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種昆蟲的臉型及錶情都很特彆,尤其加上一點想像力,馬上變得生動有趣。本書將作者的觀察心得與昆蟲臉部的特徵,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輔以生態圖片來介紹,並將各種昆蟲作成有趣的「群組規劃」,希望藉由「臉書」的魅力,讓更多大小朋友進入昆蟲的奇特世界,同時也能進一步理解昆蟲生態,並親眼見證每一張美麗的昆蟲「臉」。
原來世界上有帶著吸管的昆蟲刺客,也有兇狠無比的昆蟲殺手,更有各式各樣隱身森林的忍者昆蟲,以及酷似外星人的昆蟲,奇特的是,小朋友最熱愛的日本卡通主角人物,如假麵超人、宇宙忍者和電波人等,原來都有昆蟲上身的影子。多樣的昆蟲「臉」給予人類無限的想像空間,其實背後還隱藏著昆蟲不為人知的生存秘密,昆蟲臉書將一一揭露昆蟲的極私密生活麵貌。
作者簡介
黃仕傑
1973年生於颱北,從小就喜歡飼養昆蟲,退伍後因工作傷害,右手4隻手指遭截肢,但對於生態的興趣不減反增,一直是颱灣原生昆蟲、蘭花、石鬆的愛好者,同時也戮力從事生態攝影。近年來造訪馬來西亞、婆羅洲、泰國、菲律賓等地,深入杳無人煙的熱帶雨林,拍攝昆蟲生態及原生蘭花、蕨類之原棲地照片,並為水族、昆蟲雜誌撰寫相關文章。曾任扶輪社青年服務團團長、嘉義大學國科會計畫助理、颱灣全記錄生態講師,目前專心於自然生態攝影。著有『長戟大兜蟲』(親親文化齣版)、『昆蟲臉書』(天下文化齣版)。黃仕傑個人部落格www.wretch.cc/blog/shijak0526。
推薦序 4
作者序 5
Chapter 1 帶著吸管的刺客列傳 6
帶著墨鏡的大流氓─大琉璃食蟲虻 8
充滿棘刺的龍騎士─齒緣刺獵(蟲春) 12
潛藏水中的忍者─紅娘華 16
睡夢的惡魔─熱帶傢蚊 20
枝葉跳躍的精靈─三刺角蟬 24
身著華服的大鼻子情聖─渡邊氏長吻白蠟蟲 28
Chapter 2 森林中的殺手傳奇 32
老虎上身的殺手─八星虎甲蟲 34
看不見的小惡魔─金小蜂 38
充滿愛心的殺手─紅腹細蟌 42
昆蟲界的空中霸主─無霸勾蜓 46
八腳蜘蛛的天敵─黃帶蛛蜂 50
草原上的快刀手─寬腹螳螂 54
瘋狂攻擊的轟炸機─雙金環虎頭蜂 58
Chapter 3 森林中的清道夫 62
超強趨光的迴力龜─長臂金龜 64
大自然的禮儀師─雙斑埋葬蟲 68
森林底層的管理員─臭巨山蟻 72
真正的颱灣螂─卡氏麻蠊 76
陸海空三棲的特種部隊─點刻三綫龍虱 80
最稱職的清道夫─公牛駝渫蜣 84
傳說中的火星人─斑翅蠍蛉 88
Chapter 4 我是假麵超人 92
我是假麵騎士V3─颱灣大蝗 94
來自A惑星的宇宙忍者─高砂熊蟬 98
巨大翅膀的蝶龍摩斯拉─紅目天蠶蛾 102
我的臉就是卡通─平背棘菱蝗 106
我是最強的昆蟲王者─獨角仙 110
可愛的電波人─小十三星瓢蟲 114
Chapter 5 昆蟲之狐假虎威 118
是鳥是蛾?不是鳥!是蛾!─長喙天蛾 120
假裝是蜜蜂─食蚜虻 124
裝神弄鬼的蛾─鬼臉天蛾 128
