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第一本摄影史
◎BBC记录片计画「摄影大师鉅作殿堂」延伸着作
摄影艺术归根究柢,便是全心全意观察后所做出的解释。
是哪些摄影家、哪些照片、哪些事件,左右了摄影,让摄影变成今日的面貌?
摄影的价值又如何判定?为何有些照片在一拍出时便震动世界,有些照片却得经过一段时日才散发光芒?
1976年,MOMA极富名望的摄影部主任约翰.札考斯基策划了一场展览,将摄影画分为「镜」及「窗」。在「窗」的摄影中,题材超越一切,摄影者的观点则为次要。「镜」则恰好相反,摄影的存在是为了反映摄影家的观点,例如带有自我意识的「艺术」摄影。这样的分界很有效,却也有其侷限,因为大多数摄影本身就同时是「镜」与「窗」,而且是失真的镜像与模煳的窗景。然而,不论摄影有多么失真且模煳,我们还是应该透过此一媒材的历史来检视摄影的意义:不仅是影像在被制造时的意义,而是它们今时今日对我们的意义,这两者常是截然不同的。
作者杰瑞.贝杰为国际知名的艺术评论者与摄影史学家。他将全书分为六大章,以宏大又清晰的方向,收编汇整摄影史中的关键事件、重要人物与经典影像。
书中不仅可看到大量大师级作品与解说,同时更探讨了摄影的各种本质与重大问题,例如︰艺术市场是如何在近年来重整对摄影的态度?一幅翻拍的作品为何可以卖到百万天价?为何某些人能通过时间考验成为「摄影家中的摄影家」?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艺术杰作?以及最重要的:摄影如何(从过去到现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惟有亲身踏入摄影史,我们才能发现,原来今日许多我们还在争执的观念,在摄影史中都已度过更激烈的论战;原来某些我们认为十分前卫的手法,在摄影术发明后不久便已有人着手实验;原来许多半世纪前的大师作品,至今仍显得那么难以超越。
「摄影被视为世界之『窗』,这件事就是这个媒材最大的问题,同时也是摄影的潜力之源和迷人之处。这片介于虚构与现实之间的领域,既难以捉摸又蕴含丰富可能,而最出色的摄影作品、最优秀的摄影家,就是在这片沃土上尽情发挥。」
作者简介
杰瑞.贝杰 Gerry Badger
1948年生于英国北安普顿,除了是摄影家、摄影史教授,也身兼作家、摄影美术馆馆长等多重身分。2004与名摄影家Martin Parr合着《The Photobook: A History》,获得2006年美国克劳斯瑙-克劳斯活动影像图书奖(Kraszna-Krausz Foundation),并在2006年后续出版续集《The Photobook: A History Vol.2》。身为摄影家,他持续关注「历史的景观与累积」。本书被Martin Parr 评为2007年摄影书首选。
译者简介
施昀佑
台大历史系毕业,后习摄影于视丘艺术学院。
大学时期倚重文字,《孤岛》(2002)获台北市文学奖新诗组特优,曾任艺文刊物《文火》(2003-04)发行人暨编辑、罗毓嘉诗集《青春期》(2003)主编。后接触摄影,大学毕业前,以台大戏剧系为纪实对象,出版摄影集《后台》(2007)并举办首次个展。2010年,以系列摄影《漫长的告别》入围东京一坪摄影新人奖,同年发表《向建筑告别——洞洞馆计画》,常以文字与影像范畴外的媒介宣泄殷殷情感,并以此受邀台湾当代艺术论坛双年展。自此,将艺术创作视为思考与辩证的过程与目的。目前任职于富邦文教基金会,专职规划青少年视觉艺术与影像工作坊,并媒合艺术家与青少年对话之桥樑。
黄一凯
摄影爱好者,长期从事摄影翻译工作,出版译着多本。是《中国摄影》《中国摄影报》《影像视觉》等中国主要摄影刊物的长期撰稿人。
引言
A photograph一幅摄影
第一章: 摄影帝国
孩子也能做到
摄影家可能达成的最佳典范
第二章:新摄影家上场!
