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地方妇女之间早已流传一本祕笈《十八春》,传授必要的性技巧;而娘娘庙之所以千百年屹立不摇,也和这最古老的生殖崇拜息息相关。然而张天赐死前毕竟没能够留下种,张王氏一无所有,她又何去何从?
李锐的故事这才真正开始。复活了的张马丁和莱高维诺主教相持不下,终于退出—或被逐出—教会;失去丈夫和子嗣希望的张王氏由悲伤转为痴狂,开始四下游荡。他们各自被抛掷到生命的最孤绝的情境,退此一步,再无死所。李锐要着墨的是,失去了宗教和伦理机构的庇护以后,这两个人并没有失去信仰。然而信仰一定带来救赎么?或,救赎的代价和意义是什么?
我们于是来到小说的高潮。风雪夜里,一个被逐出教会、濒临死亡的意大利传教士,和一个求子成疯的中国寡妇在娘娘庙口相遇了。这一夜,在异教的殿堂里,已经奄奄一息的张马丁堕入了肉身的渊薮。到底发生了什么,怎么发生的?不可说,不可说。可以说的是,由此李锐写出了当代小说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幕。在腐烂腥臭的血水中,一出出蚀骨销魂的祕戏兀自上演了。作为读者,我们不能确定张马丁是舍身成道,还是任人摆佈,让自己万劫不复;我们也不能确定张王氏是超越了悲伤的极限,还是走火入魔。
张马丁终于死了。就在我们以为故事到此为止的时候,更不堪的发展接踵而来,包括了屠杀和毁灭,也包括了一连串金发碧眼的婴儿的出生。不该复活的复活了,不该投胎的投胎了,李锐几乎是以最冷酷的方式将他人物的命运推向极致。他眼睁睁「看着」一九○○那年,在中国,在北方,一群华洋善男和信女如何奉天主、奉娘娘之名,陷落在死去又活来的宗教轮回—和生殖循环—的诡圈里。没有天启的契机,没有转圜的余地,李锐的人物孤单的面对不可知的未来—就像张王氏最后漂流河上,不知所终。诸神退位,天地玄黄,新世纪带来大恐惧,也带来大悲怆。就这样,李锐以他自己的方式,写下了中国「现代」如何诞生的故事。
2.
李锐的小说创作结构工整,意味深沉,从早期《无风之树》到《张马丁的第八天》都可以看出这一特色。相对一般大陆小说长江大河、泥沙俱下的叙事方式,自然代表不同的美学诉求与创作信念。也正由于他森严如古典剧场的形式,还有借小说明志的倾向,我们不能将他的叙事局限在写实主义的层次,而必须正视它的寓言意涵。
但在最近有关《张马丁的第八天》的对谈里,李锐却明白表示他不能苟同将他的作品作为「国族寓言」来阅读。6「国族寓言」原由美国学者杰姆逊(Fredric Jameson)提出,意指与第一世界小说五花八门的实验相比,第三世界小说恆常反映历史的不平等处境,也寄託文学介入政治的可能。7这样的观察明褒实贬,充满一个第一世界的学者以偏概全的姿态,却让不少第三世界的学者如获神旨而趋之若鹜。李锐的论点很清楚:「国族寓言」一方面遮蔽了第三世界个别作家在不同时空中反思、想像历史殊相的能量,一方面切割了第三世界文学进入更广阔的世界(文学)历史脉络的机会—更遑论历史本身不断变动,总难以被寓言化的现实。
而李锐最好的反驳仍然来自他作品本身。我在他处已经诠释过李锐小说的复杂性,不应锁定为单纯的「国族」寓言;而他叙事结构的技巧性更在形式上拒绝被简化为任何一种创作教条或意识形态。因此谈论李锐小说的寓言性,我们必须同时顾及他的反寓言性:拒绝对号入座的寓言,创造并拆解寓言的寓言。
回到《张马丁的第八天》。李锐并列天主教的神子复活的神话和中国传统转世投胎的神话,我以为目的不在讽刺,而在探讨特定历史情境里,这些神话如何经过一代人的中介,相与为用的后果。神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纠葛哪里能轻易釐清。李锐称小说中主要的两个人物张马丁和张王氏彷彿是「耶稣和菩萨来到人间」。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这两个人物显现了什么神性,不如说他们体现了神性的匮乏。然而正是在一个没有神蹟的世界里,李锐反而暗示了信仰和爱惊人的魅力。
张马丁因为「复活」造成血腥闹剧,由此陷入更残酷的试炼;张王氏的受孕并不指向任何救赎,反而带来恐怖的下场。当这两个人物的苦难逼近荒谬边缘,他们触及信仰最深不可测的底线,底线的另一面是欲仙欲死的冲动。张马丁临终前为自己写下墓志铭:
「你们的世界留在七天之内,我的世界是从第八天开始的。」
垂死的修士回顾他所来之路,他所历经的折磨考验,作出了奇妙的证词。在这里,绝望还是希望,僭越还是信仰,「依自」还是「依祂」,成为永远辩证的谜团。
张马丁的一生让我想起朱西甯(一九二七—一九九八)小说《旱魃》(一九七○)。在那个故事里,原本作恶多端的唐重生皈依基督教获得重生,却又不得其时而死,以致引起村人怀疑他已经化为厉鬼,继续危害地方。只有在开棺曝尸以后,死去的唐重生以枯骨恶臭证明光天化日下—没有鬼,也没有神。但也只有在没有神蹟的前提下,唐才以最谦卑的形式完成他生前的忏悔,他的重生。8
《张马丁的第八天》思考宗教和现代性的两难之余,也写出一则政治寓言。李锐笔下的天主教普渡众生,却也是个阶级森严的统治机器。莱高维诺主教牺牲一切佈施福音,甚至以性命相许,牺牲不可谓不大。但面对传教种种阻力,他显现另一种野心。为了事奉他唯一的神,他不能容许异教杂音;为了成全无上的大我,他否定任何小我。张马丁的「复活」成为大考验;莱高维诺主教决定顺势操作,因为着眼更崇高的慈悲。相对于此,张马丁为了最根本的诚信,决定摊开真相。
这师徒两造各有坚持的理由,在非常时刻里,他们竟以互相弃绝对方以确保自己的正当性。这里的焦点是张马丁到底是被教会驱逐,还是志愿离开教会?对莱高维诺主教而言,不驱逐张马丁无以保障教会的秩序与权威;对张马丁而言,不离开教会无以保持自身的道德与清醒。两者都以信仰的纯粹性作为终极目标,结论何其不同。拉锯到最后,张马丁毕竟是牺牲了。他被剥夺传教士的身份,无亲无靠,成为在异乡荒野里的流浪汉。
近年学界又兴起研究生命里政治(bioplitics)的热潮。意大利的阿甘本(Giorgio Agamben)指出「体制内的包括在外」(exclusive inclusion)—像是集中营的设置—成为一个政权维稳的必要措施。而如何认证、处置该被放逐的份子,正是统治者伸张权威的手段。9被放逐者不生不死的处境必须被当作是威权者策划的一部分,而未必仅是自居异端。有心探讨这一理论的学者不必舍近求远,看看张马丁被逐的一幕要让我们发出会心微笑了:回顾现代中国社会起伏,像张马丁的例子还少么?