神秘的蜂天牛─南山細小翅天牛 132
假裝螳螂又擬態鬍蜂─銅頭螳蛉 136
就是一雙大眼睛─廣翅蠟蟬 140
Chapter 6 隱身術高手 144
縮手縮腳當樹葉─擬葉螽 146
藏在枯葉中的忍者─枯葉蝶 150
低頭躲起來就沒事瞭─颱灣姬螳螂 154
滿身棘刺的隱身高手─蓬萊棘螽 158
比枯樹枝還像枯樹枝─廣西瘤竹節蟲 162
Chapter 7 MIB來自宇宙的外星人 166
他是你幻想中的外星人嗎?─巨大蚊 168
水汪汪的大眼睛─長角蛉 172
兩眼開開的滑稽客─四斑柄眼蠅 176
爆眼跳躍客─突眼蝗 180
這個象鼻是嘴巴─象鼻蟲 184
不吃飯的特異份子─蜉蝣 188
Chapter 8 昆蟲界的大師 192
堅硬如鋼的鐵甲大師─小圓斑球背硬象鼻蟲 194
輕巧動人的滑水大師─大水黽 198
昆蟲界的時尚大師─石牆蝶 202
隨時換季的變身大師─青黑蠟蟬 206
充滿母愛的陶藝大師─華麗泥壺蜂 210
技巧高超的捲葉大師─黑點捲葉象鼻蟲 214
保護巢穴的緊張大師─叉胸異腹鬍蜂 218
【附錄】如何留住自然的影像 222
作者後記及緻謝 223
參考書目及網站 223
作者序
剛從金門退伍後的日子可以說是非常精彩,因為想要快速的纍積「第一桶金」,不顧傢人的關心苦勸,開始一天兼三份工作的日子。早上在豬肉攤送貨,下午在颱北縣跑路邊攤賣鞋,晚上在電動玩具店顧大夜班。因為休息的時間被切割成數段,睡眠嚴重不足的同時,我還想要帶女友齣去看電影,陪朋友們唱歌跳舞…。半年後一個周末的早上,我依稀記得下午與女友要去忠孝東路逛街,但是在精神恍惚的狀態下,不慎將右手放到正在絞豬皮的絞肉機裏…。很幸運,我的右手掌還在,雖然五根手指頭隻剩下一根小指還算完整。
後來迴到昆蟲的世界中,初期就是喜歡抓蟲養蟲,尤其對於獨角仙與鍬形蟲特彆有興趣。一段時間後認識更多在昆蟲領域的朋友,大傢也常分享各種資訊,並且一起到颱灣各地的山區探尋昆蟲的芳蹤。在廖智安大哥的介紹下認識一位改變我玩蟲人生的林春吉大哥。還記得當時他送我一本他的著作『幻蝶』,他告訴我,他以前喜愛收集蝴蝶標本,現在轉變成用攝影的方式記錄蝴蝶美麗的身影。我翻看這本書的同時也迴味他說的話,雖然當時沒有太深的感觸,卻也在我心中埋下瞭一顆即將發芽的種子。
隔年夏季我一如往常在山區活動,來到熟悉的地方找一棵樹乾枝葉間總是爬滿瞭各種鍬形蟲、金龜子、蝶類的大樹,但是赫然發現它被砍掉瞭!以前常常想要幫上麵的昆蟲拍照作紀錄,卻總是認為沒關係,不急,反正樹還在,先抓再說。當時我的心中充滿瞭難過與懊悔。因為這個刺激讓我下山後立刻買瞭相機,希望再也不會有這種遺憾。
開始攝影的我由鏡頭中發現各種昆蟲都有牠獨特的魅力,尤其是使用微距鏡頭時,纔發現每一種昆蟲都有豐富的錶情與肢體動作,更讓我覺得微距攝影除瞭充滿挑戰外,還常常有不同的驚喜。所以不自覺的就想帶著相機往山上跑,也因此傢中的攝影器材不斷的增加。
在因緣際會之下,由攝影同好、愛好雨林生態的好友黃一峰引薦,接觸大樹總編輯張蕙芬女士,在張總編輯的提攜下決定齣版這本『昆蟲臉書』。非常感謝張總編輯給我這個機會,讓我能將各種昆蟲豐富的錶情呈現在讀者麵前,希望本書能帶領大傢以不同的角度欣賞昆蟲之美,並時時關心我們居住的地球。
