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鍊的影像,深度的解读
照见不同时代地域的客庄生活风貌
出生于屏东海丰的摄影家刘安明(1928-),惯用28mm广角镜逼近主体,抓取对比性强或夹带讽喻的幽默性影像。自1960年代投入写实摄影后,足迹遍布屏东平原,捕捉美浓及其周遭地域流动的、变迁中的、多面向的真实面貌。本书透过他的镜头,及对影像内涵及相关时代背景的诠释,从美浓核心聚落出发,向外扩张经河川新生地农场,直到与异文化交界的移民村和河川的自然边境,突显美浓客庄的独特风貌。
书前有导论介绍摄影家生平、作品特色及主题导读,书后附有摄影家年表等参考资料。
全书视觉编排兼顾艺术美感与阅读趣味,既是影像美学的欣赏范本,也是丰富多元的客家乡土文化读本。
凡例
1.本丛书主要影像作品源自「行政院客家委员会客家文化发展中心」于其筹备阶段时所推动之「20世纪(1975年之前)台湾客籍摄影家调查暨数位典藏计画」,并经摄影家本人或其代表人同意授权出版。
2.本丛书之架构,主要包含:导论、影像作品解读、摄影家年表、图版索引等几个部分。
3.本丛书文图版面之设计,以右页影像作品、左页诠释文本为原则。本书因集结了13位摄影家的影像作品,且由3位撰文者解读,因此诠释文本之主标下方除註明影像拍摄之年代与地点外,亦标示出是哪一位摄影家的作品。而撰文者姓名则直接标示在诠释文本的正文最后。
4.部分影像作品由于拍摄年代较早,或收藏条件之限制,以致出现脏点、霉斑或刮痕等情形,实非摄影家创作之原貌,因此为尽量呈现画面的完整性,且兼顾视觉的美感,而适度加以修补图像。唯有少数影像受损程度甚难改善,但因拍摄内容极具意义,值得进一步解读,仍保留现况选入书中。
5.为唿应本丛书彰显客家生活文化的题旨,内文主标在遣词用字上,亦尽量表现客语之趣味,常见者如:华语「的」作客语「个」、「是」作「系」,「和」作「摎」或「同」、「我」作「涯(应为人字边)」、「他」作「佢」、「母」作「姆」、「要」作「爱」、「挑」作「亥(加提手旁)」、「小孩」称「细人(仔)」、「一次」为「一摆」、「一起」为「共下」等等。其他使用到的客语字词,则于内文视情况以括弧加註、註释等方式解释字义与用法。为方便阅读,註释採「随页註」形式,直接放在正文之后,但以明显较小的字体与之区隔。
6.客语之用字,以教育部「台湾客家语常用词辞典」为优先参照版本,四县腔(南、北)、海陆腔若有不同用字,则依照影像拍摄之地域而选择运用。
7.内文之历史时代分期,以「清代」、「日本时代」、「光复后」为标示原则。年代标示以西历为主,除了清代纪年以括弧加註之外,不另标示日本时代、光复后至今之纪年。
8.中文之通同字,使用现今通行之较为简化者,如金额之「圆」作「元」、「佔」作「占」、「份」作「分」等。关于罕用字「蕃」,本丛书也改成现行通用的「番」,即使是专有名词(如「蕃」童教育所)也不例外,以避免因混用而造成的困扰。此外,为尊重历史用语,并顾及语词意义的完整传达,不可避免地使用「番地」、「番社」等辞汇,并非有歧视之意。
作者简介
黄智伟
台大电机工程学系,台大历史研究所。现任汉珍数位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
纸本着作:《省道台一线的故事》(获2002年开卷年度十大好书中文创作类)、《古地图台北散步:一八九五清代台北古城》、《台湾史小事典》(撰文)、《台湾世纪回味》(交通篇撰文)。
数位出版主要编制作品:《台湾日日新报数位资料库》、《台湾总督府府报全文资料库》、《台湾百年写真∕GIS资料库》。
专案计画执行:《台湾文化生态地图》(国科会);《铁路隧道遗迹之现况调查与历史研究》(国艺会);《具保存急迫性之土木类文化性资产初步调查计画--以1945年以前兴建之构造物为范围》(文建会)等。
【主委序】让大家看到客家 3