值得注意的是,就此李锐敷衍了另一则寓言,一则有关创作,尤其是小说—虚构—创作,为何物的寓言。「张马丁们」如何在被放逐以后,坚此百忍,持续自己的信念?或是在玉石俱焚的义和团事件以后,倖存者如张王氏要如何活下去?李锐关心的已经不止是信仰不信仰的问题,而是倖存者面对信仰乃至生存意义丧失时,能否做出见证的问题。9
这正是李锐认为小说创作得以介入的关键。他让他的人物遭受痛苦,让他们经历种种巧合,却不施与简单的救赎承诺,或道德教训 ,或「国族」寓言。他彷彿要说当张马丁失去与宗教权威对话的权利,或张王氏陷在歇斯底里的幻想时,他们各自体现了见证的弔诡:苦难未必让他们直面真相或真理,只演绎真相和真理的难以捉摸。宗教愿景和意识形态不能企及之处,由小说补足。以所谓的现实主义法则来要求李锐的作品是买椟还珠之。因为他恰恰要写出小说以虚构方式打入生命的死角,信仰的黑洞;他凸显种种偶然和必然的际遇,纵横交错,无止无尽。
再回到张马丁的墓志铭:
「你们的世界留在七天之内,我的世界是从第八天开始的。」
当世界被安顿在主流的—神的,权威的,主义的—话语里,小说家在主流之外,以他自己的声音喃喃自语,并且激发出不请自来的喧哗。小说创造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未必比已存在的世界更好,却指向另辟蹊径的可能。再用鲁迅的话来说,它让我们从「无所希望中得救」(〈墓碣文〉)。
如果《张马丁的第八天》有寓言意向,这大约是李锐最后用心所在了。谈「国族」,太沉重,李锐追求的是任何人自己成全自己的可能性。小说家就像殉道者,为(自己的)信仰鞠躬尽瘁;小说家也像造物者,无中生有,起死回生。借着《张马丁的第八天》,李锐写下「一个」人—也是一个「人」—的创世纪。
王德威
註释:
1 王守恩,刘安荣,〈17—19世纪西教在山西的传播〉,《晋阳学刊》三(二○○三):五○—五四。
2 〈血腥屠杀—山西教案始末〉hi.baidu.com/skk211/blog/item/8399f7137f91b70c213f2eae.html
3 关于以上三作讨论,见〈吕梁山色有无间:李锐的小说〉,《跨世纪风华:当代小说二十家》(台北:麦田出版,二○○二),二五五—三九。
4 见我的讨论,〈历史的忧郁,小说的内爆〉,《后遗民写作》(台北:麦田出版,二○○七),三○五—一○。
5 Max Weber,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ans. Peter Baehr and Gordon C. Wells(New York: Penguin Books, 2002);对「驱魅」的讨论,见 Malcolm H. Mackinnon, “Max Weber? Disenchantment Lineages of Kant and Channing,” in Journal of Classical Sociology, 1, 3(2001): 329-351。
6 傅小平, 李锐,〈当耶稣和菩萨来到人间—关于李锐长篇新作《张马丁的第八天》的对谈〉,〔左岸文化网〕www.eduww.com/Article/201108/30565.html
7 Fredric Jameson, "Third World Literature in the Era of Multinational Capitalism," Social Text, 15(1986): 65-87。不同的批判声音可见 Aijaz Ahmad, "Jameson's Rhetoric of Otherness and the 'National Allegory'," Social Text,17(1987): 3-25.
8 王德威,〈画梦记:朱西甯的小说艺术与历史意识〉,《后遗民写作》,九六—九七。
9 Giorgio Agamben, Homo Sacer: Sovereign Power and Bare Life, trans. Daniel Heller-Roaze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台湾学界的反应可见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37, 1 (2011) 专刊。
拿到《张马丁的第八天》这本书,我心中涌起了浓浓的期待。书名就充满了故事感,张马丁,一个寻常的名字,却在“第八天”这个特殊的时段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第八天”,它究竟代表着什么?是一个等待揭晓的秘密,一个不寻常的事件,还是一个个人命运的转折点?我喜欢那种能够激发读者想象力的书名,它们如同开启一段旅程的钥匙,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里面的风景。台湾的出版业一直以来都非常有活力,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往往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故事,也能在现实主义的基调上,融入一些超现实的想象。我期待《张马丁的第八天》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给我带来一次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我非常喜欢那些能够深入探讨人性,展现角色内心挣扎和成长的作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跟着张马丁一起经历,一起思考,一起在“第八天”的事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精炼的语言,构建一个既真实又充满想象力的世界,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起伏和故事的跌宕。我尤其喜欢那些能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猜测情节走向,又能在最后的结局中获得惊喜的书。