摄影家也展现了什么?
我恳求你们相信这是真的
第三章:一些决定性瞬间(或许?)
再见,摄影
狂欢作乐就是一切
第四章:On the Road在路上
场景的精神
物质女孩
第五章:面对面
两性的战争
大制作,大未来
第六章:照片值几何?
人人都是摄影家
年表
沖印流程专有名词表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整体色调偏向复古,一种温暖的、沉淀下来的感觉扑面而来。封面上那张黑白照片,光影处理极具艺术感,人物的眼神深邃,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久远的故事。我第一眼看到它,就被这种“老派”的美学深深打动了,不由自主地想象起书里会探讨怎样的摄影艺术,是否会追溯到那些摄影的黄金时代,那些大师们是如何用镜头捕捉时代洪流,如何用影像留住瞬间的辉煌。我想,这本书一定不仅仅是在讲摄影技巧,更可能是在挖掘摄影背后那种纯粹的精神,那种对世界的好奇、对美的追求、对真实的渴望。我期待它能带领我进入一个由光影构筑的世界,去感受摄影师们内心的世界,去理解他们是如何通过手中的相机,在方寸之间创造出无尽的意境。这种对视觉艺术的纯粹向往,让我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它,沉浸在文字与图片的交融之中。
评分我最近在构思一个关于城市变迁的摄影项目,所以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灵感和理论支持的书籍。当我偶然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立刻就被“摄影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这个副标题所吸引。我常常在思考,一张照片究竟能有多大的力量?它能否颠覆固有的认知,能否唤醒沉睡的良知,能否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摄影在社会变革、文化传播、甚至个体意识觉醒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是否会提及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摄影作品,它们是如何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如何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推动社会议题的讨论,甚至引发重大的政治事件?我更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案例分析,让我看到具体的例子,是如何通过摄影的视角,让我们以全新的方式去审视我们所处的环境,去理解那些我们曾经习以为常,但却被摄影以一种更具穿透力的方式所揭示的真相。
评分最近我迷上了一个新的兴趣——黑白摄影。那种纯粹的、去掉色彩干扰的视觉表达,让我感觉更能聚焦于光影、线条和情感本身。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摄影的精神》时,立刻就被它所吸引了。我猜想,这本书一定有很多关于黑白摄影的精彩论述,它可能会深入剖析黑白摄影为何能够如此直击人心,它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以及它在传达某种特定的氛围和情绪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我希望书中能够给我一些关于黑白摄影美学的指导,比如如何更好地运用光影来塑造立体感和空间感,如何通过构图来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以及如何通过后期处理来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当然,我也期待它能告诉我,为何在现代社会,黑白摄影仍然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它在传递某种复古情怀、或者在强调某种永恒的主题时,有着怎样的魅力。
评分说实话,我对摄影的了解算不上非常深入,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和欣赏。我常常会被一些极具冲击力的照片所震撼,但却很难说清楚为什么它们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这本书的标题《摄影的精神:摄影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扇通往摄影世界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充满好奇,想知道它们是如何做到的。这本书会不会探讨摄影的伦理问题?比如,在捕捉真实的同时,如何避免对被拍摄者造成伤害?它是否会讨论摄影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的界限?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理论框架,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摄影的传播方式和影响力,以及它在塑造公众认知和理解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系统性的梳理和阐释,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我一直在探索如何让我的作品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能传达出一种深刻的情感和思考。这本书的标题《摄影的精神》触动了我内心最深处的渴望。我总觉得,摄影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清晰的成像和构图的精妙,更在于它背后所蕴含的那种对世界的观察方式,那种“看”的能力,以及在这种“看”的过程中所激发的思考和感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真正的摄影师是如何培养自己的“精神”的,这种精神是否与耐心、专注、同情心、批判性思维有关?是否与一种持续不断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有关?我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摄影师的创作心得,他们是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瞬间,如何通过自己的视角去解读世界,并将这种解读转化为具有感染力的影像。这种对摄影深层意义的探寻,是我一直以来都在追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