【凡例】 4
【导论】心无杂念个写实家──刘安明的田野纪实 8
●古与今 20
细人儿向上爬 22
细鬼仔 24
趁牛之危 26
九如呈祥 28
不要再拍了! 30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32
背水一站 34
每日都爱洗衫裤 36
大启文明东门楼 38
□亥字纸作功德 40
美浓送圣蹟 42
大路关石狮传奇 54
水份天神同圳头伯公 56
福地洞天 58
排列仔等焙菸叶 60
噼菸仔柴 62
连栋菸楼系大户 64
择菸分等级 66
共下卤咸菜 68
咸菜桶个最后命运 70
初中生过竹桥 72
摩托车老板个捐桥义举 74
就地取材穿凿屋 76
砖窑取土移山愚公 78
乌 入去,红 出来 80
叠砖仔也有学问 82
砖仔出窑了 84
水泥工个筛仔 86
保护财产个铁窗 88
●农与工 90
春耕图 92
夏耘图 94
踔田 96
新谷登场 98
这也算农业机械化? 100
铁牛哥,打拚哦! 102
豆仔大丰收 104
种大豆真费气 106
打豆仔 108
纱网妙用多 110
讨价还价 112
从果岭变成果岭 114
另类河川地绿美化工程 116
香蕉集货场好热闹 118
不标准又不现代的竹篓 120
今晡日捉到几多尾鳗仔? 122
高树桥下畜鸭仔 124
河坝脣 畜鸭场 126
现代鸭姆王 128
群鸭乱舞高屏溪 130
涯(应为人字边) 鱼仔有较大无? 132
埤塘变鱼塘 134
天罗地网 136
水陆两用车 138
头家,有事好做无? 140
挖牙齿 142
上工 144
插蔗秧 146
西瓜天堂 148
晒瓜子 150
在车底歇困 152
●主与客 154
移民垦荒大战场 156
昌基堤防 158
抗洪保堤个勇士 160
隘寮堤防 162
最后个徒涉场 164
河床上□& 番薯墟 166
牛车同卡车个交会 168
山肚人个担子 170
最优雅个流笼乘客 172
桥断了以后 174
严禁放牛 176
小火车走了 178
原住民个迁村运动 180
隘寮山地重建方案 182
美国人又来了 184
归到涯(应为人字边)平地个家 186
买衣 188
□也系平地人 190
山寨版牧童骑牛图 192
客家……涯(应为人字边)来吔! 194
【附录】
刘安明年表 196
图版索引 198
后记 大武山下的彩虹 205
参考书目 207
出版缘起
让大家看到客家
影像纪录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代替人类有限的视觉,在不同的时代见证社会各个阶层的发展,从而引发人们对于过去的历史文化有更深一层的探索与感动。
从前辈客籍摄影家镜头下的精采画面,尤其是1930年代到1960、70年代间,乡土纪实摄影极盛时期的作品,不仅让我们得以窥见早期台湾客家的历史足迹,体会客家文化的传世价值与质朴精神,同时也提供研究台湾摄影史发展脉络的宝贵资源。
本会「客家文化发展中心」,在其前身筹备处阶段,即持续推动「20世纪(1975年之前)台湾客籍摄影家调查暨数位典藏计画」,并将其内容延伸为出版成果。首先推出「客庄生活影像故事」系列丛书,蒐录了包括:邓南光、李秀云、刘安明、李增昌、张阿祥及硬颈摄影群等多位具代表性的客籍摄影家的数百幅影像作品。
这些泛黄而珍贵的「老照片」,透过多位优秀文史工作者的深度诠释,与专业编辑团队的企划整编,无形中为昔时客庄生活影像,做了一次精采的图文呈现。不仅提供了观照客家的最佳视野,也足堪为最好看的文化资产。
欣见「客庄生活影像故事」问世,让读者既能了解摄影家的传奇生平,又可感受摄影家对人、对土地,以及对生活的深情注目,进而尊敬他们坚持不懈的创作态度。
期许本丛书的出版,能够全面展现客家丰富且多元的面貌,让大家看到客家!
行政院客家委员会
主任委员 黄玉振 谨志
后记
大武山下的彩虹
屏东好遥远啊!