作者後記與緻謝
1998年的7月盛夏,當時我在港資外商公司任職,由於公司所代理的品牌都是世界頂尖的時尚品牌,所以晚上總有許多精彩的餘興節目。有一晚剛從安和路的夜店齣來,與好友祖勛在路邊閑聊,他問我要不要去貓空逛逛?我問他那麼晚瞭,去貓空喝茶嗎?他說我們來去抓獨角仙吧。獨角仙!?好震撼的三個字啊!把我拉進時光機的座艙中,一瞬間迴到那位於六張犁「墳墓山」的記憶時空裏。我看到一個熟悉的小孩,穿著背心及短褲,左手拿著鐵桶,右手拿著捕蟲網,在山坡上追逐蝴蝶,水溝中捕撈魚蝦,站在墳墓上抓樹洞中的鍬形蟲。就這樣,與昆蟲早已是平行綫的我,在這人生的重要路口意外再度交會。
剛迴到內心嚮往的「昆蟲人生」,也是電腦網路開始普及的年代。由網路上的資料找到位於颱北的木生昆蟲館,第一次前去拜訪時,餘麗霞大姐對於久未接觸昆蟲的我,非常熱情地介紹與分享,讓我的感受相當深刻。從此之後,我每周都會開心地去報到,並且在那裏認識瞭許多誌同道閤的「蟲友」。這些「蟲友」們在我日後觀察探訪昆蟲的路上,給我許多的資訊與幫助。其中尤其感謝大樹的『颱灣昆蟲記』 (天下文化齣版)的作者廖智安大哥。他除瞭在各方麵的提攜之外,並且基於他昆蟲本科係的專業,給我分類上的相關建議,還不辭辛勞地與我一起「東奔西跑」,隻為瞭留下昆蟲美麗的身影。
颱灣的天牛權威周文一教授,在野外探詢昆蟲時,仍不忘將各種昆蟲資訊傳遞給我,並幫忙鞘翅目昆蟲的鑑定。摯友黃世富先生忙於竹節蟲的分類研究,還特彆幫忙鑑定直翅類群與蜚蠊目昆蟲;目前任職農試所花卉研究中心的汪澤宏博士撥空協助鑑定蜻蛉目與水生昆蟲;任職於陽明山國傢公園保育課的陳振祥先生熱心幫忙鑑定蟬的種類;蔡經甫博士幫忙鑑定半翅目昆蟲;任職特有生物中心的施禮正先生幫忙鑑定蛾類並且協助連絡楊儉文先生鑑定大蚊的種類;何坤達先生幫忙鑑定螞蟻的種類;鍾玉華小姐在拍攝生態照時的各種協助,還有任職行政院新聞局的林風佑先生,在百忙之中撥空幫忙校稿;國際紙雕大師洪新富大哥時時叮嚀要我努力求進步;惠蓀林場場長邱清安教授及副場長吳佾鴻先生在拍攝期間給予的諸多協助;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邱誌鬱博士的熱心協助以及為瞭找尋各種昆蟲曾經一起餐風露宿、睡車上、曬到臉脫皮的好友們:吳政龍、吳傢禎、李宜龍、林琨芳、柯心平、施信鋒、張世豪、張書豪、張峻彥、張開運、黃一峰、黃福盛、劉正凱、賴明勛、蔡緯毅、蘇哲民(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及昆蟲論壇、安妮的昆蟲論壇等網站的各位蟲友鼎力協助;生命中最重要的貴人劉旺財與廖碧玉夫婦在精神與各方麵的支持;還有母親曾鞦玉女士及內人學儀對我的包容,細心照顧不良於行的祖母,讓我可以在野地探訪時,高枕無憂的與生態對話,並留下大自然美麗的樣貌。當然,親愛的兒子於哲無論是驚擾到我正在找尋的昆蟲,還是正在拍照的緊要關頭卻非要纏著我陪他玩耍…,但隻要看到他那純真的笑容,就讓我想起自己的童年時光,讓我在疲憊之餘,感受到繼續往前衝的那股動力,謝謝您們!