评分《张马丁的第八天》这个书名,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望穿的直白,而是带着一种含蓄的、引人遐想的空间。我喜欢阅读那些能够触及我内心深处,让我产生共鸣的作品,而“第八天”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着某种象征意义,它可能代表着一个终结,也可能预示着一个新生。张马丁,这个名字带着一种朴实的力量,让我好奇他会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他的生活轨迹又会因为这“第八天”而发生怎样的改变。我一直对台湾的本土创作有着很高的评价,他们擅长在日常生活中发掘故事的张力,也能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巧妙地融合。我期待《张马丁的第八天》能够延续这种优点,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之外,更能带来一些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我希望故事的结构能够精巧,层层递进,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猜测,不断地被吸引。我个人偏爱那些能够巧妙运用叙事技巧,比如时间线索的打乱重组,或者多视角的切换,这些都能让故事更加立体和丰富。我希望《张马丁的第八天》能够给我带来这样一种惊喜。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人物情感的深刻理解和细腻描绘,让每一个角色都鲜活起来,有自己的温度和故事。
评分当我在书店里看到《张马丁的第八天》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低调而富有深意的书名吸引了。在如今充斥着各种夺人眼球的书名中,这种带着一点点神秘感和生活气息的组合,反而更能勾起我的好奇心。“张马丁”是一个很寻常的名字,仿佛我们身边任何一个人,但他所处的“第八天”,却让整个故事蒙上了一层未知的色彩。这让我忍不住去猜测,这个“第八天”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一个重要的转折,还是一次无法回避的命运?我一向偏爱那些能够触及人心、引发思考的文学作品,而台湾的作家们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功力,他们擅长在日常生活中发掘深刻的主题,也能将普世的情感融入到具有本土特色的故事中。《张马丁的第八天》是否能做到这一点?我对此充满期待。我非常喜欢那种叙事方式巧妙,能够逐渐揭开真相,让读者在阅读中不断产生新的疑问和发现的作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与张马丁一同经历那些未知的挑战。我期待作者能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我更期待,在读完《张马丁的第八天》之后,能够留给我一些关于生活、关于选择,甚至关于时间本身的深刻思考。
评分《张马丁的第八天》这个名字,光听就觉得很有意思。我一直很喜欢台湾作家写的小说,因为他们总能把一些很生活化的东西,写得特别有味道,而且常常能在看似平凡的故事里,藏着一些深刻的哲理或者引人入胜的悬念。张马丁,听起来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名字,但“第八天”这个概念,就一下子让整个故事变得不普通起来。我猜想,这个“第八天”可能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一个改变的开始,或者是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的发生点。这让我对接下来的故事充满了好奇。我一直都很喜欢看那种能够让我沉浸进去,跟着主角一起经历、一起成长的故事。我希望《张马丁的第八天》能够做到这一点,让我感受到张马丁这个人身上发生的变化,感受到他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我喜欢那些不落俗套的剧情,所以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转折和惊喜。台湾的书籍质量普遍很高,很多作品都经过精心的打磨,无论是文笔还是故事情节,都能让人眼前一亮。我对《张马丁的第八天》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它能够成为我近期读到的又一本佳作,让我爱不释手。
评分老实说,我拿到《张马丁的第八天》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带着一丝审慎的。近年来,市面上充斥着太多粗制滥造、内容空洞的作品,让人对“畅销书”这个标签多少有些疑虑。但是,看到封面那简洁而充满设计感的风格,以及作者的名字,我还是被勾起了兴趣。我一直在关注台湾本土的推理小说和悬疑故事,很多作者的作品都非常出色,能够把本土的文化特色和普世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故事。《张马丁的第八天》这个名字,第一眼看上去就有点意思,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类型,反而让人浮想联翩。“第八天”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一个循环的结束,还是一个全新开始的序曲?