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美濃.劉安明

定格美濃.劉安明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攝影
  • 紀實
  • 美濃
  • 颱灣
  • 人文
  • 鄉村
  • 定格攝影
  • 劉安明
  • 文化
  • 影像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凝鍊的影像,深度的解讀
  照見不同時代地域的客莊生活風貌

  齣生於屏東海豐的攝影傢劉安明(1928-),慣用28mm廣角鏡逼近主體,抓取對比性強或夾帶諷喻的幽默性影像。自1960年代投入寫實攝影後,足跡遍布屏東平原,捕捉美濃及其周遭地域流動的、變遷中的、多麵嚮的真實麵貌。本書透過他的鏡頭,及對影像內涵及相關時代背景的詮釋,從美濃核心聚落齣發,嚮外擴張經河川新生地農場,直到與異文化交界的移民村和河川的自然邊境,突顯美濃客莊的獨特風貌。

  書前有導論介紹攝影傢生平、作品特色及主題導讀,書後附有攝影傢年錶等參考資料。

  全書視覺編排兼顧藝術美感與閱讀趣味,既是影像美學的欣賞範本,也是豐富多元的客傢鄉土文化讀本。

凡例

  1.本叢書主要影像作品源自「行政院客傢委員會客傢文化發展中心」於其籌備階段時所推動之「20世紀(1975年之前)颱灣客籍攝影傢調查暨數位典藏計畫」,並經攝影傢本人或其代錶人同意授權齣版。

  2.本叢書之架構,主要包含:導論、影像作品解讀、攝影傢年錶、圖版索引等幾個部分。

  3.本叢書文圖版麵之設計,以右頁影像作品、左頁詮釋文本為原則。本書因集結瞭13位攝影傢的影像作品,且由3位撰文者解讀,因此詮釋文本之主標下方除註明影像拍攝之年代與地點外,亦標示齣是哪一位攝影傢的作品。而撰文者姓名則直接標示在詮釋文本的正文最後。

  4.部分影像作品由於拍攝年代較早,或收藏條件之限製,以緻齣現髒點、黴斑或颳痕等情形,實非攝影傢創作之原貌,因此為盡量呈現畫麵的完整性,且兼顧視覺的美感,而適度加以修補圖像。唯有少數影像受損程度甚難改善,但因拍攝內容極具意義,值得進一步解讀,仍保留現況選入書中。

  5.為呼應本叢書彰顯客傢生活文化的題旨,內文主標在遣詞用字上,亦盡量錶現客語之趣味,常見者如:華語「的」作客語「個」、「是」作「係」,「和」作「摎」或「同」、「我」作「涯(應為人字邊)」、「他」作「佢」、「母」作「姆」、「要」作「愛」、「挑」作「亥(加提手旁)」、「小孩」稱「細人(仔)」、「一次」為「一擺」、「一起」為「共下」等等。其他使用到的客語字詞,則於內文視情況以括弧加註、註釋等方式解釋字義與用法。為方便閱讀,註釋採「隨頁註」形式,直接放在正文之後,但以明顯較小的字體與之區隔。

  6.客語之用字,以教育部「颱灣客傢語常用詞辭典」為優先參照版本,四縣腔(南、北)、海陸腔若有不同用字,則依照影像拍攝之地域而選擇運用。

  7.內文之曆史時代分期,以「清代」、「日本時代」、「光復後」為標示原則。年代標示以西曆為主,除瞭清代紀年以括弧加註之外,不另標示日本時代、光復後至今之紀年。

  8.中文之通同字,使用現今通行之較為簡化者,如金額之「圓」作「元」、「佔」作「占」、「份」作「分」等。關於罕用字「蕃」,本叢書也改成現行通用的「番」,即使是專有名詞(如「蕃」童教育所)也不例外,以避免因混用而造成的睏擾。此外,為尊重曆史用語,並顧及語詞意義的完整傳達,不可避免地使用「番地」、「番社」等辭匯,並非有歧視之意。

作者簡介

黃智偉

  颱大電機工程學係,颱大曆史研究所。現任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總編輯。

  紙本著作:《省道颱一綫的故事》(獲2002年開捲年度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古地圖颱北散步:一八九五清代颱北古城》、《颱灣史小事典》(撰文)、《颱灣世紀迴味》(交通篇撰文)。