最後,如果有朋友想要與我一起討論拍攝的方法或昆蟲的生態,還是對於本書有任何指教,歡迎您與我聯絡,我的email是shijak0526@yahoo.com.tw ,或者也可以在網路上搜尋「昆蟲的臉書」,即可找到專有的網頁與討論。
這是一本讓我徹底改變對昆蟲看法的書。我一直以為,“臉書”隻是人類社交的專屬領域,但《昆蟲臉書》這本書,用一種令人驚嘆的想象力和觀察力,為我揭示瞭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作者將昆蟲世界的各種信息傳遞方式,比喻成我們熟悉的“社交媒體”功能,讓我一下子就理解瞭那些原本難以捉摸的現象。我仿佛看到瞭,一隻瓢蟲在“朋友圈”裏分享它最近遇到的“捕食者”,一群螞蟻在“群聊”裏,討論著如何搬運一塊更大的食物。書中的描寫,細緻入微,充滿瞭畫麵感,我能感受到微風吹過草葉的聲音,能聞到泥土散發的芬芳,能看到陽光透過樹葉灑下的斑駁光影。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魔力,它能將那些我們平日裏可能忽視的細節,放大並賦予意義,讓我對昆蟲世界的認識,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蜜蜂“舞蹈”傳遞花源信息的描寫印象深刻,那簡直就像是一場精妙的“視頻會議”,精準地嚮同伴傳達著地理位置和距離。這讓我不禁思考,我們人類的語言和文字,是否也是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對自然界信息傳遞方式的一種模仿和發展?這本書讓我對生命的“智慧”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更加珍視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星球,因為它孕育瞭如此多樣、如此精彩的生命形式。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情感上的共鳴。我從未如此近距離地“觀察”過昆蟲的“生活”。《昆蟲臉書》將那些在我們眼中微不足道的生命,賦予瞭如此豐富的“社交”維度,讓我感到既驚奇又感動。書中的敘述,讓我不再將昆蟲僅僅視為生物課本上的圖譜,而是看到瞭它們鮮活的生命力,看到瞭它們在群體中的互動,看到瞭它們為瞭生存和繁衍所付齣的努力。我開始想象,當一隻工蜂辛勤地采集花蜜時,它在“信息流”裏會收到來自蜂巢的哪些“通知”?當一隻蜘蛛織網等待獵物時,它是否會通過某些“信號”與其他蜘蛛“溝通”?書中的描述,充滿瞭畫麵感,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陽光下忙碌的螞蟻,能聽到那些在草叢中低語的蟬鳴,能聞到那些在空氣中彌漫的獨特氣味。作者將這些感官體驗,巧妙地融入文字,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微觀的“社交網絡”。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螞蟻“告密”和“求援”的描寫印象深刻,那是一種超越本能的“閤作”,一種對群體利益的考量。這讓我不禁思考,我們人類的社交,在某種程度上,是否也是從這種最原始的生存需求演變而來?這本書讓我對生命有瞭更深的敬畏,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與自然界的關係,我們是否應該更尊重,更理解這些微小的生命?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在我腦海中重新繪製瞭一幅生命的地圖,而在這幅地圖上,昆蟲們不再是孤立的點,而是組成瞭一個個鮮活、復雜的“社交網絡”。《昆昆蟲臉書》以一種極其創新的視角,將我們熟悉的“社交”概念,嫁接到瞭微觀的昆蟲世界。我不再是那個隻能在書本上看到昆蟲靜態描繪的讀者,而是仿佛能夠“聽到”它們的聲音,“看到”它們的手勢,“聞到”它們的氣味,感受到它們之間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的“信息交流”。書中的敘述,極其生動且充滿想象力,我仿佛能看到,一隻螢火蟲在“夜空中”閃爍著“動態錶情”,一群蜜蜂在“花叢中”進行著“實時定位”。作者的筆觸,帶著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和敬畏,將那些我們平日裏可能忽視的細節,描繪得栩栩如生,讓我對昆蟲世界的認識,發生瞭顛覆性的改變。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蟻群“信息傳遞”的描寫印象深刻,那是一種高效、精準、且具有“群體意識”的溝通方式。這讓我不禁思考,我們人類的“社交網絡”,是否也是在不斷地嚮自然界學習,以求達到更高效、更精準的信息傳遞?這本書讓我對生命的“智慧”有瞭更深的敬畏,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與自然界的關係,我們是否應該以更開放、更包容的態度去理解這些微小的生命?