它是否暗示着某种超自然的元素,或者是主人公内心深处某个难以言说的秘密?张马丁这个角色的塑造,我个人比较偏爱有复杂内心戏的人物,他们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满了矛盾与挣扎,这样的人物才更贴近真实,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我希望作者能在《张马丁的第八天》中,深入挖掘人性的幽微之处,比如在极端环境下,人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道德的界限在哪里?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一个精彩的故事,更能引发读者对自身和社会的思考。我期待故事的节奏能够张弛有度,在紧张的悬念中穿插着温情的片段,让读者在扣人心弦的情节之外,也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羁绊。台湾的书籍审查制度相对比较宽松,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好的作品更能脱颖而出,而《张马丁的第八天》能否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我拭目以待。
评分刚拿到《张马丁的第八天》,就被它低调而充满质感的封面所吸引。有时候,一本好书的吸引力,并不在于花哨的宣传,而在于它本身所散发出的那种沉静的力量。我一直以来都是台湾文学作品的忠实读者,尤其是那些能够触及人心、探讨生活本质的作品。我喜欢那些不会大张旗鼓地讲述人生道理,但却能在读完之后,让你对生活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感悟的书。《张马丁的第八天》这个书名,乍听之下,似乎蕴含着某种隐喻,或者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第八天”,这似乎暗示着一个不寻常的循环,一个超越常规的时间界限。张马丁,这个名字听起来既熟悉又陌生,他会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所经历的“第八天”又会是什么样的场景?我期待作者能够构建一个充满张力又细腻的世界,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体味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与无奈。我非常偏爱那些能够深入挖掘人物心理的作品,因为真正打动人心的,往往是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情感。台湾的作家们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搏,也能细腻地描绘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希望《张马丁的第八天》能够成为一部这样的作品,它不一定惊天动地,但一定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我也期待故事的语言风格能够朴实而富有力量,用最真挚的文字,讲述最动人的故事。
评分《张马丁的第八天》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让我充满了遐想。我一直都对那些带有神秘色彩的标题情有独钟,尤其是当这个名字和“时间”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更是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第八天”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中的一个特殊节点,还是一次不寻常的、无法预测的事件的开始?张马丁,这个名字听起来十分普通,却又因为“第八天”的衬托,显得有些意味深长。这让我猜想,他可能是一个生活在平凡世界里,却被卷入某种非凡事件的主角。台湾的文学市场一直以来都以其多元化和高水准而著称,从畅销的推理小说到深刻的社会写实作品,应有尽有。我期待《张马丁的第八天》能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文学版图上,独树一帜,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我个人非常喜欢那些能够引导读者进行思考,并从中获得某种启示的作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故事的叙述层面,更能触及到一些更深层的东西,比如人性的弱点与闪光点,亦或是人生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至关重要的选择。我期待作者能够在情节设置上,做到既有逻辑性又不落俗套,能够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埋下令人意想不到的伏笔。我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跟着张马丁一起经历,一起成长,一起寻找那个“第八天”的答案。