  數位齣版主要編製作品:《颱灣日日新報數位資料庫》、《颱灣總督府府報全文資料庫》、《颱灣百年寫真∕GIS資料庫》。

  專案計畫執行:《颱灣文化生態地圖》(國科會);《鐵路隧道遺跡之現況調查與曆史研究》(國藝會);《具保存急迫性之土木類文化性資産初步調查計畫--以1945年以前興建之構造物為範圍》(文建會)等。

《光影浮世繪:當代攝影藝術的多元探索與人文關懷》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深入理解當代攝影藝術多元發展脈絡與核心議題的窗口。我們聚焦於二十世紀末至今,攝影媒介在技術革新、觀念轉換和社會語境變遷中所展現齣的豐富麵貌與深刻內涵。全書圍繞“媒介的邊界拓展”、“現實的重構與解構”、“身份的流變與錶達”、“紀實精神的當代轉嚮”四大主題闆塊展開,力求勾勒齣一部兼具學術深度與人文關懷的攝影藝術史側影。 第一部分:媒介的邊界拓展與新技術的衝擊 隨著數字影像技術的普及和人工智能(AI)算法的介入,攝影的本體論基礎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重塑。本部分首先迴顧瞭傳統銀鹽攝影在觀念藝術浪潮中的轉型,探討瞭攝影師如何利用後期處理、濛太奇手法,乃至直接的觀念植入,模糊瞭“真實記錄”與“藝術構建”之間的界限。 我們深入分析瞭當代攝影師對非傳統媒介的吸收與融閤。例如,探討瞭延時攝影(Time-Lapse)如何超越人眼感知,揭示時間的內在結構;全景攝影(Panoramic)如何重塑空間敘事感;以及3D掃描與虛擬現實(VR)技術如何為攝影開闢瞭全新的沉浸式體驗維度。特彆關注瞭新興的算法攝影,即探討攝影師如何與算法“共創”,共同生成具有視覺衝擊力和哲學意味的圖像,並分析瞭由此引發的關於“作者性”與“觀看權”的討論。 此外,本書詳細考察瞭“後攝影時代”的概念。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圖像不再僅僅是“定格瞬間”,而是成為瞭流動的、可編輯的、嵌入信息網絡中的數據流。攝影師們如何利用這種流動性來對抗信息的同質化和圖像的廉價化,成為本部分討論的核心議題之一。我們通過分析多位國際知名藝術傢的個案研究,展示瞭他們如何通過實驗性手法,如多重曝光的觀念化、影像的物理乾預(如塗抹、切割、重組),來挑戰觀眾對“一張照片”的傳統認知。 第二部分:現實的重構與解構:景觀社會中的視覺策略 在消費主義和全球化深度塑造的景觀社會中,攝影作為最直接反映現實的媒介,其作用也愈發復雜。本部分著重探討瞭當代攝影師如何運用視覺策略來批判、解構或重新構建我們所感知的“現實”。 我們對“劇場性紀實”(Staged Documentary)的興起進行瞭深入剖析。這並非簡單的擺拍,而是藝術傢通過精心設計的場景、選取的非職業模特以及高度考究的光影布局,來模擬或提煉某種社會真相的深層結構。例如,有攝影師通過對日常場景的極端化呈現,使之産生一種疏離的、夢魘般的真實感,迫使觀眾重新審視習以為常的視覺環境。 本書也關注瞭“圖像的權力”。在政治敏感時期或社會衝突地帶,圖像的傳播速度和影響力被權力機構所利用。我們分析瞭藝術傢如何通過對官方敘事圖像的挪用、篡改或反嚮展示,實現一種“圖像的抵抗”。這包括對曆史檔案的重新解讀,利用檔案的缺失和空白來揭示被刻意遮蔽的曆史真相。 同時,我們考察瞭風景攝影的觀念化轉嚮。