评分讀完《昆蟲臉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奇妙的“微觀世界之旅”,而我的嚮導,就是書中那些生動形象的昆蟲們。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將昆蟲視為單純的“生物樣本”,而是賦予瞭它們一種近乎“擬人化”的“社交”維度。我不再隻是一個冷冰冰的觀察者,而是仿佛融入瞭它們的世界,看到瞭它們如何通過各種微妙的方式進行“溝通”和“互動”。書中的描述,充滿瞭細節,無論是昆蟲身體的細微動作,還是聲音的微小變化,都被作者捕捉得淋灕盡緻。我仿佛能聽到,一隻甲蟲在“論壇”上發齣的求偶信號,能看到,一群螞蟻在“群聊”裏,討論著如何搬運食物。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魔力,它能將那些我們平時難以察覺的細節,放大並賦予意義,讓我對昆蟲世界的認識,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蜂群“決策機製”的描寫印象深刻,那是一種高度的“集體智慧”,一種對“信息共享”的極緻體現。這讓我不禁思考,我們人類的“社交媒體”,是否也是在學習和模仿自然界這種高效的“信息傳遞”方式?這本書讓我對生命的“多樣性”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與自然界的關係,我們是否應該以更謙卑、更尊重的態度去對待這些微小的生命?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次深入的“訪談”,隻不過我的采訪對象是那些擁有六條腿、羽翼或者堅硬外殼的小生靈。作者如同一個充滿好奇心的記者,用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為我們揭示瞭昆蟲世界裏那些不為人知的“社交”奧秘。《昆蟲臉書》並沒有采用枯燥乏味的科學報告形式,而是將復雜的研究成果,轉化成瞭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一隻瓢蟲在“朋友圈”裏分享它最近發現的蚜蟲“美食”,一群蜜蜂在“群聊”裏討論著哪朵花蜜源最豐富,而一隻孤獨的蟋蟀,則在“論壇”上發帖求助,希望能找到它的伴侶。書中的每一段描述,都充滿瞭細節,無論是色彩的描繪,聲音的模仿,還是氣味的想象,都力求將讀者帶入那個微觀的“社交場”。我開始理解,為什麼有些昆蟲會發齣特殊的鳴叫,為什麼它們會用身體摩擦發齣聲音,為什麼有些蝴蝶的翅膀會有如此醒目的斑紋。這些看似無意義的行為,在書中都找到瞭它們在“昆蟲臉書”上的“存在感”。作者的文字有一種魔力,它讓我忘記瞭自己是在閱讀一本書,而是仿佛置身於昆蟲們的“聚會”現場,聆聽著它們用自己的方式交流著生活中的點滴。我甚至開始想象,如果我能擁有一個“昆蟲臉書”的賬號,我會關注哪些“大V”?我會給哪些“帖子”點贊?這本書讓我對生命的理解,從宏觀走嚮瞭微觀,也讓我意識到,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也存在著同樣精彩紛呈的世界。
评分我從未想過,那些平日裏在我眼中隻是微不足道的蟲子,竟然擁有如此復雜而有序的生活。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以往的認知。它不僅僅是關於昆蟲的形態、習性,更是關於它們如何在自己的世界裏建立起一套獨特的“交流係統”。作者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描繪瞭甲蟲如何通過腹部發齣的微弱光芒傳遞信號,螞蟻如何依靠觸角上的化學物質構建起龐大的信息網絡,甚至飛蛾如何利用翅膀扇動的氣流傳遞求偶的訊息。這些細節的呈現,讓我震驚於生命進化的精妙。我開始想象,如果把這些信息交流比作我們人類的“發帖”和“評論”,那麼它們的“點贊”可能是翅膀的顫動,它們的“轉發”可能是氣味的擴散,而它們的“私信”可能就是那一段段精準的化學編碼。書中的敘述,讓我感受到瞭昆蟲們所處的環境是多麼的動態和豐富,它們必須時刻保持警惕,捕捉來自四麵八方的信息,並做齣迅速而恰當的反應。這種生存的緊迫感,以及它們為瞭生存所發展齣的各種“溝通技巧”,讓我對生命的頑強和智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蝴蝶遷徙的描述印象深刻,那仿佛是一場史詩級的“集體直播”,成韆上萬的個體,在沒有任何明確指令的情況下,卻能協同一緻,朝著同一個方嚮前進。這究竟是何種神秘的“算法”在驅動著它們?是基因的烙印,還是集體意識的體現?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沒有給我標準答案,而是拋齣瞭更多讓我思考的問題,引導我去探索這個微觀世界的無限可能。
评分我一直覺得,我們人類是地球上最“社交”的生物,但《昆蟲臉書》這本書,徹底打破瞭我的這一觀念。它以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視角,展示瞭昆蟲世界裏那些錯綜復雜、卻又井井有條的“社交”網絡。作者的筆觸,如同一個經驗豐富的“社交媒體觀察員”,細緻入微地捕捉著昆蟲們每一次“互動”的細節。我不再是那個站在高處俯視這些小生命的人,而是仿佛化身為它們中的一員,融入瞭它們的世界,看到瞭它們如何通過身體的姿態、聲音的頻率、甚至是氣味的微小變化,來傳遞信息、錶達情感、建立聯係。書中的描述,沒有絲毫的生硬和枯燥,反而是充滿瞭趣味性和啓發性。我常常在閱讀時,會忍不住發齣驚嘆,原來這些小小的生物,竟然擁有如此豐富的“社交手段”。例如,書中關於蜜蜂跳“舞蹈”來傳遞花源信息的描述,簡直就像是一場精妙的“視頻會議”,精準地嚮同伴傳達著地理位置和距離。我開始反思,我們人類的語言和文字,是否也是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對自然界信息傳遞方式的一種模仿和發展?這本書讓我對生命的“智慧”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更加珍視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星球,因為它孕育瞭如此多樣、如此精彩的生命形式。
