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世,如流动的长河;南洋,是写在河水上的乡愁。
《木部十二划》以不同时期创作的篇章连缀,成为一部海外华人的流浪者之歌。叙事起自曾祖父辈迁徙的移民身世为本书开端,以南洋的不朽童年往事以及家乡轶事作为终点。
陈大为在〈卷一〉壮写家族移民迁徙至南洋,对原乡文化的缅怀,如会馆、茶楼等等的兴衰,诗意般的文字穿越时空,感叹域外华人花果飘零般的身世,情浓笔淡,令人掩卷叹息;〈卷二〉则是大叙述后的亲人图像,从早夭的妹妹到外婆、外公、父亲、兄弟以及妻子等,他以或忧伤或谐趣的文字,一遍遍召唤熟稔的亲友,在他乡用回忆安慰心灵,与原乡忧欢对话。
侠骨柔情的文字风格,以及辗转的生命经历,陈大为置身异乡台北眺望南洋原乡,以创作重现一种常被忽略的移民史观,重新绘制一张身世流动的图卷。
本书特色
陈大为身为异乡游子,穿过时间的长廊,透过诗意而侠意的文字,抒发对南洋故乡物事的种种缅怀。从怀景、怀人到怀乡,陈大为的身世如河水般悠缓且看似平静无澜的流动,事实上,其翻腾的情感正漫漶在书页间,它强烈的抓住我们的目光与内心的悸动,因为他道出离乡背井的人,望乡怀乡的心境与真挚感情。
作者简介
陈大为
一九六九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怡保市,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台北大学中文系教授。 曾获:台北文学年金、联合报新诗及散文首奖、中国时报新诗及散文评审奖、中央日报新诗首奖及散文次奖、教育部新诗首奖、星洲日报新诗及散文推荐奖、世界华文优秀散文盘房奖等重要大奖。着有:诗集《再鸿门》、《尽是魅影的城国》、《靠近 罗摩衍那》,散文集《流动的身世》、《句号后面》、《火凤燎原的午后》,论文集《亚洲阅读:都市文学与文化》、《风格的炼成:亚洲华文文学论集》、《中国当代诗史的典律生成与裂变》等。
岁月(自序) 003
卷一 木部十二划
会馆 012
茶楼消瘦 025
抽象 035
在南洋 044
流动的身世 054
木部十二划 064
从鬼 075
卷二 垂立如小树无风
垂立如小树无风 088
句号后面 098
将军 108
蝉退 119
左右 129
家有女巫一只 139
急急如律令 149
瘦鲸的鬼们 160
青色铜锈 172
大侠 185
凭空 198
自序
岁月
原乡,是一个在现实中越来越萎缩越来越模煳,却在记忆中越来越富饶越来越清晰的地理图象。表面上,是岁月和空间的距离决定了它的质感;暗地里,书写者对土地的感受和意图,才真正决定了它的深度,和规模。原乡的书写者,不一定有什么样强烈或具体的乡愁,令人不能自拔的因素,很多事物只是在日常言谈里,偶然浮现,成为几个亮丽的句子,或一段意外回甘的旧事。在某些作家手里,说不定原乡书写只是一种纯粹的写作策略,但总是有评论家喜欢在原乡叙事中误读出二元对立的姿态,并由此推断出作家对异乡的疏离。马华旅台作家群当中,有这样的例子。
曾经有人问我:为何写了这么多南洋和怡保的故事,台湾呢?台北呢?究竟在我的生命历程中后者有多少的份量?我一贯的答覆是:十九年的怡保岁月在前,二十余年的台北∕中坜岁月在后,所以我选择先完成怡保老家的写作,接下来才正式轮到台湾(虽然我也零星写过几篇台湾生活的散文和诗)。居住时间的先后决定了书写的顺序,合情也合理。
南洋是一个庞大、湮远的华人移民史,所有壮烈或迷人的章节,都跟我没有直接的关系,我顶多是个迟到的说书人。怡保却是真实的存在,是我全部家国情感的根据地,马来西亚比较是一个名词,或者较方便定位自己的国籍身分。国籍是很重要的。我为了坚持马来西亚国籍,自然在台湾丧失某些机会和利益,也会有些不便。可是呢,现实生活中的马来西亚籍,却让我跟台湾人在接触往来之间,产生许多乐趣。极大部分跟我闲聊的台湾人,不出五分钟,就会设法找个缝隙,沿着我的广式国语展开一连串的猜谜游戏,从香港到新加坡,最后才追踪到马来西亚。当然,我得告诉他们怡保的位置,它在大家比较熟悉的槟城和吉隆坡之间,通常是那些在马来西亚小住或工作过的台湾人,才会知道这个地方。我喜欢当马来西亚人,虽然我比较喜欢台湾的环境和生活。
我在怡保住了十九年,渡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一九八八年来台湾读书,至今已满二十三年。在台大宿舍住了四年,很多时间都耗在校园之内,台湾社会对我这种留学生而言,完全是一个异乡。毕业之后,我到基隆工作了大半年,后来又回到台北展开六年半工半读的岁月,真正安定下来的日子,从中坜开始。这是我最熟悉、最自在的生活圈,十年来建立了许多属于自己的生活动线和节点。在中坜住久了,回到怡保反而不太适应。台北是我留学的所在,中坜是我定居的家园,怡保是我成长的家乡。三个地方,各有重要性。但怡保,永远是第一顺位的。
在怡保,除了自己的亲友和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有些事物渐渐陌生起来。后来发现自己在闲聊之间,经常冒出「我们台湾」的字眼。一来,是亲友们都喜欢问起台湾和马来西亚的差异;二来,是我自己心里老是浮现一个台湾标准。其实两个国家各有优缺点,都不完美。这两个大异小同的华人社会,让我在众多事物的思考上,获得更多元和开阔的视野。
离乡二十年,马来西亚这个名词所蕴含的内容日渐萎缩,怡保则日益强大,很多时候,怡保悄悄佔据了马来西亚的版图,国家变成家国。但我对地志学或文化地理学层次的怡保并不感兴趣,我只在意我自己的怡保。从童年到少年,太多说不完的故事,还可以从中衍生出更多的故事。它是一座宝藏,源源不绝的提供我写作的铀矿。
我在第一部散文集《流动的身世》(一九九九)写了几篇跟怡保相关的散文,后来在《句号后面》(二○○三)写了一整本家族传记,在《火凤燎原的午后》(二○○七)也写了几个短篇,去年在〈联合报副刊〉连载了十几则尚未打算结集的「陈年小事」。如果加上处于草稿阶段的文字,以及计画中的篇章,值得下笔的怡保故事,足够写满(完整的)三部散文集。于是我决定把怡保好好的整理一番,从散文到诗,用几年时间慢慢的写。
最早的《流动的身世》和《句号后面》都绝版多年,我不想直接再版,这次我重新挑选了十八篇散文,分两卷,试图勾勒一个感性的怡保图象,命名为《木部十二划》。卷一的七篇,前四篇是南洋主题的诗化书写,后三篇是童年记忆的一系列狂想曲,这些少作一共得过五个散文奖。卷二的十一篇,则是一个完整的家族史写作计画,我称它作列传。有部分情节故意在不同篇章里重复出现,有些人物穿梭于故事与虚实之间,甚至某些主题分成两篇来写。在我所有的散文创作当中,这是我最喜欢的一辑。〈句号后面〉,则是我最喜欢的一篇。
这篇新版的小序,写不了什么新鲜事,真正要讲的全写进散文里去了,留待读者自己去发现。
陈大为 二○一一年十二月于中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