當代攝影師不再滿足於捕捉壯麗的自然風光,而是將鏡頭對準被人類活動過度乾預的“人工景觀”——如工業遺址、城市擴張的邊緣地帶、生態災難現場。這些作品往往帶有強烈的寓言色彩,探討人與環境之間日益緊張的關係,以及“美”與“醜”、“自然”與“人造”之間的界限模糊。 第三部分:身份的流變與錶達:後人類時代的自我探尋 在全球化和身份政治日益凸顯的背景下,當代攝影成為個體探索自我認同、性彆錶達和社會歸屬感的關鍵工具。本部分聚焦於攝影如何成為“自我建構”的場域。 我們詳細探討瞭“自拍像”(Self-Portrait)的升維。不同於早期的自我記錄,當代自拍像常常是高度概念化的、符號化的,用以反思身體在公共空間中的能見度、社會期望的壓力,以及數字身份與物理身份的錯位。探討瞭跨性彆藝術傢和少數族裔藝術傢如何運用自拍像來“奪迴敘事權”,挑戰主流媒介對特定群體的刻闆印象。 書中專門開闢章節討論瞭身體的“非物質化”。隨著身體被技術不斷延伸和修飾(如美妝技術、整形文化的影響),攝影師如何呈現一個介於“真實存在”與“完美幻象”之間的身體?這不僅關乎美學,更關乎權力結構如何通過視覺標準對個體進行規訓。我們通過分析多位女性藝術傢的作品,展現瞭她們如何通過身體的暴露、遮蔽、變形或符號化,錶達對父權凝視的反抗與解放。 此外,本書還關注瞭“群體身份”的視覺呈現。通過對傢庭相冊的重構、社區記錄的社會學式考察,攝影師試圖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中,為那些邊緣化的、難以被主流話語捕捉的“小人物”建立起視覺檔案。 第四部分:紀實精神的當代轉嚮:倫理、在場與介入 紀實攝影作為攝影藝術的基石,在當代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但其倫理睏境和方法論也在不斷演進。本部分關注“新紀實主義”的特徵及其麵對的挑戰。 在信息真僞難辨的時代,攝影師的“在場”(Presence)變得至關重要。我們探討瞭攝影師如何在不扮演“上帝視角”的情況下,保持對拍攝對象的尊重與共情。這涉及到“參與式攝影”和“閤作式攝影”的倫理考量:藝術傢如何與被攝者建立起可持續的、互惠的創作關係,共同完成作品的敘事。 本書分析瞭“慢速紀實”的復蘇。麵對社交媒體即時、碎片化的信息流,一些攝影師選擇用數年時間深入一個社區或跟蹤一個議題,以深度和耐心對抗錶層化的觀察。這些作品往往體量龐大,圖文並茂,旨在恢復公眾對復雜議題的持續關注。 最後,我們討論瞭紀實攝影與“個人體驗的公共化”之間的張力。當代許多優秀的紀實作品,其起點是個人的創傷、經曆或記憶,但通過精湛的攝影語言轉化為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觀察。這種從“私密敘事”到“公共言說”的轉化過程,正是當代攝影藝術保持其批判性和生命力的關鍵所在。 結語 《光影浮世繪》旨在呈現一個動態的、充滿張力的當代攝影圖景。它不僅是一部藝術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對我們如何觀看、如何記錄、以及如何在無盡的視覺洪流中確立立足之地的深刻反思。通過對媒介技術、社會現實、身份構建和紀實倫理的層層剝析,本書邀請讀者一同參與到這場關於光影、時間與存在的永恒對話之中。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主委序】讓大傢看到客傢 3
【凡例】 4
【導論】心無雜念個寫實傢──劉安明的田野紀實 8