评分我拿到《张马丁的第八天》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名字真有意思!“张马丁”听起来就是一个很生活化的名字,而“第八天”则自带一种神秘和非凡的意味,两者结合起来,立刻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画面。我一直喜欢台湾作家创作的故事,因为他们总是能将现实生活与奇幻的想象力巧妙地结合,创造出既接地气又引人入胜的文本。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张马丁这个人物究竟是谁?他经历的“第八天”到底发生了什么?是某种预言的实现,还是一个意外的转折?是个人命运的巨变,还是一个社会现象的缩影?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不是那种程式化的套路,而是充满惊喜和挑战的。我喜欢那些能够让我沉浸其中,忘记时间的书,也喜欢那些读完之后,还能在脑海中久久回荡,引发我思考的书。《张马丁的第八天》是否具备这样的特质呢?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深入挖掘人性的复杂性,展现出角色在面对困境、选择时的内心挣扎和成长。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些微小的情感变化,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我尤其喜欢那些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隐藏着巨大秘密的故事,因为它们总能带给我一种“原来生活可以这样”的惊叹。
评分哇,收到《张马丁的第八天》这本期待已久的书,迫不及待想把它从头读到尾。封面的设计就很有吸引力,那种沉静又带着点神秘的色彩,让人忍不住想要探究书里到底藏着什么故事。我平常就喜欢看一些比较烧脑、情节转折出人意料的小说,希望这本《张马丁的第八天》能带给我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台湾的出版市场一直以来都很注重书籍的质量和内容的深度,所以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很高。我尤其好奇“第八天”这个标题到底有什么寓意,是象征着一个转折点,还是一个无法逾越的界限?张马丁这个名字听起来很有故事感,不知道他会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是平凡的小人物,还是身怀绝技的英雄?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我跟着主角一起经历跌宕起伏、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成长的故事。有时候,一本好书能够点亮我们生活中的某个角落,给予我们新的启示,甚至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张马丁的第八天》会不会也成为我书架上那本珍贵的“启示之书”呢?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深刻的人性探讨,无论是善与恶的较量,还是面对困境时的勇气与智慧,亦或是情感的纠葛与救赎,这些都是我非常着迷的元素。还有,故事的发生地背景也是我关心的,是现代都市的繁华,还是某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古镇?是惊险刺激的冒险旅程,还是细腻温情的日常描绘?不同的场景设定往往能烘托出不同的故事氛围,也能让读者产生更强的代入感。总而言之,对于《张马丁的第八天》的初印象,是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希望它能够成为我近来读过最精彩的一本书,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我对《张马丁的第八天》这本书的第一印象,就像是收到一份来自未知领域的邀请函。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魔力,张马丁,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却又在“第八天”这样一个特殊的时空节点下,被赋予了不寻常的意义。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中,那些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却经历着翻天覆地变化的普通人。我一直认为,最动人的故事往往就藏在日常生活的缝隙里,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张马丁的第八天》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它必定会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台湾的文学氛围一直很浓厚,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往往关注现实,又富有想象力。我希望《张马丁的第八天》也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更是一种对生活、对人性、对时间维度的深刻反思。我期待作者能够在字里行间,勾勒出一个鲜活的世界,无论是那个世界的风景,还是那里的人情世故,都能让读者身临其境。张马丁究竟是谁?他的“第八天”又意味着什么?是末日前的黎明,还是新生的曙光?这些疑问在我脑海中盘旋,如同小说中的一团迷雾,诱惑着我去拨开。我个人非常喜欢那种叙事手法独特,能够巧妙运用时间线或者多视角的作品,它们能够让故事更加立体,也让读者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如果《张马丁的第八天》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创新,那绝对是锦上添花了。总之,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相信它能够给我带来一场精彩的精神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