高一春假到屏东去玩,从台北出发,到那儿感觉这就是天的尽头了。隔年再去屏东,见到传闻已久的高屏大桥「火车走公路」奇景,也看到漏夜排队等过桥的蔗渣列车群,披星戴月的火车司机躺在露天车厢上睡觉。不久后台风吹断此桥,高屏溪以北各糖厂的蔗渣就再也无法送到屏东造纸了。在桥上,当然也看到了鸭子大军为河床铺上雪白地毯。对于一个台北的高中生来说,屏东真是充满奇蹟的地方。
大三那年寒假,东港线铁路即将停驶。为了赶「送终」,又跑了许多趟屏东。从火车车窗外看到一望无际的槟榔,竟然种在平原的水田上,啧啧称奇。当然也不会漏掉媒体争相报导的林边地层下陷,这是不可不看的「屏东名胜」。水田失去秧苗,谷仓和碾米场也成了废墟;加上空荡荡的菸楼,都是探险的好去处。
下部队第一天到花莲报到,营区留守人员告诉我大家都「下东港」去了。于是连夜坐火车绕了大半圈台湾,次日午前赶到东港报到。一下部队就立刻基训,日子真是悲惨又悽凉。营区内到处都是日本兵的鬼怪传说,营区外宣传车喊得声嘶力竭。时逢伍泽元、苏贞昌竞争县长宝座,双方阵营互相攻击清算,迅速补充我对屏东现况的基本认识:沿山公路、三合一、毒龙潭,种种农村凋闭与民众长年累积到莫名所以的各种愤怒。
二个月的基训,见识到大鹏湾水上基地、满墙满地弹孔好像太平洋战争尚未结束、潮州空降场老母鸡「放屎」(C119运输机载伞兵跳伞)、枋山靶场对空射击、九曲堂后勤基地散布农村丘陵、空地对抗捍卫双园大桥与林园工业区。不管走到哪,大武山总是若即若离、飘邈却又真实兀自耸立。从东港回花莲,人员枪炮弹药第一次行驶崭新的南回铁路,看尽台湾海崃到太平洋的风景。于是,我决定一放假就要再来屏东。
屏东永远有新鲜事。美浓竹子门神社保留完整,戳破了桃园忠烈祠是「唯一存在」的说法。林边溪撑竹筏出海,才知道抽水管如何攫取西施舌。山脚沖积扇原住民牧牛的画面,还有传说中日本人盖的二峰圳拦水「潜坝」。我惊讶台糖林边溪古老的活化石木桥,每年产糖期结束就解体晾在溪埔。更不可思议的是老埤那里铁路过河,竟然连桥都不用盖,直接堆土截断东港溪。趴在溪埔的西瓜堆里,看着火车从中划破地天一线,不由得好奇屏东过去三十年的遭遇。从基隆到高雄早已消失不存的人事物,怎么都还活在屏东呢?高屏溪到底有多宽?不仅隔绝空间、还能隔断时代?