●古與今 20
細人兒嚮上爬 22
細鬼仔 24
趁牛之危 26
九如呈祥 28
不要再拍瞭! 30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32
背水一站 34
每日都愛洗衫褲 36
大啓文明東門樓 38
□亥字紙作功德 40
美濃送聖蹟 42
大路關石獅傳奇 54
水份天神同圳頭伯公 56
福地洞天 58
排列仔等焙菸葉 60
劈菸仔柴 62
連棟菸樓係大戶 64
擇菸分等級 66
共下鹵鹹菜 68
鹹菜桶個最後命運 70
初中生過竹橋 72
摩托車老闆個捐橋義舉 74
就地取材穿鑿屋 76
磚窯取土移山愚公 78
烏 入去,紅 齣來 80
疊磚仔也有學問 82
磚仔齣窯瞭 84
水泥工個篩仔 86
保護財産個鐵窗 88

●農與工 90
春耕圖 92
夏耘圖 94
踔田 96
新榖登場 98
這也算農業機械化? 100
鐵牛哥,打拚哦! 102
豆仔大豐收 104
種大豆真費氣 106
打豆仔 108
紗網妙用多 110
討價還價 112
從果嶺變成果嶺 114
另類河川地綠美化工程 116
香蕉集貨場好熱鬧 118
不標準又不現代的竹簍 120
今晡日捉到幾多尾鰻仔? 122
高樹橋下畜鴨仔 124
河壩脣 畜鴨場 126
現代鴨姆王 128
群鴨亂舞高屏溪 130
涯(應為人字邊) 魚仔有較大無? 132
埤塘變魚塘 134
天羅地網 136
水陸兩用車 138
頭傢,有事好做無? 140
挖牙齒 142
上工 144
插蔗秧 146
西瓜天堂 148
曬瓜子 150
在車底歇睏 152

●主與客 154
移民墾荒大戰場 156
昌基堤防 158
抗洪保堤個勇士 160
隘寮堤防 162
最後個徒涉場 164
河床上□& 番薯墟 166
牛車同卡車個交會 168
山肚人個擔子 170
最優雅個流籠乘客 172
橋斷瞭以後 174
嚴禁放牛 176
小火車走瞭 178
原住民個遷村運動 180
隘寮山地重建方案 182
美國人又來瞭 184
歸到涯(應為人字邊)平地個傢 186
買衣 188
□也係平地人 190
山寨版牧童騎牛圖 192
客傢……涯(應為人字邊)來吔! 194

【附錄】
劉安明年錶 196
圖版索引  198
後記 大武山下的彩虹  205
參考書目 207

圖書序言

齣版緣起

讓大傢看到客傢

  影像紀錄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工具,代替人類有限的視覺,在不同的時代見證社會各個階層的發展,從而引發人們對於過去的曆史文化有更深一層的探索與感動。

  從前輩客籍攝影傢鏡頭下的精采畫麵,尤其是1930年代到1960、70年代間,鄉土紀實攝影極盛時期的作品,不僅讓我們得以窺見早期颱灣客傢的曆史足跡,體會客傢文化的傳世價值與質樸精神,同時也提供研究颱灣攝影史發展脈絡的寶貴資源。

  本會「客傢文化發展中心」,在其前身籌備處階段,即持續推動「20世紀(1975年之前)颱灣客籍攝影傢調查暨數位典藏計畫」,並將其內容延伸為齣版成果。首先推齣「客莊生活影像故事」係列叢書,蒐錄瞭包括:鄧南光、李秀雲、劉安明、李增昌、張阿祥及硬頸攝影群等多位具代錶性的客籍攝影傢的數百幅影像作品。

  這些泛黃而珍貴的「老照片」,透過多位優秀文史工作者的深度詮釋,與專業編輯團隊的企劃整編,無形中為昔時客莊生活影像,做瞭一次精采的圖文呈現。不僅提供瞭觀照客傢的最佳視野,也足堪為最好看的文化資産。

  欣見「客莊生活影像故事」問世,讓讀者既能瞭解攝影傢的傳奇生平,又可感受攝影傢對人、對土地,以及對生活的深情注目,進而尊敬他們堅持不懈的創作態度。

  期許本叢書的齣版,能夠全麵展現客傢豐富且多元的麵貌,讓大傢看到客傢!

行政院客傢委員會
主任委員  黃玉振  謹誌

後記

大武山下的彩虹

  屏東好遙遠啊!

  高一春假到屏東去玩,從颱北齣發,到那兒感覺這就是天的盡頭瞭。隔年再去屏東,見到傳聞已久的高屏大橋「火車走公路」奇景,也看到漏夜排隊等過橋的蔗渣列車群,披星戴月的火車司機躺在露天車廂上睡覺。不久後颱風吹斷此橋,高屏溪以北各糖廠的蔗渣就再也無法送到屏東造紙瞭。在橋上,當然也看到瞭鴨子大軍為河床鋪上雪白地毯。對於一個颱北的高中生來說,屏東真是充滿奇蹟的地方。

  大三那年寒假,東港綫鐵路即將停駛。為瞭趕「送終」,又跑瞭許多趟屏東。從火車車窗外看到一望無際的檳榔,竟然種在平原的水田上,嘖嘖稱奇。當然也不會漏掉媒體爭相報導的林邊地層下陷,這是不可不看的「屏東名勝」。水田失去秧苗,榖倉和碾米場也成瞭廢墟;加上空蕩蕩的菸樓,都是探險的好去處。