评分這本書的獨特性,在於它將一個我們熟悉的概念——“臉書”,巧妙地應用到瞭一個我們相對陌生的領域——昆蟲世界,從而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我從未想過,這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匆匆掠過的微小生物,竟然也擁有如此復雜而精密的“社交”體係。《昆蟲臉書》這本書,讓我仿佛成為瞭一個“昆蟲社交觀察員”,我看到瞭它們如何通過身體的姿態、聲音的頻率、甚至氣味的細微變化,來進行信息傳遞、情感錶達和關係維係。書中的描述,細膩而生動,我仿佛能“聽”到蟋蟀的“求偶獨白”,能“看”到蝴蝶翅膀上“炫耀”的圖案,能“聞”到螞蟻在“傳遞”的“秘密指令”。作者的筆觸,充滿瞭科學的嚴謹和文學的想象力,將原本可能枯燥的科學知識,轉化成瞭一段段引人入勝的故事。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蜂群“集體決策”的描寫印象深刻,那是一種超越個體智慧的“群體智慧”,一種對“信息共享”的極緻體現。這讓我不禁思考,我們人類的“社交網絡”,是否也是在不斷地嚮自然界學習,以求達到更高效、更精準的信息傳遞?這本書讓我對生命的“多樣性”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與自然界的關係,我們是否應該以更謙卑、更尊重的態度去對待這些微小的生命?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對“臉書”這個詞産生瞭全新的解讀。我一直以為,它隻是一個社交平颱的代稱,是人們在綫上展示生活、聯係朋友的虛擬空間。然而,《昆蟲臉書》這本書,硬生生將這個概念嫁接到瞭微觀世界,賦予瞭昆蟲們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社交”屬性。打開書頁的那一刻,我仿佛進入瞭一個被放大無數倍的昆蟲王國,每一個小小的觸角、每一次細微的振翅,都似乎在訴說著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書中的描述,沒有停留於單純的科普,而是帶著一種擬人化的筆觸,將這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忽視的生靈,活靈活現地呈現在我眼前。我開始好奇,如果真的有這樣一個“昆蟲臉書”,它們會分享些什麼?會是關於陽光下露珠的晶瑩,還是關於雨後泥土的芬芳?會是關於爭奪一塊糖的激烈戰鬥,還是關於群體閤作捕食的壯麗景象?作者巧妙地運用瞭大量生動形象的比喻和細緻入微的觀察,將昆蟲世界的“信息流”具象化,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僅驚嘆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被這些微小生命所展現齣的智慧和情感所打動。我常常在想,我們人類引以為傲的溝通方式,是否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自然界無數種信息傳遞方式的模仿和演變?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生命多樣性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與自然界的關係。我不再隻是一個旁觀者,而是仿佛成為瞭這個“昆蟲臉書”的忠實訂閱者,渴望每天都能收到來自這個奇妙世界的最新動態,去瞭解那些隱藏在葉脈、花蕊深處的秘密。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在我眼前打開瞭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而這扇門背後,是一個我從未真正瞭解過的“昆蟲社交圈”。《昆蟲臉書》並沒有用冰冷的科學術語來堆砌,而是用一種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調,將昆蟲世界的“信息交流”描繪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看到,一隻雄性蟋蟀在“夜場”裏,用它的“歌聲”來吸引“粉絲”,一隻雌性蝴蝶在“社交平颱”上,用它翅膀上獨特的“圖案”來展示自己的魅力。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讓我驚嘆於生命的精巧和智慧。作者的描述,極富畫麵感,我能感受到微風吹過草葉的聲音,能聞到泥土散發的芬芳,能看到陽光透過樹葉灑下的斑駁光影。這些感官的體驗,都為書中描繪的“昆蟲社交”增添瞭無限的真實感。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螞蟻“閤作捕食”的描寫印象深刻,那是一種超越個體力量的“集體行動”,一種對“團隊閤作”的完美詮釋。這讓我不禁思考,我們人類所推崇的“社交”,是否也在某種程度上,是對自然界這種最原始、最有效的生存策略的模仿?這本書讓我對生命的理解,從單一的個體,擴展到瞭復雜的群體互動,也讓我對我們與自然界的關係,有瞭更深刻的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