紧接着,贺伯台风重创中南部,高屏地区危桥处处,直到2000年高屏大桥戏剧性崩落为止。沉寂溪底的多座过水桥,竟然一个个甦醒,人马杂沓。冒烟将近一世纪的糖厂,一座一座熄火,连天下第一的屏东糖厂也不能倖免。旗山厂内英国原装进口的机械上,铸铁浮塑的年代1911及原厂名号,象征着屏东迈入现代的第一步,依旧孤芳自赏难以抹灭。南州厂所属无尽蔗田,那惊人的喷水灌溉系统,是公园草皮喷水器的千万倍放大版,竟也跟着走入历史。半径数公里的强力水柱所制造出的人工彩虹,规模大到几可乱真,衬着背景大武山;这种难以言喻的绝妙风景,再也无福目睹沉醉了。终于,2009年八八水灾,连山川都面目全非了。
水灾后回到屏东「认尸」,那些桥的尸体、房屋的尸体,工厂的尸体、溪埔的尸体、悬崖峭壁的尸体,都静静躺着。只有树木不甘愿,被高屏溪冲出外海好几公里的漂流木,赶在「头七」之前循序鱼贯钻回港口和潟湖,不肯离去。
巡视一轮,已经过了大半年。有一天,远流台湾馆的编辑找我去看「客籍摄影家作品数位典藏计画」的成果。在其中刘安明拍摄的六千多幅影像中,赫然看到那些我见过的、想见却无缘见到的,那些高屏种种。为了这些高屏种种,我愿意帮他们发声,尽我所知、说出影像中的那些故事……。
黄智伟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拿到《定格美浓.刘安明》这本书,首先被它的书名所吸引。《定格》两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瞬间凝固时间、捕捉永恒的意味,而《美浓》又是一个充满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词汇。我不太了解“美浓”这个具体的地方,但光听名字,就觉得它一定有着与众不同的风景或者人文故事。而“刘安明”这个名字,则赋予了这本书一种个人化的印记,似乎预示着我们将通过刘安明这位作者的视角,去发现、去理解、去感受“美浓”的美。我联想到很多摄影师或者旅行文学作家,他们用镜头或者文字记录下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用一种独特的眼光去解读一座城市、一片风景。这本书会不会也是这样?我期待着它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一个我从未接触过的世界,去领略“美浓”的独特魅力,并从中感受到刘安明先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评分单单是《定格美浓.刘安明》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无限遐想。我不太清楚“美浓”究竟是何方神圣,它可能是一个地理名词,也可能代表着一种风俗文化,抑或是某个时期人们心中对某种理想状态的寄托。而“定格”这个词,则给我一种强烈的画面感,仿佛在说,这里有值得被时间永远珍藏的瞬间,有被刘安明先生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捕捉下来的珍贵景象。我很好奇,刘安明先生究竟是一位摄影师、一位作家,还是一个对“美浓”有着深厚情感的记录者?这本书会是以怎样的形式呈现“美浓”的美呢?是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是细腻的人文情怀?亦或是历史的沧桑变迁?我期待它能让我看到一个独一无二的“美浓”,一个由刘安明先生赋予生命和色彩的“美浓”,让我能够透过这本书,体验到一种别样的美学,领略到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感动。
评分哇,拿到这本书《定格美浓.刘安明》真的像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沉静的艺术气息,光是看封面上的构图和色彩搭配,就觉得作者一定是个对美有着深刻理解的人。翻开扉页,刘安明这个名字,虽然之前没有特别留意,但从这书名来看,感觉他一定是一位在某个领域深耕多年的行家,他的视角一定很独特,能捕捉到别人看不到的美。我特别期待他会如何用文字或者图片(如果这本书是图文并茂的话)来“定格”美浓这个地方。美浓,听起来就带着一种历史的韵味,也许是某个古镇,也许是某种独特的风情,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去认识它,去感受它的故事,去体会它在刘安明眼中的样子。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希望它能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视角,让我对“定格”这个词有更深的理解。
评分《定格美浓.刘安明》这个书名,让我充满了一种探索未知的渴望。我对“美浓”一无所知,它可能是一个遥远的地方,也可能是一种被遗忘的文化。而“定格”这个词,又像一个神奇的钥匙,暗示着这本书将要揭示的,是某个特定时刻、特定场景下的“美浓”。刘安明这个名字,则赋予了这本书一种主观的色彩,意味着我们将通过他的眼睛、他的心灵去体验和解读。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的可能性:也许是壮丽的山河,也许是古朴的街巷,也许是淳朴的人民,又或者是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美好。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认知,让我对“美浓”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激发我想要亲自去探访的冲动。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未知的旅程,一次心灵的启迪。
评分拿到《定格美浓.刘安明》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是“定格”这个词背后所蕴含的摄影艺术。我猜想,这本书可能是一本摄影集,或者是图文并茂的散文集,由刘安明先生精心拍摄或创作,来呈现他眼中“美浓”的独特风貌。我对“美浓”这个地名很陌生,它可能是一个地方,也可能是一种文化符号,而刘安明先生的“定格”,则像是为我们保留了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我期望这本书能展现出令人惊艳的视觉冲击力,通过刘安明先生的镜头或笔触,我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美浓”的风土人情,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或许,这本书还能教会我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如何用“定格”的视角去欣赏我们身边的一切,让我不再匆匆而过,而是学会停下脚步,去感受和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