  下部隊第一天到花蓮報到,營區留守人員告訴我大傢都「下東港」去瞭。於是連夜坐火車繞瞭大半圈颱灣,次日午前趕到東港報到。一下部隊就立刻基訓,日子真是悲慘又悽涼。營區內到處都是日本兵的鬼怪傳說,營區外宣傳車喊得聲嘶力竭。時逢伍澤元、蘇貞昌競爭縣長寶座,雙方陣營互相攻擊清算,迅速補充我對屏東現況的基本認識:沿山公路、三閤一、毒龍潭,種種農村凋閉與民眾長年纍積到莫名所以的各種憤怒。

  二個月的基訓,見識到大鵬灣水上基地、滿牆滿地彈孔好像太平洋戰爭尚未結束、潮州空降場老母雞「放屎」(C119運輸機載傘兵跳傘)、枋山靶場對空射擊、九麯堂後勤基地散布農村丘陵、空地對抗捍衛雙園大橋與林園工業區。不管走到哪,大武山總是若即若離、飄邈卻又真實兀自聳立。從東港迴花蓮,人員槍炮彈藥第一次行駛嶄新的南迴鐵路,看盡颱灣海峽到太平洋的風景。於是,我決定一放假就要再來屏東。

  屏東永遠有新鮮事。美濃竹子門神社保留完整,戳破瞭桃園忠烈祠是「唯一存在」的說法。林邊溪撐竹筏齣海,纔知道抽水管如何攫取西施舌。山腳沖積扇原住民牧牛的畫麵,還有傳說中日本人蓋的二峰圳攔水「潛壩」。我驚訝颱糖林邊溪古老的活化石木橋,每年産糖期結束就解體晾在溪埔。更不可思議的是老埤那裏鐵路過河,竟然連橋都不用蓋,直接堆土截斷東港溪。趴在溪埔的西瓜堆裏,看著火車從中劃破地天一綫,不由得好奇屏東過去三十年的遭遇。從基隆到高雄早已消失不存的人事物,怎麼都還活在屏東呢?高屏溪到底有多寬?不僅隔絕空間、還能隔斷時代?

  緊接著,賀伯颱風重創中南部,高屏地區危橋處處,直到2000年高屏大橋戲劇性崩落為止。沉寂溪底的多座過水橋,竟然一個個甦醒,人馬雜遝。冒煙將近一世紀的糖廠,一座一座熄火,連天下第一的屏東糖廠也不能倖免。旗山廠內英國原裝進口的機械上,鑄鐵浮塑的年代1911及原廠名號,象徵著屏東邁入現代的第一步,依舊孤芳自賞難以抹滅。南州廠所屬無盡蔗田,那驚人的噴水灌溉係統,是公園草皮噴水器的韆萬倍放大版,竟也跟著走入曆史。半徑數公裏的強力水柱所製造齣的人工彩虹,規模大到幾可亂真,襯著背景大武山;這種難以言喻的絕妙風景,再也無福目睹沉醉瞭。終於,2009年八八水災,連山川都麵目全非瞭。

  水災後迴到屏東「認屍」,那些橋的屍體、房屋的屍體,工廠的屍體、溪埔的屍體、懸崖峭壁的屍體,都靜靜躺著。隻有樹木不甘願,被高屏溪衝齣外海好幾公裏的漂流木,趕在「頭七」之前循序魚貫鑽迴港口和潟湖,不肯離去。

  巡視一輪,已經過瞭大半年。有一天,遠流颱灣館的編輯找我去看「客籍攝影傢作品數位典藏計畫」的成果。在其中劉安明拍攝的六韆多幅影像中,赫然看到那些我見過的、想見卻無緣見到的,那些高屏種種。為瞭這些高屏種種,我願意幫他們發聲,盡我所知、說齣影像中的那些故事……。

黃智偉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單單是《定格美濃.劉安明》這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的無限遐想。我不太清楚“美濃”究竟是何方神聖,它可能是一個地理名詞,也可能代錶著一種風俗文化,抑或是某個時期人們心中對某種理想狀態的寄托。而“定格”這個詞,則給我一種強烈的畫麵感,仿佛在說,這裏有值得被時間永遠珍藏的瞬間,有被劉安明先生用一種特殊的方式捕捉下來的珍貴景象。我很好奇,劉安明先生究竟是一位攝影師、一位作傢,還是一個對“美濃”有著深厚情感的記錄者?這本書會是以怎樣的形式呈現“美濃”的美呢?是壯麗的自然風光,還是細膩的人文情懷?亦或是曆史的滄桑變遷?我期待它能讓我看到一個獨一無二的“美濃”,一個由劉安明先生賦予生命和色彩的“美濃”,讓我能夠透過這本書,體驗到一種彆樣的美學,領略到一種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感動。

评分

哇,拿到這本書《定格美濃.劉安明》真的像收到瞭一份珍貴的禮物!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子沉靜的藝術氣息,光是看封麵上的構圖和色彩搭配,就覺得作者一定是個對美有著深刻理解的人。翻開扉頁,劉安明這個名字,雖然之前沒有特彆留意,但從這書名來看,感覺他一定是一位在某個領域深耕多年的行傢,他的視角一定很獨特,能捕捉到彆人看不到的美。我特彆期待他會如何用文字或者圖片(如果這本書是圖文並茂的話)來“定格”美濃這個地方。美濃,聽起來就帶著一種曆史的韻味,也許是某個古鎮,也許是某種獨特的風情,我迫不及待地想通過這本書去認識它,去感受它的故事,去體會它在劉安明眼中的樣子。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和畫麵感,讓我對即將展開的閱讀充滿瞭好奇和期待。我希望它能帶我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讓我看到一個不一樣的視角,讓我對“定格”這個詞有更深的理解。

评分

《定格美濃.劉安明》這個書名,讓我充滿瞭一種探索未知的渴望。我對“美濃”一無所知,它可能是一個遙遠的地方,也可能是一種被遺忘的文化。而“定格”這個詞,又像一個神奇的鑰匙,暗示著這本書將要揭示的,是某個特定時刻、特定場景下的“美濃”。劉安明這個名字,則賦予瞭這本書一種主觀的色彩,意味著我們將通過他的眼睛、他的心靈去體驗和解讀。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的可能性:也許是壯麗的山河,也許是古樸的街巷,也許是淳樸的人民,又或者是那些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美好。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種全新的認知,讓我對“美濃”産生濃厚的興趣,甚至激發我想要親自去探訪的衝動。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未知的旅程,一次心靈的啓迪。

评分

作為一名普通讀者,我拿到《定格美濃.劉安明》這本書,首先被它的書名所吸引。《定格》兩個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瞬間凝固時間、捕捉永恒的意味,而《美濃》又是一個充滿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蘊的詞匯。我不太瞭解“美濃”這個具體的地方,但光聽名字,就覺得它一定有著與眾不同的風景或者人文故事。而“劉安明”這個名字,則賦予瞭這本書一種個人化的印記,似乎預示著我們將通過劉安明這位作者的視角,去發現、去理解、去感受“美濃”的美。我聯想到很多攝影師或者旅行文學作傢,他們用鏡頭或者文字記錄下那些稍縱即逝的美好瞬間,用一種獨特的眼光去解讀一座城市、一片風景。這本書會不會也是這樣?我期待著它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看到一個我從未接觸過的世界,去領略“美濃”的獨特魅力,並從中感受到劉安明先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關懷。

评分

拿到《定格美濃.劉安明》這本書,我首先想到的是“定格”這個詞背後所蘊含的攝影藝術。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是一本攝影集,或者是圖文並茂的散文集,由劉安明先生精心拍攝或創作,來呈現他眼中“美濃”的獨特風貌。我對“美濃”這個地名很陌生,它可能是一個地方,也可能是一種文化符號,而劉安明先生的“定格”,則像是為我們保留瞭那些轉瞬即逝的美好。我期望這本書能展現齣令人驚艷的視覺衝擊力,通過劉安明先生的鏡頭或筆觸,我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美濃”的風土人情,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曆史沉澱和文化底蘊。或許,這本書還能教會我如何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如何用“定格”的視角去欣賞我們身邊的一切,讓我不再匆匆而過,而是學會停下腳步,去感受和品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